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说明脉络,列出文章提纲;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的逻辑顺序。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建筑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脉络,指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列出文章提纲。
了解科普文的写法及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天安门的时候是不是为它的宏伟而感到自豪?当我们看到小桥流水是不是为它的别致而感到惊讶?中国的建筑举世瞩目,中国的建筑源远流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为自己能在有这样建筑的国度而骄傲吧。请同学们现在边欣赏中国传统建筑(PPT展示中国传统建筑),边打开课本走进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21·cn·jy·com
二、明确学习目标:
理线索,列提纲,找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掌握中国建筑的特点,培养对中国建筑的热爱,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欣赏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感悟和探究的能力。
老师补充介绍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本文选自他1954年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文章。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记准下列字音。
帷幕( wéi )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埋怨(mán)埋葬(mái)翘起(qiào)点缀(zhuì) 门槛(kǎn)抱厦(shà)墁地(màn)戗兽(qiāng)
2.理清文章脉络,列出行文提纲。
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划出文章的层次,分析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论述中国建筑特点的。最后学生可讨论,统一认识,把自己的认识展示出来,老师补充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从横(地域)纵(时间)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是最举世瞩目的一种,且源远流长。是引论。
第三至第十四段,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本论。
第十五至第十六段,谈及建筑的“文法”,更深层次上论述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也是本论。
第十七至第十九段,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为自己的国家的建筑事业服务。是总结。www.21-cn-jy.com
3.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请说明哪些是结构特征,哪些是装饰特征?
学生在研读第三至第十四段后,分类概括九大特征,从而表明作者写作九大特征的顺序。讨论统一后,展示,老师引导总结:2·1·c·n·j·y
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21·世纪*教育网
分析课文内容: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时候,有侧重,作者重点介绍了哪几种特征,为什么重点介绍这几种特征呢?
学生研读九个特征,并要求概括每个特征,还要说出这几个特征是如何在建筑中和建筑物中体现的。最后找出作者重点介绍的几个特征,并依自己的理解说明为什么重点介绍这几个特征。然后讨论统一看法,展示后老师引导学生补充总结:www-2-1-cnjy-com
作者重点介绍了(二)(三)(四)(六)(七)五个特征。(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2-1-c-n-j-y
作者重点介绍这几个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这几个特征在中国建筑特征中最显明最重要。二是这几个特征最难说明白。 21*cnjy*com
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什么?中国建筑的“文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认真阅读第第十五至第十六段,找出关键词句,概括文意,概括出中国建筑“文法”的概念来。学生可通过讨论统一认识,展示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处:21教育名师】
中国建筑的“文法”实际上是用语言学中的专用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作者是怎么阐述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的?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概括文意的同时,理解作者阐释各民族之间建筑“可译性”的思路和内容。教授过程:学生阅读-概括内容-分析思路及内容-讨论统一看法-展示成果-老师引导补充总结。【来源:21cnj*y.co*m】
先以语言和文学术语设喻类比,说明同一性质的建筑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习惯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表现。然后举例说明每个民族都会在建筑中设计台基、门、窗等,但是形式却不同,“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最后说明要想继承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就必须得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赏析课文的表达艺术:
1.文中在说明中国建筑特征的时候运用了许多比喻,找出来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老师可把文后的第三题作为学生阅读欣赏的引导题目,引导学生明白比喻在科普类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在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21cnjy.com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版权所有:21教育】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文章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
在品读本文的基础上,概括科普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老师引导:这是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科普类文章在写法上常常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学了本课就可以用本课的写法去阅读或者写一篇科普类文章。上面我们在读本文的时候发现它运用了许多比喻,这说明科普类文章的语言要形象生动,作者在论述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又是由表及里,由总体到部分,逻辑顺序非常适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这些都可以算是科普尖文章的写作特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赏析文章的语言结构取材。自己总结,展示后老师引导补充总结:
通俗性。科普类文章不同于严肃的论文,它的主要目的是宣传科学知识,或者向人们介绍一种科学道理,因此必须通俗,让人都能读懂。如本课除在介绍九大特征时,不得不用一些常人少见的建筑术语外,其他地方常用到比喻,把专业的东西通俗地告诉给大家。
科学性。科普尖文章虽然语言要求要通俗,但是说明要严谨,不能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能说没有科学道理的话。因为这样的文章的目的是宣传科学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形象性。有些科普读物甚至运用童话的形式。没有运用童话形式的,语言也要讲究形象性,比如本文多处运用到了比喻,把人们生疏的东西讲得非常明白形象。
思想性。科普类文章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比如本课讲到建筑的“可译性”,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我们一种建筑思想。本文还饱含着对中国建筑的无限的热爱,显示出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
总结:
本文以严密的逻辑,形象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1教育网
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中国建筑,要写出它的特点,注意运用恰当的逻辑顺序和说明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1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说明脉络,列出文章提纲;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的逻辑顺序。
2.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建筑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中国著名传统建筑
天安门
布达拉宫
蒙古建筑
广东普宁潮式传统建筑
少林寺
亭
台
轩
榭
中国建筑中的亭台轩榭
明确学习目标
1.理线索,列提纲,找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2.掌握中国建筑的特点,培养对中国建筑的热爱,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欣赏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感悟和探究的能力。
作者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本文选自他1954年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文章。
通读课文,记准下列字音
帷幕( )屋脊( )接榫( )
穹窿( )埋怨( )埋葬( )
翘起( )点缀( )门槛( )
抱厦( )墁地( )戗兽( )
wéi
jǐ
sǔn
qióng
mán
mái
qiào
zhuì
kǎn
shà
màn
qiāng
理清文章脉络,列出行文提纲
一、引论(1——2自然段)
从横、纵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是最举世瞩目
的一种,且源远流长。
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更深层次上论述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的问题,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为自己的国家的建筑事业服务。
二、本论(3——14自然段)
(15——16自然段)
三、结论(17——19重自然段):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其中哪些是结构特征,哪些是装饰特征?
总体特征
结构方法
外观装饰
(一)立体构成
(二)平面布局
(三)结构方法
(四)斗拱的作用
(五)“举折,举架”的作用
(六)介绍屋顶
(七)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个体建筑特征
群体建筑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1.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时候,有侧重,作者重点介绍了哪几种特征,为什么重点介绍这几种特征呢?
作者重点介绍了(二)(三)(四)(六)(七)五个特征。(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作者重点介绍这几个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这几个特征在中国建筑特征中最显明最重要。二是这几个特征最难说明白。
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什么?中国建筑的“文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国建筑的“文法”实际上是用语言学中的专用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作者是怎么阐述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的?
先以语言和文学术语设喻类比,说明同一性质的建筑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习惯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表现。然后举例说明每个民族都会在建筑中设计台基、门、窗等,但是形式却不同,“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最后说明要想继承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就必须得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文中在说明中国建筑特征的时候运用了许多比喻,找出来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在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在品读本文的基础上,概括科普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1.通俗性。鉴于科普类文章宣传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的写作目的,本文用语通俗易懂。比如多用用到比喻,把专业的东西通俗化。
2.科学性。本文语言严谨,符合科普类文章宣传科学的目的。
3.形象性。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把人们感觉生疏的东西讲得非常通俗形象、明白易懂。
4.思想性。科普类文章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比如本课讲到建筑的“可译性”,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我们一种建筑思想。本文还饱含着对中国建筑的无限的热爱,显示出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
总结
本文以严密的逻辑,形象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中国建筑,要写出它的特点,注意运用恰当的逻辑顺序和说明方法。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理清脉络,列出提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内容,解决文中疑难。
赏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什么是科普作品,它的特点是什么?
2、本文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导学过程
1、阅读课文,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幕( )屋脊( ) 接榫( )穹窿( )埋怨( )埋葬( )
翘起( )点缀( ) 门槛( )抱厦( )墁地( )戗兽( )
2、把握全文脉络,理清线索:
第一层( 至 )
第二层( 至 )
第三层( 至 )
第四层( 至 )
3、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哪些是结构特征,哪些是装饰特征?
4、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时候,有侧重,作者重点介绍了哪几种特征,为什么重点介绍这几种特征呢?
5、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什么?中国建筑的“文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作者是怎么阐述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的?
7、文中在说明中国建筑特征的时候运用了许多比喻,找出来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在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21cnjy.com
两柱之间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在品读本文的基础上,概括科普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1、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21·cn·jy·com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①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②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www.21-cn-jy.com
③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2·1·c·n·j·y
④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21·世纪*教育网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www-2-1-cnjy-com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2-1-c-n-j-y
(二)、导学过程
1.wéi jǐ sǔn qióng mán mái qiào zhuì kǎn shà màn qiāng 21*cnjy*com
2.第一至第二自然段,从横(地域)纵(时间)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是最举世瞩目的一种,且源远流长。是引论。【来源:21cnj*y.co*m】
第三至第十四段,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本论。
第十五至第十六段,谈及建筑的“文法”,更深层次上论述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也是本论。
第十七至第十九段,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为自己的国家的建筑事业服务。是总结。21教育网
3、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出处:21教育名师】
4、作者重点介绍了(二)(三)(四)(六)(七)五个特征。(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版权所有:21教育】
作者重点介绍这几个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这几个特征在中国建筑特征中最显明最重要。二是这几个特征最难说明白。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中国建筑的“文法”实际上是用语言学中的专用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6、先以语言和文学术语设喻类比,说明同一性质的建筑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习惯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表现。然后举例说明每个民族都会在建筑中设计台基、门、窗等,但是形式却不同,“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最后说明要想继承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就必须得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7、(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21*cnjy*com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文章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
8、(1)通俗性。科普类文章不同于严肃的论文,它的主要目的是宣传科学知识,或者向人们介绍一种科学道理,因此必须通俗,让人都能读懂。如本课除在介绍九大特征时,不得不用一些常人少见的建筑术语外,其他地方常用到比喻,把专业的东西通俗地告诉给大家。
(2)科学性。科普尖文章虽然语言要求要通俗,但是说明要严谨,不能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能说没有科学道理的话。因为这样的文章的目的是宣传科学的。
(3)形象性。有些科普读物甚至运用童话的形式。没有运用童话形式的,语言也要讲究形象性,比如本文多处运用到了比喻,把人们生疏的东西讲得非常明白形象。
(4)思想性。科普类文章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比如本课讲到建筑的“可译性”,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我们一种建筑思想。本文还饱含着对中国建筑的无限的热爱,显示出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
下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帷幕(wéi) 翘起(qiào) 点缀(zhuì)
B屋脊(jǐ) 接榫(sǔn) 门槛(kǎn)
C穹窿(qióng) 埋怨(mán) 埋葬(mái)
D抱厦(xià) 墁地(màn) 戗兽(qiāng)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宫殿庙宇 直言不讳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B.如鸟斯革 回廊抱厦 额枋梁架 喧宾夺主
C.砖石墁地 繁文缛节 高潮迭起 叠床架屋
D.招摇装骗 梳妆打扮 世外桃源 桃园结义
3.下列有关建筑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B.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C.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墁:铺地面的砖、石等。
瓦当:筒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D.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4.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各级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www.21-cn-jy.com
B.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机杼,创造性地采用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面互动的特点。 2·1·c·n·j·y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2-1-c-n-j-y
D.面对歹徒穷凶极恶的表现,作为武警战士的我当仁不让,奋力制服歹徒。而我做的本职内的事,也迎来了众人蜂拥而来的点赞。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中国乒乓球队在此次世锦赛上所向披靡,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下了又一个世界冠军,算上本次,中国乒乓球队已不知蝉连冠军多少次了。【版权所有:21教育】
B一些不法厂家仿制别家产品而不去研究市场,努力创造自主品牌,结果让粗制烂造的东西充斥市场,让老百姓深受其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中国现在人口众多,每年的出生人口也不少,可是因为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所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还得从长计议。21*cnjy*com
D武夷山层峦迭嶂,早晚云蒸霞蔚,这壮观的景色引来了国内外许多游客,这景色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来源:21cnj*y.co*m】
6.下列对“西安书法家协会”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徽标主体以“西安”和“书”字变体整合而成,代表了机构“西安书法协会”,那连绵不断的书法线条,象征西安书法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黄色的底色又昭示着前途是光明的。
B四方形代表西安古城特点,那四围就是方正的城墙,也表示出汉字方正的特点。
C把“西安”和“书”构成的主体图置于黄底色上,显得突出而分明,“书”的一竖末端也以黄色显示毛笔特征,突出了机构的主要功能。21·世纪*教育网
D黄蓝相间,把书法线条和现代构图意识结合,反映了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下列没有用到比喻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A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出处:21教育名师】
B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C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8-10题。
前段时间,曹文轩折桂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中国儿童文学实现历史性突破。儿童文学的大红大紫,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的,不仅有市场的繁荣,也有对未来“黄金时代”的新期待。儿童文学文本阅读不仅帮助儿童认知世界,亦能为人们童年时期的德育、美育与智育,打下人生的基底。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培养的阅读兴趣不仅有可能持守一生,而且人们在这一年龄段的阅读体验会引领着他最初的心理历程。今天的中国家长也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他们比前人,更加看重孩子的阅读滋养与感悟,更加看重孩子的审美质感与体验,更加不吝惜在孩子看书上的投入花销,由而,我们的童书市场有了一个庞大的“票房保证”。然而在儿童文学繁荣的背后却也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地方。21·cn·jy·com
儿童文学市场已如蔷薇花开,作者和出版商无法摆脱商业化的思维。儿童文学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儿童文学的“被格式化”是文学众多异化方式中的一种,而且是最糟的一种。不少作家的一年能出十几本书,一些年轻作家一上手就写长篇系列作品,囿于个人生活经验的短浅,这些作品的厚重感不够,往往缺乏摄入人心的力量,这些营养乏乏的鸡汤读物一经包装,就又成了某某青年才俊、某某蒙学专家的扛鼎力作,不在少数的家长对此缺乏辨识力,屡屡中招。
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多半是在兜售对儿童本性的呼应和顺从,文学性退居其次。这类作品也许是无毒的,但却并不能引领他们在精神上进阶,收获深刻的思想。这种阅读不消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只为你描绘一种瞬息的幸福感化,你只需要沉浸在纤尘无染的童年记忆里,快乐永远第一位,其他都不重要。
那么多的儿童小说,影视,绘本里,基本上都是主人公以一己之力,或者神秘力量战胜了邪恶势力,难道这是自动打包捆绑么?家长们和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对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状况和自己的过去选择了盲视。试想,如果整个社会都强调孩子们只需要快乐,每个家长都避谈苦难,教育的意义是否也就无从谈起,儿童文学的真实精神又何以确立?儿童文学,读新之余还需“读心”。
这些年来,许多中国家长和老师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仅仅定格在安徒生与格林童话,甚至对国内的蒙学经典书籍一无所知。受限于自己贫乏的阅读经历,他们或者放任孩子对阅读趣味的简单追求,读一些空谈幸福的无味文章,或者强迫孩子阅读与其年龄、心智不搭、但又确知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让一个小学生去读《飘》、《十日谈》。儿童读点深刻的文学作品并非不可行,只是得由多少高深的老师去讲,多少博闻的家长去引导,讲授者本身到底清不清楚爱情、自由、幸福的真解是什么,孩子们能不能读到心里去。(选自“求是网”《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质感与体验》作者:韩冰 有删改)
儿童文学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家长们和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对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状况和自己的过去选择了盲视”的理解。21教育网
10.请概括说明在儿童文学作品繁荣的背后出现的“不尽人意”。
参考答案
1.D “抱厦”的“厦”应该读“shà”。
2.D “招摇装骗”应该写成“招摇撞骗”。
3.C “墁”是用砖石等铺成的地面。
4.B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独出机杼”,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21cnjy.com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中的“蝉连冠军”应该写作“蝉联冠军”,B项中的“粗制烂造”应该写为“粗制滥造”,D项中的“层峦迭嶂”应该写作“层峦叠嶂”。要想准确书写常用字,就必须要知道每个常用字的意思,特别是要通过语境界应该写哪个字。比如“蝉联”这个词,它是由蝉的生长过程来比喻绵延不断连续相承,因此,这里“联”不能写作“连”;“粗制滥造”的“滥”是过多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是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因此这个成语里的“滥”不能写作“烂”(东西腐坏);“层峦叠嶂”的“叠”的意思是重复累积,而“迭”的意思是交换轮流,“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所以在此词中“叠”不能写作“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A ④承接前句举“范例”:古巷、广场、高楼。③在④所举范例的基础上谈“融合”的意义:“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⑤中“让生活在……”紧承③句中的“在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具体阐释“融合”。②①总结“古典与新潮融合,历史与人文嬗递与链接”的意义,先“拥有”才能“感受”,所以顺序是②①。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A项中把徽标中书法线条的寓意解析成“那连绵不断的书法线条,象征西安书法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黄色的底色又昭示着前途是光明的”是错误的。那连绵不断的书法线条是为了组合成“西安”和“书”字样,代表“西安书法协会”这个机构,而黄色作为一种底色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蓝色的主体图画,另外黄色也是中华民族的颜色,显示着中华民族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徽标类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方法是:(1)整体把握图标要素。象本图的要素是,蓝色宽边框内,以黄色衬底用蓝色书法线条构成的变体“西安”和“书”字样,特别把书的一竖的显示成毛笔形状。(2)以由主到次或者由次到主顺序说明图标。(3)紧扣图标信息点分析图标的内涵寓意。本题是“西安书法协会”机构图徽,那就要想到其构图必须能显示出机构的特点,而书法是其机构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书法的“书”,必然会成为图徽的构图主体,同时又要表示此图徽是西安书法协会的图徽,所以图徽中就要显示出西安字样,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图徽中还要显示出中国元素黄色,而我们可以由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来推知蓝色的边框的象征意义,再由西安的历史地位和代表建筑可推知,四方的形状代表西安的古城墙。www-2-1-cnjy-com
8.答案:①儿童文学作家在国际上获奖,激发创作者热情;②家长认可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有帮助,不吝惜在孩子看书上的投入花销;③巨大利益诱使创作者大量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讲到“曹文轩折桂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的,不仅有市场的繁荣”,可见儿童文学作家受到世界人民认可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动力,并为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了繁荣期。在第一自然段里还讲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成长的作用,“中国家长也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他们比前人,更加看重孩子的阅读滋养与感悟”,家长们“更加不吝惜在孩子看书上的投入花销”,“由而,我们的童书市场有了一个庞大的‘票房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认同也是儿童文学繁荣的重要因素。在第二自然段开头说“儿童文学市场已如蔷薇花开,作者和出版商无法摆脱商业化的思维”,后面又描述“不少作家的一年能出十几本书,一些年轻作家一上手就写长篇系列作品”,可见利益驱动让儿童文学在量上出现了繁荣。本题信息散落于全文的各个部分,需要阅读者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9.答案:①家长和儿童文学作家都不能真正地理解今天孩子们真实的情绪、状况;②家长和儿童文学作家忽视儿童成长规律,忽视自己坎坷的成长过程其实与现在孩子的成长有相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应该把重点语句放在语境中加以分析。从本句所在语段看,本段重点是讲述现在的家长不知道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挫折教育。儿童作家只会取悦家长和儿童,不依据现在儿童教育的需要和儿童今天的真实情绪、状况创作,致使作品只能给儿童感观的刺激而少有“读心”之效。本句中的“盲视”的意思就是忽视的意思,本句所说家长和作家忽视的东西是:一是儿童真实的情绪、状况;二是家长和作家本身在儿童时期成长所受到的挫折。这些忽视使家长不能在教育儿童中忽视了精神滋育,使作家在创作中只会取悦儿童和家长,只写这个世界上的快乐,避谈成长中的挫折,让作品丧失了必要的教育意义。
10.答案:①受名利驱使,儿童作家不深入体验生活,创作出现了量大质劣的现象;②儿童文学作品兜售对儿童本性的呼应和顺从,弱化文学性和成长磨砺教育;③因为家长的阅读量不足,对精典儿童文学理解不深,造成儿童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对读物也无法真正理解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提取和概括的能力。要准确提取信息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确定信息所在区域。比如第一段最后一句“然而在儿童文学繁荣的背后却也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地方”启示下文是讨论儿童文学“不尽人意”的内容。然后在每段里找到能表现儿童文学不民人意的关键词句,一段一总结概括,然后分条答出就可以了。第二段,“作者和出版商无法摆脱商业化的思维”、“囿于个人生活经验的短浅,这些作品的厚重感不够,往往缺乏摄入人心的力量”等都是关键句,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段提示的不尽人意的是:受名利驱使,儿童作家不深入体验生活,创作出现了量大质劣的现象。第三段的关键句“多半是在兜售对儿童本性的呼应和顺从,文学性退居其次”,第四段的关键句“家长们和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对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状况和自己的过去选择了盲视”,“儿童文学,读新之余还需‘读心’”等,我们可以总结儿童文学不尽人意的第二点是:儿童文学作品兜售对儿童本性的呼应和顺从,弱化文学性和成长磨砺教育。最后一段,我们可以找到关键句“受限于自己贫乏的阅读经历,他们或者放任孩子对阅读趣味的简单追求”“或者强迫孩子阅读与其年龄、心智不搭、但又确知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孩子们能不能读到心里去”等,可以总结不尽人意表现的第三点是:因为家长的阅读量不足,对精典儿童文学理解不深,造成儿童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对读物也无法真正理解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