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3 15: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文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基本概念与表现方式;能够分析课内外诗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内在联系。
2.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文本细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从“景→情”、“情→景”两个角度进行双向探究。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人文情怀的细腻,培养通过自然景物观察、体悟并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理解“景”并非客观复制,而是被作者情感筛选、加工后的“意象”,掌握“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鉴赏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音频、关键词句)
学生课前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以《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等为例)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初探·显性关联——什么“景”抒发什么“情”
设计意图:从最直接、最显性的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确诗文中的景物是承载情感的载体。
教学活动:
1. 情境导入: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三峡湍流、清幽山林、月夜竹柏),请学生用词语描述看到的景色及其带来的感受。引出课题:在诗文中,作者如何通过笔下的“景”来抒发心中的“情”?
2. 文本寻踪:请学生快速回顾本单元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填空。
课文 写了什么“景”? 抒了什么“情”? 关键句
《三峡》 连绵高山、湍急江流、高猿长啸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叹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谢中书书》 高峰、清流、石壁、竹林、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庭院、月色(积水空明)、竹柏影(藻荇交横) 贬谪中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有知己相伴的欣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结提炼:在这一环节,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直接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并常常通过文末的议论抒情句,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由景生情,直抒胸臆”的模式。
任务二:细究·隐性解码——什么“景”能看出何种“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分析景物的特征(形容词、动词),推断其中蕴含的、作者未直接言明的情感。
教学活动:
1. 方法指导:提出核心问题——如果作者不直接说出他的感情,我们还能从景物描写中看出来吗?引出关键词:抓取修饰景物的词语,分析景物的“特点”。
2. 合作探究:以《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为重点,分组讨论。
组一:《三峡》四季图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飞漱”。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清幽、秀丽、充满生机)
从中可以推断出作者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欣赏、愉悦、沉醉)
秋季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些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肃杀、凄清、悲凉)
这又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绪?(一丝悲秋之感,对自然之力心生敬畏)
组二:《记承天寺夜游》的月色
作者如何描写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一词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空灵、澄澈、透明)
在这样一个被贬的夜晚,苏轼却能捕捉到如此之美景,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内心依然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纯净,有发现美的闲情逸致)
将竹柏影比作“藻荇”,这个比喻妙在何处?(化实为虚,将庭院变为水下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和雅趣,可见其心胸之豁达。)
3. 升华点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心情会像滤镜一样,为他笔下的景物着色。乐观者见生机,悲苦者感凄清。景物的特点,就是作者情感的密码。
任务三:融会·双向建构——何种“情”又通过何种“景”来表现
设计意图:这是前两个程序的逆向思维与综合运用。让学生理解,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作者会主动选择并塑造与之匹配的景物。
教学活动:
1. 概念反转:提问:如果我们要表达“孤独”之情,会选择描写哪些景物?如果表达“豪迈”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如:孤雁、落叶、扁舟;大江、长风、高山等)。可见,情是选景、写景的出发点。
2. 对比鉴赏:引入课外篇目进行深化。
举例一:柔情与豪情、幽景与壮景
《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其二)都以树木为核心意象,但树的形象、内涵以及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展现了诗歌艺术中“托物言志”的丰富性。
下面我们从树的特点和表达情感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
《庭中有奇树》与《赠从弟》(其二)对比阅读
树的特点之不同
维度 《庭中有奇树》 《赠从弟》(其二)
生长环境 “庭中”:私人的、精致的、人工化的家园空间。 “亭亭山上松”:自然的、开阔的、严峻的山野空间。
核心特质 “奇树”:珍奇、繁茂、美丽。“绿叶发华滋”,突出其生命的华美与芬芳(“馨香盈怀袖”)。 “松”:挺拔、刚劲、坚韧。“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突出其生命的顽强与力量。
与外力关系 相对静态,在庭院中独自美丽、绽放、凋零。它承受的更多的是时光的流逝。 与动态的对抗。“风声”、“冰霜”是强大的、残酷的外力,而松树在对抗中愈发显现其本性。
象征意象 思念的载体、美好的象征。它是一棵情感树,其价值在于触发和联结人的情感。 品格的化身、气节的象征。它是一棵风骨树,其价值在于彰显和砥砺人的精神。
小结:
《庭中有奇树》中的树,是内敛的、优美的、感性的。它以其“香”动人,功能在于“引情”。
《赠从弟》中的松树,是张扬的、壮美的、理性的。它以其“劲”立世,功能在于“喻志”。
表达情感之不同
维度 《庭中有奇树》 《赠从弟》(其二)
情感性质 个人化的、温柔的相思与哀愁。一种因空间阻隔而产生的缠绵的思念与“路远莫致之”的无奈和遗憾。 社会化的、剧烈的激励与赞美。一种对坚贞不屈、傲然独立之品格的期许与赞美。
情感指向 指向外部:情感由树及人,指向远方的“所思”。是由内而外的牵挂。 指向内部:情感由物及己,指向的是持有这种品格的“从弟”以及所有志士。是由外而内的砥砺。
情感基调 含蓄深婉,略带感伤。“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美好的事物因离别而徒增伤感。 慷慨豪迈,充满力量。“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严峻考验中,更显英雄本色。
核心主旨 歌颂人间真情,感叹美好事物因离别而无法共享的遗憾。 歌颂人格力量,强调在逆境中坚 宗本性的崇高与必然。
小结:
《庭中有奇树》抒的是“柔情”,是乱世中个体对温暖情感关系的渴望与维系。
《赠从弟》励的是“刚肠”,是建安风骨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坚持。
这两首诗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精神的一体两面:
(1) 意象的“柔”与“刚”:
《庭中有奇树》的“奇树”是阴柔之美的典范,它与女性的、私密的、情感的世界相连。
《赠从弟》的“松柏”是阳刚之美的典范,它与男性的、社会的、道德的世界相连。
(2) 手法的“兴”与“比”:
《庭中有奇树》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由庭树开花,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思念之情,物与情是触发与承载的关系。
《赠从弟》则通篇是“比”的手法。诗人刻意选取松柏与风霜对抗的场景,来直接比喻堂弟所处的环境及其应持有的品格,物与志是象征与对应的关系。
总而言之,两首诗虽同源于汉魏时期,都借树言怀,但却因创作目的和时代背景的细微差异,塑造了截然不同的树木形象,并由此抒发了或婉约或豪放的两种典型情感,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宝库中璀璨的双子星。
案例二:闲情与悲情、乐景与哀景
《采桑子》与《相见欢》对比阅读
写景之对比:乐景与哀景
维度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意象选择 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沙禽。选取的都是明媚、轻快、富有生机的意象。 西楼、清秋、夕阳、垂杨、孤雁。选取的都是苍茫、衰败、孤独的意象。
画面色彩 色彩清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碧水、绿草,色调清新明快。 色调灰暗。“万里夕阳垂地”,以昏黄的落日余晖为主色调,沉郁苍凉。
空间构图 平面、近景、微观。焦点在湖面、堤岸、飞禽,画面充实而和谐,充满细节美。 立体、远景、宏观。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至“万里中原”,格局宏大但空阔悲壮。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生机盎然。“无风水面琉璃滑”是静,“惊起沙禽掠岸飞”是动,更显环境的幽静与活泼。 以静衬悲,沉重压抑。夕阳垂地、大地无声是静,但静中蕴含着巨大的悲痛与流亡的暗流。
核心特点 优美、和谐、宁静。描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壮美、破碎、苍凉。描绘的是一幅饱含血泪的国破山河图。
小结:
欧阳修笔下的景,是经过词人愉悦心境过滤后的景,是“乐景”。
朱敦儒笔下的景,是浸透着词人家国之痛的景,是“哀景”。
抒情之对比:闲情与悲情
维度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情感性质 个人化的、轻松的闲适之乐与对自然美的沉醉。 社会化的、沉重的家国之痛与民族之悲。
情感基调 愉悦、安详、超然。“隐隐笙歌处处随”,处处流露出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悲愤、苍凉、绝望。“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是泣血般的叩问与慨叹。
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含蓄温婉。全篇几乎 直抒胸臆,悲慨淋漓。在下阕
都在写景,情感从明丽的画面中自然流淌出来。 直接点明“中原乱”的缘由,并发出“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强烈呼喊。
情感深度 是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满足,是“知足保和”的心境体现。 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与悲悯,是士大夫忧国忧民情怀的升华。
小结:
欧阳修抒发的是“闲情”,是历经宦海沉浮后,退居颍州,寄情山水的一份从容与豁达。
朱敦儒抒发的是“悲情”,是亲身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后,凝聚于笔端的血泪与呐喊。
这两首词完美诠释了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两种经典范式:
(1)《采桑子》:乐景衬乐情——和谐的统一
整首词的情景关系是高度和谐的。词人内心愉悦,所以眼中的景物无一不美,无一不静,无一不充满生机。这里的景,是情感的外化与延伸。这种写法,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审美意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闲适与安然。
(2)《相见欢》:哀景写哀情——沉重的共振
这首词的情景关系是共振同悲的。词人内心悲痛,所以登楼所见的清秋、夕阳、孤雁,都染上了浓重的悲哀色彩。这里的景,是情感的催化剂与载体。更妙的是结尾“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将无形的“悲风”与有形的“泪”结合,使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巅峰,让景物直接参与到抒情之中,极具感染力与冲击力。
总结:
《采桑子》 像一曲优雅闲适的轻音乐,它带领我们在秀丽的西湖上荡舟,感受生活的静好与生命的欢愉。
《相见欢》 像一首沉郁悲壮的慷慨悲歌,它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楼上,眺望破碎的山河,感受时代的苦难与文人的风骨。
通过这一乐一悲、一闲一忧的鲜明对比,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首词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景”与“情”相互生发、相互成就的无限艺术可能
3. 回归单元,综合运用:
请学生任选本单元一篇课文,以“为了表达……之情,作者特意描绘了……的景”的句式,进行一个小结陈述。
示例:为了表达被贬谪后豁达自适的“闲人”之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特意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如诗如幻的月夜图景。这清冷的夜景,正契合了他当时虽不用于世却内心明澈的精神世界。
课堂总结
以板书总结景与情的三层关系:
第一层(是什么):景是情的载体 → 借景抒情
第二层(怎么看):景语即情语 → 抓特征,析情感
第三层(为什么):情是景的灵魂 → 因情选景,情景相生
作业设计
1. 【基础题】:整理本单元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景物描写,并详细分析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拓展题】:观察校园秋景,尝试模仿“情景交融”的写法,创作一个片段。要求:或直抒胸臆,或含蓄蕴藉,能通过笔下的景物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特定情绪(如喜悦、宁静、沉思等)。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程序,构建了一个从认知到理解,再到应用的完整学习路径。注重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基石,通过对比和迁移,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化为可感、可析、可用的具体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