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请你阅读下面的评论, 完成小题。
1 设立烈士纪念日, 弘扬的是英烈精神。借助这一契机, 使我们深切怀念为捍卫、建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烈士纪念日犹如一座丰碑, 矗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时刻提醒我们不忘今日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烈士纪念日犹如一轮红日, 照耀在每个人的心间, 提醒我们不忘初心, 守护这一片洒满烈士热血的土地; 烈士纪念日也是一座灯塔, 照亮前方的道路, 提醒人们唯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才是对烈士精神最好的弘扬, 对烈士遗志最好的继承。
2 加强对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营造缅怀、崇尚、弘扬烈士的正气和氛围, 进一步激发每个中国人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怀, 是始终保持全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是激发全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的八个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对烈士的记忆也不能褪色。
3 设立烈士纪念日, 并不意味着仅仅把纪念局限在某一天, 就像春节团聚、清明祭祖一样, 一代代人的传承, 积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明记烈士, 是我们每一代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
1.对语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作出判断, 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氛”为形声字, 从气, 分声, 所以应读为“fèn”。
B. “炽”的本义为“火旺盛”, 引申为“ 情感热烈”, 应读为“zhì”。
C. “镌刻”的意思为“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 应读为“juān kè”。
D. 根据语境可知, 句子表达的是“将烈士牢记在心”的意思, 所以“明记”一词书写正确。
2.“灯塔” 一词, 在语段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 请你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 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赓续相传, 离不开人们口口相传英雄的事迹。
B. 方志敏英年早逝, 却顶天立地; 他的《可爱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C.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赞颂。
D. 他对历史总是提不起兴趣, 一提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他就慷慨激昂。
5.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班准备在下周开展一个“小说人物大家猜”的活动。
B .社区的自然状况,文化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C . 《枣儿》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D .母亲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尽管它的飞行速度目前还很慢,但是经过设计改进,有望将飞行速度提高到每秒1米。
②或许在未来的几年内,哈利·波特的飞毯将成为人类未来的飞行工具。
③现在科学家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毯子飞机”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④不久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研人员发明出一种“智能塑料”,只有10厘米×4厘米,通过加载波动电流,实现毯子飞行。
⑤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应用物理通讯》半月刊上一经刊出,引起轰动。
⑤③②①④ B.②①⑤③④
C.②④①⑤③ D.①④②⑧⑤
7.初中生作为时代新人, 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再写出两条。
示例: 到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班级围绕“新时代, 我们是否需要学习党史故事”开展辩论赛, 同桌是反方辩手, 请你针对同桌的发言, 中间采用“虽然……但是……另外”的句式, 结合生活实际, 有条理地写出你的看法。
同桌的发言: 我认为新时代我们不需要学习党史故事。党史故事发生在以前, 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 认同感不够。再说,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新知识层出不穷, 我们学习这些故事没有借鉴意义, 还不如学习更能启发我们的当代英雄的故事。所以, 我认为新时代我们不需要学习党史故事。
你的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根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②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③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与会代表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⑤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9.选文按________顺序来介绍纪念碑,依次介绍了台阶→________→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________→________。
10.“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能否换成“建成”?为什么?
11.“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中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联生活周刊: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文博界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高蒙河:要谈如何定义考古遗址博物馆,我们首先需要将其解构为两个核心:博物馆和遗址。遗址,尽管是一个出现在《辞海》等工具书中,已经常识化并被广泛接受的考古术语,但大众可能对其含义尚未完全明确。许多人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比如去看兵马俑、石峁或殷墟,通常是出于观赏文物的目的,对遗址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较浅,也不知道这类遗址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看宝”的地点,而且是了解和体验遗址本体的场所,遗址本身就是个“大宝”。遗址博物馆的主旨在于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所参观的是遗址本身,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文物。虽然文物也是展示的一部分,但它是次要的,遗迹和现场本身才是主角。在传统博物馆中,我们经常可见的是“可移动文物”,如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鼎,它们被展示在玻璃展柜中供人欣赏。然而,遗址博物馆不同,它不仅展示文物,更重要的是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遗址博物馆是一个“考古地带”,按照考古的术语解释,它是一个可能有闭环的空间区域,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自然角度来看,是人造物和自然物共同结合的杰作。遗址一定既有遗迹又有遗物,但观众到遗址博物馆主要就是看遗迹、看现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本前提是它必须是考古发掘的,得有考古遗产或遗存,是专题性博物馆,包含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多个元素。博物馆只是在这个考古地带中为访客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历史和文化的窗口。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故宫是不是遗址博物馆?首先,我们得确定故宫本身是否是一个遗址。这个问题引发了对遗址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博物馆之间差异的探讨。考古遗址博物馆通常指的是已进行考古发掘的地点。而遗址,无论是否经过考古挖掘,都是遗址。所以这里的细微差别在于,遗址博物馆可能未经过大量考古工作,而考古遗址博物馆则明确基于考古发掘。
以故宫为例,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但其实故宫能看到5个朝代的建筑,故宫考古研究所往下挖掘,发现更古老的元代皇宫也是在这个位置上。除此之外,故宫还有民国时期西洋风格的水晶宫,和使用庚子赔款建造的用来存放承德文物的宝蕴楼。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王府井饭店造得太高,站在上面能够看得到中南海,故宫西华门区域又增建了影壁楼,这些建筑虽然是近现代的产物,却也成为故宫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故宫实际展示了从元代到近现代的建筑遗址。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考古遗址博物馆,近些年我们还看到有些类似概念的出现,比如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博物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高蒙河:在中国,遗址通常以土质为主,我们将其称为“土遗址”或者“软遗址”,这与以石块和砖砌成的古罗马、古希腊的“硬遗址”有所不同。这些土遗址需要保护的难度更大,所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实际是展示为辅,保护为主。这种保护和展示的结合,进而导向了遗址公园的设立。考古遗址公园在中国的建设其实起步较早。早在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殷墟原先有个殷墟博物苑,是1987年成立的,由于2006年殷墟申请世界遗产,2005年又建成了殷墟博物馆,目前的新馆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又重新建的。中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于2001年开始推出,当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了秦陵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这是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雏形。到了2010年,国家文物局提出要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初步规划了12个遗址。这些公园的建设要以遗址保护为首要前提,但2010年第一批评选的这12个遗址,实际只有四分之一有保护规划,但项目还是被推进了,因为当时做这件事情有着很大阻力,文物利用观念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重大转变。
建立考古遗址公园的提议在初期遇到了考古学界的阻力,部分老专家认为考古遗址本该是沉寂、寂静的,转变为公众可随意进入的公园可能会破坏遗址原本的特性。到了201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明确文物应被进一步合理利用,这一年《中国文物报》的头版评论员文章称之为“破冰之旅”,标志着文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重大转变。而且张忠培先生当时也在“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表示支持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提议,但强调必须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即“遗址定性公园、公园表现遗址、切忌公园化遗址”。这个原则旨在保护遗址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后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方针。
解决了关键性问题之后,中国于2010年正式推出了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去年为止已经发展到第四批。这些公园并非像传统城市公园那样完全开放和免费,而是强调了保护和有限度的利用,通常需要收取门票,目的是控制人流。保护规划仍然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任务,但现在也增加了利用规划的要求,是否建立遗址博物馆就成为其中一个考虑因素,如今考古遗址博物馆已成为评定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准之一。
至于考古博物馆,应被视为一个考古行业博物馆,旨在向公众介绍考古学本身,包括考古流程和田野考古、保护利用等。以陕西考古博物馆为例,这种博物馆的目的是让各地考古研究所内的大量文物标本得以展示,而不仅仅是储存在库房。考古博物馆在许多方面有些类似于科普馆或科技馆,旨在教育和展示而非仅仅“亮宝”。
(摘编自《考古遗址博物馆:遗址和现场才是主角》)
1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遗址是常识化考古术语,但许多人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并不清楚遗址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区别,可见大众可能对其含义尚未完全明确。
B.遗址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后者展示的是“可移动文物”,如国家博物馆玻璃展柜中展陈的后母戊鼎,而前者展示的是遗迹和现场本身。
C.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一个以考古发掘为前提,可能有闭环,包含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多个元素,既有遗迹又有遗物的空间区域。
D.基于是否进行过明确考古挖掘的细微差别,加上故宫实际展示了从元代到近现代多个朝代的建筑,我们可以判断故宫本身是一个遗址博物馆。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石砖遗址不同,我国遗址多以土质为主,保护难度更大,所以我国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辅,保护为主,进而导向了遗址公园的设立。
B.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追溯到1983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殷墟博物馆也可以追溯到1987年,可见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的起步是较早的。
C.由于十几年前的文物利用观念在遗址保护方面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所以2010年第一批评选的这12个遗址,实际只有四分之一有保护规划。
D.张忠培先生提出的原则,既避免了公众破坏遗址原本特性的可能,也解决了文物和遗址始终被“冰封”而远离公众视野的困境,成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方针。
1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普及“考古遗址博物馆”意义的一项是( )
A.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6565家博物馆,其中大约130家是遗址博物馆,占总数的2%左右。但在2002年评定的5058处国家级文保里,1612处是遗址,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B.著名考古遗址博物馆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年参观量约为1000万人次,若加上其他遗址馆的总参观人次为2000万,也仅占全国博物馆总参观人数的3%。
C.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大规模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较早的例子包括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之后又诞生了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等。
D.许多观众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就为了看看兵马俑壮观的阵列,却忽略了其作为遗址的真正意义,可能不会深入探究这个遗址究竟有多大,也不会去探索秦陵。
16.高蒙河发现目前依旧活跃的遗址博物馆可能只占全数的一半,其中还包括一些网红景点。如何才能发展遗址博物馆?请结合全文,提两条建议。
17.“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博物馆”虽然名称相似,但其定义和作用却不尽相同,请结合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山抗震纪念碑
——百折不挠的精神丰碑
1 1986 年, 唐山大地震震后十年, 为了缅怀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 纪念为灾后重建做出贡献的英雄, 唐山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抗震纪念碑。从旷世劫难到涅槃重生, 这座城市积蓄了太多复杂的情愫——她确实需要一个情感的载体。1986 年7 月, 一座倾注了悲愤和感激、执着和不屈的抗震纪念碑在抗震救灾10 周年前夕建成。
2 抗震纪念碑广场位于唐山市中心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 抗震纪念碑和纪念馆分别坐落于广场的东部和西部。广场地面大面积铺的是灰色石料, 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东西两侧绿地开阔, 乔木挺拔, 其间点缀着少许灌木丛和花卉, 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广场东西轴线上的涌水喷泉, 既起到了装饰作用, 又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纪念碑广场南北轴线上的色彩丰富绚丽, 东西轴线上的色彩轻松宜人, 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3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 抗震纪念碑傲然挺立。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纪念碑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 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 踏步均为4 段, 每段7 步, 共28 步, 象征“7·28”这一难忘时刻。
4 主碑碑身高30 米, 4 根独立的梯形立柱犹如巨手指向苍穹, 象征着抗震精神的崇高和不朽。碑身四周高1. 5 米处为八块花岗岩浮雕, 象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 浮雕记述了地震劫难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功绩。碑身高8. 5 米处镶有一块匾额, 上面刻有胡耀邦先生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
5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33. 5 米处, 碑宽9. 5 米, 高2. 96 米, 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 表现唐山地震这一历史事件。碑身长4. 3 米, 高1. 6 米, 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 上面镌刻碑文, 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书写。背面为磨光青花岗岩镶嵌, 上面镌刻英文碑文。碑文在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
6 从纪念碑直行而下, 便是抗震纪念馆。纪念馆建筑设计新颖别致, 中间旧馆方厅耸立, 新馆半抱旧馆, 屋面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向广场中心倾斜, 独具特色。
7 拉开岁月的帷幕, 我们看见了一段悠久的光辉历史, 看见了一派厚朴的人文风情, 看见了一座百年的工业老城。唐山, 这座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城市, 曾给我们带来了太多骄傲的回忆: 建成了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 造成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产出了第一桶机制水泥, 做出了第一件卫生陶瓷洁具……那时的唐山, 是风光无限的, 是踌躇满志的。
8 然而, 命运给唐山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3 时42 分, 天崩地裂, 一场突如其来的7. 8 级大地震, 顷刻间把唐山夷为平地。约24 万人丧生, 约16 万人伤残, 有七千多个家庭消失。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0 亿元以上, 用于救灾和重建的投资难以计算。这场人间惨剧被称为“20 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当时, 甚至有西方媒体预言: 唐山从地球上被永远“抹掉了”。
9 但是, 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是不能被预言的。
10 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唐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驻足地震厅的巨幅油画前, 看着画面中那一枚枚鲜红的帽徽, 一双双温暖的大手, 一张张关切的面容, 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中国人, 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首人类灾难史上的史诗, 创造了一段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历史奇迹!
11 震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在纪念碑前读懂了立碑初衷, 学会了感恩, 体悟着一个城市对于那场灾难的理解。有确切记载, 1990 年, 唐山开始对外捐助; 地震30 年, 感恩之旅涌动全城, 数不清的人们前往各地寻找当年的恩人; 南方雪灾, 13 个玉田农民兄弟自发上路; 汶川地震时, 官方捐款、民间救援, 唐山人最多……
12 平日里, 唐山人喜欢到纪念碑下走走、看看, 人们和这座纪念碑是那么亲近。那份感恩与不屈的情感, 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 历久弥新。
13 矗立在城市中央的抗震纪念碑, 永远是唐山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 是一方人民不可折服的性格象征。 (有删改)
18. 选文第③~⑤段运用了________顺序与________顺序, 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抗震纪念碑的主碑和________。
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结合全文, 说说唐山抗震纪念碑有哪些作用。
21.本文第13 段与下面的课文选段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两段话在作用方面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节选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月记①
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季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后调补任江南尉。然而他个性狷介,自视甚高。不久辞官不做,归卧故乡虢略,息交绝游,潜心诗作。与其做一低等官吏在俗恶的高官前屈膝,他毋宁成为一代诗家留名于百年之后。
不过,以文扬名并非易事,而生活却一天天困窘起来。①李征内心逐渐被一股焦躁驱赶。几年后,李征困穷不堪,为了妻儿的衣食之资,终于不得不屈膝,再度东下赴一处地方官吏的补缺。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诗业已半感绝望。
昔日的同侪已居高位,当初被自己视作蠢物之人如今却成了自己不得不俯首听命的上司。不难想象,这对当年俊才李征的自尊心是怎样的伤害。他终日怏怏不乐,一股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
一年后,因公务羁旅在外,借宿汝水边上时,李征终于发狂了。那天深夜,他忽然脸色大变,冲进外面的夜色中,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年,时任监察御史的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之地。
翌日凌晨天色尚暗时,一行人上路了。借着残月的微光穿行在林间草地上时,有一只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老虎就要扑到袁傪身上,却忽然一个翻身,躲回了原来的草丛里。
只听得草丛中传出人声:“好险……”这声音袁傪似乎曾在哪里听到过一般。惊疑不定之中,他忽然一个闪念,叫道:“那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吗?”袁傪和李征同一年进士及第,对于没有多少朋友的李征来说,袁傪是他最亲密的友人。那也许是因为袁傪温和的性格和李征峻急的性情之间不易发生冲突。
许久,草丛中没有回答,只是不时传出抽泣的声音。又过了一会儿,那声音答道:“不错,我的确是陇西李征。”
袁修忘记了恐惧,下马走近草丛,与其展开了对话。他向李征问起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草丛里的声音说道——
大约一年以前,我羁旅在外,夜宿在汝水河畔,忽然听到门外有谁在叫我的名字。应声出门看时,那声音在黑暗中不停地召唤着我。不知不觉,我追着那声音跑了起来。在不顾一切的奔跑中,路不知何时通向了山林,并且不知何时我是用左右双手抓着地面在奔跑了。等我意识到时,小臂和肘弯已生出了绒毛。天亮后,我在山间的溪流边自照,看到自己已经变成了老虎。
从那以后我都做了哪些行径,实在不忍说出口来。以前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身为虎,最近忽然发觉,自己竟然在思考为什么以前曾为人身!恐惧呵。再过一段日子,我体内的“人”的心也许就会彻底埋没在为兽的习惯中了吧。不过,那些都无关紧要了。②如果我体内的“人”的心彻底消失的话,也许反而能使我幸福吧。对了,在我彻底不再是人之前,还有一事想要拜托你。
声音继续说道——
我原本是想作为诗人成就名声的,然而诗业未成,却遭逢了这样的命运。以前的诗作数百篇,尚未得行于世,这些诗中,我尚能记诵的还有数十首,想请君为我记录下来。我一生执着于此以致家破心狂,如不将它的哪怕一部分流传到后代,我是连死也无法甘心的。
袁修命部下执笔,随着草丛中的声音作下记录。长短凡三十篇,格调意趣无不令人一读之下,立刻想见作者非凡的才华。然而袁傪在叹赏之余蓦然感到:无疑,作者的资质是属于第一流的。③可如果只是这些的话,距离第一流的作品,在某个地方(某个非常微妙的地方)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
朗诵完旧作之后,李征的语调忽然一变,自嘲似的说道——
惭愧。事到如今,我已成这副可怜模样,竟然还时而在梦里见到自己的诗集摆上了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笑我吧。
其时残月冷照,白露漫地,吹过树间的寒风宣告着拂晓即将来临。人们早已忘记了事情的离奇,肃然叹息着这位诗人的不幸。李征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刚才我曾说过,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可转念想来,也并非全无头绪。在做人时,我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别人以为我倨傲,可是没人知道,那其实是一种几近于羞耻心的心理。当然,曾被誉为乡里奇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尊心,然而那可以说是一种懦弱的自尊心。我虽然想凭借诗作成名,却并没有进而求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而另一方面,我又以跻身俗物之间为不洁。这些无不是我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在作怪。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躲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头猛兽,就是各自的性情。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
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刻苦钻研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远比我缺乏才华,可由于专念磨砺而成为堂堂诗家的,也颇不乏其人。如今想来,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成为老虎后的今天,我才总算看到了这一点。每当念及此处,即便现在也感到胸口被灼烧一般的悔恨。
四周的黑暗渐渐散去。④透过林木之间,不知何处传来了角笛报晓的悲声。
到了不得不告别的时候了——李征的声音说道——但是,在告别之前我还有一事相托,那就是我的妻儿。虽是厚颜之请,还望君怜她们孤弱,时加援手,使之免于饥冻。如蒙答允,则深恩莫大于此。
言罢,草丛中传出恸哭之声。袁傪也眼泛泪光,欣然答允。李征的声音忽而又恢复了此前自嘲的语调,说道——
其实,刚才我理应先拜托此事的,如果自己还是人的话。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却更关心自己微不足道的诗业,正因是这样的男人,所以才沦为兽身的吧。
殷切致以别辞后,袁傪几度回顾草丛,流着眼泪出发了。
一行人登上山丘后,回首眺望。忽然,只见一只猛虎从适才的草丛深处跃出。猛虎仰头朝着已失去光彩的白色月亮咆哮几声后,又跃回原先的草丛,再也不见踪影。
(韩冰、孙志勇译,有删改)
【注】①本篇属翻案小说,素材来自唐代传奇《人虎传》(又名《李征》),见于《太平广记》《古今说海》等书。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寥寥数笔刻画了李征孤高自赏、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为下文他丧失自我、化虎投林和自述心曲张本。
B.小说两次写到已是虎身的李征的“哭”,第一次“抽泣”,第二次“恸哭”,情绪呈现出递进之态,但是“哭”的原因是一样的。
C.袁傪遇到变为老虎的李征之后没有逃避,面对好友托付也欣然答应,可见其热心善良,理解朋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D.结合中岛敦处在日本军国主义高压统治下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背景,可知小说中的李征也是作者郁郁不得志时的文人化身。
2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心理描写是为后文李征化虎所做的铺垫,文中类似的心理描写不止这一处。
B.句子②中的内心独白表明,李征渴望自己彻底化身成虎,这样就能忘记内心矛盾,获得解脱。
C.句子③中提及的“欠缺”,可能是李征的诗功利心太重,缺乏自然之意,难以打动人心。
D.句子④中的“角笛悲声”这一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既烘托李征的处境,又引出下文情节。
24.请结合小说,分析李征化身成虎的原因。
25.与这篇小说一样,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写人异化为物的经典之作。请比较两部作品在“异化”上的异同。
答案
1.C 2.指烈士纪念日像一座灯塔,照亮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方道路 3.借助这一契机,我们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4.D
5.A 6.C 7.(1)示例:向团组织提交入团申请书 (2)阅读红色经典读物(观看红色影片) 8.示例:我认为新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党史故事。虽然新时代和过去的环境很不一样了,但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史的车轮还在向前滚动,党史故事里面蕴涵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另外,艰难的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了成千上万的贫苦人,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习党史故事, 关心百姓疾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9. 空间顺序 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 小碑座的四周 碑顶。
10.不能。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这样一般性的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
11.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征。
12.不能删去。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如果删去,就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3.B 14.D 15.D
16.①建议利用遗址博物馆本身具有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元素,增加更多生动的互动体验欢节,使参观者可以深入探索历史和文化,深化公众对遗址的理解和认知;
②建议进一步强调保护和有限度的利用,可以通过收取门票控制人流,不可为了流量迎合网红效应,不可为了经济效益过度开发
17.①考古遗址博物馆通常指的是已进行考古发掘的地点(明确基于考古发掘)。②考古遗址博物馆发挥着展示为辅,保护为主的关键作用。③考古遗址公园以保护为核心任务,也增加了利用规划的要求。
18.空间 逻辑 副碑
19.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精确的数 字,准确地说明了主碑碑身的高度和立柱的数量;把四根梯形立柱比作巨手指向苍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梯形立柱高耸的形态特点。
20、①记录了一首人类灾难史上的史诗;②使震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懂了立碑初衷,学会了感恩,体悟到一个城市对于那场灾难的理解;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去处,倾注了人们感恩、不屈的情感。
21.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之情。不同 点:本文第段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和标题,总结了全 文;内容上,点明主题,强调抗震纪念碑对唐山的意义,高度赞扬了唐山人战天斗地的精神、不可折服的性格。课文选段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内容上则表达了对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2.B 23.B
24.外在原因:生活困窘,仕途不得志,外在的压力让他的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这是他化身成虎的原因之一。
内在原因:①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两种矛盾心理的挤压。李征自认有才,不肯与碌碌无奇的官吏为伍;渴望成就诗名,却因怕他人嘲笑而不肯刻苦钻研,也不愿投师拜友以切磋琢磨。一面孤芳自赏,一面卑怯惰怠,内心矛盾无法调和,因此化身为虎。②对诗名的偏执追求。李征痴迷于诗业,他渴望留下诗名的功利心远远大过对妻儿的顾念,这种罔顾情感的功利心是其化身成虎的又一原因。
25.相同点:主人公异化为物的原因相似,都是身心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从而发生了畸变。
不同点:①主人公异化后的表现不同。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人性却始终如一;李征变为老虎后,人性也逐渐消失。②情节叙述的侧重点不同。《变形记》重在叙述格里高尔异化变形后的惨况;《山月记》重在叙述李征异化变形的原因和过程。
③主题思想上也有明显差别。《变形记》的“异化”重在社会批判,表达对人的自我价值被压榨,甚至丧失自我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和谴责;《山月记》的“异化”重在展现人性的自我反省,表达因人生理想幻灭而产生的孤寂与虚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