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导学案 (学生版+答案版 )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导学案 (学生版+答案版 )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09:52:54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第一个采访红区及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美国记者,也是文中的“我”。
【书名解读】“红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反抗旧世界的民主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内容梗概】《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阅读导图】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按书中出场顺序排列)
一、周恩来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主要经历 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参加革命 的起因 从小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萌发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33年,领导和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代表共产党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性格及事件 (1)坚持革命:北伐时,周恩来初到上海准备起义时,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2)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研究实际经验: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一起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 (3)爱护士兵、平易近人: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 (4)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①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②二十六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秘书和政治部主任;③成功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④组织了著名的广州公社等。
作者评论 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二、贺龙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参加革命 的起因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于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多地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目睹国民党军阀进行的“农民大屠杀”后,愤怒不已,毅然投向共产党。
性格及事件 (1)有感召力和影响力:①多次把地方哥老会成员收编进红军;②长征路上,许多部下誓死追随,最后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2)爱护部下:长征路上背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3)忠诚、谦虚:加入共产党后,一直忠诚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他人评论 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李长林。
  三、毛泽东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有农民的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真诚、老实,生活简朴。
主要经历 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组织秋收起义→建立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长征。
参加革命 的起因 ①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②意识到国家正处于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有志青年,决心为国奋起;③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人物、《盛世危言》等进步书籍的影响;④因支援武昌起义而参加革命军,政治见解独到,救国责任明了深刻。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7年9月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性格及事件 (1)生活简朴:身为最高领导人,住所四壁简陋,生活条件和一般红军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2)刻苦努力,精明博学:①在校期间,成绩优异;②离开学校后,经常自修;③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超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3)勇于反抗,勇敢无畏:①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读书的权利;②组织并创办新民学会以反抗军阀;③组织秋收起义,险些被枪决,最后死里逃生,继续工作。 (4)精力过人,身强体健:①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②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
作者评论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感情相当深邃的人。
  四、彭德怀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动作敏捷,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
主要经历 出身农村→在私塾念书时打了老师→开始外出闯荡→在湖南军校学习→参加共产党→发展游击队。
参加革命 的起因 九岁就离家闯荡社会,之后参军走上革命道路。早年读《资治通鉴》,后读《资本论》等著作,又受康、梁影响,成为坚定的共产党员。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1928年底率领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会师。
性格及事件 (1)生活简朴:住所陈设简单,吃穿和部下相同。 (2)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长征时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③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 (3)动作敏捷,吃苦耐劳,精力过人:①有次红二师进行演习,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彭德怀率先到达山顶;②他迟睡早起,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③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 (4)有正义感:饥荒期间,大地主抬高米价大发横财,他带领农民夺回存粮。 (5)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屈服招供。 (6)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介绍游击战术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作者评论 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严肃的司令员。
  五、徐海东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身材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笑起来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①1927年成立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这支军队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核心;②参与黄麻起义;③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
性格及事件 (1)有强烈的自豪感: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及部队都极感自豪。 (2)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3)爱护部下:骑马驰骋时不小心碰倒了一个战士,关心战士时导致马儿受惊,把他撞在树上,从此失去了两颗门牙。 (4)英勇无畏:他打仗多年,身上多处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作者评论 “红色窑工”;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六、朱德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年过半百,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天性温和,说话朴实。
主要经历 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在姓丁的地主的私塾读书→过继给伯父,念了七年的古书→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随蔡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寻找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参加革命 的起因 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寻找共产党,为此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了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7年初,在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1929年1月,和毛泽东一起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之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性格及事件 (1)爱护部下,天性温和,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②喜欢在营地打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 (2)喜欢读书和运动,精力旺盛:①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类的书籍;②不太忙的时候,他就帮助农民种庄稼;③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3)沉着缜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①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②将在印度支那边界积累的经验与书本知识结合,形成特殊的游击战术。 (4)执着追求,意志坚定:为了寻找共产党,朱德谢绝了军阀师长的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 (5)大公无私,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忠于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
作者评论 少数真正的时代伟人之一。
  七、红小鬼
人物特点 身兼多职;大多数穿的军服肥大、戴着大号帽子;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
典型人物 号手:十一岁参加长征,得意扬扬自己红军的身份,两个哥哥也参加红军。 “山西娃娃”:圆滚滚的胖孩子,娃娃脸,很能照顾自己。 十五岁瘦少年:在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头头,喜欢红军。 十四岁的少年:曾经是上海一家机器厂的学徒,同三位同伴历尽各种危险到了西北,保安无线电学校的学生。 “季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李克农的通讯员,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在意名字对红军的影响。
人物评价 (1)坚持原则(要求彭德怀出示路条);(2)不怕困难(参加长征);(3)机智勇敢(甩掉白军为前线送信)。
一、按要求完成1~2题
1.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部作品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的。
B.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真实报道了红军及领袖的情况。
C.斯诺在陕北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朱德戴八角帽的半身像,广为流传。
D.这部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从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解析】有误,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不是给朱德拍摄的。故选C。
2.下面是小文同学阅读的批注,请帮他写完整。
  我问彭德怀受到什么书籍的影响。他说,他年轻的时候读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次开始对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有了一些认真的考虑。“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批注:言为心声。这段话揭示了红军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本质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红军革命是为了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实现长期的社会变革,真正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梁山好汉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其实是为了自己能过得更好。
二、按要求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书共十二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书名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
D.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解析】C项有误,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而不是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红军长征是一次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红军一边战斗,一边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说“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该项表述错误。故选C。
4.根据下面的选段,简要分析在斯诺眼里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
【答案】围绕“生活简朴、勤俭节约、不喜奢华、为人低调”来回答。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第一个采访红区及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美国记者,也是文中的“我”。
【书名解读】“红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反抗旧世界的民主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内容梗概】《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阅读导图】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按书中出场顺序排列)
一、周恩来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主要经历 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参加革命 的起因 从小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萌发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33年,领导和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代表共产党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性格及事件 (1)坚持革命:北伐时,周恩来初到上海准备起义时,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2)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研究实际经验: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一起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 (3)爱护士兵、平易近人: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 (4)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①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②二十六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秘书和政治部主任;③成功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④组织了著名的广州公社等。
作者评论 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二、贺龙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参加革命 的起因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于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多地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目睹国民党军阀进行的“农民大屠杀”后,愤怒不已,毅然投向共产党。
性格及事件 (1)有感召力和影响力:①多次把地方哥老会成员收编进红军;②长征路上,许多部下誓死追随,最后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2)爱护部下:长征路上背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3)忠诚、谦虚:加入共产党后,一直忠诚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他人评论 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李长林。
  三、毛泽东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有农民的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真诚、老实,生活简朴。
主要经历 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组织秋收起义→建立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长征。
参加革命 的起因 ①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②意识到国家正处于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有志青年,决心为国奋起;③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人物、《盛世危言》等进步书籍的影响;④因支援武昌起义而参加革命军,政治见解独到,救国责任明了深刻。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7年9月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性格及事件 (1)生活简朴:身为最高领导人,住所四壁简陋,生活条件和一般红军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2)刻苦努力,精明博学:①在校期间,成绩优异;②离开学校后,经常自修;③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超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3)勇于反抗,勇敢无畏:①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读书的权利;②组织并创办新民学会以反抗军阀;③组织秋收起义,险些被枪决,最后死里逃生,继续工作。 (4)精力过人,身强体健:①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②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
作者评论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感情相当深邃的人。
  四、彭德怀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动作敏捷,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
主要经历 出身农村→在私塾念书时打了老师→开始外出闯荡→在湖南军校学习→参加共产党→发展游击队。
参加革命 的起因 九岁就离家闯荡社会,之后参军走上革命道路。早年读《资治通鉴》,后读《资本论》等著作,又受康、梁影响,成为坚定的共产党员。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1928年底率领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会师。
性格及事件 (1)生活简朴:住所陈设简单,吃穿和部下相同。 (2)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长征时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③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 (3)动作敏捷,吃苦耐劳,精力过人:①有次红二师进行演习,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彭德怀率先到达山顶;②他迟睡早起,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③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 (4)有正义感:饥荒期间,大地主抬高米价大发横财,他带领农民夺回存粮。 (5)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屈服招供。 (6)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介绍游击战术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作者评论 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严肃的司令员。
  五、徐海东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身材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笑起来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①1927年成立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这支军队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核心;②参与黄麻起义;③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
性格及事件 (1)有强烈的自豪感: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及部队都极感自豪。 (2)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3)爱护部下:骑马驰骋时不小心碰倒了一个战士,关心战士时导致马儿受惊,把他撞在树上,从此失去了两颗门牙。 (4)英勇无畏:他打仗多年,身上多处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作者评论 “红色窑工”;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六、朱德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年过半百,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天性温和,说话朴实。
主要经历 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在姓丁的地主的私塾读书→过继给伯父,念了七年的古书→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随蔡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寻找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参加革命 的起因 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寻找共产党,为此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了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 后的经历 1927年初,在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1929年1月,和毛泽东一起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之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性格及事件 (1)爱护部下,天性温和,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②喜欢在营地打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 (2)喜欢读书和运动,精力旺盛:①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类的书籍;②不太忙的时候,他就帮助农民种庄稼;③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3)沉着缜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①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②将在印度支那边界积累的经验与书本知识结合,形成特殊的游击战术。 (4)执着追求,意志坚定:为了寻找共产党,朱德谢绝了军阀师长的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 (5)大公无私,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忠于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
作者评论 少数真正的时代伟人之一。
  七、红小鬼
人物特点 身兼多职;大多数穿的军服肥大、戴着大号帽子;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
典型人物 号手:十一岁参加长征,得意扬扬自己红军的身份,两个哥哥也参加红军。 “山西娃娃”:圆滚滚的胖孩子,娃娃脸,很能照顾自己。 十五岁瘦少年:在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头头,喜欢红军。 十四岁的少年:曾经是上海一家机器厂的学徒,同三位同伴历尽各种危险到了西北,保安无线电学校的学生。 “季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李克农的通讯员,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在意名字对红军的影响。
人物评价 (1)坚持原则(要求彭德怀出示路条);(2)不怕困难(参加长征);(3)机智勇敢(甩掉白军为前线送信)。
一、按要求完成1~2题
1.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部作品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的。
B.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真实报道了红军及领袖的情况。
C.斯诺在陕北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朱德戴八角帽的半身像,广为流传。
D.这部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从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2.下面是小文同学阅读的批注,请帮他写完整。
  我问彭德怀受到什么书籍的影响。他说,他年轻的时候读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次开始对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有了一些认真的考虑。“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批注:言为心声。这段话揭示了红军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本质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十二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书名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
D.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4.根据下面的选段,简要分析在斯诺眼里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