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2 14:2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我国现代______________,著名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映衬( ) 丘壑( ) 嶙峋( ) 依傍( )
斟酌( ) 因地制宜( ) 自出心裁 ( ) 竹gān( )
bài 笔( ) léi 同( ) màn 延( ) qiáng 薇( )
芭jiāo( ) 明yàn(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C.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4.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5.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榜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2)第②句语义矛盾,应删去 。
(3)第③句中用词不当,应把“ ”改为“ ”。
6.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A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7.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  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  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  画的一景。
D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8.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9.你们班想开展一次调查苏州园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是本次调查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你在查阅“苏州园林”相关资料时发现,园林中很多庭院推门进去首先会看到一个屏风或屏障(如下图),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一堵墙,有的高有的矮,大小姿态不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庭院中设置屏障有什么作用。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0、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11.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2.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________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13.把文中划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一年,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年多的时间里,ChatGPT的版本从3.5升级到4.0,进步明显:专门训练它的硬件设备升级,其中央处理器(CPU)内核和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分别增加到28万个和1万个;它有1万亿个参数,知识的获取从检索固定的数据库发展到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资料;它不但可以解读用户发送的图片,还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
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ChatGPT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价值,OpenAI公司的估值因此一飞冲天,最大的外部投资者微软公司更因此获利巨大。其他几家科技巨头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尤其是谷歌公司,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如今被OpenAI抢了先机,谷歌只能寻机后发制人。
果然,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除了在文字方面的输出看上去与ChatGPT不相上下,它还对图片和视频有着超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同时可以针对提问给出混合文字和图像的多模态输出——这是ChatGPT尚不具备的。2024年初,谷歌的聊天机器人Bard已融合了Gemini的能力,升级版Bard的表现完全不逊于ChatGPT。而与此同时,OpenAI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它能根据提示词生成60秒的连贯视频,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视觉叙事时代的到来。
差不多同时,DeepMind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Mobile ALOHA机器人问世。它是一对可以使用锅碗瓢盆、操作家用电器乃至洗衣叠被的机器臂,精细程度不输人类。其中,有些任务由操作者远程控制完成,有些由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完成。模仿学习是让人工智能通过模仿人类或其他智能体的行为习得技能。此外,还有多家公司都酝酿着推出自己的产品,犹如当年的五花八门的手机市场。
竞争带来发展。我们正加速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AGI是一种能够完成多种工作的深度学习系统,在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于人类。研究者预测,AGI将在未来5到10年内诞生。
(取材于苗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有时会存在道德和伦理缺陷。比如曾有聊天机器人鼓励一名男子自杀;又如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所说,负责阻止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得出消灭人口是最有效方法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内嵌的意图和价值观与人类保持一致。这也正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人工智能对齐。这一概念最早由计算机科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60年提出,其基本内涵是使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符合设计者的利益和预期目标。
从2023年7月起,“ChatGPT之父”伊尔亚·苏茨克维便开始在OpenAI领导一个为期四年的名为“超级对齐”的项目,要利用占到OpenAI 20%的算力来研究如何驾驭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正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利润和安全性之间的抉择产生了分歧,伊尔亚·苏茨克维在2023年11月主导OpenAI的董事会开除了CEO萨姆·奥尔特曼。董事会在声明中提到公司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惠及所有人的使命,并表示“公司需要新的领导才能向前发展”。然而就在5天之后,奥尔特曼重新成为OpenAI的CEO,这个结果显然受到了其外部最大投资方微软公司的影响。
2023年12月底,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进行了第五次闭门讨论,将人工智能对齐技术纳入人工智能治理中。该法案规定,在模型发布前必须通过主动测试来发现和挑战现有模型潜在的漏洞,测试人工智能模型是否能抵御诱导,保持其逻辑和道德的完整性。
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对齐已经有实现的可能,但挑战在于人类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不同国家对民主这一概念有不同解释。在为人工智能制定价值观时,除了要寻找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共识,还要考虑如何融合这些共识,来塑造一个更全面、更公正的人工智能。
2024年1月,OpenAI成立了一个新的对齐团队“集体对齐”,强调对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问题,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例如,要让语言模型理解民主,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民主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在对齐过程中加入一些类似辩论、协商的模块,让语言模型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再由人类参与设计相关机制,使人工智能对民主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又或者从人类参与民主过程的语料中主动学习相应的价值观。
(取材于陈璐等的相关文章)
14.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ChatGPT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代表了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水平。
B.训练ChatGPT3.5的硬件设备无需专用图形处理器。
C.ChatGPT展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微软公司成为其投资方。
D.ChatGPT在文字方面的输出功能不逊于谷歌的“双子座”。
15.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以升级版Bard的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
B.如今,记者已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稿。
C.Mobile ALOHA机器人完全自主劳动,主人不再为家务操心。
D.多家公司纷纷推出人工智能产品,谷歌公司的优势一去不返。
16.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自主作出的决策,有时会不符合人类的预期。
B.OpenAI的CEO奥尔特曼与微软公司更看重商业利润。
C.欧盟通过立法,确保人工智能对齐在技术上能实现。
D.“集体对齐”强调人工智能对齐更是一个人文问题。
1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很多方面都不逊于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也需要人工智能对齐。
B.“超级对齐”项目投入20%的算力成本,使ChatGPT获得爆发式发展。
C.人工智能对齐能够让人类在价值观上形成统一标准,促进社会的进步。
D.科学发展带来的人文问题,要靠人文学者来解决,科学自身没有用处。
18.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在第一小题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并按要求回答第二小题。
(1)两则材料从技术发展、企业竞争和安全性三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其中技术发展主要包括硬件升级、 ① 、 ② 和模仿学习。
(2)基于以上这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简述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以及你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 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 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 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 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 上建“两宜亭”, 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突破围墙的局限, 这是“借景”。
颐和园的长廊, 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 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 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 游人可以向两边眺望, 丰富了美的印象, 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自成院落, 另辟一个空间, 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 叫做“隔景”。
(摘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摘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苏州园林》)
【丙】去过香港的人, 都对它在闹市区随处可见的立体步道印象深刻。立体步道成为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由建筑外部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地面街道, 以及建筑内部的公共通道构成。“有瓦遮头”的立体步道, 串联起居住、办公、商务、购物、休闲等各类设施, 市民可以免受日晒雨淋、不受干扰地到达城市任何地方, 非常方便生活。立体步道除了拓展了城市空间, 还形成了“连廊经济”, 提升了城市物业的商业价值。同时, 成为城市的观景台, 站在连廊上, 可将繁华大都市美景尽收眼底。
(摘自“景观中国网”)
【丁】作为重庆传统步道之一, “山城巷步道”连接着重庆的上下半城, 自古以来是居民出行的交通要道。步道沿线古朴的青石板路、茂密的老黄桷树、斑驳的旧石墙、韵味十足的老旧店铺, 承载着老一辈人的重庆记忆。“山城巷步道”还拥有一条悬空栈道。栈道外侧是悬崖, 内侧紧靠古城墙。凭栏远眺, 长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摘自“新华网”)
19. 仿照示例,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借景” “隔景”。
示例: “分景” 是借助长廊等建筑将整体的景色一分为二 (或“多”) , 增加景致与美感。
20. 苏州园林是怎样运用“分景”手法来丰富空间美感的 请根据【乙】图加以说明。
说说香港与重庆两地步道的相同之处。
香港与重庆步道均采用了“借景”手法来丰富空间的美感, 结合选文举例说明。
答案
1.叶圣陶 作家 教育家 2.chèn hè lín bàng zhēn yí cái 竿 败 雷 蔓 蔷 蕉 蕉 3.D 4.(1)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2)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3)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4)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5.(1)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2)“近”或“多” (3)榜样 标本 6.B、D、A、C 7.C 8.(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9.(1)【示例】精彩苏州古建筑,美丽园林扬四方。(2)【示例】屏障把空间进行分隔,让庭院更加精致,带着娇羞与神秘感,制造错落层次,欲扬先抑,体现苏州园林的含蓄婉约特点;符合古人的风水观念,设置屏障能够起到一个保护作用,让邪气不能长驱直入。
10.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1.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12.C
13.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14、D 15、B 16、C 17、A
18、(1)自主检索数据 多模态模型
(2)企业竞争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应防范风险。
19.“借景”是指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景色借助于空间、视觉融进自己的景色范围;(2 分) “隔景”是大景中有小景, 小景另辟蹊径,自成体系。
20、【乙】图展示了苏州园林借助廊子和花墙分景。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21、都具备交通价值,都具备文化价值或商业价值, 都具备美学价值。
22.示例:“‘有瓦遮头’的立体步道,串联起居住、办公、商务、购物、休闲等各类设施”,采用了“借景(邻借) ” 的方法。“凭栏远眺,长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采用了“借景(远借) ”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