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
知识点一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如图表示神经细胞膜上 Na+、K+的两种运输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式1中的K+经过通道蛋白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生理基础
B.方式1中的Na+经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的,不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
C.方式2中的Na+经过载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
D.方式2中的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生理基础
2.(2024·浙江诸暨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膜电位会因受到特定刺激而变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传导必须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D.复极化过程是指由反极化状态的电位迅速恢复至极化状态的过程
3.(2025·浙江杭州期中)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动作电位在形成和恢复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的Na+-K+泵始终在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K+内流和C~D段Na+内流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B~C段不存在Na+向外跨膜运输的现象
C.A~B段的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D.D~E段通过Na+-K+泵让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4.(2025·浙江山海协作体期中)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刺激强度可引起Na+内流
B.t2、t3两次甲刺激可以累加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C.该实验不能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刺激的强度密切相关
D.增大t3时甲刺激的强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5.(2025·浙江湖州期中)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由于钠钾离子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内向膜外流动,内向电流则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
B.ab段钠离子通道开放,bc段钾离子通道开放
C.ac段膜内由负电位转化为正电位
D.c点时恢复静息电位
知识点二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6.(2025·浙江绍兴高二期中)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C.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7.(2024·台州质量评估)如图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一定是刚完成复极化过程
B.b处膜内K+浓度一定高于膜外
C.若c处Na+内流,则兴奋从右往左传导
D.电位计接在c、d膜外两点间能测出静息电位
8.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的电位变化,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位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 cm,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mV。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 ;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 。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 。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 t2(填“=”“<”或“>”),原因是 。
9.(2024·浙江宁波高二统考)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
B.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
C.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
10.(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某小组在研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获得了显示屏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
B.若增大微电极的刺激强度,则位置①或②的峰值不变
C.若已知位置①②之间的距离,则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速率
D.该实验结果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11.(2025·浙江星辰联盟期中)人体Hert神经元上K+通透性降低,K+外流减少,导致神经元易被激活,从而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易觉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失眠者静息时Hert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较小
B.易觉醒者的睡眠阶段He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
C.向易觉醒者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
D.向正常人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人体就易觉醒
12.(2025·浙江金砖联盟期中)某刺激产生的兴奋在枪乌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枪乌贼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则a点会下移
B.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c点对应的动作电位值不变
C.兴奋从右向左进行传导,且动作电位峰值在传导过程中保持不变
D.神经纤维膜上b点时Na+通道开放,c点时Na+浓度膜内高于膜外
1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④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14.(2022·浙江1月选考30题)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1)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下,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 ,
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 Smax。
(2)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 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图2)。
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 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 所需的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 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 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2),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 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 Smin和 Smax相对值。
第1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
1.B 方式1中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并通过相应的通道蛋白协助,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方式1中Na+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并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B正确;方式2中的Na+经过载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维持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的生理基础,C错误;方式2中的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的,需要消耗ATP,是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的生理基础,D错误。
2.A 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A错误;神经细胞的膜受到一定刺激会产生膜电位的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在神经细胞膜受到刺激时,膜外Na+大量进入细胞内,使得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即动作电位的传导必须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C正确;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反极化状态)时,Na+通道关闭,而K+通道开放,少量的K+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D正确。
3.C 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是通过易化扩散完成的,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A~B段的Na+内流是易化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D错误。
4.D t1时的甲强度的刺激是低于阈值的刺激,虽然不能直接引起动作电位产生,但依旧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流,A正确;由曲线可知,t2、t3两次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据题意,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但测得的膜电位不同,故该实验不能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刺激的强度密切相关,C正确;据图可知,t3时甲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兴奋,刺激强度增大,动作电位峰值不变,D错误。
5.C 据图分析,a点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钾离子外流,A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ce段恢复静息电位,发生钾离子的外流,钾离子通道开放,B错误;a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即膜内由负电位转化为正电位,C正确;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e段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D错误。
6.C 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由图示可知兴奋部位是A,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是A,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B错误;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膜外与此相反,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正确;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同,D错误。
7.B 图中a处的状态也有可能是极化状态,此时兴奋尚未从b处传导到a处,A错误;无论静息状态还是兴奋状态,膜内K+浓度都比膜外高,B正确;若c处正在发生Na+内流,则兴奋从左向右传导,C错误;测静息电位时,电位计一个电极应放在膜内,另一个电极放在膜外,D错误。
8.(1)大于 -60 (2)大于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 (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 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解析:(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静息状态时,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2)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易化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易化扩散。(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由题干可知,FE和FG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神经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9.A 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峰值减小,A错误;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B正确;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可见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正确;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此时K+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D正确。
10.D 静息电位是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改变,动作电位是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的,所以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A正确;若增大微电极的刺激强度,膜内外钠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神经纤维位置①或②上的动作电位的峰值是不变的,B正确;若已知位置①②之间的距离,显示屏上也有时间,则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速率,C正确;若想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需要在刺激点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位置①和位置②,而题图位置①和位置②在刺激点同侧,则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D错误。
11.D 因为K+外流减少,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膜内外的电位差就较小,A正确。由于K+外流减少,Hert神经元易被激活,所以易觉醒者的睡眠阶段He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B正确。Hert神经元K+外流减少,表现为易觉醒,如果加入K+通道激活剂,会使K+外流增加,那么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C正确。向正常人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正常情况下K+通道正常工作,加入激活剂并不会使人体易觉醒,D错误。
12.B 较高浓度海水中Na+含量较高,Na+内流影响动作电位,而a点是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所以a点不会受到影响,A错误;K+影响静息电位,c点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是由Na+内流引起的,所以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c点对应的动作电位值不变,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是离刺激点的相对距离,兴奋是从左向右进行传导,C错误;b点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所以c点时Na+浓度膜内低于膜外,D错误。
13.C 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可能是神经纤维所处溶液中Na+浓度低,故甲—④;图乙虚线没有波动,不能形成动作电位,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即乙—①;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K+外流受阻,即丙—②;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③处理可致使该现象出现,即丁—③。
14.(1)③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2)①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 ②电刺激强度 Na+通道开放 任氏液 ③不衰减 传导速率 ④柱形图见解析
解析:(1)联系上下文,前文说②已出现阈刺激,后文说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故填: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2)①虽然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但是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②伪迹是刺激电流经组织器官或机体内外的电解质溶液扩散到记录电极下而被引导、放大的电信号。伪迹几乎与刺激信号同时出现,伪迹可以作为刺激的标志。动作电位起点即Na+通道开放的时间点,由于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需要时间,因此刺激伪迹的起点到动作电位的起点显示了Na+离子通道从接受刺激到开始开放的时间。实验中,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指标。电流通过任氏液快速传导,伪迹是电刺激通过任氏液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不衰减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2),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动作电位的峰值也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Smin 等于Smax。坐骨神经:刺激大于阈强度后,随刺激强度增大,峰电位继续升高。即Smax大于Smin。柱形图如下:(注意纵坐标和柱形图的标注)
5 / 5第1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
导学聚焦
1.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建立生命的信息观。 2.构建动作电位产生的模型,形成对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性认知,分析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与特点。
知识点(一)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产生的细胞基础
(1)离子基础: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即膜外 浓度大,膜内 浓度大,而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的 各不相同。
(2)神经细胞膜上的相关转运蛋白
①钾通道:钾离子外流方式为 。
②钠通道:钠离子内流方式为 。
③Na+-K+泵:从细胞内泵出3个钠离子,同时从膜外泵入2个钾离子,方式均为 。
2.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
膜状态 图示 膜两侧 电位表现 细胞学基础
极化状态(静息膜电位) ①细胞内的 ,如蛋白质为大分子,其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②细胞膜上存在Na+-K+泵,从细胞内泵出3个钠离子,同时从膜外泵入2个钾离子;③神经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对 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离子很难扩散进来
反极化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 开放,于是膜外 在短时间内顺浓度梯度大量涌入膜内,使膜内电势升高,造成了 的反极化现象
复极化 外正 内负 在很短的时间内 重新关闭, 随即开放, 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 的状态
、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 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
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外负内正的极化状态。( )
(2)神经细胞膜上出现极化状态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 )
(3)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
(4)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
探讨一|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1.静息电位的测定
资料1 1939年,赫胥黎和霍奇金将电位计的一个电极刺入细胞膜内,而另一个电极则留在细胞膜外,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一个电位跃变。
据图文资料分析,可得出的结论为
。
2.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
资料2 神经细胞内外部分离子浓度
组分 细胞内浓度/( mmol·L-1) 细胞外浓度/( mmol·L-1)
Na+ 15 150
K+ 150 5
Cl- 5~15 110
带负电的蛋白质 高 低
资料3 1942年,美国科学家Cole和Curtis发现当细胞外液K+浓度提高时,静息电位的峰值减小;当细胞外液K+浓度等于细胞内K+浓度,静息电位为0;继续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逆转静息电位。
据以上资料可知,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 ,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探讨二|探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动作电位的测定
如图是赫胥黎和霍奇金记录的给予刺激后枪乌贼轴突的电位变化。
请描述结果: 。
4.探究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
资料4 1949年,霍奇金和卡茨用不含Na+的等渗透压的右旋糖代替海水,在两分钟之内,动作电位消失,而加入含Na+的海水后,在一分半钟左右恢复原有的动作电位。细胞外Na+浓度如果增加,也可以加快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加大动作电位的幅度。
资料5 1951年和1950年剑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分别用同位素(42K、24Na)验证了钾和钠离子的分布,并证明了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
据资料2、4、5可知,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 ,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2.动作电位产生的 “全或无”
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K+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3.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1)Na+/K+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关系
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2)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绝对值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1.下列关于体液中Na+、K+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内外液中Na+、K+分布均匀,使膜内外电位差表现为零
B.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受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D.Na+、K+进出神经细胞时,都需要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
2.如图为动作电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c均处于极化状态
B.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零
C.图中b、d点时,Na+胞外浓度高于胞内,K+胞内浓度高于胞外
D.图中c~e段属于复极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ATP
3.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中的高
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中的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
知识点(二)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传导实质:神经纤维表面从兴奋处开始,由近及远不断产生 变化(内负外正→ )的过程。
2.传导过程
①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 。
②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
3.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4.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1)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 ;
(2)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 。
5.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2)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神经细胞没有发生离子进出。( )
(3)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时,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处于反极化状态时,膜内K+浓度低于膜外。( )
探讨|分析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1.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1)当兴奋传过Ⅰ区域,Ⅰ区域膜上 通道打开, 外流,细胞膜复极化,恢复内负外正的 状态。
(2)Ⅱ区域为兴奋区域,膜上 通道打开, 内流,细胞膜去极化,形成内正外负的 电位。
(3)Ⅲ区域为未兴奋区域,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膜电位。在膜内,Ⅱ、Ⅲ区域间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填“Ⅱ→Ⅲ”或“Ⅲ→Ⅱ”),在膜外,Ⅱ、Ⅲ区域间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填“Ⅱ→Ⅲ”或“Ⅲ→Ⅱ”)。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 (填“膜内”或“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4)Ⅱ、Ⅲ区域间的局部电流又会刺激Ⅲ区域膜上 通道打开,使Ⅲ区域膜 ,形成动作电位;随后Ⅱ区域复极化恢复静息状态,兴奋便由Ⅱ区域传导至Ⅲ区域。
2.为验证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和无衰减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分别接在枪乌贼的轴突的甲、乙两点膜外,在甲的左侧给予一个适宜的电刺激,观察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你认为该同学能得出上述结论吗?请说明理由。
1.(2024·浙江杭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动作电位在该神经纤维上由右向左传导
B.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C.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钠离子溶液中进行实验,d 点将下移
D.图中 a→b→c 的过程是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2.(2025·浙江9+1高中联盟期中)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
C.此时丙区域的电位差是靠K+外流维持的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
拓展归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1)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 开放,膜外钠离子顺浓度梯度涌入膜内,造成了 现象。
(2)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 的。但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 传导的。
(3)如图膜内、外都会形成局部电流,请指出它们的电流方向(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哪种电流方向一致?动作电位的传导有什么特点?
1.(2024·浙江杭州高二期中)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包括( )
A.Na+外流,导致外正内负
B.Na+-K+泵逆浓度运输K+、Na+数量不等
C.细胞膜对Na+通透性低、对K+通透性高
D.带负电的蛋白质难以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2.(2024·9+1联盟高二期中)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也称钠-钾泵,它将3个Na+排出细胞、2个K+摄入细胞的过程偶联起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K+-ATP酶顺浓度梯度转运Na+、K+两种离子
B.神经细胞膜出现极化状态的原因就是钠-钾泵的转运
C.神经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用药物抑制钠-钾泵的活动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3.(2024·浙江高二期中)下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一根轴突上A~H连续8个部位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 mV。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动作电位沿着轴突由H向A传导
B.此时E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Na+内流
C.A 处于静息状态,其电位的形成是由于K+外流
D.此时D部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
4.(2025·浙江星辰联盟期中)如图为脊髓神经纤维的局部示意图,神经纤维上存在由神经胶质细胞反复包裹的髓鞘,长约为1~2 mm,髓鞘是绝缘的,只有在两段髓鞘之间的郎飞结是存在密集钠离子通道的轴突暴露区,使兴奋只能发生在郎飞结处跳跃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反极化状态,此时一定发生着Na+内流
B.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d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c之间不会产生局部电流
D.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利于电流快速传导
5.(2025·浙江杭州期中)用离体枪乌贼巨大神经为材料进行实验,得到表示不同位点同一时刻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左向右传导
B.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即K+外流的过程,包括图中的①③
C.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则在适宜条件刺激下⑤处上移
D.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为70 mV,由细胞内的K+外流产生
第1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钠离子 钾离子 通透性 (2)①易化扩散 ②易化扩散 ③主动转运
2.外正内负 有机负离子 钾离子 钠离子 外负内正 钠通道 钠离子 内正外负 钠通道 钾通道 钾离子 外正内负 去极化 负电位
3.(1)× 提示: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2)√
(3)√
(4)× 提示: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为顺浓度梯度的易化扩散。
互动探究
1.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内比膜外低45 mV
2.钾离子向膜外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3.刺激会使受刺激处膜电位发生反转,由-45 mV变为+40 mV
4.钠离子向膜内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学以致用
1.A 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A错误,B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C正确;Na+、K+进出神经细胞时,不论是易化扩散还是主动转运,都需要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D正确。
2.C 由题图可知,a点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c点为动作电位,处于反极化状态,A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不为零,B错误;图中b~c段处于反极化状态,是Na+内流所致,c~e段属于复极化过程,是K+外流所致,二者都是易化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
3.C 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一般情况下,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负值,甲图的静息电位为-70,说明细胞内K+浓度比组织液中高,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的,表现为内正外负,为正值,甲图的动作电位为+50,说明组织液中Na+浓度比细胞内的高,A错误;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静息电位和甲图相同,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Na+多,即E液中Na+浓度更高,但是E液中K+的浓度和组织液中的一样,B错误;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Na+少,即E液中Na+浓度更低,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C正确;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比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K+更多,即E液中K+浓度更低,甲和丁图的动作电位相同,说明丁图中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电位 内正外负
2.①局部电流
4.(1)衰减 (2)绝缘性
5.(1)√
(2)× 提示:Na+和K+的不断进出导致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进而发生电流的传导。
(3)× 提示:无论处于极化还是反极化状态,膜内K+浓度都高于膜外。
互动探究
1.(1)K+ K+ 静息
(2)Na+ Na+ 动作
(3)Ⅱ→Ⅲ Ⅲ→Ⅱ 膜内
(4)Na+ 去极化
2.提示:不能得出上述结论。图示中②和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如果相同,则说明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无衰减性,但是该连接方式无法验证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若验证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刺激位点最好选择在甲、乙之间的非中点。
学以致用
1.B a阶段已经处于恢复阶段,d点正处于动作电位,c阶段正在形成动作电位,c点右侧还没有发生动作电位,故动作电位由左向右传导,A错误;由题图可知,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电位变化的过程,B正确;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引起,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C错误;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是c→b→a,D错误。
2.D 甲区域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导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由图可知,乙区域膜内为正电位而丙区域膜内为负电位,电流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B正确;丙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是靠K+外流维持的,C正确;因图示为一段轴突,若处于离体状态,则兴奋的传导有可能是双向的;若为反射弧上的一段,则兴奋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评价检测】
网络构建
(1)钠通道 反极化
(2)双向 单向
(3)提示: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b→c,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b←c。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特点为不衰减性、绝缘性和双向传导。
课堂演练
1.A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此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低、对K+通透性高,A符合题意。
2.D Na+/K+-ATP酶逆浓度梯度转运Na+、K+两种离子,A错误;神经细胞膜出现极化状态的原因是膜内K+外流,B错误;神经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用药物控制钠-钾泵的活动,会使得膜外Na+减少,而Na+内外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峰值,故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降低,D正确。
3.B 图中G处于超极化状态,H和A处于极化状态,说明此动作电位沿着轴突由H向A传导,A正确;此时E部位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B错误;A 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导致其电位的形成,C正确;此时D部位发生动作电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一直高于细胞内,D正确。
4.C c区域处于反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是因为Na+内流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但处于反极化状态时不一定正在发生Na+内流,也可能是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Na+内流已经停止,A错误;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极化状态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小,对K+的通透性较大,B错误;根据题意b、d区域被髓鞘细胞包裹,髓鞘是绝缘的,Na+、K+不能进出,因此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c之间不会产生局部电流,C正确;髓鞘细胞使部分区域处于绝缘状态,可以缩短兴奋传递的距离,利于电流快速传导,D错误。
5.C 据图分析可知,⑤④③去极化过程,③②①为复极化过程,可得知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A正确;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即K+外流的过程,包括图中的①③(兴奋的传导途径依次是:⑤→④→③→②→①),B正确;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则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导致③处上移,⑤表示静息电位,与膜内外的K+浓度差有关,C错误;据图可知,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为70 mV,静息电位由细胞内的K+外流产生,D正确。
8 / 8(共91张PPT)
第1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
导学聚焦
1.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建立生命的信息观。
2.构建动作电位产生的模型,形成对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性认知,分析动
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与特点。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知识点(二)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 动作电位产生的细胞基础
(1)离子基础: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即膜
外 浓度大,膜内 浓度大,而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
的 各不相同。
钠离子
钾离子
通透性
(2)神经细胞膜上的相关转运蛋白
①钾通道:钾离子外流方式为 。
②钠通道:钠离子内流方式为 。
③Na+-K+泵:从细胞内泵出3个钠离子,同时从膜外泵入2个钾离子,方式
均为 。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2.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
膜状
态 图示 膜两侧电位表现 细胞学基础
极化
状态
(静
息膜
电
位)
①细胞内的 ,如蛋白质为大分
子,其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②细胞膜上存在Na+-K+泵,从细胞内泵出3个
钠离子,同时从膜外泵入2个钾离子
③神经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大,钾离
子外流,对 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
离子很难扩散进来秒
外正
内负
有机负离子
钾离子
钠离子
膜状
态 图示 膜两侧电位表现 细胞学基础
反极
化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
开放,于是膜外 在短
时间内顺浓度梯度大量涌入膜内,使
膜内电势升高,造成了
的反极化现象
外负
内正
钠通
道
钠离子
内正外负
膜状
态 图示 膜两侧电位表现 细胞学基础
复极
化
外正 内负 在很短的时间内 重新关
闭, 随即开放,
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
恢复到原来 的状态
、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
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
钠通道
钾通道
钾离
子
外正内负
去极化
负电
位
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外负内正的极化状态。 ( × )
提示: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2)神经细胞膜上出现极化状态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 ( √ )
(3)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 √ )
(4)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 × )
提示: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为顺浓度梯度的易化扩散。
×
√
√
×
探讨一|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1. 静息电位的测定
资料1 1939年,赫胥黎和霍奇金将电位计的一个电极刺入细胞膜内,而另
一个电极则留在细胞膜外,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一个电位跃变。
据图文资料分析,可得出的结论为
。
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
位差,膜内比膜外低45 mV
2. 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
资料2 神经细胞内外部分离子浓度
组分 细胞内浓度/( mmol·L-1) 细胞外浓度/( mmol·L-1)
Na+ 15 150
K+ 150 5
Cl- 5~15 110
带负电的蛋白质 高 低
资料3 1942年,美国科学家Cole和Curtis发现当细胞外液K+浓度提高时,
静息电位的峰值减小;当细胞外液K+浓度等于细胞内K+浓度,静息电位
为0;继续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逆转静息电位。
据以上资料可知,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 ,跨
膜运输的方式是 。
钾离子向膜外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3. 动作电位的测定
如图是赫胥黎和霍奇金记录的给予刺激后枪乌贼轴突的电位变化。
请描述结果:
。
刺激会使受刺激处膜电位发生反转,由-45 mV变为+40
mV
探讨二|探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资料4 1949年,霍奇金和卡茨用不含Na+的等渗透压的右旋糖代替海水,
在两分钟之内,动作电位消失,而加入含Na+的海水后,在一分半钟左右
恢复原有的动作电位。细胞外Na+浓度如果增加,也可以加快动作电位的
上升速度、加大动作电位的幅度。
资料5 1951年和1950年剑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分别用同位
素(42K、24Na)验证了钾和钠离子的分布,并证明了动作电位时钠离
子内流。
据资料2、4、5可知,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 ,
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钠离子向膜内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4. 探究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
1.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形成的曲线图
2. 动作电位产生的 “全或无”
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电位的
去极化是由K+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
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
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
无”。
3. 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1)Na+/K+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关系
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
位。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
平衡时的膜电位。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2)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绝对值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1. 下列关于体液中Na+、K+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内外液中Na+、K+分布均匀,使膜内外电位差
表现为零
B. 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
内负
C. 受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
正
D. Na+、K+进出神经细胞时,都需要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
√
解析: 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
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A错误,B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
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C正确;Na
+、K+进出神经细胞时,不论是易化扩散还是主动转运,都需要膜上转运
蛋白的协助,D正确。
2. 如图为动作电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c均处于极化状态
B.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零
C. 图中b、d点时,Na+胞外浓度高于胞内,K+胞内浓度
高于胞外
D. 图中c~e段属于复极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ATP
解析: 由题图可知,a点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c点为动作电位,
处于反极化状态,A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不为零,B错
误;图中b~c段处于反极化状态,是Na+内流所致,c~e段属于复极化过
程,是K+外流所致,二者都是易化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
√
3. 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
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
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
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中的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中的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
解析: 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一般
情况下,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负值,甲图的静息电位为-
70,说明细胞内K+浓度比组织液中高,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的,表现
为内正外负,为正值,甲图的动作电位为+50,说明组织液中Na+浓度比
细胞内的高,A错误;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甲图
的高,静息电位和甲图相同,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Na+多,即E液中
Na+浓度更高,但是E液中K+的浓度和组织液中的一样,B错误;丙图中神
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
的Na+少,即E液中Na+浓度更低,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
相同,说明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C正确;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比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K+更多,即E液中K+浓度更低,甲和丁图的动作电位相同,说明丁图中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D错误。
知识点(二)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 传导实质:神经纤维表面从兴奋处开始,由近及远不断产生 变
化(内负外正→ )的过程。
2. 传导过程
电位
内正外负
①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
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 。
②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
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
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
局部电流
3.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4.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1)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 ;
(2)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 。
衰减
绝缘性
5.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膜外的局
部电流方向相反。 ( √ )
(2)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神经细胞没有发生离子
进出。 ( × )
提示:Na+和K+的不断进出导致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进而发生电流
的传导。
(3)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时,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处于反极化状
态时,膜内K+浓度低于膜外。 ( × )
提示:无论处于极化还是反极化状态,膜内K+浓度都高于膜外。
√
×
×
探讨|分析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1. 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1)当兴奋传过Ⅰ区域,Ⅰ区域膜上 通道打开, 外流,细胞
膜复极化,恢复内负外正的 状态。
(2)Ⅱ区域为兴奋区域,膜上 通道打开, 内流,细胞膜
去极化,形成内正外负的 电位。
K+
K+
静息
Na+
Na+
动作
(3)Ⅲ区域为未兴奋区域,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膜电位。在膜内,Ⅱ、
Ⅲ区域间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填“Ⅱ→Ⅲ”或“Ⅲ→Ⅱ”),在
膜外,Ⅱ、Ⅲ区域间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填“Ⅱ→Ⅲ”或
“Ⅲ→Ⅱ”)。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 (填“膜内”或“膜
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Ⅱ→Ⅲ
Ⅲ→Ⅱ
膜内
(4)Ⅱ、Ⅲ区域间的局部电流又会刺激Ⅲ区域膜上 通道打开,使
Ⅲ区域膜 ,形成动作电位;随后Ⅱ区域复极化恢复静息状态,
兴奋便由Ⅱ区域传导至Ⅲ区域。
Na+
去极化
2. 为验证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和无衰减性,某同学设计了
如下实验: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分别接在枪乌贼的轴突的甲、乙两点膜
外,在甲的左侧给予一个适宜的电刺激,观察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
示。你认为该同学能得出上述结论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得出上述结论。图示中②和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如果相同,则说
明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无衰减性,但是该连接方式无法验证兴奋
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若验证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刺
激位点最好选择在甲、乙之间的非中点。
1. (2024·浙江杭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动作电位在该神经纤维上由右向左传导
B. 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C. 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钠离子溶液中进行实验,d 点将下移
D. 图中 a→b→c 的过程是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
解析: a阶段已经处于恢复阶段,d点正处于动作电位,c阶段正在形成
动作电位,c点右侧还没有发生动作电位,故动作电位由左向右传导,A错
误;由题图可知,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
电位变化的过程,B正确;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引起,将该神经纤维置
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C错误;
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是钠离子
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是
c→b→a,D错误。
2. (2025·浙江9+1高中联盟期中)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
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区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
B. 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
丙
C. 此时丙区域的电位差是靠K+外流维持的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
√
解析: 甲区域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也有可
能是兴奋还没传导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由图可知,乙区域膜
内为正电位而丙区域膜内为负电位,电流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乙
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B正确;丙区域的膜电
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是靠K+外流维持的,C正确;因图示为一
段轴突,若处于离体状态,则兴奋的传导有可能是双向的;若为反射弧上
的一段,则兴奋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拓展归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评价检测
(1)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 开放,
膜外钠离子顺浓度梯度涌入膜内,造成了 现象。
(2)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 的。但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
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是 传导的。
钠通道
反极化
双向
单向
(3)如图膜内、外都会形成局部电流,请指出它们的电流方向(用字母和
箭头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与哪种电流方向一致?动作电位的传导
有什么特点?
提示: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b→c,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b←c。动作电位
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特
点为不衰减性、绝缘性和双向传导。
1. (2024·浙江杭州高二期中)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
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包括( )
A. Na+外流,导致外正内负
B. Na+-K+泵逆浓度运输K+、Na+数量不等
C. 细胞膜对Na+通透性低、对K+通透性高
D. 带负电的蛋白质难以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解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此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
低、对K+通透性高,A符合题意。
√
2. (2024·9+1联盟高二期中)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也称钠-钾
泵,它将3个Na+排出细胞、2个K+摄入细胞的过程偶联起来。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 Na+/K+-ATP酶顺浓度梯度转运Na+、K+两种离子
B. 神经细胞膜出现极化状态的原因就是钠-钾泵的转运
C. 神经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 用药物抑制钠-钾泵的活动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
解析: Na+/K+-ATP酶逆浓度梯度转运Na+、K+两种离子,A错误;神
经细胞膜出现极化状态的原因是膜内K+外流,B错误;神经细胞膜内K+的
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用药物控制钠-钾泵的活动,会使得
膜外Na+减少,而Na+内外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峰值,故会导致动作电
位幅度降低,D正确。
3. (2024·浙江高二期中)如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一根轴突上A~H连续8个部位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 mV。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此动作电位沿着轴突由H向A传导
B. 此时E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Na+内流
C. A 处于静息状态,其电位的形成是由于K+外流
D. 此时D部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
√
解析: 图中G处于超极化状态,H和A处于极化状态,说明此动作电位
沿着轴突由H向A传导,A正确;此时E部位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
B错误;A 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导致其电位的形成,C正确;此时D部位
发生动作电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一直高于细胞内,D正确。
4. (2025·浙江星辰联盟期中)如图为脊
髓神经纤维的局部示意图,神经纤维上存
在由神经胶质细胞反复包裹的髓鞘,长约
为1~2 mm,髓鞘是绝缘的,只有在两段髓鞘之间的郎飞结是存在密集钠离子通道的轴突暴露区,使兴奋只能发生在郎飞结处跳跃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区域处于反极化状态,此时一定发生着Na+内流
B. 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 b、d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c之间不会产生局部电流
D. 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利于电流快速传导
√
解析: c区域处于反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是因为Na+内流导致膜电位
变为外负内正,但处于反极化状态时不一定正在发生Na+内流,也可能是
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Na+内流已经停止,A错误;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
极化状态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小,对K+的通透性较大,B错误;根
据题意b、d区域被髓鞘细胞包裹,髓鞘是绝缘的,Na+、K+不能进出,因
此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c之间不会产生局部电流,C正确;髓鞘细胞使
部分区域处于绝缘状态,可以缩短兴奋传递的距离,利于电流快速传导,
D错误。
5. (2025·浙江杭州期中)用离体枪乌贼巨大神经为材料进行实验,得到表示不同位点同一时刻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左向右传导
B.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即K+外流的过程,包括图中的①③
C. 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则在适宜条件刺激下⑤处上移
D. 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为70 mV,由细胞内的K+外流产生
√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⑤④③去极化过程,③②①为复极化过程,可
得知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A正确;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即K
+外流的过程,包括图中的①③(兴奋的传导途径依次是:⑤→④→③→
②→①),B正确;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则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
导致③处上移,⑤表示静息电位,与膜内外的K+浓度差有关,C错误;据
图可知,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为70 mV,静息电位由细胞内
的K+外流产生,D正确。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 如图表示神经细胞膜上 Na+、K+的两种运输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方式1中的K+经过通道蛋白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静息
电位的生理基础
B. 方式1中的Na+经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的,不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
作电位的生理基础
C. 方式2中的Na+经过载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
的生理基础
D. 方式2中的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静息电位
的生理基础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方式1中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并通过相应的通道蛋
白协助,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方式1中Na+是由高浓
度向低浓度运输,并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
ATP,是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B正确;方式2中的Na+经过载体排出
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维持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的生理基础,C错
误;方式2中的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的,需要消耗ATP,是维持细胞内
外钾离子浓度差的生理基础,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2024·浙江诸暨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 膜电位会因受到特定刺激而变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C. 动作电位的传导必须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D. 复极化过程是指由反极化状态的电位迅速恢复至极化状态的过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
减,A错误;神经细胞的膜受到一定刺激会产生膜电位的变化,由外正内
负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在神经细胞膜受到刺激时,膜外Na+大量进入细
胞内,使得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即动作电位的传导必须依赖于细胞膜对
离子通透性的变化,C正确;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反极化状态)时,
Na+通道关闭,而K+通道开放,少量的K+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
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2025·浙江杭州期中)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
意图如图所示,动作电位在形成和恢复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的Na+-K+泵始
终在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C段K+内流和C~D段Na+内流均不需要消耗能
量
B. B~C段不存在Na+向外跨膜运输的现象
C. A~B段的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D. D~E段通过Na+-K+泵让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是通过易化扩散完成
的,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A
错误;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
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A~B段的Na+内流是易化扩散过程,不需要消
耗能量,C正确;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运输,属于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2025·浙江山海协作体期中)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1时甲刺激强度可引起Na+内流
B. t2、t3两次甲刺激可以累加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C. 该实验不能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刺激的强度密切相关
D. 增大t3时甲刺激的强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t1时的甲强度的刺激是低于阈值的刺激,虽然不能直接引起动作
电位产生,但依旧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流,A正确;由曲线可
知,t2、t3两次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据
题意,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但测
得的膜电位不同,故该实验不能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刺激的强度密切相
关,C正确;据图可知,t3时甲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一旦产生兴奋,刺激强度增大,动作电位峰值不变,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25·浙江湖州期中)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由于钠钾离
子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内向膜外
流动,内向电流则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
B. ab段钠离子通道开放,bc段钾离子通道开放
C. ac段膜内由负电位转化为正电位
D. c点时恢复静息电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图分析,a点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钾离子外流,
A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主
要是钠离子内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ce段恢复静息电位,发生
钾离子的外流,钾离子通道开放,B错误;a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由
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即膜内由负电位转化为正
电位,C正确;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
负电位,ce段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二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6. (2025·浙江绍兴高二期中)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
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C.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由图示可知兴奋部
位是A,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是A,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B错误;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
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膜外与此相反,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
流方向,C正确;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2024·台州质量评估)如图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的示意
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处一定是刚完成复极化过程
B. b处膜内K+浓度一定高于膜外
C. 若c处Na+内流,则兴奋从右往左传导
D. 电位计接在c、d膜外两点间能测出静息电位
解析: 图中a处的状态也有可能是极化状态,此时兴奋尚未从b处传导
到a处,A错误;无论静息状态还是兴奋状态,膜内K+浓度都比膜外高,B
正确;若c处正在发生Na+内流,则兴奋从左向右传导,C错误;测静息电
位时,电位计一个电极应放在膜内,另一个电极放在膜外,D错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的电位变化,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
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位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膜
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 cm,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 (填“大于”或
“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mV。
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静息状态
时,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
大于
-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膜内
Na+浓度。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 ;CD
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 。
解析: 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易化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易化扩散。
大于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
。
解析: 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由负电位
变为正电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 t2
(填“=”“<”或“>”),原因是
。
解析: 由题干可知,FE和FG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神
经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
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
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2024·浙江宁波高二统考)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
B. 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
C. 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 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外负内正的
动作电位峰值减小,A错误;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
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可防止K+和Na+的扩散
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B正确;静息
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
平衡的水平,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
立的膜电位,可见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
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正确;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
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此
时K+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某小组在研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获得了显示屏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
B. 若增大微电极的刺激强度,则位置①或②的峰值不变
C. 若已知位置①②之间的距离,则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速率
D. 该实验结果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静息电位是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改变,动作电位是细胞膜对
钠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的,所以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是细胞膜的离子通
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的,A正确;若增大微电极的刺激强度,膜内外钠离子
浓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神经纤维位置①或②上的动作电位的峰值是不
变的,B正确;若已知位置①②之间的距离,显示屏上也有时间,则可以
得出兴奋的传导速率,C正确;若想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
的,需要在刺激点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位置①和位置②,而题图位置①和位
置②在刺激点同侧,则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
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5·浙江星辰联盟期中)人体Hert神经元上K+通透性降低,K+外
流减少,导致神经元易被激活,从而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易觉醒。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 失眠者静息时Hert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较小
B. 易觉醒者的睡眠阶段He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
C. 向易觉醒者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
D. 向正常人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人体就易觉醒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因为K+外流减少,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膜内外的电位
差就较小,A正确。由于K+外流减少,Hert神经元易被激活,所以易
觉醒者的睡眠阶段He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B正确。Hert神经元
K+外流减少,表现为易觉醒,如果加入K+通道激活剂,会使K+外流
增加,那么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C正确。向正常人的Hert神经元中加
入K+通道激活剂,正常情况下K+通道正常工作,加入激活剂并不会使
人体易觉醒,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25·浙江金砖联盟期中)某刺激产生的兴奋在枪乌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枪乌贼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则a点会下移
B. 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c点对应的动作电位值不变
C. 兴奋从右向左进行传导,且动作电位峰值在传导过程中保持不变
D. 神经纤维膜上b点时Na+通道开放,c点时Na+浓度膜内高于膜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较高浓度海水中Na+含量较高,Na+内流影响动作电位,而a点
是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所以a点不会受到影响,A错误;K+影
响静息电位,c点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是由Na+内流引起的,所以若适当
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c点对应的动作电位值不变,B正确;从图中
可以看出,横坐标是离刺激点的相对距离,兴奋是从左向右进行传导,C
错误;b点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
压,所以c点时Na+浓度膜内低于膜外,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
3厘米的电极,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
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④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
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A. 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 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 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 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可能是神经
纤维所处溶液中Na+浓度低,故甲—④;图乙虚线没有波动,不能形成动
作电位,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即乙—①;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
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K+外流受阻,即丙—②;图丁虚线
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③处理可致使该现象出现,即丁—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2022·浙江1月选考30题)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
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
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
或无”现象。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
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
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下,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
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
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 ,
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
Smax。
解析: 联系上下文,前文说②已出现阈刺激,后文说当动作电位幅值
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故填:在阈刺激的基
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 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
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
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
图2)。
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
(2)结果预测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 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
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 所需的
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 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电刺激强度
Na+通道开放
任氏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
有 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
2),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 不同导致b处电
位叠加量减小。
不衰减
传导速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④柱形图见解析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
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 Smin和 Smax相对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①虽然单根神经纤维的
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但是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
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
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
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
叠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小于Smax且
不小于Smin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
神经纤维发生兴奋。②伪迹是刺激电流经组织器官或机体内外的电解质溶
液扩散到记录电极下而被引导、放大的电信号。伪迹几乎与刺激信号同时
出现,伪迹可以作为刺激的标志。动作电位起点即Na+通道开放的时间
点,由于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需要时间,因此刺激伪迹的起点到动作电位
的起点显示了Na+离子通道从接受刺激到开始开放的时间。实验中,伪迹
的幅值可以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电流通过任氏液快速传导,伪迹是电
刺激通过任氏液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
引发的。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
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即具有不衰减性。而上述实验中a、b
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2),
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
导速率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④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动作电位的峰值也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Smin 等于Smax。坐骨神经:刺激大于阈强度后,随刺激强度增大,峰电位继续升高。即Smax大于Smin。柱形图如下:(注意纵坐标和柱形图的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