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有关反射弧与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的实验思路
(2)验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功能的实验思路
(3)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的实验思路
【针对训练】
1.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将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2.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分别连接电位计 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和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 ;
② 。
题型二|脊蛙实验
1.脊蛙的屈反射实验
若将针轻刺青蛙后肢或用0.5% 硫酸浸足趾尖,就会发生屈腿反射,这一反射的全过程为:当青蛙的皮肤受到刺激后,皮肤上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元传入脊髓,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处理后沿传出神经元传至效应器,于是骨骼肌收缩使青蛙发生屈腿反射(如图1所示)。
用0.5% 硫酸浸足趾尖,会发生单腿屈反射,而用1.0% 硫酸浸足趾尖,则会发生双腿屈反射,这是因为后者的刺激强度加大会导致兴奋在神经中枢中通过中间神经元引起对侧传出神经元的兴奋(如图2所示)。
2.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
用镊子夹住小纸片的一角,将另一角浸0.5%~1% 硫酸溶液后,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脊蛙受到刺激后,会四肢活动并用后肢去挠被贴的部位,除去沾有硫酸的小纸片,这种反射称为搔扒反射,具有的反射弧为:腹部皮肤上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四肢骨骼肌。
【针对训练】
3.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 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另取一脊蛙,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4.脊椎动物的皮肤受到一定强度的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出现屈肌收缩、伸肌舒张,引起肢体收缩的反应,称为同侧屈反射;而对侧肢体屈肌舒张、伸肌收缩,引起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应,称为对侧伸反射。为验证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及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用具:牛蛙一只,1% 硫酸溶液,铁架台,培养皿,捣毁针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牛蛙,剪去头部制成脊蛙并将其悬挂在铁架台上。
②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右后肢的趾端(如图),
。
③洗去硫酸, 。
④用捣毁针破坏该脊蛙的脊髓,重复②、③步骤。
(2)完善表格设计,将③中具体的刺激处理、②③的结果及相应结论填入表中。
表格名称: 。
硫酸溶液刺激部位 左、右后肢的反应 结论
右后肢趾端
(3)分析与讨论:
①思路④中蛙的左、右后肢均无反应,原因是
。
②1% 硫酸溶液刺激脊蛙一侧趾端后,同侧伸肌和对侧屈肌肌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 、 。
③测定从1% 硫酸溶液刺激趾端到发生同侧屈反射的时间比对侧伸反射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
。
1.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位计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位计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位计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2025·浙江锦兰教育期中)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的灵敏电位计,A、B和C为实验作用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B点,该位点会发生Na+外流
B.刺激A点,M和N都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C.只刺激B点,若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还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若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用药物同时处理B和C两点,并刺激A点,观察M、N指针偏转情况
3.(2025·浙江湖州期中)将蛙的脑破坏,保留脊髓,剥离出脊髓两侧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电刺激每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和对侧后肢发生收缩反应。剪断神经后,靠近脊髓一侧称为中枢端,远离脊髓一侧称为外周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脊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
B.若剪断背根,刺激背根的中枢端,同侧后肢发生收缩,刺激外周端,同侧后肢不发生收缩,则证明背根是传入神经
C.若剪断腹根,刺激腹根的中枢端,同侧后肢不发生收缩,刺激外周端,同侧后肢发生收缩,则证明腹根是传出神经
D.若捣毁脊髓,刺激一侧脊神经,两侧后肢都不发生收缩
4.(2024·台州质量评估)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神经元。某药物能抑制B处的兴奋传递,从而抑制屈反射的产生,推测该药物可能抑制突触前膜 ,也可能抑制突触后膜 。
(2)降低灌注液中的K+浓度,在刺激强度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屈反射将 (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 。
(3)为了验证屈反射的神经中枢所在部位,实验思路是 。
(4)将该蛙左后肢坐骨神经及腓肠肌剥离制成标本,结构如图所示。
该标本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组成。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以该标本为材料, 电刺激神经,探究刺激强度与肌肉张力的关系,预测实验结果(建立坐标系,以曲线图形式表示)。
5.(2025·浙江培优联盟期中)蛙的屈腿反射是指刺激后腿趾尖导致两条后腿收缩的现象,如图为该反射弧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判断理由是 。据图判断,蛙屈腿反射过程中,共需 处突触参与,①②③处释放的递质类型分别是 (“+”表示兴奋型,“-”表示抑制型)。
(2)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需将蛙制备成脊蛙(无头蛙),目的是 。在不除去头部的情况下,脊蛙的 能够传导感觉和 的冲动,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
(3)实验人员制备了若干脊蛙,用麻醉药(可阻断兴奋的传导)处理其中一侧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其左腿和右腿感受器,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有缩腿反应,“-”表示无缩腿反应)。
用药前 用药后5 min 用药后10 min 用药后30 min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腿 + + + + — — — —
刺激右腿 + + + + + + — +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麻醉部位为 (填“左腿”或“右腿”)坐骨神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坐骨神经属于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理由是
。
微专题二 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实验探究
针对训练
1.C 由图知B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C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②为效应器。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传到传出神经。若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无论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应器都将发生反应。
2.(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 (2)①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②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1)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需在同一神经元中完成,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从该点两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刺激点右侧的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可验证兴奋只能在反射弧中进行单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3.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
4.(1)②观察左、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 ③再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的左后肢的趾端,观察左、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 (2)验证蛙的同侧屈反射和对侧伸反射的结果及相应结论记录表 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伸直 左后肢趾端 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伸直 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 (3)①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②外正内负 外正内负 ③组成同侧屈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对侧伸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要少
解析:(1)为验证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取牛蛙,剪去头部制成脊蛙并将其悬挂在铁架台上。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右后肢的趾端,观察左、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洗去硫酸,再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的左后肢的趾端,观察左、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用捣毁针破坏该脊蛙的脊髓,重复②、③步骤。(2)由表格中信息可知,此表格是验证蛙的同侧屈反射和对侧伸反射的结果及相应结论记录表。若用硫酸溶液刺激右后肢趾端,引起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伸直;若用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肢趾端,引起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伸直;说明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3)①思路④中反射弧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所以蛙的左、右后肢均无反应。②1% 硫酸溶液刺激脊蛙一侧趾端后,同侧伸肌舒张,肌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对侧屈肌舒张,肌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③测定从1% 硫酸溶液刺激趾端到发生同侧屈反射的时间比对侧伸反射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组成同侧屈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对侧伸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要少,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有突触延搁的特点。
跟踪训练
1.D 由于刺激a点后,电位计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C 刺激B点,产生动作电位,该位点会发生Na+内流,A错误;由于图中的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特殊,且构成一个循环路径,刺激A点,N的指针偏转两次,经过循环路径兴奋能多次传导到B点,导致N的指针发生多次偏转,B错误;刺激A点,M、N的指针均发生偏转,而刺激B点,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A点,放药点应分别在B、C点,若把药物放在B点,刺激A点,M、N均发生偏转;若把药物放在C点,刺激A点,M发生偏转,N不发生偏转,即可证明,D错误。
3.D 由题意“电刺激每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和对侧后肢发生收缩反应”可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A正确;若剪断背根中央处,电刺激背根近脊髓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背根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B正确;剪断腹根,电刺激腹根中枢端,蛙后肢不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收缩,说明外周段连接效应器,即可判定腹根是传出神经,C正确;刺激一侧脊神经,蛙后肢会收缩,D错误。
4.(1)传入 释放神经递质 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 (2)减弱
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3)破坏该蛙的脊髓,刺激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出现屈反射
(4)
解析:(1)A是传入神经元,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元。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受体在突触后膜上,因此某药物能抑制B处的兴奋传递,从而抑制屈反射的产生,推测该药物可能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也可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2)降低灌注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时,K+外流增强,使得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因此在刺激强度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屈反射将减弱。(4)蛙左后肢坐骨神经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但是肌肉张力的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大小无关。只是当刺激强度达到使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的阈值时,可以产生动作电位,进而使得肌肉产生张力,当刺激强度大于阈值后,动作电位大小不变,所以低于阈值,没有张力,当达到阈值时产生张力,但由于蛙左后肢坐骨神经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张力随之增强,但当所有的肌细胞都参与收缩后,刺激强度进一步增大,肌肉张力将保持不变。实验结果曲线图见答案。
5.(1)感受器 A与传入神经元直接相连 5 +++ (2)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排除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 上、下行神经束 运动 (3)左腿 能 用药后10 min,刺激左腿感受器,左、右腿均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用药后30 min,刺激右腿,左腿也不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也被麻醉
解析:(1)A连接传入神经元,为感受器,因为A与传入神经元直接相连;蛙的屈腿反射中两条后腿都会收缩,根据图中神经元可知,神经—神经接点有3个,神经—肌肉接点有2个,共5个突触;且涉及的神经元都产生了兴奋,因此释放的神经递质都是兴奋型递质。(2)由于高级神经中枢(脑)会支配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因此在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需进行去头处理,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排除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在不除去头部的情况下,脊髓的上、下行神经束可将兴奋传递至脑和靶器官,因此脊蛙的上、下行神经束能够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冲动,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3)该实验中用药后10 min,刺激左腿感受器,左、右腿均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用药后30 min,刺激右腿,左腿也不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也被麻醉;而刺激右腿,右腿一直有反应,而长时间后左腿不再有反应,说明麻醉部位为左腿的坐骨神经,因此该实验能说明坐骨神经属于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
5 / 5(共39张PPT)
微专题二 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实验探究
题型一|有关反射弧与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的实验思路
(2)验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功能的实验思路
(3)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的实验思路
1.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
的是( )
A. 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 将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 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 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针对训练】
√
解析: 由图知B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C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②为效
应器。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即只能从
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传到传出神经。若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无
论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应器都将发生反应。
2.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
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
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分别连接电位计 和 。将
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和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
单向传递。
。
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
察到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
解析: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需在同一神经元中完成,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从该点两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刺激点右侧的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可验证兴奋只能在反射弧中进行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
后,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
因可能有:
① ;
② 。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题型二|脊蛙实验
1. 脊蛙的屈反射实验
若将针轻刺青蛙后肢或用0.5% 硫酸浸足趾尖,
就会发生屈腿反射,这一反射的全过程为:当
青蛙的皮肤受到刺激后,皮肤上的感受器产生
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元传入脊髓,经脊髓中
的神经中枢处理后沿传出神经元传至效应器,
于是骨骼肌收缩使青蛙发生屈腿反射(如图1
所示)。用0.5% 硫酸浸足趾尖,会发生单腿屈反射,而用1.0% 硫酸浸足趾尖,则会发生双腿屈反射,这是因为后者的刺激强度加大会导致兴奋在神经中枢中通过中间神经元引起对侧传出神经元的兴奋(如图2所示)。
2. 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
用镊子夹住小纸片的一角,将另一角浸0.5%~1% 硫酸溶液后,贴在脊蛙
腹部的皮肤上,脊蛙受到刺激后,会四肢活动并用后肢去挠被贴的部位,
除去沾有硫酸的小纸片,这种反射称为搔扒反射,具有的反射弧为:腹部
皮肤上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四肢骨
骼肌。
【针对训练】
3.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
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 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
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另取一脊蛙,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解析: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4. 脊椎动物的皮肤受到一定强度的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出现屈肌收
缩、伸肌舒张,引起肢体收缩的反应,称为同侧屈反射;而对侧肢体屈肌
舒张、伸肌收缩,引起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应,称为对侧伸反射。为验证蛙
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
验材料及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用具:牛蛙一只,1% 硫酸溶液,铁架台,培养皿,捣毁针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牛蛙,剪去头部制成脊蛙并将其悬挂在铁架台上。
②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右后肢的趾端(如图),
。
观察左、右后肢
的收缩和伸直情况
③洗去硫酸,
。
④用捣毁针破坏该脊蛙的脊髓,重复②、③步骤。
再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的左后肢的趾端,观察左、
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
解析:为验证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取牛蛙,剪去头部制成脊蛙并将其悬挂在铁架台上。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右后肢的趾端,观察左、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洗去硫酸,再用1% 硫酸溶液刺激该脊蛙的左后肢的趾端,观察左、右后肢的收缩和伸直情况;用捣毁针破坏该脊蛙的脊髓,重复②、③步骤。
(2)完善表格设计,将③中具体的刺激处理、②③的结果及相应结论填入
表中。
表格名称: 。
硫酸溶液刺激部位 左、右后肢的反应 结论
右后肢趾端 右后肢收缩、左后直 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
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
左后肢趾端 左后肢收缩、右后肢
验证蛙的同侧屈反射和对侧伸反射的结果及相应结论记录表
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伸直
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
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
左后肢趾端
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伸直
解析:由表格中信息可知,此表格是验证蛙的同侧屈反射和对侧伸反射的结果及相应结论记录表。若用硫酸溶液刺激右后肢趾端,引起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伸直;若用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肢趾端,引起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伸直;说明蛙的左、右后肢既有同侧屈反射,也存在对侧伸反射。
①思路④中蛙的左、右后肢均无反应,原因是
。
②1% 硫酸溶液刺激脊蛙一侧趾端后,同侧伸肌和对侧屈肌肌膜内外的电
位分别是 、 。
③测定从1% 硫酸溶液刺激趾端到发生同侧屈反射的时间比对侧伸反射的
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
。
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
坏
外正内负
外正内负
组成同侧屈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对侧伸反射弧
的神经元级数要少
(3)分析与讨论:
解析:①思路④中反射弧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所以蛙的左、右后肢均无反应。②1% 硫酸溶液刺激脊蛙一侧趾端后,同侧伸肌舒张,肌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对侧屈肌舒张,肌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③测定从1% 硫酸溶液刺激趾端到发生同侧屈反射的时间比对侧伸反射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组成同侧屈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对侧伸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要少,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有突触延搁的特点。
1. 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位计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
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电位计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位计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由于刺激a点后,电位计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
2. (2025·浙江锦兰教育期中)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
图中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的灵敏电位计,A、
B和C为实验作用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B点,该位点会发生Na+外流
B. 刺激A点,M和N都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C. 只刺激B点,若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还不能证明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 若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在神经纤维上
的传导,可用药物同时处理B和C两点,并刺激A点,观察M、N指针偏
转情况
√
解析: 刺激B点,产生动作电位,该位点会发生Na+内流,A错
误;由于图中的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特殊,且构成一个循环路
径,刺激A点,N的指针偏转两次,经过循环路径兴奋能多次传导到B
点,导致N的指针发生多次偏转,B错误;刺激A点,M、N的指针均发
生偏转,而刺激B点,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才能
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
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刺激点应在A点,放药点应分别在B、C点,若把药物放在B点,刺
激A点,M、N均发生偏转;若把药物放在C点,刺激A点,M发生偏
转,N不发生偏转,即可证明,D错误。
3. (2025·浙江湖州期中)将蛙的脑破坏,保留脊髓,剥离出脊髓两侧的
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电刺激每对脊
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和对侧后肢发生收缩反应。剪断神经后,靠近脊髓一
侧称为中枢端,远离脊髓一侧称为外周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
出神经纤维
B. 若剪断背根,刺激背根的中枢端,同侧后肢发生收
缩,刺激外周端,同侧后肢不发生收缩,则证明背根是传入神经
C. 若剪断腹根,刺激腹根的中枢端,同侧后肢不发生收缩,刺激外周端,同侧后肢发生收缩,则证明腹根是传出神经
D. 若捣毁脊髓,刺激一侧脊神经,两侧后肢都不发生收缩
√
解析: 由题意“电刺激每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和对侧后肢发生收
缩反应”可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
纤维,A正确;若剪断背根中央处,电刺激背根近脊髓段可以产生后肢运
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
背根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B正确;剪断腹根,电刺激腹根中枢端,蛙后肢不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
蛙后肢收缩,说明外周段连接效应器,即可判定腹根是传出神经,C正
确;刺激一侧脊神经,蛙后肢会收缩,D错误。
4. (2024·台州质量评估)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
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出现屈反
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神经元。某药物能抑制B处的兴奋传递,从而抑制屈反
射的产生,推测该药物可能抑制突触前膜 ,也可能抑制
突触后膜 。
传入
释放神经递质
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
解析:A是传入神经元,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元。突触前膜可以释
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受体在突触后膜上,因此某药物能抑制B处的兴
奋传递,从而抑制屈反射的产生,推测该药物可能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
递质,也可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
(2)降低灌注液中的K+浓度,在刺激强度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
计屈反射将 (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
。
减弱
可兴奋细胞的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解析:降低灌注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时,K+外流增强,使得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因此在刺激强度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屈反射将减弱。
(3)为了验证屈反射的神经中枢所在部位,实验思路是
。
破坏该蛙的脊
髓,刺激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出现屈反射
(4)将该蛙左后肢坐骨神经及腓肠肌剥离制成标本,结构如图所示。
该标本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组成。每根传出神经纤维
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以该标本为材
料, 电刺激神经,探究刺激强度与肌肉张力的关系,预测实验结果(建立
坐标系,以曲线图形式表示)。
答案:
解析:蛙左后肢坐骨神经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但是肌肉张力的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大小无关。只是当刺激强度达到使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的阈值时,可以产生动作电位,进而使得肌肉产生张力,当刺激强度大于阈值后,动作电位大小不变,所以低于阈值,没有张力,当达到阈值时产生张力,但由于蛙左后肢坐骨神经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张力随之增强,但当所有的肌细胞都参与收缩后,刺激强度进一步增大,肌肉张力将保持不变。实验结果曲线图见答案。
5. (2025·浙江培优联盟期中)蛙的屈腿反射是指刺激后腿趾尖导致两条
后腿收缩的现象,如图为该反射弧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判断理由是 。
据图判断,蛙屈腿反射过程中,共需 处突触参与,①②③处释放的递
质类型分别是 (“+”表示兴奋型,“-”表示抑制型)。
感受器
A与传入神经元直接相连
5
+++
解析:A连接传入神经元,为感受器,因
为A与传入神经元直接相连;蛙的屈腿反射中
两条后腿都会收缩,根据图中神经元可知,神
经—神经接点有3个,神经—肌肉接点有2个,
共5个突触;且涉及的神经元都产生了兴奋,
因此释放的神经递质都是兴奋型递质。
(2)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需将蛙制备成脊蛙(无头蛙),目的是
。在不除去头部
的情况下,脊蛙的 能够传导感觉和 的冲动,
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
排除脑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排除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
上、下行神经束
运动
解析:由于高级神经中枢(脑)会支配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因此在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需进行去头处理,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排除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在不除去头部的情况下,脊髓的上、下行神经束可将兴奋传递至脑和靶器官,因此脊蛙的上、下行神经束能够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冲动,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
(3)实验人员制备了若干脊蛙,用麻醉药(可阻断兴奋的传导)处理其中
一侧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其左腿和右腿感受器,观察刺
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有缩腿反应,“-”表示无缩腿反
应)。
用药前 用药后5 min 用药后10 min 用药后30 min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 左腿 + + + + — — — —
刺激 右腿 + + + + + + — +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麻醉部位为 (填“左腿”或“右腿”)坐骨
神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坐骨神经属于混合神经
(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理由是
。
左腿
能
用药后10 min,刺激左腿感受
器,左、右腿均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用药后
30 min,刺激右腿,左腿也不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也被麻
醉
解析:该实验中用药后10 min,刺激左腿感受器,左、右腿均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用药后30 min,刺激右腿,左腿也不再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也被麻醉;而刺激右腿,右腿一直有反应,而长时间后左腿不再有反应,说明麻醉部位为左腿的坐骨神经,因此该实验能说明坐骨神经属于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