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周播:新闻“发声”在周围
【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八上第一单元“活动·探究”,设置了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分别为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者从表层的理解认识到体验感受新闻的采编过程,再到回归文本,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方法论的指引,那就是始终坚持读写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就本单元来说,阅读六篇类型各异的新闻,只是为后两个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新闻采访必须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但是联系起来只是一个前提,重点是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性”。
【教学目标】
1.依据第一单元的课文,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能够区分出消息、通讯、特写和评论不同的文体特征,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新闻六要素”和新闻的基本结构,初步提升新闻阅读能力。
2.小组分工,确立选题,制定采访方案,拟定采访提纲,通过亲历新闻采访全过程,掌握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要点,锻炼学生分工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3.整理采访材料,借助范文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利用学生的新闻学习任务单撰写并修改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形式为视频或制作一张纸质版的新闻报纸。(各小组任选其一)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采访的概念以及新闻采访的意义,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习如何做好采访规划,拟写采访提纲,进行模拟采访。
【教学难点】拟写采访提纲,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感受新闻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球每一天都在与人类发生共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学校发生的大事小情和文化创新,外国语学校准备开设《校园周周播:新闻“发声”在周围》这一栏目。现邀请大家根据校园内每天发生的值得纪念的事情,编写校园新闻。期待每位同学的参与!
在制作这一栏目之前,学校广播电台将组织学生参加“新闻集中营”培训,让同学们一起沉浸式感受新闻采访的魅力。本次培训共开展三个活动。
任务一:新闻知多少
1.收集你“眼中”的新闻
日常生活的八卦、语文书中的课文、口头传播的消息、已经过去的旧闻都不是新闻。
明确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对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及时报道和传播,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和新闻述评。
特点:新闻有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
2.平铺直叙,讲述不同新闻的概念(新闻包括哪些)
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通常篇幅较短。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通讯:常见于报纸、广播电台及通讯社,通过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表现力。可运用修辞手法。
新闻评论: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所发表的言论总称,与新闻并列为报纸的两大文体,属论说文范畴。
3.按“名”索骥,连线课内新闻,拆分新闻结构。
首先请大家花两节课的时间,反复阅读新闻,结合注释、字典、课后资料,认识并理解生字词,简单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或专有名词,如人民解放军为何南渡长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母,南京大屠杀等。其次,进入本任务最关键的步骤,梳理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消息两则 消息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新闻特写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通讯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
3.1 新闻的要素及结构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称“6W”:Who、What、When、Where、Why、How。
消息的结构:
标题
主标题(正题):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新闻要素。
引题(眉题、肩题):放在主标题的前面,揭示新闻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归纳成果、烘托气氛等。
副标题(辅题、子题):放在主标题的后面,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标题必须是新闻的高度概括,至少要包含三个新闻要素。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导语的作用:①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②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体:位于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消息主体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
主体
写作顺序是根据事情的重要性依次递减
) (
导语
) (
最次要
的事实
) (
再次要事实
) (
次要的事实
) (
最重要的事实
)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插入在新闻末尾,作为补充说明。
3.2 学以致用,拆分新闻结构,赏析语句。
3.2.1 详细拆分新闻结构
篇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体裁 消息 消息 消息 消息
新闻要素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到4月22下午 2021年6月17日 1901年12月10日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两岸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挪威奥斯陆
人物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 诺贝尔奖获得者、颁发机构及获奖者
何故 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 解放全中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事件 渡江南进 横渡长江 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结果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向繁昌、铜陵进击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隆重举行,由国王亲自颁发
组成部分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神州二十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为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关键技术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这5种诺贝尔奖金。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 西起九江……封锁长江。 神州二十号载人飞船……关键技术。 2、3段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关键技术。 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学习成果自评 分 学习成果组评 分
3.2.2 一次腾空——1.7秒的特写镜头(对事物的片段进行放大描绘)
专注特写镜头 动作描绘 修辞运用 作用 观众的反应
十米高台上的准备 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衬托 以动衬静 写出吕伟跳水前的沉着冷静、姿态优雅 翘首而望、屏息敛声
起跳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比喻 将吕伟在空中的姿势比作敦煌壁画的飞天,描绘出吕伟动作的优美、轻盈和舒展。 无
腾空 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比喻 详细描绘腾空的细节,通过比喻,写出其动作速度之快。 无
跳水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比喻、拟人 突出了她身姿轻盈和技艺精湛。 “妙!妙极了!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3.2.3一着惊海天——一部绘声绘色的新闻故事
“一着惊海天”指的是哪件事?
2012年11月23日,我国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首次成功着舰。(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全部交代完整)
国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为何能惊破海天?
①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期盼了半个世纪。
② 着舰的过程惊心动魄。
③ 对我国海军航空兵高超的飞行技术和无畏精神的由衷赞叹。
文中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描绘出着舰的惊险?
①聚焦细节,感受真实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从“五感”、动作描写和修辞手法来品析)
声响:“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比喻,化用古诗,写出磅礴气势)
动作:“俯冲”、“稳稳地”、“纹丝不动”(写出了飞行技术的精准与娴熟)
时间:“眨眼之间”、“刹那间”(突出瞬间的紧张与过程的快速)。
②环境描写,烘托氛围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作用:通过“呼啸”“澎湃”“凛冽”等词,描绘出海面的波涛汹涌,烘托了着舰前的紧张氛围,侧面描写出着舰的不易。
3.2.4为佑世界和平——一次关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评论
a.开篇引用“国行公祭……祀我国殇”,有何作用?本文围绕什么事件进行评论?
引用《人民日报》对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报道,引出国家公祭日的话题,点明本文的性质是一篇新闻评论。评论的是在南京举办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件事情。
b.新闻评论的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即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c.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挑选一处进行赏析)
对比论证
3.3 火眼金睛,归纳不同新闻特点
新闻类型 消息 新闻特写 事件通讯 新闻评论
单元范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飞天”凌空》 《一着惊海天》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核心任务 报道“何事”
快速告知核心事实 展现“如何”
生动再现经典瞬间 透视“全貌”
详细呈现事件全过程与背景 评析“为何”
洞察事件本质,发表观点
内容聚焦 事件梗概、核心要素 事件的某个片段、瞬间或场景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情节完整 事件的看法、分析与评价
写作顺序或结构特点 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时间顺序+细节放大
(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时间/逻辑顺序+悬念铺垫
(引子->发展->高潮->结局) 议论文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语言风格 准确、简练、客观
(用事实说话,拒绝主观) 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大量使用修辞,描绘细腻) 详尽、具体、有叙事性
(可夹叙夹议,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严密、犀利、有说服力
(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据有力)
时效性 极强 较强 较强 紧随新闻事件,时效性较强
将这些新闻比作不同媒介 官方简报/手机快讯 慢动作回放镜头/摄影大片 纪录短片/深度报道 专家观点/时事论坛
任务二:搜集校园新闻素材,列采访提纲
1.小组联盟,挖掘选题(每组6名同学,预计设立10组)
首先,自由组合成立“新闻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最终汇总。小组讨论,明确成员分工:编导(主导选题和采访提纲)、提问记者(现场提问)、写作记者(负责撰写稿件)、采编人员(视频或版面制作)、摄影师(如有需要,负责拍照或录像)。
其次,发掘选题(头脑风暴)
小组围绕“我们的校园”进行头脑风暴,寻找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事件类:刚结束的班级辩论赛、即将到来的校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班级主题班会。
人物类:新来的实习老师、在某项比赛中获奖的同学、有特殊才艺(如剪纸、编程、书法)的同学、默默为班级服务的“劳模”。
现象类: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同学们最近的课间热门游戏、班级纪律和卫生情况的改善、体育与健康活动课的活动开展等。
服务类:学校食堂菜品的测评、班级绿植养护指南。
最后,确定最终选题。小组投票选出一个最感兴趣、最具操作性、最有报道价值的选题。
选题提示:新闻选题必须要契合实际,注意真实性和价值性,引导学生正面认识学校的变化与发展。
2.制定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表
采访主题:
采访时间、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采访的小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与目的 问题序号 提问问题 提问目的/预设
【开场破冰】
营造轻松氛围,建立信任 1 拉近距离,切入主题,获取基本信息
2
【核心探究】
挖掘事实细节与内心感受 3 了解事件开端/动机 探寻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挖掘具体、生动的故事细节 了解事件的高潮或转折点 探寻人物的观点与思考
4
5
6
7
【收尾升华】
总结收获,展望未来 8 引导对方进行总结反思
9 给予对方补充空间,获取意外信息
【结束语】
确保后续工作 10 方便后续为您拍张照吗?谢谢您的宝贵时间! 可以加个联系方式,后续将采访视频发给您吗? 为新闻配图做准备/礼貌结束
互动完成,采访案例
采访示范:探秘新成立的“校园科技小分队”
采访主题: 从创意到创造——校园科技小分队的诞生记
采访时间、地点:_教室、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室
采访对象:_初二(3)班 李哲 同学(科技小分队发起人兼队长)_
参与采访的小记者:小记者 小明
环节与目的 序号 提问问题 提问目的/预设
【开场破冰】
营造轻松氛围,建立信任 1 李哲你好!听说你们组建了一个很酷的科技小分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它吗? 用开放、有趣的问题开场,激发对方兴趣
2 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要成立这样一个团队? 探寻最初的灵感和动机,了解故事的起点
【核心探究】
挖掘科技小分队的创立过程、创作细节与团队协作 3 小分队目前有哪些成员?你们是如何分工的?(比如谁负责编程、谁负责硬件、谁负责设计?) 了解团队构成与协作模式,展现团队面貌
4 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们正在进行的,或者最得意的一个科技项目吗? 聚焦具体项目,让采访内容更实在,避免空谈
5 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你们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什么?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探寻挑战与解决过程,这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
6 在组建团队和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除了技术问题,还有什么其他困难吗?(比如时间协调、寻找指导老师等) 了解团队运营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使报道更全面
7 你们是如何学习这些科技技能的?有没有推荐的入门方法或资源给其他同学? 分享学习路径,为报道增加实用价值,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收尾升华】
总结收获,展望未来 8 运行这个小分队,给你个人带来的最大改变或收获是什么? 引导进行个人层面的总结与反思
9 对于科技小分队的未来,你有什么样的愿景?最希望实现的一个“大目标”是什么? 引导展望未来,展现雄心与规划,升华主题
【结束语】 10 非常感谢!你们的项目听起来非常酷,后续报道时,可以来拍一张你们团队协作的照片吗?
任务三:挖掘校园新闻,为“校”发声
1.初阶任务:恭喜同学们已完成前两个任务,现在我们一起将采访完成的新闻素材和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写出一条完整的校园新闻吧!(任务要求:请模仿课内学习过的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写法,进行新闻写作。每小组分别认领一种新闻类型的写作方法。)
消息组:快速确立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是什么”(模仿《我三十万大军》)
特写组:放大细节,写出“整个事件中,哪个瞬间最震撼、最感人”,描绘动作(模仿《“飞天”凌空》聚焦一跳)
通讯组:讨论“如何讲述这件事背后的故事?如何体现同学们的拼搏精神?”(模仿《一着惊海天》的宏大叙事)
2.进阶任务:将小组成果编排成一份完整的报纸页面或短视频,并在《校园周周播:新闻“发声”在周围》栏目(校园广播站)播放。
3.终极任务:评选校园“普利策”,颁发奖状,分享创作思路。在班内获胜的四个小组,声情并茂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创作思路(“我们模仿了哪篇课文的什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