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课题 背影(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课程标准解析 在新课标要求下,《背影》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腻的文本阅读,感受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沉父爱。要求学生体会其情感基调,分析以“背影”为线索的文章结构及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在语言学习上,让学生领悟精准的动词运用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体会平实语言的深情力量。同时,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与珍惜,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父母之爱,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2.教学内容分析 文章通过特定的角度“背影”刻画出作者与父亲在特殊背景下的有隔膜的爱,看似平淡,实际上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本单元专门学习散文,要求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3.学情分析 锡尼河学校的学生淳朴,对于父子情深能理解。班级学生大都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背影》的教学,《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代沟以及最终如何和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体悟的重难点。通过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家庭关系,在文本中产生情感共鸣,用内心去感受父爱亲情,帮助学生理解父子亲情和正确处理与亲人的矛盾。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侧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背影》的特殊情感,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激发学生爱父母,理解父母的思想感情。
4.教学目标确定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矛盾,感受父子间纠结又深厚的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朴素典雅、简明细致的语言特色。 (4)珍爱亲情,增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培养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采用“问读启发、积极引导、深层解读、读写训练”四步骤,指导学生紧扣文本关键段落和语句,并结合本文真实的写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与现实生活中的亲情。
6.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章。 2.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难点:1.体会父子深情,品味朴实但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2.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
7.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师活动 情境:最近老师和咱们班同学的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收到了一个小任务,各位同学的爸爸都非常在意他们在自己孩子心里的形象委托我来了解一下,所以,回忆你和父亲相处的点滴,你们对自己父亲的印象是怎样的呢(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请大家写在小卡片上。 师:有一句诗说:“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的深意很值得咀嚼,而将父亲的背影演绎的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当属朱自清,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了哪件事?(浦口送别) 生(浦口送别)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学生在思考自己对父亲的印象时,顺便反思父子关系。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谈谈学生对父亲的印象,反思亲子关系,联系到本篇文章。教学评价 通过情境创设和师生互动,引发学生自我评价亲子关系,环节二:看见父亲的背影教师活动 看见一个背影 师:那么在送别过程中哪件事让他印象最深刻呢? 师:我们来看第6段父亲买橘子的场面。买橘子是《背影》中细节描写最传神的情节,儿子见着父亲爬月台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并用笔墨定格在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你从这个背影中看到了怎样的父亲形象?为什么这个背影让他印象如此之深呢? 原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是啊,年迈的父亲并不适合做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件事,但他还是努力去做了,这是为什么呢?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身临其境感受父亲的深爱,好吗?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要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呢? 师:好。那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大家先自己出声读一读。尝试读出父亲的狼狈与艰难。 师:看到大家深情朗读的样子,老师也深受感动,哪位同学想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师:读得非常有画面感。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好好地读读这段,好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预备起。 师:太棒了,我的眼前浮现了一位深爱儿子、默默付出的父亲。 师:如果买橘子的事发生在他们家庭富裕、家底殷实的时候,尚且寻常,但此时此刻这位家庭遭遇重创的父亲已经被众多苦难压弯了脊梁,却还是关心着儿子,为儿子做了这么多事,逆境之中的爱,比顺境之中的更为难得。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品析父亲形象,并从朗读中体味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第6段的买橘子事件 生:艰难、蹒跚、年迈、努力…… 生:因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生:缓慢的、低沉的 (1生读)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环节,聚焦到第六段细节描写,分析这一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深对动词赏析题的理解运用,感知父亲形象,加深记忆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评价 通过朗读,让学生听见作者的心声,也感受自己的心声,生生互评。环节三:听见父亲的心声除了看见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艰难背影,朱自清还听到了父亲几句简短的话语。从这些言语中你能见到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理解。 (师:朱自清的父亲不善言辞,在文中只有这短短几句话,但父爱的心声藏在简短的语言中,被我们听见。 a.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面对父亲的声声叮嘱,儿子又是怎么反应的呢?(冷漠、不屑) c.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d.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e. 进去吧,里边没人。 学生活动 同桌合作,从父亲间简短 的话语中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找到之后同桌讨论 (隐忍坚强、默默扛起家庭重担,关心、惦记儿子)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环节,聚焦父亲的语言描写,感知父亲形象,加深记忆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评价 比较阅读,感受父亲的心声。学生小组合作,互评优点,增强合作性。环节四:想见父亲的愿望师:父亲为朱自清送行、买橘子的事情发生在1917年,《背影》的写作时间是在1925年。中间隔了8年时间。既然父亲的背影令朱自清如此难忘,他为什么当时没有写这篇文章,而是时隔8年再回忆父亲的背影? 师:父亲的信中写了什么?请你读出来。 师:从这封信中,你有没有看到什么矛盾的地方? 师:在这封渴求儿子关怀的书信中,其实藏着一段隐情。我们来看一看《背影》的背后…… 师:从这段背景资料中,你能找到这封信中矛盾之处的答案吗? 师:在父子产生矛盾,多年不见后,是谁先低头了? 师:是啊,父子在相处中产生了矛盾,而先低头的却是父亲。中国式的父爱是含蓄而深沉的,他们不会轻易表露内心的情感,总是以最坚强的一面对待家人,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减少过对子女一分一毫的爱。 师:为什么延迟八年之后朱自清才追忆父亲的背影,为之黯然神伤,并写作《背影》这篇文章呢? (小组讨论两分钟) 生:理解 愧疚 思念 师:回顾这篇课文,父亲因为愧疚送朱自清,因为思念给他写信,他因为当时的冷漠、嫌弃、不理解父亲,没有赡养父亲而感到愧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爱,父爱子,子爱父,但他们都没有表达出来,请同学们代替他们父子说出他们未曾说出的心里话,重塑他们父子的关系。 (小组分任务,一半父亲,一半儿子) 师:爱在背影里,背影是父亲不远万里的相送,是父亲细致入微的关爱,是儿子理解父亲、思念、对父亲有愧疚的浓缩,不妨说《背影》是一封迟到的理解反思信。那就让我们再为这位老父亲朗读一遍来自儿子的这封信吧,就读那让朱自清难以忘怀的背影。 学生活动 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情感变化以及写作原因。 【背景链接】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设计意图 将第七段内容和背景资料相结合,体会朱自清在这八年间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和对自己曾经所作所为的反思。八年前的朱自清是以儿子的角度看父亲,八年后的朱自清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换位思考。教学评价 引发学生回忆自己的往事,学生自评,教师过程性评价。环节五:见字如晤 师: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父亲,都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般,沉默寡言却又将最深沉的爱掩藏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也许他自己尚且过得不如人意,也许他自己未必见得多么坚强,但是他却把最好的爱留给了我们。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爱的委婉表达。今天,也有几位同学的爸爸写出或者说出了他们对孩子的爱和期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他们对我们的爱,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为主题,为你的爸爸写几句话,弥补岁月的遗憾,不负当下的感悟。学生活动 联系现实生活,聚焦个体,体会父亲的爱。
(
背影
朱自清
)8.板书设计 (
艰难
努力
) (
坚强
关怀
) (
理解 愧疚
)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回想你与父亲的日常点滴,像朱自清学习,用细节描写来呈现感人瞬间,不少于200字 2.作业二:回家拥抱父亲,并说一声:“爸爸,我爱你,我理解您对我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