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一、字音字形
zhān yǎng(瞻仰) jú huáng(橘黄)
shàng sù(上溯) xiāo huǐ(销毁)
tiǎo xìn(挑衅) jīng qí(旌旗)
jùn qiào(峻峭) tiān qiàn(天堑)
yǒng chuí bù xiǔ(永垂不朽)
dǐng tiān lì dì(顶天立地)
kāng kǎi jī áng(慷慨激昂)
二、识记词义
1.永垂不朽:指业绩、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3.顶天立地:头顶苍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伟大,气概豪迈。
4.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多含贬义。
5.慷慨激昂:形容情绪激动,精神振奋,充满正气。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本文开头用六个字概括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然后围绕这一整体特点,说明局部的具体特征。例如,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介绍建造纪念碑所用的石块数量,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如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②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③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
④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⑤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⑥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三十余级至五十余级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⑦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孙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⑧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1981年10月30日,有删改)
1.中山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庄严肃穆”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本文语言在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一、字音字形
zhān yǎng(瞻仰) jú huáng(橘黄)
shàng sù(上溯) xiāo huǐ(销毁)
tiǎo xìn(挑衅) jīng qí(旌旗)
jùn qiào(峻峭) tiān qiàn(天堑)
yǒng chuí bù xiǔ(永垂不朽)
dǐng tiān lì dì(顶天立地)
kāng kǎi jī áng(慷慨激昂)
二、识记词义
1.永垂不朽:指业绩、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3.顶天立地:头顶苍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伟大,气概豪迈。
4.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多含贬义。
5.慷慨激昂:形容情绪激动,精神振奋,充满正气。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本文开头用六个字概括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然后围绕这一整体特点,说明局部的具体特征。例如,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介绍建造纪念碑所用的石块数量,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如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②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③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
④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⑤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⑥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三十余级至五十余级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⑦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孙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⑧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1981年10月30日,有删改)
1.中山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庄严肃穆”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①中轴对称的建筑外观,贴合我国古代陵园的庄严形式;②简洁古朴的室内装修;③大面积的绿化。
2.本文语言在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秦淮河”比作腰带,将日出与日落之景比作美丽的图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中山陵祭殿平台的高度以及视野开阔的特点。同时这些句子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案】空间顺序。作者从外到内,由下到上,一一介绍了中山陵各部分的特点,条理清晰,移步换景,突出了陵园的庄严肃穆,也从侧面烘托了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