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改写的一段文字, 请你仔细阅读, 完成后面的小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 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tuó 队。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甲】巨大的漕船, 舳舻相接, 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 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 一片繁忙景象。【乙】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 车水马龙, 热闹非凡。
【丙】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 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丁】桥上呼应相接, 岸边挥臂助阵, 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 却无暇一顾。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 街道纵横, 房屋林立, 各类店铺, 一应俱全。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 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zhǒng, 络绎不绝, 士农工商, 男女老少, 各行各业, 无所不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摄取( ) 田畴( ) tuó 队( ) 摩肩接zhǒng( )
2. 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 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寒料峭 B. 车水马龙
C. 络绎不绝 D. 无所不为
3、填入语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4、下列从语段中摘取的句子, 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 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B. 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
C.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 街道纵横, 房屋林立, 各类店铺, 一应俱全。
D. 桥上呼应相接, 岸边挥臂助阵, 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 这句话放在语段中的哪一处最合适 (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6. 对下列句子的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画中所绘景物, 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2) 《清明上河图》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呢
(3)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布局。
(4) 《清明上河图》中的五百多个人物形态各异, 文中对建筑的描绘一笔不苟, 精细的笔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A. 祈使 疑问 感叹 祈使 B. 陈述 疑问 祈使 感叹
C. 陈述 疑问 感叹 感叹 D. 陈述 疑问 祈使 祈使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B.《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是张择端,他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等。
C.《清明上河图》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8.八年级的学生要到清明上河园进行游览, 请你根据游览宣传手册上的信息, 为同学们合理规划游览时间和游览内容。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游览宣传手册 开放时间 9: 0 0-22: 0 0 《大宋·东京保卫战》演出时间 15: 30 参观导览 主要景点: 拂云阁、虹桥、九龙桥等。
9.小安想为春天的开封清明上河园选择合适的宣传图片, 根据文字材料, A、B 两幅备选图中, 你建议选择哪一幅 请简述理由。
春日的开封清明上河园, 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尽显生机与活力。
园内, 垂柳依依, 似绿烟缭绕; 繁花似锦, 如彩蝶翩跹。那盛开的桃花, 宛如少女的脸颊, 红晕娇羞; 那洁白的梨花, 又似仙子下凡, 清雅脱俗。
河水潺潺, 好似在低吟浅唱; 石桥古韵, 承载着岁月的积淀。园中行人络绎不绝, 或悠闲踱步, 或驻足观景, 他们的笑声与赞叹声交织在一起, 构成一曲春天的交响乐。
清明上河园, 不仅是历史的见证, 更是春天的使者。它以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春之美、感受古之韵。在这里, 每一步都是风景, 每一景都让人陶醉。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梦回繁华/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试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达500之多,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曹婆婆皱饼、正店72户,其余皆未知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1.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12.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一句中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 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一个日益嘈杂的世界里,让我们躺进漂浮舱,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远离那些扰人的思绪。
谁不想拥有片刻安宁呢?世界卫生组织支持我的看法——它表示,我们身处的世界太过吵闹以致危害到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几个世纪以前,人类已充分理解宁静的重要性:安静被视作一种关键的疗愈手段。我所处的喧嚣促使我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寻求无声的意义何在。
如今,人们尝试寻找各种宁静场所,为了避闹取静加入修道院,或者跑到山上享受周末的宁静时光。更有人不惜花大价钱,只为在漂浮池或感官剥夺舱内体验片刻的寂静无声。艾林·卡格在其著作《寂静:在喧嚣时代》中写道,宁静是“新的奢侈品”。
我家并不是喧闹的特例。我们中大部分人长期生活在过分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很好地适应噪声,这也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从进化角度看,声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讯息,引导我们规避风险。为了确保对意外的噪声进行及时的反馈,我们身体内部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身体蓄势待发,准备释放压力荷尔蒙。从短期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尤其在战斗和飞行等环境中;然而从长远看,噪声过大使我们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的生理反应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例如情绪焦虑、抑郁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
自从我朋友分享她在感官剥夺舱内漂浮一小时后宛若新生的经历,我便计划从这项体验入手。这种漂浮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研人员简·舒利和约翰·利莱首次构建这类无声环境,用于研究人脑如何对外界感官输入缺失做出反应。
脱光衣服进入充满盐水的漂浮舱内,我发现周遭十分安静,但并非彻底的寂静无声。我能感受到自己呼吸的声音。贾斯丁·范斯坦表示,正是这种专注于呼吸和心跳的敏锐听觉帮助人彻底放松身心或迈入冥想状态。冥想有许多被人熟知的益处:如减压等。
为了进一步探索漂浮舱作为治疗仪器的可能,范斯坦及其同事招募了50名饱受压力和焦虑之苦的患者接受治疗,并填写反馈问卷。受试者均表示,在单次漂浮一小时后,肌肉紧张性疼痛等抑郁症状以及焦虑都有显著缓解,放松的状态促使整体幸福感提升。本苏桑说,这些研究发现不足为奇。即便不在漂浮舱内,宁静本就可以帮助人更快进入冥想状态,获得疗愈,感受幸福。他说:“当我们得享宁静时,这种感受不仅是环境上的宁静,更是内心自我的宁静。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更适宜的回应。”
研究表明,虽然通过漂浮舱这种剥夺感官、构成寂静环境的治疗可以短期缓解焦虑和抑郁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它具体对大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尚不为人知。为此,范斯坦的团队设计了新的实验。48名受试者选择3次90分钟漂浮舱治疗或者3次90分钟躺椅放松后,接受大脑核磁共振扫描,三周后再度扫描。研究人员研究扫描成像后发现,漂浮舱治疗能额外降低预设模式回路的活跃度。这个结果出人意料。范斯坦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预设模式回路与我们内心的喧闹有关。这些区域在大脑其他活动停止的时刻,仍处于焦虑、压力和反复思索的“喧嚣”中。预设模式回路过分活跃往往与抑郁症正相关,其活跃度下降反过来说明,漂浮舱正在帮助你平静内心。范斯坦表示,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漂浮舱或许能够为人类提供一套简便的治疗方案,防止神经系统失衡。
如果使用现代漂浮舱,你将会经历一个感知改变的过程,在温和的光环和轻柔的嗡嗡声中享受宁静。当没有外部感官刺激大脑时,大脑会尝试填补感官的空白,逐渐赋予黑暗寂静新的价值。
虽然漂浮舱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体验,但我也很想知道这种治疗是否是无可替代的。或许爬上小山坡,或许躲在浴室里享受的片刻安宁,也能改善我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普法伊费尔大概能够给出解答。他和同事们正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宁静及其潜在的益处。他的研究组比较各种条件下安静环境对人的影响,控制的变量包括个人或集体、室内或室外、有无指导,以及有无间歇性舒缓背景音乐。结果显示,所有类型的安静环境都能够改善人的情绪。不过,有些环境下人们的体验会更上一层楼。在公园这种室外自然环境中,在专业治疗者的指导下,伴随间歇性舒缓音乐进行冥想的放松治疗能够给予最好的疗愈效果。
这说明我可能真的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最好的宁静疗愈。不过,普法伊费尔坚持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理想安静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首先,彻底的寂静没有必要。普法伊费尔小组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试者在有声的公园里比在彻底寂静的房间中更为放松,也更不会感觉无聊。梅雷迪思·贝瑞认为,无论是放空沉默、冥想还是树林漫步,我们总是可以随时放下手头事务,安静片刻,放松自己。
其次,普法伊费尔指出,我们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安静来改善自我。他的研究表明,在持续时间不到十分钟的安静环境中,人们已经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了。因此,他相信即便是在浴室里静静待上一会儿,也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在长期紧张中得以喘息片刻。
他无须再提醒我这一点。即使我无法将漂浮舱治疗设为每周必打卡事项,我还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忙里偷闲,寻求更多的宁静时刻,就算躲在浴室也无所谓。这是一项值得我投资的奢侈品。
官方数据显示,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吵。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孟买、纽约、巴黎等大都市的夜间噪声已经远高于适宜人类居住标准的40分贝。
许多城市正在为降噪而努力。2004年,伦敦市长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名为《音响城》的报告,着重指出伦敦及市郊工业和运输带来的噪声污染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一些城市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尝试引入降噪涂料和增加道路绿化来帮助消音。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解决方案:华盛顿自2021年起开始禁用汽油动力吹叶机,旧金山规定晚十点至早七点禁止在居民区制造扰民噪声。此外,纽约通过一项法案,针对非法改装车辆导致发动机声音过吵的车主进行罚款警告。尼克·安东尼奥说:“人们见证了安静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我希望将来我们的城市能越来越安静。”
(编译自英国《新科学家》,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理解了宁静的重要性,并且把安静看作一种关键的疗愈手段;而如今的人们也是想方设法寻求宁静。
B.过大的噪声会使人类无法放松,导致我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噪声对人类都没有好处。
C.普法伊费尔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类型的安静环境都能够改善人的情绪,但在特定的环境中或在专业者的指导下体验更佳。
D.世界越来越不安静,特别是在纽约等一些大城市本应该安静的夜间,噪声已经远高于适宜人类居住的标准,降噪势在必行。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加入修道院还是跑到山上,甚至是不惜花大价钱进漂浮池或感官剥夺舱,都可能有寻求宁静的考虑。
B.本苏桑认为范斯坦的漂浮舱研究不足为奇,他认为人类要想获得疗愈,要依靠内心的宁静而不是环境的安静。
C.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宁静或许对人类的好处不一样,但人只要处在安静环境就能够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
D.当今世界的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噪声带给人类的危害,因此许多城市在努力降噪,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7.下列选项,最适合在文中作为论据来支撑“降噪势在必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发现,聆听自然界声音,如流水声、鸟鸣声、风声等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B.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泡沫材料,如隔音绝缘地板等,可以帮助降低室内噪声。
C.社交网络会带给我们噪声,要严格监督公众网络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噪声。
D.国际噪声声学顾问尼克·安东尼奥说:“没有什么器官可以帮助你的大脑屏蔽噪声。”
18.下列做法,最不能让人们获得宁静的一项是( )
A.进漂浮舱 B.逛公园
C.待在浴室 D.玩竞技类游戏
19.人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探索漂浮舱的宁静疗愈作用?请根据文本概括。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近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1 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 从社交媒体到朋友圈, 都迅速被刷屏。创作此部舞蹈诗剧的灵感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2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 染天染水, 纵51. 5 厘米, 横1191. 5 厘米, 气势辽阔超凡。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 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是国家一级文物, 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
3 《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 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 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 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风景。
4 全画景物丰富, 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 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 个部分, 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衔接。随意截取的一帧都是极美的, 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5 在艺术上, 《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6 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 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 3 米, 《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 9 米, 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 9 米, 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7 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 《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 既言“千里江山”, 画面自然必须开阔, 整幅画构图雄浑壮阔, 气势磅礴, 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 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描绘。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 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8 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 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 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9 《千里江山图》在用笔和设色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 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 敷色夸张, 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 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 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 但从目前发现的存世作品来看, 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
10 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 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 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11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 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 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 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 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 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人们喜爱。
20.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描绘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风景图。
B. 引用溥光曾经对《千里江山图》的评价, 突出说明《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
C. 青绿山水比水墨山水润泽有韵、境在形外, 因此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人们喜爱。
D. 文章先总写《千里江山图》, 后具体介绍其艺术特点, 运用了逻辑顺序。
21.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中加点词“刷屏”指的是什么
2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 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3. 阅读第⑨段, 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纵观宋代画坛, 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 但从目前发现的存世作品来看, 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
答案
1.shè chóu 驮 踵 2.D 3.B 4.A 5.B 6.B 7.A 8.各位同学,大家好!清明上河园上午9 点开园,22点闭园。《大宋·东京保卫战》的演出时间是15 : 30,园中主要景点有拂云阁、虹桥、九龙桥等。祝大家游览愉快! 9.示例一:我建议选择图A。图A 中有古风古韵的石桥,有络绎不绝的行人,有依依垂柳,与文字材料中的“石桥古韵”“园中行人络绎不绝,或悠闲踱步,或驻足观景”“垂柳依依,似绿烟缭绕”相照应,所以建议选择图A。
示例二:我建议选择图B。图B 中有盛开的鲜花,有很多游客,与文字材料中的“繁花似锦,如彩蝶翩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春之美、感受古之韵”相照应,所以建议选择图B。
10、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11.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规模、内容以及历史内涵几个方面。
12、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13.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特点。
14.不能去掉,“可能”表估计,表示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B 16.B 17.D 18.D
19.①科研人员简·舒利和约翰·利莱首次构建无声环境,用于研究人脑如何对外界感官输入缺失做出反应。②范斯坦及其同事招募饱受压力和焦虑之苦的患者接受漂浮舱作为治疗仪器进行治疗,并填写反馈问卷。③范斯坦的团队设计了新的实验,通过对比研究漂浮舱具体对大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④作者亲身体验漂浮舱作为治疗仪器的治疗作用,并给出了自己的具体感受。
20.C
21.通过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引出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刷屏”指的是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 绿》选段“青绿”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迅速传播,被大量浏览和转发。
22.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 《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的长度数据,并与《千里江山图》的长度数据相比较,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同时,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23.“目前”,限制时间,指说话的时候,用在文中表明现在发现的存世作品中,还没有一件作品在“青绿法” 的运用上超越了《千里江山图》,但不排除以后会发现超越《千里江山图》的作品的情况。“目前”一词,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