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1 09:55:33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2025·浙江衢温“5+1”联盟期中)烧伤、过敏等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增高,此部位可能发生(  )
A.组织水肿 B.淋巴液减少
C.血红蛋白渗出毛细血管 D.血浆渗透压升高
2.某同学参加马拉松欢乐跑12 km后,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一段时间后自然缓解。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乳酸在肝脏中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被细胞再利用,从而减少肌肉中的乳酸堆积,缓解肌肉酸痛的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肝脏
B.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C.酸痛是因体内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不利于缓解肌肉酸痛的症状
3.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C.血浆pH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界环境无关
D.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血浆pH会略有降低
4.(2025·浙江杭州期中)如图表示肌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Y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一般不进入X中
B.Y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
C.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导致X的溶液量增加
D.Z循环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5.(2025·浙江金华期末)某同学以动物血浆、清水、pH为7磷酸缓冲液、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等为材料,探究了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血液中分离血浆需添加抗凝剂并离心,离心后取下层
B.滴加0.1 mol/L的HCl或NaOH之前需要测量血浆、清水的初始pH
C.磷酸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可证明血浆中存在磷酸和磷酸盐缓冲对
D.以坐标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添加量为纵轴
  阅读材料,完成6~7小题。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刚刚从平原进入高原后的短时期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肢体无力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O2含量较少、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等使机体产生了生理反应。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这些症状一般可自行缓解。
6.从平原地区刚刚进入高原时,出现的下列现象中属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
A.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头痛
B.缺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C.肢端毛细血管供氧不足导致手足发麻
D.部分肌肉因供氧不足而肢体无力
7.人刚从平原进入高原后,血浆中乳酸的浓度会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机体的自动调节作用下,乳酸浓度又降至正常范围。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刚刚进入高原时由于呼吸变慢,导致乳酸产生增多
B.人刚刚进入高原时只能进行厌氧呼吸,导致乳酸产生增多
C.经过一段时间后,乳酸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是由于肾脏排泄乳酸速度加快
D.经过一段时间后,乳酸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是由于乳酸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乳酸被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8.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9.(2024·嘉兴期中)图1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图2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其中A代表     。
(2)填写图1中D、E系统的名称:D     系统;E     系统。
(3)当人接触致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因为致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    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其渗透压    (填“>”“<”“=”)血浆渗透压。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成分和      保持相对稳定。
(5)④与⑥相比,前者的      含量较多。如果图2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处(填序号)。
10.(2024·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如图是实验狗颈部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其中甲、乙、丙属于内环境,丁是细胞内液。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脉注射1.5%的NaCl溶液后,最先发生渗透压升高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2024·浙江仙居中学期中)下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C.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D.肾小球肾炎使患者出现蛋白尿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出现组织水肿
12.某人因急性肾小球肾炎而出现了全身水肿,同时伴有尿血、尿蛋白和少尿等症状,检查发现该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被确诊为肾炎性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其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
B.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也会加重组织水肿
C.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健康人的尿液中通常不会有血细胞和蛋白质
13.(2025·浙江金华期末)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严重营养不良时,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B.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C.将离体红细胞置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中,均能维持正常形态
D.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14.(2024·台州期中)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的,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横线”上填文字)
(1)脑脊液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d之间的物质运输是     (填“双向”或“单向”)的,组成b的细胞生活的环境是          。
(2)图中a液代表      ,该液体中含有吞噬细胞和       。
(3)剧烈运动时,组织细胞会产生较多的CO2和乳酸,但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d液中有H2CO3和NaHCO3等       。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内。
(4)若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脑脊液的量增加,进而出现       。
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1.A 烧伤、过敏等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增高,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和血浆中吸收水分,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加,形成组织水肿,进一步导致血浆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淋巴增多,A正确,B、C、D错误。
2.A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肝脏,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A正确;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不在内环境,B错误;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错误。
3.C 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的红细胞增多,以运输更多的氧气进行细胞呼吸,提供能量,A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体温、酸碱度、渗透压等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B正确;血浆pH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食物中的酸碱物质),同时还受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C错误;马拉松比赛中,人体的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导致血浆pH下降,但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pH不会下降的太明显,D正确。
4.B Y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一般不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物质也有关,B错误;由于运动后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增多,所以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向组织液渗透,组织液增多,C正确;淋巴循环受阻,毛细淋巴管阻塞,则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必将积聚增多,从而使组织液的渗透压不断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5.B 从血液中分离血浆需添加抗凝剂并离心,离心后血浆位于上层,不是下层,A错误;滴加0.1 mol/L的HCl或NaOH之前需要测量血浆、清水的初始pH,这样才能对比出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B正确;磷酸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可证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不一定是磷酸和磷酸盐缓冲对,C错误;以坐标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添加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6.B 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头痛,肢端毛细血管供氧不足导致手足发麻以及部分肌肉因供氧不足而肢体无力,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上述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会失衡,A、C、D错误;缺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不仅是缺氧的表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该反应使人体吸入更多的氧气,缓解体内缺氧的状态,说明该过程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方式,B正确。
7.D 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导致呼吸加快,厌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A错误;无论在氧气充足还是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人体细胞都是以需氧呼吸为主,B错误;一段时间后,乳酸含量下降的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乳酸钠和碳酸),进而被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C错误,D正确。
8.D 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9.(1)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2)消化 呼吸 (3)毛细血管 > (4)理化特性 (5)蛋白质 ⑦
解析:(1)图1中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2)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统;CO2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呼吸系统。(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原因是过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吸水,使得局部组织出现水肿现象。(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5)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④与⑥相比,前者的蛋白质含量较多。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属于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故⑦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10.B 丁是细胞内液,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脉注射1.5%的NaCl溶液后,血浆中的渗透压最先升高。
11.C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错误;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有限,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确;蛋白尿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收水分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D错误。
12.C 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产生少尿症状,排出的水盐减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A正确;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直接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加重患者局部组织水肿,B正确;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并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健康人的尿液中通常不会有血细胞和蛋白质,D正确。
13.D 严重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A错误;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主要是Na+和Cl-)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B错误;将离体红细胞置于0.9%的NaCl等渗溶液中,可维持正常形态,C错误;由于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多,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D正确。
14.(1)属于 双向 组织液和淋巴 (2)淋巴 淋巴细胞 (3)缓冲对 g (4)组织水肿
解析:(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故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的,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脑脊液与d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组成b的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图中a液位于有盲端的淋巴管内,为淋巴,该液体中含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3)因为d 液(血浆)中有H2CO3和NaHCO3等缓冲对,能与机体生成的碱或酸反应,故剧烈运动时,组织细胞会产生较多的CO2和乳酸,但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CO2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基质中生成,故细胞内的CO2浓度最高,即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g内。(4)若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更多的水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的量增加,进而出现组织水肿。
4 / 4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导学聚焦
1.举例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范畴,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本质,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活动的探究与分析,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3.对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引起的生理活动异常等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需要      、     、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底物浓度等。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     。
2.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体温: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通常维持在    左右。
(2)酸碱度:血浆中的pH为     ,略偏碱性。血浆中pH保持相对稳定,这与血浆中存在大量的    有关。例如,            。
(3)渗透压
①概念:溶液的渗透压是指              ,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        。
②影响渗透压大小的主要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    决定,与    等物质也有关系。
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存在着NaHCO3和Na2CO3等缓冲对有关。(  )
(2)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3)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0.9%的葡萄糖溶液基本相等。(  )
探讨|分析渗透压与组织水肿,关注人体健康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尽管位于不同的部位,但是在组成成分上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表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统计。除蛋白质的含量以mEq/L为单位外,其他成分均以mmol/L为单位。
成分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Na+ 142 145 12
K+ 4.3 4.4 139
Ca2+ 2.5 2.4 0.001
Mg2+ 1.1 1.1 1.6
Cl- 104 117 4
HC 24 27 12
HP/H2P 2 2.3 29
蛋白质 14 0.4 54
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回答: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根据上表,你认为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的主要是哪两种无机盐离子?
(2)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都含有Na+、K+和Cl-,这三种无机盐离子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含量有何差异?
(3)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请结合渗透压的概念及如图所示模型,思考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
构建模型分析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1.(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扩散
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2.(2024·浙江A9协作体期中)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能包裹并保护大脑和脊髓,且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双向的
B.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水和少量蛋白质等
C.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会使脑脊液的pH明显降低
D.脑部受外伤引发的脑水肿可能是受伤时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的
知识点(二) 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1.目的要求
(1)比较清水、缓冲液、血浆在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后的pH变化。
(2)设计记录表格,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曲线图。
2.方法步骤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各溶液的pH变化曲线。
4.实验结论
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    ,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探讨|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请根据“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完善表格。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清水 滴加HCl溶液后,清水pH逐渐  ;滴加NaOH溶液后,清水pH逐渐   
pH为7 的磷酸 缓冲液 无论是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pH为7的磷酸缓冲液的pH均     
动物 血浆 无论是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血浆的pH均     
比较曲线变化规律可知:血浆的性质类似于pH为7的     。说明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从而能维持pH    
(1)磷酸缓冲液(含有NaH2PO4/Na2HPO4)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显著,原因是                      
                       。
(2)动物血浆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发生变化,原因是                       ,
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
(3)本实验中自变量是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每组中所加酸或碱的浓度和量属于    变量。每次滴加HCl(或NaOH)的量和浓度相同,遵守了实验中的        原则。
1.探究血浆对pH变化调节作用中的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
2.血浆pH的调节机制
1.(2024·浙江金华高二期中)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家兔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上清液中有葡萄糖、胆固醇、糖原、甲状腺激素等物质
B.图1沉淀物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等,但没有淋巴细胞
C.图2实验中的可变因素为HCl、NaOH的滴数和pH
D.本实验不能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HP等缓冲物质
2.(2025·浙江金兰合作组织期中)某实验小组在学习完内环境的稳态后,进行了“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类型和pH的变化
B.肝匀浆(动物血浆)与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理不同
C.向肝匀浆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仍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D.每组实验都进行自身对照,重复实验可增加实验可信度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什么?
(2)渗透压的概念。
(3)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蛋白质分子量往往大于无机盐,但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什么?
1.(2024·浙江湖州中学期中)孕妇怀孕期间,身体浮肿的原因之一是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母体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导致(  )
A.组织液回渗到血浆速率降低
B.淋巴生成的速率降低
C.淋巴循环受阻
D.血浆渗入淋巴的速率降低
2.(2024·浙江台州高二月考)人们在剧烈运动时,部分肌肉细胞由于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此时血液中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H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不变、CO2、H2CO3
D.不变、乳酸、H2CO3
3.(2024·温州十校联盟)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B.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可以维持pH稳定不变
C.一次性摄入过多较咸的食物,一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法维持相对稳定
D.在人体体温为37 ℃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
4.图1表示向清水中分别滴加HCl溶液、NaOH溶液后,清水pH的变化;图2表示向血浆中分别滴加HCl溶液、NaOH溶液后,血浆pH的变化(图中HCl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均为0.1 mol/L)。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所用HCl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为无关变量
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
C.清水组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pH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变化
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
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合适的温度 适宜的pH 必要条件
2.(1)37 ℃ (2)7.35~7.45 缓冲对 H2CO3和NaHCO3
(3)①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无机盐 蛋白质 
3.(1)× 提示:血浆中存在的缓冲对有H2CO3和NaHCO3等,而不是NaHCO3和Na2CO3。
(2)× 提示:人体血浆有一定的缓冲pH变化的能力,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
(4)× 提示: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0.9%的NaCl溶液基本相等。
互动探究
 (1)提示:Na+和Cl-。
(2)提示:细胞外液中Na+和Cl-的含量高于细胞内液,但K+的含量却低于细胞内液。
(3)提示: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对水的吸引力减小,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学以致用
1.A 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将导致血浆中溶质微粒数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正确;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双向进行物质的交换,C正确;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
2.C 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双向的,A正确;脑脊液属于人体内环境,其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水和少量蛋白质,B正确;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的pH明显降低,因为脑脊液中含有缓冲物质,C错误;脑部受外伤引发的脑水肿可能是受伤时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从而导致脑水肿,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2.5 5
3.酸或碱的滴数 pH
4.缓冲液
互动探究
 减小 增大 保持相对稳定 保持相对稳定 磷酸缓冲液 相对稳定
(1)提示:磷酸缓冲液中NaH2PO4呈酸性,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2)提示: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自来水中没有缓冲物质
(3)提示:不同实验材料 每组的pH变化 无关 控制单一变量
学以致用
1.D 分析题意可知,上清液的成分为血浆,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分别在各自的细胞中,不会出现在上清液中,A错误;图1沉淀物的成分是各种细胞,所以具有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等,B错误;图2实验中,pH为因变量,并非可变因素,C错误;分析图2可知,分别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不能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HP等缓冲物质,D正确。
2.D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类型(清水组、缓冲物质组和生物材料组)和滴加的滴数,pH的变化属于因变量,A错误;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稳定,肝匀浆(动物血浆)与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理相同,都是依靠缓冲物质来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向肝匀浆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pH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C错误;实验开始时测量三种材料的pH是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从而判断其pH的变化情况(即进行自身前后对照),重复实验可增加实验可信度,D正确。
【评价检测】
网络构建
 (1)提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2)提示: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提示:血浆中虽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于无机盐。
课堂演练
1.A 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故淋巴生成的速率加快,B错误;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循环并不会受阻,C错误;淋巴能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但血浆不能直接渗入淋巴,D错误。
2.B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骨骼肌通过厌氧呼吸作用产生乳酸,会导致血液pH降低,但是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NaHCO3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如乳酸增多就会与缓冲对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D 细胞外液中,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主要靠血浆在血管内运输到各器官,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A错误;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可以维持pH相对稳定,B错误;一次性摄入过多较咸的食物,由于机体可以进行渗透压调节,因此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4.C 实验中所用HCl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A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B正确;由图1可知,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清水组的pH逐渐减小,C错误;对比图1和图2可知,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D正确。
6 / 6(共74张PPT)
第2课时 
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导学聚焦
1.举例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范畴,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本质,形成稳态与平衡
观。
2.通过“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活动的探究与分析,提升数据
分析能力。
3.对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引起的生理活动异常等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知识点(二) 
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需要 、 、一定的离子浓
度和底物浓度等。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 。
合适的温度 
适宜的pH 
必要条件
(1)体温: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通常维持在 左右。
(2)酸碱度:血浆中的pH为 ,略偏碱性。血浆中pH保持
相对稳定,这与血浆中存在大量的 有关。例如,

(3)渗透压
①概念:溶液的渗透压是指 ,其大小取
决于单位体积中 。
②影响渗透压大小的主要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 决
定,与 等物质也有关系。
37 ℃ 
7.35~7.45 
缓冲对 
H2CO3和
NaHCO3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的数目 
无机盐 
蛋白质 
2.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存在着NaHCO3和Na2CO3等缓冲对有关。
( × )
提示:血浆中存在的缓冲对有H2CO3和NaHCO3等,而不是NaHCO3和
Na2CO3。
(2)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
提示:人体血浆有一定的缓冲pH变化的能力,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 √ )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0.9%的葡萄糖溶液基本相等。 ( × )
提示: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0.9%的NaCl溶液基本相等。
×
×

×
探讨|分析渗透压与组织水肿,关注人体健康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尽管位于不同的部位,但是在组成成分上却具有一
定的相似性。下表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统
计。除蛋白质的含量以mEq/L为单位外,其他成分均以mmol/L为单位。
成分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Na+ 142 145 12
K+ 4.3 4.4 139
Ca2+ 2.5 2.4 0.001
Mg2+ 1.1 1.1 1.6
Cl- 104 117 4
HC 24 27 12
HP /H2P 2 2.3 29
蛋白质 14 0.4 54
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回答: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根据上表,你认为决定血浆渗
透压大小的主要是哪两种无机盐离子?
提示:Na+和Cl-。
(2)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都含有Na+、K+和Cl-,这三种无机盐离子在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含量有何差异?
提示:细胞外液中Na+和Cl-的含量高于细胞内液,但K+的含量却低于细
胞内液。
(3)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
症状。请结合渗透压的概念及如图所示模型,思考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导致
组织水肿?
提示: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对水的吸引
力减小,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构建模型分析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1. (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
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
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B. 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 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扩散
D. 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解析:  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将导致血浆中溶质微粒数减少,
血浆渗透压下降,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长期丢
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正确;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双
向进行物质的交换,C正确;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
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
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
2. (2024·浙江A9协作体期中)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
能包裹并保护大脑和脊髓,且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双向的
B. 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水和少量蛋白质等
C. 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会使脑脊液的pH明显降低
D. 脑部受外伤引发的脑水肿可能是受伤时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的

解析:  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大多是双向的,A正确;脑脊液属于人体内环境,其中含有葡萄糖、氨基
酸、水和少量蛋白质,B正确;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
脑脊液的pH明显降低,因为脑脊液中含有缓冲物质,C错误;脑部受外伤
引发的脑水肿可能是受伤时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的渗透压升
高,吸水能力增强,从而导致脑水肿,D正确。
知识点(二) 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1. 目的要求
(1)比较清水、缓冲液、血浆在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后的pH
变化。
(2)设计记录表格,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曲线图。
2. 方法步骤
3. 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
每次实验中各溶液的pH变化曲线。
4. 实验结论
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 ,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
度变动。
酸或碱的滴数 
pH 
缓冲液 
探讨|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请根据“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完善
表格。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清水 滴加HCl溶液后,清水pH逐渐
;滴加NaOH溶液后,清水pH逐


小 
增大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pH为
7的磷
酸缓冲液 无论是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
pH为7的磷酸缓冲液的pH均

保持相对
稳定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物 血

无论是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血浆的
pH均
比较曲线变化规律可知:血浆的性质类似于pH为7的 。说
明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从而能维持pH
保持相对稳定 
磷酸缓冲液 
相对稳定 
(1)磷酸缓冲液(含有NaH2PO4/Na2HPO4)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
化不显著,原因是                        。
                     
提示:磷酸缓冲液中NaH2PO4呈酸性,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2)动物血浆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发生变化,原因是        ,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
提示: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自来水中没有缓冲物质
(3)本实验中自变量是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每组中所加酸或碱的浓度和量属于     变量。每次滴加HCl(或NaOH)的量和浓度相同,遵守了实验中的         原则。
提示:不同实验材料 每组的pH变化 无关 控制单一变量
1. 探究血浆对pH变化调节作用中的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
2. 血浆pH的调节机制
1. (2024·浙江金华高二期中)某实验小组将
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家兔血液进行
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
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
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上清液中有葡萄糖、胆固醇、糖原、甲状腺激素等物质
B. 图1沉淀物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等,但没有淋巴细胞
C. 图2实验中的可变因素为HCl、NaOH的滴数和pH
D. 本实验不能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 、HP 等缓冲物质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上清液的成分为血浆,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
原,分别在各自的细胞中,不会出现在上清液中,A错误;图1沉淀物的成
分是各种细胞,所以具有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等,B错
误;图2实验中,pH为因变量,并非可变因素,C错误;分析图2可知,分
别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
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不能证
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 、HP 等缓冲物质,D正确。
2. (2025·浙江金兰合作组织期中)某实验小组在学习完内环境的稳态
后,进行了“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类型和pH的变化
B. 肝匀浆(动物血浆)与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理不同
C. 向肝匀浆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仍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D. 每组实验都进行自身对照,重复实验可增加实验可信度

解析: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
料的类型(清水组、缓冲物质组和生物材料组)和滴加的滴数,pH的变化
属于因变量,A错误;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稳定,肝匀浆
(动物血浆)与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理相同,都是依靠缓冲物质
来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向肝匀浆
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pH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C错误;实验开始时测量
三种材料的pH是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从而
判断其pH的变化情况(即进行自身前后对照),重复实验可增加实验可信
度,D正确。
评价检测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2)渗透压的概念。
提示: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
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蛋白质分子量往往大于无机盐,但是血浆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什么?
提示:血浆中虽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
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于无机盐。
1. (2024·浙江湖州中学期中)孕妇怀孕期间,身体浮肿的原因之一是胎
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母体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导致
(  )
A. 组织液回渗到血浆速率降低
B. 淋巴生成的速率降低
C. 淋巴循环受阻
D. 血浆渗入淋巴的速率降低

解析:  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
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血浆中水分
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导致组织水肿,
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故淋巴生成的速率加
快,B错误;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循环并不会受阻,C错误;淋
巴能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但血浆不能直接渗入淋巴,D错误。
2. (2024·浙江台州高二月考)人们在剧烈运动时,部分肌肉细胞由于缺
氧而进行厌氧呼吸,此时血液中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
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 降低、CO2、NaH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不变、CO2、H2CO3 D. 不变、乳酸、H2CO3
解析: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骨骼肌通过厌氧呼吸作用产生乳
酸,会导致血液pH降低,但是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NaHCO3
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如乳酸增多就会与缓冲对中
的NaHCO3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 (2024·温州十校联盟)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B. 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可以维持pH稳定不变
C. 一次性摄入过多较咸的食物,一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法维持相对
稳定
D. 在人体体温为37 ℃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由无机盐决定

解析:  细胞外液中,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主要靠血浆在血管内运输到
各器官,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A错误;血浆中含有酸碱缓
冲对,可以维持pH相对稳定,B错误;一次性摄入过多较咸的食物,由于
机体可以进行渗透压调节,因此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C
错误。
4. 图1表示向清水中分别滴加HCl溶液、
NaOH溶液后,清水pH的变化;图2表示向
血浆中分别滴加HCl溶液、NaOH溶液后,
血浆pH的变化(图中HCl溶液、NaOH溶液
的浓度均为0.1 mol/L)。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所用HCl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为无关变量
B. 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
C. 清水组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pH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变化
D. 实验结果表明,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

解析: 实验中所用HCl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
同,A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B正确;由图1可
知,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清水组的pH逐渐减小,C错误;对比图1和图2
可知,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D正确。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 (2025·浙江衢温“5+1”联盟期中)烧伤、过敏等情况下,毛细血管
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增高,此部位可能发生(  )
A. 组织水肿
B. 淋巴液减少
C. 血红蛋白渗出毛细血管
D. 血浆渗透压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烧伤、过敏等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增高,血浆
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和血浆中吸收
水分,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加,形成组织水肿,进一步导致血浆含量减少,
血浆渗透压下降,淋巴增多,A正确,B、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某同学参加马拉松欢乐跑12 km后,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一段时间后
自然缓解。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乳酸在肝脏中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
而被细胞再利用,从而减少肌肉中的乳酸堆积,缓解肌肉酸痛的症状。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肝脏
B. 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C. 酸痛是因体内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D. 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不利于缓解肌肉酸痛的症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肝脏,需要血液和组织液
的运输,A正确;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不在内环
境,B错误;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
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
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
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
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 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C. 血浆pH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界环境无关
D. 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血浆pH会略有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的红细胞增多,以运输更多的氧气进行
细胞呼吸,提供能量,A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体温、酸碱度、渗透
压等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B正确;血浆pH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食物中的酸碱物质),同时还受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的调节,C错误;马拉松比赛中,人体的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
进入血浆,导致血浆pH下降,但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pH不会下降
的太明显,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2025·浙江杭州期中)如图表示肌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X、
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Y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一般不进入X中
B. Y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
C. 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导致X的溶液量增加
D. Z循环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Y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一般不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血
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物质也有关,B错误;由
于运动后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增多,所以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向组织
液渗透,组织液增多,C正确;淋巴循环受阻,毛细淋巴管阻塞,则组织
液中的蛋白质必将积聚增多,从而使组织液的渗透压不断升高,引起组织
水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25·浙江金华期末)某同学以动物血浆、清水、pH为7磷酸缓冲液、
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等为材料,探究了血浆对pH变化的调
节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血液中分离血浆需添加抗凝剂并离心,离心后取下层
B. 滴加0.1 mol/L的HCl或NaOH之前需要测量血浆、清水的初始pH
C. 磷酸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可证明血浆中存在磷酸和磷酸盐缓冲对
D. 以坐标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添加量
为纵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血液中分离血浆需添加抗凝剂并离心,离心后血浆位于上
层,不是下层,A错误;滴加0.1 mol/L的HCl或NaOH之前需要测量血浆、
清水的初始pH,这样才能对比出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血
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B正确;磷酸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可证明血浆
中存在缓冲物质,不一定是磷酸和磷酸盐缓冲对,C错误;以坐标曲线图
呈现实验结果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添加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阅读材料,完成6~7小题。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刚刚从平原进入高原后的短时期内,可能会出现
头晕、头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肢体无力等症状。这是因为高
原空气稀薄、O2含量较少、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等使机体产生了生理反
应。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这些症状一般可自行缓解。
6. 从平原地区刚刚进入高原时,出现的下列现象中属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
态调节的是(  )
A. 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头痛
B. 缺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C. 肢端毛细血管供氧不足导致手足发麻
D. 部分肌肉因供氧不足而肢体无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头痛,肢端毛细血管供氧不足导致手
足发麻以及部分肌肉因供氧不足而肢体无力,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
现,上述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
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会失衡,A、C、D错误;缺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
加快,不仅是缺氧的表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该反应使人体吸入更多的氧
气,缓解体内缺氧的状态,说明该过程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方式,B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人刚从平原进入高原后,血浆中乳酸的浓度会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
在机体的自动调节作用下,乳酸浓度又降至正常范围。下列分析中,正确
的是(  )
A. 人刚刚进入高原时由于呼吸变慢,导致乳酸产生增多
B. 人刚刚进入高原时只能进行厌氧呼吸,导致乳酸产生增多
C. 经过一段时间后,乳酸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是由于肾脏排泄乳酸速度
加快
D. 经过一段时间后,乳酸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是由于乳酸与血浆中的
NaHCO3发生反应,乳酸被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导致呼吸加快,厌氧呼吸加
强使乳酸含量增加,A错误;无论在氧气充足还是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
人体细胞都是以需氧呼吸为主,B错误;一段时间后,乳酸含量下降的原
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乳酸钠和碳
酸),进而被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C错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
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解析:  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
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2024·嘉兴期中)图1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图,图2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其中A
代表 。
解析:图1中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填写图1中D、E系统的名称:D 系统;E 系统。
解析: 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
统;CO2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呼吸系统。
消化
呼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当人接触致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因为致敏原会刺激相关细
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 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到
组织液,使其渗透压 (填“>”“<”“=”)血浆渗透压。
解析: 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原因是过敏原会刺
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
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吸水,使得局部
组织出现水肿现象。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成分和 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
毛细血管

理化特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④与⑥相比,前者的 含量较多。如果图2为胰腺组织局部
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处(填序号)。
解析: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④与⑥相比,前者的蛋白质含量
较多。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输方
式属于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故⑦
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蛋白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如图是实验狗颈部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
图,其中甲、乙、丙属于内环境,丁是细胞内液。如果给实验狗的颈部动
脉注射1.5%的NaCl溶液后,最先发生渗透压升高的部位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丁是细胞内液,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如果给实
验狗的颈部动脉注射1.5%的NaCl溶液后,血浆中的渗透压最先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4·浙江仙居中学期中)如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C.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D. 肾小球肾炎使患者出现蛋白尿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出现组织水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毛细血管
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错误;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有限,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
确;蛋白尿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收水分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某人因急性肾小球肾炎而出现了全身水肿,同时伴有尿血、尿蛋白和
少尿等症状,检查发现该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全身毛细血管通透
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被确诊为肾炎性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其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
B. 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也会加重组织水肿
C. 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 健康人的尿液中通常不会有血细胞和蛋白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产生少尿症状,排出的水盐减
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
含量上升,A正确;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直接导致血浆渗透压下
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加重患者局部组织水肿,B正确;患
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
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并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由于肾小球的滤
过作用,健康人的尿液中通常不会有血细胞和蛋白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2025·浙江金华期末)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胶
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等小
分子物质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严重营养不良时,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B. 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C. 将离体红细胞置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中,均能维持正常形态
D.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严重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A错误;给患者输液所用的生理盐水(主要是Na+
和Cl-)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B错误;将离体红细胞置于0.9%
的NaCl等渗溶液中,可维持正常形态,C错误;由于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
比组织液多,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
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2024·台州期中)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
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
生的,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
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横线”上填文字)
(1)脑脊液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d之间
的物质运输是 (填“双向”或“单向”)的,组成b的细胞生活
的环境是 。
属于
双向
组织液和淋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故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的,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脑脊液与d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组成b的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图中a液代表 ,该液体中含有吞噬细胞和 。
解析:图中a液位于有盲端的淋巴管内,为淋巴,该液体中含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
淋巴
淋巴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剧烈运动时,组织细胞会产生较多的CO2和乳酸,但正常情况下血浆
中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d液中有H2CO3和NaHCO3等
。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内。
解析:因为d 液(血浆)中有H2CO3和
NaHCO3等缓冲对,能与机体生成的碱或酸反
应,故剧烈运动时,组织细胞会产生较多的
CO2和乳酸,但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pH仍能
维持相对稳定。CO2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基质中
生成,故细胞内的CO2浓度最高,即CO2浓度
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g内。
缓冲

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若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脑脊液的量增加,进而出现 。
解析:若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渗透压
降低,更多的水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的量增加,进而出现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