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苏州园林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清文章结构、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字音字形
zhú gān(竹竿) yìng chèn(映衬)
bài bǐ(败笔) qiū hè(丘壑)
léi tóng(雷同) lín xún(嶙峋)
yī bàng(依傍) màn yán(蔓延)
qiáng wēi(蔷薇) bā jiāo(芭蕉)
zhēn zhuó(斟酌) míng yàn(明艳)
yīn dì zhì yí(因地制宜)
zì chū xīn cái(自出心裁)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重峦叠嶂)
fǔ yǎng shēng zī(俯仰生姿)
二、识记词义
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
2.自出心裁: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4.俯仰生姿:文中指高树低垂,低树向上,形成一种呼应的优美姿态。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一: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文章首先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给人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和三个次要角度(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逐一分析,强调苏州园林的布置处处充满美,层次分明。
1.本文为何采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探究点二: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作比较。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多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它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与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它表现了中国画的审美观;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比较,说明它极少使用彩绘的古朴、闲适风格。
打比方。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如“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举例子。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
摹状貌。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等都是摹状貌,使说明更具形象性。
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恰当运用,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2.课文第5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园林之首,yīn dì zhì yí的园林建筑,散发着古典风韵。庭前院后,山水与古木相互yìng chèn,亭台楼阁间,小桥似飞虹,流水如玉带。明艳动人的花, 的树, diāo lòu的窗花……无一不是一首江南的诗!拙政园从未令游人失望而归,园内四季皆有美景如画,春日百花盛开,莺歌燕舞;夏有满塘荷叶,绿树成荫;秋有菊花遍野,在园中就可以 到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而拙政园的冬天是最美丽的季节,蜡梅飞雪,入了园,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īn dì zhì yí( )
②yìng chèn( )
③diāo lòu(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俯仰生姿 自出心裁 感受
B.俯仰生姿 别有用心 感悟
C.参差不齐 自出心裁 感悟
D.参差不齐 别有用心 感受
能力达标
【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课文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谈谈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追求自然之趣的。
3.“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以下几种用途:一是借景,二是框景,三是对景,四是漏景——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的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从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蕴含的人生旨趣。 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9期,有删改)
4.请简要分析文章对窗的说明顺序。
5.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文章第⑤段“‘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一句中的“非常”一词能否换成“最”?为什么?
拓展提升
学习完《苏州园林》一课后,班级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号召同学们节假日通过某手机应用“云游”苏州园林。下面是该应用的登录流程图。请你用一段文字完整、连贯地向班级同学介绍此应用的登录流程。(不超过80字) 20 苏州园林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清文章结构、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字音字形
zhú gān(竹竿) yìng chèn(映衬)
bài bǐ(败笔) qiū hè(丘壑)
léi tóng(雷同) lín xún(嶙峋)
yī bàng(依傍) màn yán(蔓延)
qiáng wēi(蔷薇) bā jiāo(芭蕉)
zhēn zhuó(斟酌) míng yàn(明艳)
yīn dì zhì yí(因地制宜)
zì chū xīn cái(自出心裁)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重峦叠嶂)
fǔ yǎng shēng zī(俯仰生姿)
二、识记词义
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
2.自出心裁: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4.俯仰生姿:文中指高树低垂,低树向上,形成一种呼应的优美姿态。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一: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文章首先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给人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和三个次要角度(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逐一分析,强调苏州园林的布置处处充满美,层次分明。
1.本文为何采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答案】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探究点二: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作比较。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多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它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与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它表现了中国画的审美观;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比较,说明它极少使用彩绘的古朴、闲适风格。
打比方。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如“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举例子。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
摹状貌。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等都是摹状貌,使说明更具形象性。
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恰当运用,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2.课文第5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说明苏州园林中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以“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以“古老的藤萝”为例,“盘曲嶙峋”写藤萝枝干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了藤萝花的典雅风韵,它们共同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整个园林的繁华气氛。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园林之首,yīn dì zhì yí的园林建筑,散发着古典风韵。庭前院后,山水与古木相互yìng chèn,亭台楼阁间,小桥似飞虹,流水如玉带。明艳动人的花, 的树, diāo lòu的窗花……无一不是一首江南的诗!拙政园从未令游人失望而归,园内四季皆有美景如画,春日百花盛开,莺歌燕舞;夏有满塘荷叶,绿树成荫;秋有菊花遍野,在园中就可以 到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而拙政园的冬天是最美丽的季节,蜡梅飞雪,入了园,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īn dì zhì yí( )
②yìng chèn( )
③diāo lòu( )
【答案】①因地制宜 ②映衬 ③雕镂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俯仰生姿 自出心裁 感受
B.俯仰生姿 别有用心 感悟
C.参差不齐 自出心裁 感悟
D.参差不齐 别有用心 感受
能力达标
【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课文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结合全文,谈谈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追求自然之趣的。
【答案】①突出自然之景在园林中的地位,如以宽敞的池沼作为全园中心;②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如人工堆叠假山、补上植株;③人造景点不求规则对称,而力求“自然之趣”,与自然景观相映衬。
3.“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调换。这四个句子依次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方面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课文第3至6段的内容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以下几种用途:一是借景,二是框景,三是对景,四是漏景——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的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从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蕴含的人生旨趣。 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9期,有删改)
4.请简要分析文章对窗的说明顺序。
【答案】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窗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介绍窗在造景、意境创造上的用途,然后介绍花窗的图案,最后介绍园林中的窗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并进行总结。
5.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举例子。举了“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和“生活中的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非常普遍、常见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6.文章第⑤段“‘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一句中的“非常”一词能否换成“最”?为什么?
【答案】不能。“非常”和“最”都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最”的程度比“非常”更高。换成“最”后句子变成“‘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图案”,表述太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非常”一词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拓展提升
学习完《苏州园林》一课后,班级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号召同学们节假日通过某手机应用“云游”苏州园林。下面是该应用的登录流程图。请你用一段文字完整、连贯地向班级同学介绍此应用的登录流程。(不超过80字)
【答案】同学们,大家先在手机上打开App,如果是首次登录,要点击“注册”并填写用户信息,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成功登录;如果不是首次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