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波峰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涞水县波峰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9-02 19: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学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和免疫的基础,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
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
容。教材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
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班,基础知识较薄弱,但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本节课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也发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之遇到的困惑。
课堂设计
导入
由导入内容提出与本节相关问题
解决问题(自主、合作、展示、点拨、精讲)
提出第2、3、4…等问题,使知识层次化
归纳总结
巩固检测
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稳态的概念;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课本内容,在通过老师对重点知识的点拨,达到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1、自学指导法: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点拨法:课堂与学生活动为主,老师在难点处及时给与指导
3、讨论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示问题引导讨论,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
4、评价法: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的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2分钟
创设联想与思考的情景
老师问
同学们:现在正值杏成熟的季节,大家吃过杏吗?学生答:吃过,那我们吃了杏之后,人体血液中的PH值会不会降低呢?老师又问:听说今天早晨的馒头碱大了,是不是?学生回答:是。那我们吃了碱大的馒头后,人体血液的PH值会不会升高呢?将红细胞放在清水或浓度很低的溶液中,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破裂;将红细胞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细胞会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此外,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条件下,细胞也不能正常生活。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节内容,解决这些问题。
1.引起兴趣2.认真思考来时提出的问题
明确目标引导自学
1分钟
创设目标情景
完成学案中的自学问题
认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
20分钟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
巡视检查学生自学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及时指导学生3、参与交流,收集信息
1.认真学习教材,完成学案中的自学问题2.不会的记下来
合作交流
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
下面请各组把不会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帮着一块解决
学生互相交流探讨未解决的问题
老师点拨
5分钟
创设问题解决情景
老师讲解
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使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组织细胞的内环境一般是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是淋巴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溶液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除代谢废物,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学生认真听讲作好记录
板书设计
1、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使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组织细胞的内环境一般是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是淋巴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溶液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大大增强。2、通过学生做学案上的巩固练习题可以看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比较扎实。3、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