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导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 导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09:44:00

文档简介

             12 短文二篇
 1.反复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
 4.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字音字形
wǔ sè jiāo huī(五色交晖)
xī rì yù tuí(夕日欲颓)
chén lín(沉鳞)   xīn rán(欣然)
zhōng tíng(中庭) kōng míng(空明)
二、识记词义
1.五色交晖: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水中藻、荇交横:均为水生植物
10.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探究点一:两文不同的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
《答谢中书书》运用多视角描写和动静相衬的手法,突出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在动静变化搭配方面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晖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幽为静,游鱼竞跃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作者抓住月夜的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渲染。文章通过月光的空明澄澈表现出月夜之美妙。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探究点二: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是山川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蕴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啊!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在其中。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四季)
B.夕日欲颓(颓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        ”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既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又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能力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隟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④,有删改)
【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②惴栗:恐惧不安。③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④此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儿女讲论文义
C.居是州/实是欲界之仙都
D.意有所极/意暇甚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日 与 其 徒 上 高 山 入 深 林 穷 回 溪 幽 泉 怪 石 无 远 不 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2)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4.同样写追求内心的宁静, 【乙】文和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立意正好相反,请结合【乙】文和诗句的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是如何写“静”的。
5.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试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①。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②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节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③,有删改)
【注】①高会:盛大的宴会。②傍:同“旁”。③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肃遂拜蒙母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
C.所有虽非于己有/非宁静无以致远
D.聊佐清欢/香远益清
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9.【乙】文中“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请结合句子内容具体赏析。
10.【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提升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示。你们的班级正在开展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12 短文二篇
 1.反复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
 4.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字音字形
wǔ sè jiāo huī(五色交晖)
xī rì yù tuí(夕日欲颓)
chén lín(沉鳞)   xīn rán(欣然)
zhōng tíng(中庭) kōng míng(空明)
二、识记词义
1.五色交晖: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水中藻、荇交横:均为水生植物
10.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探究点一:两文不同的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
《答谢中书书》运用多视角描写和动静相衬的手法,突出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在动静变化搭配方面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晖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幽为静,游鱼竞跃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作者抓住月夜的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渲染。文章通过月光的空明澄澈表现出月夜之美妙。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答案】视听结合,“猿鸟乱鸣”是听觉描写,“晓雾”“夕日”“沉鳞”是视觉描写;动静结合,“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偏静态,“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态。整句通过朝夕时分山间生物的活动,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探究点二: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是山川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蕴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啊!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在其中。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豁达的心境。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四时俱备(四季)
B.夕日欲颓(颓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解析】“颓”在此处应解释为“坠落”。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        ”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既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又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
【答案】(1)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能力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隟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④,有删改)
【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②惴栗:恐惧不安。③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④此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儿女讲论文义
C.居是州/实是欲界之仙都
D.意有所极/意暇甚
【解析】A项,自从。B项,欣赏,领悟/和。C项,这/判断动词,是。D项,心里/神情、态度。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日 与 其 徒 上 高 山 入 深 林 穷 回 溪 幽 泉 怪 石 无 远 不 到
【答案】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2)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答案】(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地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4.同样写追求内心的宁静, 【乙】文和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立意正好相反,请结合【乙】文和诗句的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是如何写“静”的。
【答案】乙文中作者寻幽访胜,借描写幽僻之境来衬托内心的“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则是借喧嚣之境反衬内心的“静”。
5.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试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以及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悠然惬意,表现了其高洁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①。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②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节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③,有删改)
【注】①高会:盛大的宴会。②傍:同“旁”。③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肃遂拜蒙母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
C.所有虽非于己有/非宁静无以致远
D.聊佐清欢/香远益清
【解析】A项,于是。B项,只,只是。C项,不,表示否定。D项,清雅,无杂余/清芬。
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答案】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
9.【乙】文中“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请结合句子内容具体赏析。
【答案】乙文中“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借清风明月的淡雅明亮之景衬托“闲人”悠闲、轻快的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人烟稀少,草木丛生的荒凉之景衬托诗人忧国伤时的感伤之情。
10.【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①清闲之人。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
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②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③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
拓展提升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示。你们的班级正在开展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有人说,月亮像小船,在灰黑色的水里飘荡;有人说,月亮像眼睛,在天上看我们生机勃勃的大地;有人说,月亮像明亮的灯,用它那淡雅清纯的光芒,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谈,共同领略“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