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与朱元思书 导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与朱元思书 导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09:44:25

文档简介

            13* 与朱元思书
 1.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不同手法。
 4.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自己的性情。
一、字音字形
piǎo bì(缥碧)  xuān miǎo(轩邈)
líng líng(泠泠)
yīng yīng chéng yùn(嘤嘤成韵)
qiān zhuàn(千转)
yuān fēi lì tiān(鸢飞戾天)
jīng lún shì wù(经伦世务)
héng kē(横柯)
二、识记词义
1.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跟、随
3.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5.水皆缥碧:浅青色
6.皆生寒树:使人心生寒意的树
7.互相轩邈:高
8.争高直指:笔直地指向云天
9.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10.千转不穷:表示多
11.鸢飞戾天者:至、到达
12.望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3.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14.疏条交映:互相掩映
探究点一: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
写“异水”。首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出了江水之深,“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江水之清。然后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出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高山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高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阳光灿烂,山中却另有一番景象。作者的笔触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景象。这一段写山,都紧扣一个“奇”字。
1.文中写泉水、好鸟、鸣蝉、山猿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听觉的角度写山之奇。分写泉水、好鸟、鸣蝉、山猿的喧闹,给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以声衬静,反衬出山林的幽静,突出山之奇,给读者无穷的美感。
探究点二:本文描绘景物的手法
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地精细描绘景物,使“奇山”“异水”的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强。
首先,作者从空间上的位置不同、情状上的动静不同、听觉上的声响不同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姿态万千。如作者既写水的静态清澈之美,又写它的动态奔腾湍急之美;又如作者化静为动,写山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赋予山以生命活力。
其次,作者对不同的描写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写法,善于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来描形摹状。如对江水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描画出江水的颜色;“千丈见底”是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水的深邃澄净。
最后,作者还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烘托出江水的澄澈。
2.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案】这句话从视觉角度写山林之密,表现出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从流飘荡/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望峰息心/惟闻女叹息
C.过巫山凝真观/及鲁肃过寻阳
D.峰峦上入霄汉/负势竞上
【解析】A项,跟、随。B项,平息/叹息。C项,经过。D项,向上。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惟 神 女 峰 上 有 白 云 数 片 如 鸾 鹤 翔 舞 徘 徊 久 之 不 散 亦 可 异 也
【答案】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答案】(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2)这天,天空晴朗,往四周看天空没有云层遮盖。
4.【甲】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山奇的?
【答案】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5.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同: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异: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3* 与朱元思书
 1.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不同手法。
 4.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自己的性情。
一、字音字形
piǎo bì(缥碧)  xuān miǎo(轩邈)
líng líng(泠泠)
yīng yīng chéng yùn(嘤嘤成韵)
qiān zhuàn(千转)
yuān fēi lì tiān(鸢飞戾天)
jīng lún shì wù(经伦世务)
héng kē(横柯)
二、识记词义
1.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跟、随
3.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5.水皆缥碧:浅青色
6.皆生寒树:使人心生寒意的树
7.互相轩邈:高
8.争高直指:笔直地指向云天
9.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10.千转不穷:表示多
11.鸢飞戾天者:至、到达
12.望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3.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14.疏条交映:互相掩映
探究点一: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
写“异水”。首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出了江水之深,“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江水之清。然后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出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高山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高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阳光灿烂,山中却另有一番景象。作者的笔触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景象。这一段写山,都紧扣一个“奇”字。
1.文中写泉水、好鸟、鸣蝉、山猿有什么作用?
探究点二:本文描绘景物的手法
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地精细描绘景物,使“奇山”“异水”的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强。
首先,作者从空间上的位置不同、情状上的动静不同、听觉上的声响不同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姿态万千。如作者既写水的静态清澈之美,又写它的动态奔腾湍急之美;又如作者化静为动,写山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赋予山以生命活力。
其次,作者对不同的描写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写法,善于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来描形摹状。如对江水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描画出江水的颜色;“千丈见底”是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水的深邃澄净。
最后,作者还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烘托出江水的澄澈。
2.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望峰息心/惟闻女叹息
C.过巫山凝真观/及鲁肃过寻阳
D.峰峦上入霄汉/负势竞上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惟 神 女 峰 上 有 白 云 数 片 如 鸾 鹤 翔 舞 徘 徊 久 之 不 散 亦 可 异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4.【甲】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山奇的?
5.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情感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