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12: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重点)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 文本初探
任务三 深度探究 分析阐释
任务四 迁移内化 反思表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人生像一场游戏或者一个大项目,你觉得最重要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完成什么? 请学生快速写下1-3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生任务”。
学生A:为了快乐 / 为了家人 / 为了学习知识。
学生B:为了实现梦想 / 为了赚钱 / 为了体验世界。
学生C:为了帮助他人 / 为了活得有意义。
大家的答案都很有趣,也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伯特兰·罗素,看看他是如何回答这个终极问题的:“我为什么而活着?” 他的答案深刻而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
【新课精讲】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名片】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等。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总窥罗素思想的内涵,也可看作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字词清单】
【多音字】
【理解词语】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水、洞穴等很深。
濒临:紧接,临近。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遏制:制止,控制。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近 义 词 辨 析
播放朗读视频
任务二 整体感知 文本初探
1.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表达观点的。
2.寻找“罗素的人生核心驱动”
【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表达观点的。
(总)(1段)三种感情——(分)(2-4段)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总)(5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
寻找“罗素的人生核心驱动”
任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完成以下具体任务:
圈画关键句: 用“____”划出文章中直接、明确回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句子。(提示:关注开头、结尾和反复出现的句子)。
罗素是用一个什么结构把这三个动力组织起来的?这三个动力在他心中的分量如何?他是如何具体描述这些动力的?让我们深入文本细节。
任务三 深度探究 分析阐释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3-4人一组)。每组选择一个“动力”(教师可协调分配,确保三大动力都有小组研究)进行深入探究。
聚焦段落(2-4段): 精读文章中描述你所选“动力”(【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的相关段落。
【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课文接下来对于这三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请同学们再细致地默读课文,围绕下列问题分小组合作探究。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3)说说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文本研读】
【爱情的渴望】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圣贤和诗人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资料链接】
罗素一生先后七次陷入情网,并先后同其中的五位结婚。
1889年,17岁的罗素遇到阿鲁丝·伯尔萨尔·史密斯,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并冲破家庭的阻力与阿鲁丝结婚。
过了9年,他爱上了奥托琳·摩勒尔夫人。
1914年,罗素担任哈佛大学的临时教授,爱上了一位美国姑娘。
1916年,罗素又与康斯坦斯·马勒逊夫人相爱。
1919年,他又在多拉·布莱克与柯列蒂·奥尼尔之间犹豫不决。
1936年,罗素又与帕特丽夏结婚。
1952年,80高龄的罗素同伊迪丝·芬齐结婚。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对知识的追求】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希望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希望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资料链接】
数学:罗素在数学逻辑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罗素悖论”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
哲学:罗素建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文学:罗素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享誉甚高,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此外,罗素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
“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3)爱情把罗素引向理想的境界,知识让罗素有了改造世界的力量。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说说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的儿童;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痛苦的整个世界。
进一步提问:面对现实世界的苦难,罗素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明确: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资料链接】
罗素将近百年的漫长一生,从不是一位安坐于书斋的学者,而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家与和平主义者。他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年轻时,他曾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传统文化链接——识名人,背名言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先贤至圣。请同学们看大屏,这些大家你认识吗?背一背他们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名言。
①孟子(战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屈原(战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杜甫(唐)“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顾炎武(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⑥林则徐(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从“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一句中可以看出来。
任务四 迁移内化 反思表达
我的“人生动力”思考与表达
活动: 罗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的三大动力。作为初中生,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展开。请结合课文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完成小任务(二选一)
选项A(写作):
模仿罗素清晰、坦诚的风格,写一段话(100-150字),谈谈目前阶段,驱动你努力学习、生活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可以是1-3个)尝试像罗素一样,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说明这些动力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看重它们。 (提供支架:开头可用“目前,支配/支撑着我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动力是...”; 中间分述动力及原因; 结尾可简要表达感受)
选项B(讨论与分享):
小组内交流:罗素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对你有什么触动?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这种关怀?(例如:关心同学、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新闻并理性思考、尊重他人等)。小组汇总1-2个具体可行的行动想法,全班分享。
选项A示例(学生写作片段):
“目前,支撑着我努力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动力有两个。首先是对未来的憧憬【关键词1】。我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拥有选择喜欢生活的自由和能力,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其次是家人的爱与期待【关键词2】。看到父母辛勤工作为我付出,我希望用好的成绩和成长让他们感到欣慰和骄傲。虽然有时会累,但想到这些目标,就觉得充满力量【感受】。”
选项B示例(讨论与分享):
小组I:罗素对苦难的同情让我们很感动,觉得人生不能只想着自己。我们中学生可以:
具体行动1: 关心身边遇到困难的同学,比如安慰心情不好的朋友。
具体行动2: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捐款捐物活动,或者利用假期去社区做小志愿者(如图书馆整理、敬老院探望)。
具体行动3: 在网络上看到不公平或令人难过的事情,不盲目跟风评论,而是尝试理性了解情况,传播正能量。
【总结】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不仅是他个人的宣言,更是留给所有人的思考题。它启示我们:生命的意义既在于追求个人的美好(爱情、知识),更在于超越自我,关怀他人与世界(同情)。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追求,才能赋予生命最深沉的重量和最璀璨的光芒。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思考、探索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坐标。
【语句赏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飓风:风力等于或大于12级的风。破坏力极大。
苦海:说明现实的残酷。
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深渊”和“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深渊”喻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缺乏爱情和温暖的世界,象征着没有爱与痛苦的境地;
“仙境”则喻指充满爱、带来狂喜和欢愉的世界。 它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甜蜜的生活,与“深渊”形成鲜明对比。
【板书设计】
【主旨】
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熟读课文,背诵开篇点明三大动力的关键句(“对爱情的渴望...支配着我的一生”)。
深度思考(选做):
罗素说“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结合课文和他对“苦难”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拓展实践(选做):
采访一位你尊敬的长辈(父母、老师等),询问他们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或“支撑他们努力的动力是什么”,并做简要记录。
了解一位像罗素一样,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人物(如科学家、医生、公益人士等),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信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