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能力提升
(建议用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本单元以“生活的记忆”为主题,通过回忆性散文与人物传记,展现不同时代人物的精神品格。这些文字不仅是对过往的记录,更能为我们的成长注入力量。接下来,请与我们一同开启这场“读懂人物”的语文之旅。
积累与运用(共21分)
一、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12分)
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 )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guàn( )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这个数字大约是主力部队的最低行军长度。不要忘记,整个旅( )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kuàng( )日持久的战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迂( ) 回 旅 ( ) 程 横guàn( ) kuàng( ) 日持久
2.下面短语与“整个旅程”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聆听音乐 B.豪放洒脱 C.消磨时间 D.艰苦环境
3.以上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根据你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了解,下面的情节 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3分)
A.强渡大渡河 B.巧渡金沙江 C.血战湘江
4.《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 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3分)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美丽的颜色》在叙事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萧红全集》,表达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爱戴与深切怀念之情。
C.《藤野先生》是一篇短篇小说,选自《朝花夕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D.《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作者王宏甲。南仁东,天文学家,“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三、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②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③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
④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
⑤贵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南仁东不肯放弃的脚步。
A.②④①⑤③ B.②①④⑤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②⑤③
四、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其填在横线上。(3分)
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审美习惯、价值判断、知识构成,多来自阅读。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在A._________(燥热/焦灼)的棚屋里,我们看到了居里夫妇的坚韧与淡泊;看着鲁迅的讲义,仿佛听到藤野先生B._________(余音绕梁/抑扬顿挫)的声音;与现场观众一同C._________(悄然无声/屏息敛声),见证吕伟跳水的瞬间……
阅读与理解(49分)
五、阅读(共4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袁隆平小传”资料整理(14分)
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1960年,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穗子饱满,颗粒多达230粒。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收下这株稻穗的种子,次年播种,却发现长出的稻子参差不齐。原来,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彼时,世界公认“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坚信:既然有天然杂交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②为寻找天然杂交稻的“母本”——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和助手们顶着烈日,踩着泥水,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稻田里筛查。1964年盛夏,他们终于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稻,袁隆平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突破‘水稻无杂种优势’理论的关键!”
③培育杂交稻的过程充满坎坷。1968年,试验田的秧苗被人为毁坏,袁隆平在废墟中扒找了三天,才找回5株幸存的秧苗;1972年,他带领团队攻克“三系法”杂交稻技术,却因缺乏设备,用算盘计算海量数据;1979年,杂交稻首次在全国推广,亩产比常规稻增产20%,但质疑声仍在:“这种稻能稳定增产吗?”袁隆平不争辩,只是带着种子走遍全国,用实测数据回应质疑。
④“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常说的话。他一生扎根稻田,即便80多岁,仍每天到试验田观察稻穗;他生活简朴,常穿几十元的衬衫,却将奖金全部投入科研;他曾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2021年,袁隆平逝世,人们自发前往悼念,手里捧着金黄的稻穗——那是他用一生守护的“种子”。
1.梳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完成表格(4分)
面临困难 解决方法
世界公认“水稻无杂种优势”,理论不支持 坚信天然杂交稻存在,坚持研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顶着烈日筛查,最终找到雄性不育株
试验田秧苗被毁,缺乏设备计算数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交稻推广遭质疑 带种子全国实测,用数据回应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袁隆平的精神品质(4分)
3. 赏析下列句子(4分)
(1) 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收下这株稻穗的种子,次年播种,却发现长出的稻子参差不齐。(从动作描写角度)
(2)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从修辞手法角度)
4. 为小传选择结尾镜头材料,简述理由(2分)
【材料一】袁隆平在试验田弯腰观察稻穗,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田上。
【材料二】各地农民自发用稻穗拼成“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的字样。
选择: ,理由:
(二)阅读《朱自清传》选段,完成题目(15分)
朱自清:荷香月色里的风骨
①朱自清原名自华,号佩弦,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江浙多所中学任教。1925年,他受聘于清华大学,开始讲授中国文学课程,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
②朱自清的散文如“清水出芙蓉”,既有细腻的情感,又有深刻的思考。1927年,他写下《背影》,回忆父亲送他上车的场景:“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朴素的文字,道尽父子深情,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③除了文学成就,朱自清的爱国风骨更令人敬佩。1946年,国民党当局制造“李公朴、闻一多惨案”,朱自清悲愤交加,不顾身体虚弱,出席追悼会并演讲:“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为民主、为和平牺牲的烈士!”1948年,美国政府为拉拢知识分子,提供“救济粮”,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他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救济!”彼时,他已患严重的胃病,体重不足40公斤,却始终坚守气节。
④朱自清对学生也极为负责。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每次上课前都会反复修改讲义,哪怕是讲过多次的课文,也会补充新的见解;学生的作业,他总是逐字批改,写下详细评语。有学生回忆:“朱先生的评语比作业本身还长,从用词到结构,都给我们细致的指导。”
⑤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病逝世,年仅50岁。他留下遗言,叮嘱家人不要领取美援面粉。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3分)
事件 体现的品格
创作《背影》,用朴素文字抒发父子深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坚守民族气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复修改讲义,逐字批改学生作业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分析第③段引用朱自清话语的作用(4分)
赏析划线句:
(2) 引用作用:
3. 本文与《回忆我的母亲》都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请结合本文第⑤段与《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回忆我的母亲》选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 比较本文与《藤野先生》的叙事视角差异(4分)
(三)阅读回忆性散文,完成题目(14分)
忆启功先生
【北京】傅璇琮
①我初识启功先生,是在197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先生当时已年过花甲,穿着一件半旧的蓝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和的光。他说话慢条斯理,却总能一针见血,引得在场学者频频点头。
②启功先生治学极为严谨。一次,我向他请教一首古诗的注释,他翻出多种古籍,逐字核对,然后说:“这个‘斜’字,在唐代读xiá,现在读xié,注释时要注明,不然会误导读者。”他还常说:“做学问不能怕麻烦,差一个字,意思可能就差千里。”
③先生不仅治学严,做人更谦和。有学生上门请教,他总是亲自开门,端上热茶;学生的习作,他哪怕再忙,也会认真批阅,用红笔圈点修改,甚至连标点错误都不放过。有一次,一位学生为感谢他,送了一幅字画,他坚决不收,笑着说:“你把学问做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④启功先生还极具风趣。他晚年身体不好,却常拿自己开玩笑。一次住院,医生叮嘱他少看书,他说:“我这眼睛,看了一辈子书,要是不让看,比不让吃饭还难受。”一句话逗得医护人员都笑了。但在幽默背后,是他对学术的执着——即便住院,他也会让助手带些文献,在病床上梳理思路。
⑤2005年,启功先生逝世。整理他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他的书桌上还放着未完成的手稿,旁边贴着一张纸条:“此段注释尚需核对《全唐诗》,勿误。”先生的严谨与坚守,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这些后学。
1. 从文中概括启功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
2. 第①段“先生当时已年过花甲,穿着一件半旧的蓝色中山装”一句有何作用(3分)
3. 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他翻出多种古籍,逐字核对,然后说……
(2) 他坚决不收,笑着说:“你把学问做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4. 本文与《老王》都表达了对人物的怀念,请结合内容分析情感差异(3分)
(四)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主题活动任务(6分)
1. 填写“红军将领”资料卡(4分)
姓名 外貌特点 相关事件 人物形象
毛泽东 面容消瘦,双眼炯炯有神,鼻梁高挺 与农民交谈,了解土地问题 ①_________
周恩来 ②_______ 组织上海工人起义 有勇有谋
彭德怀 身材魁梧,动作敏捷,性格爽朗 ③_________ 平易近人
朱德 面容温和,眼神坚定,穿着朴素 与士兵同甘共苦,一起行军 ④_______
2. 结合书中内容,谈谈“红军精神”的内涵(2分)
写作与表达(50分)
六、写作(50分)
学校文学社拟出版“平凡与伟大”专刊,请从以下两个栏目中任选一个投稿:
栏目 要求
回忆性散文·身边微光 选取身边普通人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其闪光点,表达真情实感。
人物传记·平凡英雄 为家人、老师或社区人物立传,选取2-3件代表性事件,体现其精神品质。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第二单元·能力提升)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共21分)
一、基础知识运用(12分)
1. yū;lǚ;贯;旷(4分,每空1分,“迂”注意声调为第一声,“贯”勿写作“惯”,“旷”勿写作“矿”)
2. D(2分,“整个旅程”为偏正短语。A“聆听音乐”是动宾短语,B“豪放洒脱”是并列短语,C“消磨时间”是动宾短语,D“艰苦环境”是偏正短语,与题干结构一致)
3. C、B、A(3分,长征关键事件时间顺序:1934年11月血战湘江→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按时间先后排序)
4. 示例:我认为红军既是“人”,也是拥有崇高信念的“精神强者”。说他们是“人”,是因为红军战士有普通人的需求——会饥饿、会疲惫,也会思念亲人,比如长征中战士们啃草根、宿雪地,却仍互相扶持(1分);说他们是“精神强者”,是因为他们为了民族解放的信念,突破雪山草地的天险,面对敌人围剿毫不退缩,甘于牺牲的精神远超常人,让对手震撼,这种精神力量如同“神”一般令人敬佩(2分)。(观点明确,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内容,逻辑清晰即可)
二、选择题(3分)
C(《藤野先生》是回忆性散文,并非短篇小说,选自《朝花夕拾》,A、B、D项表述均正确)
三、句子排序(3分)
A(②句点明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选址工作”,为总起句;④句承接“选址”,说明筛选地点及“实地考察”的需求;①句体现考察时间长、范围广,让多地人员认识他;⑤句描写考察时的环境,凸显他的坚持;③句补充贵州山地的地貌特点,为尾句。逻辑顺序:启动工作→筛选地点→实地考察→考察细节→环境补充)
四、选词填空(3分)
A.燥热(“燥热”形容棚屋炎热干燥的环境,贴合居里夫妇的工作场景;“焦灼”侧重内心焦急,不适合形容环境);B.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符合“藤野先生讲课的声音”特点;“余音绕梁”侧重声音优美持久,与语境不符);C.屏息敛声(“屏息敛声”体现观众观看跳水时紧张专注的状态;“悄然无声”仅强调安静,未体现“专注”,不贴合场景)
阅读与理解(共49分)
五、(一)现代文阅读《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14分)
1. ①缺乏天然杂交稻的“母本”——雄性不育株(2分);②在废墟中扒找幸存秧苗,用算盘计算海量数据(2分)(共4分,每空概括准确,与原文内容一致)
2. ①勇于突破、坚持真理:面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公认理论,袁隆平坚信天然杂交稻存在,坚持开展研究(2分);②吃苦耐劳、执着坚守:顶着烈日在多省稻田筛查雄性不育株,秧苗被毁后扒找三天,80多岁仍每天前往试验田(1分);③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常穿几十元衬衫,将奖金全部投入科研,毕生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目标(1分)。(共4分,结合内容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3. (1) “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等动作描写(1分),生动展现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时的珍视与谨慎,凸显他对科研的专注与热爱(1分)。(共2分)
(2) 运用比喻,将“人”比作“种子”(1分),形象表达袁隆平对“人要扎根大地、努力成长”的期许,既体现他对自我的要求,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共2分)
4. 选择:材料二(1分)。理由:材料二通过“农民用稻穗拼字悼念”的场景,体现袁隆平的贡献被普通民众认可,凸显他“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落地,也表达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作为结尾能升华主题,更具情感感染力(1分)。(或选材料一,理由:材料一展现袁隆平扎根稻田的日常形象,呼应“一生守护种子”的核心,体现他平凡中的伟大,结尾简洁且富有画面感,合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朱自清:荷香月色里的风骨》(15分)
1. ①情感细腻、善于传递真情(1分);②热爱祖国、坚守民族气节(1分);③对学生负责、治学严谨(1分)(共3分,每空概括准确,贴合事件内涵)
2. (1) 运用动作描写(“蹒跚”“探”“攀”“缩”“倾”)(1分),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朴素文字中蕴含深厚父子情,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父亲的爱与不易(1分)。(共2分)
(2) 引用朱自清的话,直接展现他拒绝美援面粉的坚定态度(1分),印证他“坚守气节”的品格,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1分)。(共2分)
3. 本文第⑤段先叙述朱自清逝世及留下“不领美援面粉”的遗言,再引用毛泽东的评价,通过“叙”呈现人物生平细节,通过“议”点明他“体现民族英雄气概”的精神价值(2分);《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先叙述母亲的平凡,再议论“千百万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将个人经历与时代意义结合(1分)。“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让读者了解具体事件,又能明确作者观点,深化文章主旨,使情感表达更深刻(1分)。(共4分)
4.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客观介绍朱自清的生平、文学成就与爱国风骨,视角全面,便于展现人物多面性(2分);《藤野先生》以第一人称(鲁迅视角)叙事,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细节(如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验),融入“我”的感激与反思(如对民族觉醒的思考),情感更真挚,代入感更强(2分)。(共4分,结合文本分析视角差异,合理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忆启功先生》(14分)
1. ①治学严谨:为古诗注释逐字核对多种古籍,强调“做学问不能怕麻烦”,逝世前仍惦记核对手稿(1分);②为人谦和:亲自为学生开门、端茶,认真批改习作(连标点错误都不放过),拒绝学生赠送的字画(1分);③风趣幽默:住院时以“不让看书比不让吃饭难受”自嘲,逗乐医护人员(1分);④执着于学术:晚年住院仍让助手带文献,在病床上梳理思路(1分)。(共4分,每点1分,结合内容概括)
2. 运用外貌描写(“年过花甲”“半旧蓝色中山装”)(1分),展现启功先生朴素的生活作风(1分),与后文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的品格相呼应,让人物形象更鲜活真实(1分)。(共3分)
3. (1) “逐字核对”体现启功先生注释古诗时的细致认真(1分),突出他“治学严谨”的专业态度(1分)。(共2分)
(2) “坚决不收”直接展现启功先生拒绝礼物的态度(1分),结合他“把学问做好就是最好感谢”的话语,体现他“重学问轻物质”的谦和品格(1分)。(共2分)
4. 本文表达对启功先生“治学严谨、谦和风趣”的敬佩与怀念,情感侧重“敬仰与传承”——通过回忆先生的言行,传递对后学的激励(2分);《老王》表达对老王“善良不幸”的同情与愧疚,情感侧重“反思与愧疚”——作者回忆老王的帮助,反思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足,蕴含对人性平等的思考(1分)。(共3分,结合内容分析情感差异,合理即可)
(四)《红星照耀中国》主题任务(6分)
1. ①关心民众、贴近人民(1分);②面容清瘦,眼神坚定,举止沉稳(1分,符合书中周恩来外貌描写,合理即可);③与士兵一起吃饭、聊天,不摆官架子(1分,体现“平易近人”的事件,合理即可);④以身作则、关爱士兵(1分)(共4分,每空1分,结合书中内容填写)
2. 示例:红军精神包含坚定信念、团结互助、不怕牺牲。红军为“民族解放”的信念,徒步穿越雪山草地,克服缺衣少食的困境;战士间共享粮食、互相搀扶;面对敌人围剿,勇于战斗、甘于奉献,这些共同构成红军精神的核心(2分)。(结合书中内容,概括2-3点内涵,合理即可)
六、 写作与表达(50分)
评分标准
等级 得分区间 评分要求
一等(优秀) 43-50 分 1. 选栏明确,符合 “回忆性散文” 或 “人物传记” 文体要求;2. 选材典型,细节描写生动(散文有具体场景,传记有 2-3 件代表性事件);3. 情感真挚,紧扣 “平凡与伟大” 主题(如普通人的闪光点、平凡人物的精神品质);4. 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无明显错别字,不少于 500 字。
二等(良好) 35-42 分 1. 选栏明确,基本符合文体要求;2. 选材较典型,有简单细节描写;3. 情感较真挚,能体现主题;4. 语句较通顺,结构较完整,少量错别字,字数达标。
三等(合格) 27-34 分 1. 选栏基本明确,文体特征不明显;2. 选材较简略,细节描写不足;3. 情感平淡,主题体现不突出;4. 语句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错别字较多,字数接近 500 字。
四等(待提高) 26 分及以下 1. 选栏不明确,偏离 “平凡与伟大” 主题;2. 内容空洞,无具体事件或细节;3. 语句不通顺,结构混乱;4. 字数不足 500 字,或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示例范文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