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所记述的典型事件,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字音字形
xié zhe(挟着) yīng huā(樱花)
fēi hóng(绯红) wǎn rú(宛如)
zhǎng gù(掌故) luò dì(落第)
jī xíng(畸形) bù xùn(不逊)
nì míng(匿名) jié zé(诘责)
tuō cí(托辞) wū hū(呜呼)
qī rán(凄然) jiào huì(教诲)
yóu guāng kě jiàn(油光可鉴)
yǎo wú xiāo xī(杳无消息)
yì yáng dùn cuò(抑扬顿挫)
zhèng rén jūn zǐ(正人君子)
shēn wù tòng jí(深恶痛疾)
二、识记词义
1.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杳无消息: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
3.抑扬顿挫: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4.正人君子:原来是指品行端正的人。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理清文章的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贯串文章的始终,把文章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脉络,它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记叙类文章经常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从表面文字就可以看出来的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暗线是从文中分析得来的,主要是贯串文章始终的情感变化。如《藤野先生》一文,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格来组织材料的。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答案】本文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河流,一定是庄严、神圣、充满奥秘和zhǎng gù的。长江绝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饮用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赋予了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锻炼了中国人的意志。长江以其________的精神jiào huì人们鼓起勇气,奋力前行。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________的不就是中华民族的豪迈与坚忍的性格吗?长江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或许,我们曾在yì yáng dùn cuò的吟咏声中感受到人们对长江的赞美,在虔敬的注视中感受到人们对长江的敬仰。我们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各种精神内容和由此________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hǎng gù( )
②jiào huì( )
③yì yáng dùn cuò( )
【答案】①掌故 ②教诲 ③抑扬顿挫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奔涌不息 导致 汇聚
B.川流不息 造就 汇合
C.川流不息 导致 汇合
D.奔涌不息 造就 汇聚
3.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将“锻炼”改为“磨砺”。
能力达标
【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
【答案】①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我”的关心与帮助。②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品质。③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④了解裹脚情形,表现了藤野先生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可贵品质。
2.“我”对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感情?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答案】感激和怀念之情。具体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藤野先生的照片;③因没有给藤野先生寄信和照片而对他充满愧疚;④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转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3.简要分析课文第3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独句成段,强调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之情。②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课文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由作者在东京的生活自然过渡到在仙台的生活,也为下文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伏笔。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老伙伴”梁思成
黄 汇
①我们建11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的“老伙伴”。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故业之路。
②1955 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咋呼,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③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④“噢……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⑤“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⑥“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⑦“行!你这人挺好玩。”
⑧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⑨对于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告诉我们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
⑩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甚至辅导课程设计。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这作业真奇怪,不过梁先生常常会出一些怪题,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我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和另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选自《读者丛书·从一棵树到一片海》,有改动)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你们学习小组打算用阅读卡片梳理文章内容,请你协助完成。
以①________为线索叙事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
初次相遇 “我”对梁先生不逊,他对此没有反感
大学一年级结束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二年级期末考试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时间 ②梁先生给“我”留了交朋友的作业,“我”上交后获得他的夸奖 ③由于“我”成绩不合格、不守纪律,梁先生以两种身份和亲身经历教导“我”
5.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为学生的黄汇却称德高望重的梁先生为“老伙伴”,这样的称呼是否“不逊”?请结合散文内容分析。
【答案】梁先生虽然年纪大,还是老师,但有玩心,没有架子,非常亲切和蔼,在初相遇时要求“我们”带他“玩”;梁先生教导“我”玩是好事,但不能傻玩,并用亲身经历教育“我”不要当书呆子。梁先生有孩子般的童心,是良师,是益友,也是“我们”的“老伙伴”。所以称其为“老伙伴”并非“不逊”。
6.回忆性散文在叙事的同时,情感自然流露,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请对第 段的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小贴士:朗读设计可从重音、语气、情感基调入手)
【答案】(示例)两个“难过”,用词朴素,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导师离世无法弥补的遗憾、无奈和悲恸之情。所以阅读时重音应放在“难过”二字上,语气悲伤,语调放缓。
拓展提升
鲁迅是绍兴人民心中不灭的灯。为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了解,八年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同学们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情况做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请你概括下面统计图反映的主要信息。
《朝花夕拾》阅读情况
【答案】(示例)同学们绝大多数读过《朝花夕拾》,但没有完全读懂。
2.小语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上联,请选择合适的词语组成下联。
经典 经历 障碍无
再听 重温 消隔膜
上联:再读鲁迅寻足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重温经典消隔膜 7 藤野先生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所记述的典型事件,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字音字形
xié zhe(挟着) yīng huā(樱花)
fēi hóng(绯红) wǎn rú(宛如)
zhǎng gù(掌故) luò dì(落第)
jī xíng(畸形) bù xùn(不逊)
nì míng(匿名) jié zé(诘责)
tuō cí(托辞) wū hū(呜呼)
qī rán(凄然) jiào huì(教诲)
yóu guāng kě jiàn(油光可鉴)
yǎo wú xiāo xī(杳无消息)
yì yáng dùn cuò(抑扬顿挫)
zhèng rén jūn zǐ(正人君子)
shēn wù tòng jí(深恶痛疾)
二、识记词义
1.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杳无消息: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
3.抑扬顿挫: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4.正人君子:原来是指品行端正的人。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理清文章的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贯串文章的始终,把文章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脉络,它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记叙类文章经常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从表面文字就可以看出来的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暗线是从文中分析得来的,主要是贯串文章始终的情感变化。如《藤野先生》一文,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格来组织材料的。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河流,一定是庄严、神圣、充满奥秘和zhǎng gù的。长江绝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饮用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赋予了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锻炼了中国人的意志。长江以其________的精神jiào huì人们鼓起勇气,奋力前行。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________的不就是中华民族的豪迈与坚忍的性格吗?长江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或许,我们曾在yì yáng dùn cuò的吟咏声中感受到人们对长江的赞美,在虔敬的注视中感受到人们对长江的敬仰。我们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各种精神内容和由此________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hǎng gù( )
②jiào huì( )
③yì yáng dùn cuò(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奔涌不息 导致 汇聚
B.川流不息 造就 汇合
C.川流不息 导致 汇合
D.奔涌不息 造就 汇聚
3.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能力达标
【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
2.“我”对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感情?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课文第3段在文中的作用。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老伙伴”梁思成
黄 汇
①我们建11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的“老伙伴”。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故业之路。
②1955 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咋呼,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③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④“噢……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⑤“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⑥“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⑦“行!你这人挺好玩。”
⑧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⑨对于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告诉我们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
⑩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甚至辅导课程设计。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这作业真奇怪,不过梁先生常常会出一些怪题,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我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和另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选自《读者丛书·从一棵树到一片海》,有改动)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你们学习小组打算用阅读卡片梳理文章内容,请你协助完成。
以①________为线索叙事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
初次相遇 “我”对梁先生不逊,他对此没有反感
大学一年级结束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二年级期末考试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为学生的黄汇却称德高望重的梁先生为“老伙伴”,这样的称呼是否“不逊”?请结合散文内容分析。
6.回忆性散文在叙事的同时,情感自然流露,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请对第 段的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小贴士:朗读设计可从重音、语气、情感基调入手)
拓展提升
鲁迅是绍兴人民心中不灭的灯。为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了解,八年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同学们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情况做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请你概括下面统计图反映的主要信息。
《朝花夕拾》阅读情况
2.小语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上联,请选择合适的词语组成下联。
经典 经历 障碍无
再听 重温 消隔膜
上联:再读鲁迅寻足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