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1.大致读懂议论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句。
一、字音字形
gōng sūn yǎn(公孙衍)
zhàng fū zhī guàn(丈夫之冠)
quǎn mǔ(畎亩) fù yuè(傅说)
jiāo gé(胶鬲)
bǎi lǐ xī(百里奚)
kòng fá qí shēn(空乏其身)
zēng yì(曾益)
fǎ jiā bì shì(法家拂士)
二、识记词义
1.三里之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四面包围
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5.委而去之:放弃 离开
6.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7.寡助之至:极点
8.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9.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确实(是)
10.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12.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13.父命之:教导、训诲
14.戒之曰:告诫
15.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6.贫贱不能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17.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探究点一: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之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答案】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气候条件包围一个小国,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探究点二: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孟子说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善用排比。三篇文章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孟子还善于运用类比手法进行说理。《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文章都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富贵不能淫》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指出中心论点。
2.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映衬,点明文章主旨。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
D.环而攻之而不胜/衡于虑,而后作
【解析】A项,这/这。B项,违背/同“弼”,辅佐。C项,居住/住宅。D项,表转折/表顺承。
2.默写。
(1)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开篇就提出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居天下之广居, , ”是大丈夫立足天下的根本。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指出了亡国的两个原因,值得统治者警惕。
【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1)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一个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能力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①,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②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③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④时日,不若人事也。
(节选自《尉缭子·天官》)
【注】①取:战胜,夺取。②乘:凭借,利用。③下:低。④天官:天文。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城”,城墙,与【甲】文中“三里之城”的“城”意思相同。
B.“攻”,攻打,与【甲】文中“夫环而攻之”的“攻”意思相同。
C.“时”有时间、时辰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的“时”意为时间。
D.“池”,护城河,与【甲】文中“池非不深也”的“池”意思相同。
【解析】“时”是时辰的意思。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城 高 池 深 兵 器 备 具 财 谷 多 积 豪 士 一 谋 者 也
【答案】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
【答案】(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现在有座城,从东西两边进攻,不能取胜。
4.“仁”是儒家核心思想,请结合【甲】文的观点和《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说说你对“仁”的理解。
【答案】国家治理方面:【甲】文中作者认为“得道者多助”,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广泛学习且坚定志向,恳切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
5.【甲】【乙】两文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甲】文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强调了“人事”的重要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同“背”,违背,背叛。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崔杼谓晏子曰/此之谓大丈夫
B.劫吾以刃而失其志/以刀劈狼首
C.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得道多助
D.崔子遂舍之/其人舍然大喜
【解析】A项,对……说/叫作。B项,用。C项,道义/仁政。D项,赦免/同“释”,解除、消除。
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答案】(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
9.【乙】文中的哪一句话与“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道理相似?两句话都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秀品质?
【答案】【乙】文中的“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与“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道理相似,都表现了坚守道义的坚贞品质。
10.【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答案】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惑;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拓展提升
班级举行“先贤孟子”读书报告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本次读书报告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答案】(示例)同学们,孟子是伟大的先贤,他的思想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精神世界吧!
2.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答案】仁政(或:施仁政) 23 《孟子》三章
1.大致读懂议论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句。
一、字音字形
gōng sūn yǎn(公孙衍)
zhàng fū zhī guàn(丈夫之冠)
quǎn mǔ(畎亩) fù yuè(傅说)
jiāo gé(胶鬲)
bǎi lǐ xī(百里奚)
kòng fá qí shēn(空乏其身)
zēng yì(曾益)
fǎ jiā bì shì(法家拂士)
二、识记词义
1.三里之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四面包围
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5.委而去之:放弃 离开
6.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7.寡助之至:极点
8.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9.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确实(是)
10.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12.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13.父命之:教导、训诲
14.戒之曰:告诫
15.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6.贫贱不能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17.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探究点一: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之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探究点二: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孟子说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善用排比。三篇文章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孟子还善于运用类比手法进行说理。《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文章都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富贵不能淫》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指出中心论点。
2.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
D.环而攻之而不胜/衡于虑,而后作
2.默写。
(1)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开篇就提出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居天下之广居, , ”是大丈夫立足天下的根本。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指出了亡国的两个原因,值得统治者警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能力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①,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②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③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④时日,不若人事也。
(节选自《尉缭子·天官》)
【注】①取:战胜,夺取。②乘:凭借,利用。③下:低。④天官:天文。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城墙,与【甲】文中“三里之城”的“城”意思相同。
B.“攻”,攻打,与【甲】文中“夫环而攻之”的“攻”意思相同。
C.“时”有时间、时辰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的“时”意为时间。
D.“池”,护城河,与【甲】文中“池非不深也”的“池”意思相同。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城 高 池 深 兵 器 备 具 财 谷 多 积 豪 士 一 谋 者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
4.“仁”是儒家核心思想,请结合【甲】文的观点和《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说说你对“仁”的理解。
5.【甲】【乙】两文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同“背”,违背,背叛。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崔杼谓晏子曰/此之谓大丈夫
B.劫吾以刃而失其志/以刀劈狼首
C.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得道多助
D.崔子遂舍之/其人舍然大喜
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9.【乙】文中的哪一句话与“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道理相似?两句话都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秀品质?
10.【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拓展提升
班级举行“先贤孟子”读书报告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本次读书报告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2.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