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都属于外来异物
B.绝大多数抗原属于蛋白质
C.有的抗原游离分布,有的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细胞上
D.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2.下列关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人的MHC都相同
B.MHC只能被其自身所在机体的免疫细胞识别
C.MHC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
D.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D.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4.人体细胞膜上有一种分子标识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分子),下列关于MHC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分子
B.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C.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人的MHC都具有个体差异
D.只存在于淋巴细胞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的组成
5.(2025·浙江台州十校联盟期中)下列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①扁桃体 ②吞噬细胞 ③T细胞 ④B细胞
⑤抗体 ⑥溶菌酶 ⑦抗原
A.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关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起源于胸腺
B.T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在骨髓成熟
D.B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7.(2025·浙江绍兴期中)巨噬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必不可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
B.能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C.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
D.能消化抗原-抗体结合物
8.皮肤的某处破损,一些血浆蛋白也会产生反应,破坏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属于(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一、第二道防线 D.特异性免疫
9.某人因烧伤,引起身体局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健康,在此过程中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B.第三道防线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巨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过程
D.溶菌酶与溶酶体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
10.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建立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并用某复方草药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第一道防线是 。
(2)双缩脲试剂能与上述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象 (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因是
。
11.根据人体免疫系统的有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 细胞等,其中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
(2)免疫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在形态、功能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其根本原因是 。
(3)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人体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杀死食物中细菌的过程属于第 道防线,这道防线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
,
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2.下列关于抗原和MHC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质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B.淋巴结和脾是截获抗原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C.MHC被识别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病原体表面的MHC分子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不同
1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和组成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⑤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4.(2024·浙江台州高二期中)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中的胃酸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
15.扶他林(双氯芬酸钠)是一类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服用药物后,药物可在体内水解出有效成分双氯芬酸,其作用于机体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前列腺素诱导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促进机体发热,从免疫系统的组成来看,这些炎症因子属于 ,除此以外,免疫系统组成还包括 。同时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并形成痛觉。机体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组织水肿进一步压迫痛觉神经,因此临床上还可通过静脉注射 (填“低浓度”“高浓度”或“等浓度”)甘露醇辅助止痛。
(2)长期服用双氯芬酸钠可诱发高钠血症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暴躁、易怒及肌肉抽搐等,因此临床上建议,服用双氯芬酸钠期间大量饮水以缓解上述症状。从水盐平衡及神经调节的角度分析,大量饮水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的原理可能是大量饮水促进人体排尿增多, ,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因而能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若要检测其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是否正常,常通过抽取小鼠血液来检测,原因是激素调节有 的特点。
(3)现有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若干,某浓度的双氯芬酸钠溶液及生理盐水等材料,以小鼠前列腺素水平作为痛觉程度指标,请设计实验验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1.A 体内的物质也可能成为抗原,如机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当作抗原。
2.B 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A正确;MHC能被其自身所在机体的免疫细胞识别为“自己”,被异体的免疫细胞识别为“非己”,B错误;MHC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C正确;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D正确。
3.C 抗原是“非己”的信号,不是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抗原的化学本质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多糖或脂类,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像溶菌酶、干扰素等可以不由免疫细胞产生,C正确;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属于细胞分化成长过程,D错误。
4.D MHC分子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5.C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故选①②③④⑤⑥。
6.B
7.C 巨噬细胞能在人体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吞噬病原体等,A正确;巨噬细胞能摄取、处理抗原,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正确;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C错误;巨噬细胞具有消化作用,可以消化抗原-抗体结合物,D正确。
8.B
9.A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错误;第三道防线清除的是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溶菌酶在体液中发挥作用,溶酶体酶在细胞中发挥作用,故二者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D正确。
10.(1)体表屏障 (2)不能 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血清样本中的各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不能检测出某种特定的蛋白质
11.(1)吞噬 胸腺 (2)基因选择性表达 (3)一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12.A 外来物质不一定是抗原,所以不一定会被免疫系统清除,另外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
13.B 并不是所有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就无法产生免疫细胞,①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②正确。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③错误。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④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和淋巴结中,⑤正确。
14.D 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C错误;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发挥免疫功能,D正确。
15.(1)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高浓度 (2)血液中的钠离子随尿液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 通过体液运输 (3)将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给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 甲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乙组小鼠
解析:(1)由题意可知,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即炎症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故炎症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除免疫活性物质外,免疫系统组成还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的表现,可通过静脉注射高浓度甘露醇增加血浆渗透压,从而使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浆增多,减少组织水肿对神经的压迫,从而辅助止痛。(3)本实验目的为验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因此自变量为是否含双氯芬酸钠,因变量为痛觉程度,可用小鼠前列腺素水平表示,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为:取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若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则注射双氯芬酸钠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
3 / 3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导学聚焦
1.运用归纳与概括,分析免疫系统如何将“自己”与“非己”进行区别。 2.说出免疫系统组成和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的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抗原
(1)概念:所有被免疫细胞 的“非己”物质。
(2)本质: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的 ,有时也可能是 。抗原分子可以是病毒、细菌表面的 ,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 。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存在位置:人体所有细胞的 上。
(2)产生:在 中产生。
(3)化学本质: 。
(4)特异性:每一个人特有的 ,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 的MHC。
(5)功能:依靠MHC分子,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机体保护性反应:免疫系统 ,对“非己”成分给予排斥。
(2)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监控并清除机体内部 的细胞或 细胞。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2)MHC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作用是识别其他结构。( )
(3)MHC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的本质和作用
如图为威尔逊的海绵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为什么只有同种细胞发生聚集,这和细胞表面的什么物质有关?
(2)人体的免疫细胞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
(3)多细胞生物体内每一个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同吗?异体移植器官为什么容易产生免疫排斥现象?
(4)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这些细胞表面的MHC是否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1.抗原
(1)决定抗原的因素
异物性 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己”和“非己”的能力
大分子性 一般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的蛋白质
化学结构 的复杂性 抗原的化学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
可呈递性 T细胞不识别完整的抗原分子,而是识别被抗原呈递细胞加工过的。所以抗原应该能够被加工和呈递
(2)抗原的类型
①根据抗原的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糖蛋白抗原、多糖和核蛋白抗原等。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关系可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识别作用
免疫系统识别作用的原理
(2)保护作用: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成分给予排斥,这是机体保护性反应。
(3)监控和清除功能: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
1.下列物质不可以称为抗原的是( )
A.病毒或细菌表面的蛋白质
B.细菌分泌出的毒素
C.病毒的DNA或RNA
D.某些异体的多糖或脂类
2.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识,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MHC是细胞膜上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B.不同于自身的MHC可作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C.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标识与人体MHC不同
D.每一个人细胞膜上的MHC均不相同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 或 的场所。
2.免疫细胞
(1)功能:执行 功能。
(2)来源:骨髓中的 。
(3)种类:各种类型的 ,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来源: 细胞或其他细胞。
(2)种类: 、 、抗体等。
4.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这两道防线针对 病原体起作用,属于 。
(2)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 反应,清除 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
(2)淋巴细胞不属于白细胞。( )
(3)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只存在于淋巴中。( )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
(5)吞噬细胞存在于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中。( )
探讨|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颌下、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成熟有什么异同?
2.为了研究在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科学家先用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再用处理后的小鼠做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组别 处理 小鼠抗感染能力 检测小鼠体内抗体
甲 注射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 得到一定恢复 无
乙 注射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仍不能完全恢复 少量
丙 同时注射来自胸腺和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基本恢复正常 大量抗体
请根据上述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被大剂量放射线处理的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说明了什么?
(2)甲、乙两组的结果说明淋巴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3)甲、乙、丙三组的结果说明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与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在功能上有何异同点?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比较
比较 项目 抗原 抗体 细胞因子
概念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非己”物质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特点 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及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化学 本质 蛋白质、多糖、脂类 蛋白质 蛋白质
分布 既可以游离,也可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1.(2024·浙江台州联考期中)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
C.淋巴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D.免疫活性物质有抗原、细胞因子、溶酶体等
2.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
B.图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
C.第一、二道防线可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D.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
(1)B细胞和T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填“相同”或“不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 。
(2)举例说明抗原不都是蛋白质,并说明抗原在免疫中有什么作用?
1.(2024·浙江杭州联考期中)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淋巴器官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胸腺是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
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B.青霉素是一种杀灭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是由某些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3.免疫系统为人体构建出了三道防线。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一道防线
B.前两道防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C.第三道防线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D.三道防线共同作用,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4.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C.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能分化产生效应细胞
5.下列有关人类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识别并排除 (2)蛋白质 多糖或脂类 蛋白质 毒素
2.(1)细胞膜 (2)胚胎发育 (3)糖蛋白 (4)身份标签 不同
3.(1)识别“自己”和“非己” (2)衰老、破损 癌变
4.(1)× 提示:有的抗原是多糖和脂类。
(2)× 提示:MHC是免疫细胞识别的身份标签。
(3)× 提示:MHC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分子标签。
互动探究
(1)提示:同种细胞表面具有相同的糖蛋白,海绵细胞通过糖蛋白相互识别并聚集。
(2)提示: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细胞膜糖蛋白即MHC分子,这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但是,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3)提示:同一个体体内每一个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同。异体移植器官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不同,所以容易发生免疫排斥。
(4)提示:是。细胞MHC结构发生改变后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将其作为“非己”成分进行清除。
学以致用
1.C 病毒或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细菌分泌出的毒素以及某些异体的多糖或脂类等均可成为抗原,A、B、D不符合题意;病毒的DNA或RNA不是抗原,C符合题意。
2.D MHC是细胞膜上的分子标识,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A正确;MHC是人体免疫细胞识别的分子,不同于自身的MHC可作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B正确;病原体的表面也有其自身的分子标识,与人体MHC不同,C正确;同卵双生个体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故同卵双胞胎个体细胞膜上的MHC相同,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生成 成熟 集中分布 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 抗原 特异性免疫
2.(1)免疫 (2)造血干细胞 (3)白细胞
3.(1)免疫 (2)溶菌酶 细胞因子
4.(1)体表的屏障 多种 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特定
5.(1)× 提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
(2)× 提示:淋巴细胞属于白细胞。
(3)× 提示: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
(4)×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5)√
互动探究
1.提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裂分化来的,只是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B淋巴细胞可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2.(1)提示:放射线能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
(2)提示:淋巴细胞具有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
(3)提示:T细胞不需要抗体即可发挥免疫作用;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T细胞制约着某些抗体的产生,并且机体的免疫功能需要T细胞和B细胞共同作用。
学以致用
1.A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B错误;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D错误。
2.D 甲包括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乙包括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由皮肤和黏膜组成,B正确;第一、二道防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不具有特异性,C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不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评价检测】
网络构建
(1)相同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提示:如细菌的荚膜多糖可以作为抗原,但不是蛋白质。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课堂演练
1.C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周围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脾等器官,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T淋巴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胸腺是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C正确;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错误。
2.B 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A正确;青霉素是一种外源性物质,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3.A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前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与生俱来的,其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B正确;第三道防线清除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三道防线共同作用,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以维持机体的稳定,D正确。
4.C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A正确;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但T淋巴细胞要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C错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能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5.B 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液中,A错误;体内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5 / 5(共66张PPT)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导学聚焦
1.运用归纳与概括,分析免疫系统如何将“自己”与“非己”进行区别。
2.说出免疫系统组成和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的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 抗原
(1)概念:所有被免疫细胞 的“非己”物质。
(2)本质: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的 ,有时也可能
是 。抗原分子可以是病毒、细菌表面的 ,也可
以是细菌分泌出的 。
识别并排除
蛋白质
多糖或脂类
蛋白质
毒素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存在位置:人体所有细胞的 上。
(2)产生:在 中产生。
(3)化学本质: 。
(4)特异性:每一个人特有的 ,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
的人有 的MHC。
(5)功能:依靠MHC分子,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
细胞膜
胚胎发育
糖蛋白
身份标签
不同
3. 免疫系统的功能
(1)机体保护性反应:免疫系统 ,对“非
己”成分给予排斥。
(2)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监控并清除机体内部 的细胞
或 细胞。
识别“自己”和“非己”
衰老、破损
癌变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 )
提示:有的抗原是多糖和脂类。
(2)MHC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作用是识别其他结构。 ( × )
提示:MHC是免疫细胞识别的身份标签。
(3)MHC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 × )
提示:MHC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分子标签。
×
×
×
探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的本质和作用
如图为威尔逊的海绵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为什么只有同种细胞发生聚集,这和细胞表面的什么物质有关?
提示:同种细胞表面具有相同的糖蛋白,海绵细胞通过糖蛋白相互识别并
聚集。
(2)人体的免疫细胞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
提示: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细胞膜糖蛋白即MHC分
子,这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的身份标签,
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但是,外来器官细胞表
面的MHC分子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3)多细胞生物体内每一个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同吗?异体移植器官为什
么容易产生免疫排斥现象?
提示:同一个体体内每一个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同。异体移植器官细胞表
面的糖蛋白不同,所以容易发生免疫排斥。
(4)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
这些细胞表面的MHC是否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提示:是。细胞MHC结构发生改变后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将其作为“非
己”成分进行清除。
1. 抗原
(1)决定抗原的因素
异物性 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己”和“非己”的能力
大分子性 一般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的蛋白质
化学结构的
复杂性 抗原的化学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
可呈递性 T细胞不识别完整的抗原分子,而是识别被抗原呈递细胞加
工过的。所以抗原应该能够被加工和呈递
①根据抗原的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糖蛋白抗
原、多糖和核蛋白抗原等。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关系可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2)抗原的类型
2. 免疫系统的功能
(1)识别作用
免疫系统识别作用的原理
(2)保护作用: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
成分给予排斥,这是机体保护性反应。
(3)监控和清除功能: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免疫
系统监控并清除。
1. 下列物质不可以称为抗原的是( )
A. 病毒或细菌表面的蛋白质
B. 细菌分泌出的毒素
C. 病毒的DNA或RNA
D. 某些异体的多糖或脂类
解析: 病毒或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细菌分泌出的毒素以及某些异体的
多糖或脂类等均可成为抗原,A、B、D不符合题意;病毒的DNA或RNA不
是抗原,C符合题意。
√
2.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的分子标识,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MHC是细胞膜上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B. 不同于自身的MHC可作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C. 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标识与人体MHC不同
D. 每一个人细胞膜上的MHC均不相同
√
解析: MHC是细胞膜上的分子标识,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A正
确;MHC是人体免疫细胞识别的分子,不同于自身的MHC可作为免疫细胞
攻击的抗原,B正确;病原体的表面也有其自身的分子标识,与人体MHC
不同,C正确;同卵双生个体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故同卵双胞胎个体细
胞膜上的MHC相同,D错误。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 或 的场所。
生成
成熟
集中分布
c
c
c
c
c
c
2. 免疫细胞
(1)功能:执行 功能。
(2)来源:骨髓中的 。
(3)种类:各种类型的 ,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
细胞等。
3. 免疫活性物质
(1)来源: 细胞或其他细胞。
(2)种类: 、 、抗体等。
免疫
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
免疫
溶菌酶
细胞因子
4. 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第二道防线是体内
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这两道防线针对 病原体起作用,属于
。
(2)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 反应,清除 的病原
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体表的屏障
多种
非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特定
5.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 × )
提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
(2)淋巴细胞不属于白细胞。 ( × )
提示:淋巴细胞属于白细胞。
(3)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只存在于淋巴中。 ( × )
提示: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 × )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5)吞噬细胞存在于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中。 ( √ )
×
×
×
×
√
探讨|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1.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
体内有炎症时,颌下、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
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成熟
有什么异同?
提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裂分化来的,
只是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B淋巴细胞可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2. 为了研究在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科学家先用大剂量放射线处
理小鼠后,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再用处理后的小鼠做了如下一
系列实验。
组
别 处理 小鼠抗感染能力 检测小鼠体内抗
体
甲 注射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 得到一定恢复 无
乙 注射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仍不能完全恢复 少量
丙 同时注射来自胸腺和来自骨
髓的淋巴细胞 基本恢复正常 大量抗体
请根据上述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被大剂量放射线处理的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说明了什么?
提示:放射线能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
(2)甲、乙两组的结果说明淋巴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提示:淋巴细胞具有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
(3)甲、乙、丙三组的结果说明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与来自骨髓的淋巴细
胞在功能上有何异同点?
提示:T细胞不需要抗体即可发挥免疫作用;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
抗体实现的;T细胞制约着某些抗体的产生,并且机体的免疫功能需要T细
胞和B细胞共同作用。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比较
比较 项目 抗原 抗体 细胞因子
概念 可使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反
应的“非己”
物质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
生的,能与该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
球蛋白 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
胞所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
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等方
面发挥重要作用
比较 项目 抗原 抗体 细胞因子
特
点 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及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化学 本质 蛋白质、多糖、脂类 蛋白质 蛋白质
分
布 既可以游离,也可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
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主要分布于血清,也
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
泌液中
1. (2024·浙江台州联考期中)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 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
C. 淋巴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D. 免疫活性物质有抗原、细胞因子、溶酶体等
√
解析: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B错误;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
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
因子、溶菌酶等,D错误。
2. 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
B. 图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
C. 第一、二道防线可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D.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
解析: 甲包括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乙包括第三道防
线,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由皮肤和黏膜
组成,B正确;第一、二道防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不具有特异性,C
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不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
评价检测
(1)B细胞和T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填“相同”或“不
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 。
相同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举例说明抗原不都是蛋白质,并说明抗原在免疫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如细菌的荚膜多糖可以作为抗原,但不是蛋白质。抗原能刺激机体
产生免疫反应。
1. (2024·浙江杭州联考期中)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淋巴器官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 胸腺是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
D.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
解析: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周围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扁桃
体、淋巴结、脾等器官,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产生的,B错误;T淋巴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胸腺是T淋
巴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C正确;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
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错误。
2. 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B. 青霉素是一种杀灭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 体液中的溶菌酶是由某些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
解析: 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
身体的各个部位,A正确;青霉素是一种外源性物质,不属于免疫活性
物质,B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
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
测,C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
物质,D正确。
3. 免疫系统为人体构建出了三道防线。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
误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一道防线
B. 前两道防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C. 第三道防线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D. 三道防线共同作用,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
解析: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前两道
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与生俱来的,其作用范
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B正确;第三道防线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三道防线共同作用,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
的侵袭,以维持机体的稳定,D正确。
4. 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C.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D.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能分化产生效应细胞
解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
细胞和T淋巴细胞,A正确;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淋巴
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但T淋巴细胞要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
确,C错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能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D正确。
√
5. 下列有关人类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 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 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 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液中,A错误;体内的抗体属于分泌蛋
白,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淋巴细
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
物质,D错误。
√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都属于外来异物
B. 绝大多数抗原属于蛋白质
C. 有的抗原游离分布,有的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细胞上
D. 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解析: 体内的物质也可能成为抗原,如机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
变细胞也会被当作抗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2. 下列关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是所有人的MHC都相同
B. MHC只能被其自身所在机体的免疫细胞识别
C. MHC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
D. 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解析: 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A正确;MHC
能被其自身所在机体的免疫细胞识别为“自己”,被异体的免疫细胞识别
为“非己”,B错误;MHC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
别,C正确;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 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D.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解析: 抗原是“非己”的信号,不是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抗原的化
学本质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多糖或脂类,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像溶
菌酶、干扰素等可以不由免疫细胞产生,C正确;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
属于细胞分化成长过程,D错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人体细胞膜上有一种分子标识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分
子),下列关于MHC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分子
B. 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C. 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人的MHC都具有个体差异
D. 只存在于淋巴细胞
解析: MHC分子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的组成
5. (2025·浙江台州十校联盟期中)下列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
①扁桃体 ②吞噬细胞 ③T细胞 ④B细胞
⑤抗体 ⑥溶菌酶 ⑦抗原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主
要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
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的有抗体、细
胞因子、溶菌酶等。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故选①②③④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下列关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淋巴细胞起源于胸腺
B. T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在骨髓成熟
D. B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2025·浙江绍兴期中)巨噬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必不可少。下列有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
B. 能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C. 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
D. 能消化抗原-抗体结合物
解析: 巨噬细胞能在人体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吞噬病原体等,A正
确;巨噬细胞能摄取、处理抗原,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正确;巨噬细
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C错误;巨噬细胞具
有消化作用,可以消化抗原-抗体结合物,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皮肤的某处破损,一些血浆蛋白也会产生反应,破坏病原微生物。这种
免疫属于( )
A. 第一道防线 B. 第二道防线
C. 第一、第二道防线 D. 特异性免疫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某人因烧伤,引起身体局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健康,在此过程中体
内发生了一系列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B. 第三道防线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 巨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过程
D. 溶菌酶与溶酶体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
解析: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
物质,A错误;第三道防线清除的是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
确;溶菌酶在体液中发挥作用,溶酶体酶在细胞中发挥作用,故二者发挥
作用的场所不同,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建立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并用
某复方草药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
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第一道防线是
。
(2)双缩脲试剂能与上述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
象 (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
因是
。
体表
屏障
不能
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血清样本中的各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
应,不能检测出某种特定的蛋白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根据人体免疫系统的有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 细胞等,其中淋巴细胞中的
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
(2)免疫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的
各种免疫细胞在形态、功能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其根本原因是
。
(3)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人体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杀死食物中
细菌的过程属于第 道防线,这道防线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也不
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 ,因此属于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
胸腺
基因选择
性表达
一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下列关于抗原和MHC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来物质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B. 淋巴结和脾是截获抗原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C. MHC被识别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 病原体表面的MHC分子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不同
解析: 外来物质不一定是抗原,所以不一定会被免疫系统清除,另外
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和组成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
生 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
分化为B淋巴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⑤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T淋
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并不是所有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脾、淋巴
结等免疫器官就无法产生免疫细胞,①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
细胞产生,如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②正确。T淋巴细胞、B淋
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③错误。造血干细胞分
化为B淋巴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④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
淋巴、血浆和淋巴结中,⑤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2024·浙江台州高二期中)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 胃液中的胃酸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D.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
解析: 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
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
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C错误;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发挥免疫功能,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扶他林(双氯芬酸钠)是一类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服用药物
后,药物可在体内水解出有效成分双氯芬酸,其作用于机体起到镇痛、消
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前列腺素诱导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促进机体发热,从免疫系统的
组成来看,这些炎症因子属于 ,除此以外,免疫系统组
成还包括 。同时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痛觉神经末
梢,并形成痛觉。机体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组织水肿进一步压
迫痛觉神经,因此临床上还可通过静脉注射 (填“低浓
度”“高浓度”或“等浓度”)甘露醇辅助止痛。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高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由题意可知,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即炎症因子是由免疫
细胞产生的,故炎症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除免疫活性物质外,免疫系
统组成还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的表现,可通
过静脉注射高浓度甘露醇增加血浆渗透压,从而使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浆
增多,减少组织水肿对神经的压迫,从而辅助止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长期服用双氯芬酸钠可诱发高钠血症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神经系统症
状,包括暴躁、易怒及肌肉抽搐等,因此临床上建议,服用双氯芬酸钠期
间大量饮水以缓解上述症状。从水盐平衡及神经调节的角度分析,大量饮
水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的原理可能是大量饮水促进人体排尿增多,
,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
下降因而能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若要检测其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
是否正常,常通过抽取小鼠血液来检测,原因是激素调节有
的特点。
血液
中的钠离子随尿液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
通过体液运
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现有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若干,某浓度的双氯芬酸钠溶液及
生理盐水等材料,以小鼠前列腺素水平作为痛觉程度指标,请设计实验验
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将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
别给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
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
甲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乙组小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本实验目的为验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因此自变量为是否含双氯芬酸钠,因变量为痛觉程度,可用小鼠前列腺素水平表示,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为:取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若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则注射双氯芬酸钠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课件使用说明
本课件使用Office2016制作,请使用相应软件打开并使用。
本课件文本框内容可编辑,单击文本框即可进行修改和编辑。
本课件理科公式均采用微软公式制作,如果您是Office2007或WPS 2021年4月份以前的版本会出现包含公式及数字无法编辑的情况,请您升级软件享受更优质体验。
如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公式不显示或者乱码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您的电脑缺少字体,请登录网站http://help.fonts./下载。
由于WPS软件原因,部分电脑可能存在理科公式无动画的问题,请您安装Office2016或以上版本即可解决该问题,登录网站http://help.office./下载。
关于一键升级Office版本及其他课件使用方面的问题,请点击"常见问题",或致电0537-7311096。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