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梦回繁华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一、字音字形
juàn běn(绢本) tuó yùn(驮运)
chén tán(沉檀) rǒng cháng(冗长)
hàn lín(翰林) tí bá(题跋)
shàn cháng(擅长)
chéng guō(城郭)
kǎo dìng(考订) tián chóu(田畴)
chà dào(岔道) cù yōng(簇拥)
tà qīng(踏青) xíng lǚ(行旅)
hóng chǎng(宏敞) shè qǔ(摄取)
qiú jìng(遒劲)
chūn hán liào qiào(春寒料峭)
cháng tú bá shè(长途跋涉)
mó jiān jiē zhǒng(摩肩接踵)
luò yì bù jué(络绎不绝)
二、识记词义
1.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2.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3.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
4.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5.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一: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就全文来说,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1.课文第4段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试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说明顺序的句子。
【答案】空间顺序。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探究点二:品味文章的语言
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如,第3段中“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句中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纵、横长度。同时文中也有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如“主要”“可能”“基本”等,准确、周密,增加了文章语言的严密性。另外,本文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句话中加点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示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千里江山图》
董强 刘峰
①《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 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画作秉持宋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③《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④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鲜明。
⑤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⑥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满山吐翠,显露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客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悠游闲适的乡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卷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等,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3期,有删改)
1.《千里江山图》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②布局讲究起承转合,形态错落有致,具有“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③主峰和辅峰组合,七组群山泾渭分明;④采用大青绿手法,颜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⑤景观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展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卷轴。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比作“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卷轴”,不仅写出了画师的技艺高超,而且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特点。
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画作秉持宋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2)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答案】(1)“最”字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2)“主要”一词说明《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 梦回繁华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一、字音字形
juàn běn(绢本) tuó yùn(驮运)
chén tán(沉檀) rǒng cháng(冗长)
hàn lín(翰林) tí bá(题跋)
shàn cháng(擅长)
chéng guō(城郭)
kǎo dìng(考订) tián chóu(田畴)
chà dào(岔道) cù yōng(簇拥)
tà qīng(踏青) xíng lǚ(行旅)
hóng chǎng(宏敞) shè qǔ(摄取)
qiú jìng(遒劲)
chūn hán liào qiào(春寒料峭)
cháng tú bá shè(长途跋涉)
mó jiān jiē zhǒng(摩肩接踵)
luò yì bù jué(络绎不绝)
二、识记词义
1.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2.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3.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
4.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5.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三、课文梳理
探究点一: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就全文来说,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1.课文第4段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试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说明顺序的句子。
探究点二:品味文章的语言
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如,第3段中“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句中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纵、横长度。同时文中也有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如“主要”“可能”“基本”等,准确、周密,增加了文章语言的严密性。另外,本文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句话中加点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千里江山图》
董强 刘峰
①《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 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画作秉持宋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③《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④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鲜明。
⑤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⑥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满山吐翠,显露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客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悠游闲适的乡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卷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等,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3期,有删改)
1.《千里江山图》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卷轴。
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画作秉持宋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2)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