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1.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 ④初次接触致敏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对于第一次注射青霉素的病人,护士仍要对该病人皮试,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护士技术没过关,她没掌握致敏原与机体作用的特点
B.青霉素与其他致敏原不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C.生活中人们可能已接触青霉素或青霉素类似物,第一次注射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D.出生时从母体获得了相应抗体,因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也必须皮试
3.(2024·浙江嘉兴高二期中)如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a表示的是效应B细胞 ②图中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5.(2025·浙江衢州期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在肝细胞内,血浆中含量低。自身免疫性肝炎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所致,患者血浆中ALT高于正常值,且自身抗体阳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ALT的正常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血浆中ALT的含量可作为诊断肝细胞损伤的检测指标
C.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免疫异常疾病,可通过远离过敏源避免
D.患者免疫系统将肝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视作抗原,产生自身抗体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
6.(2024·浙江联考模拟)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HIV的细胞结构中有逆转录酶
C.HIV会通过握手传播
D.HIV侵入人体会破坏辅助性T细胞
(2024·浙江杭州高二联考期中)请阅读资料,完成7~8小题。
HIV在入侵人体后,首先感染T细胞,2小时后被感染的T细胞开始攻击巨噬细胞,将病毒传递至巨噬细胞。48小时内巨噬细胞经循环系统可把病毒带至全身各处,期间使用“艾滋阻断药”(PEP)阻断艾滋病毒的感染率可达99.5%左右,起到防御作用。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案为三联药物阻断:恩曲他滨(FTC),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TDF),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拉替拉韦(RAL),整合酶抑制剂(注:整合酶的作用是将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
7.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时,只注入病毒的RNA
B.艾滋病可以通过握手、蚊虫叮咬途径传播
C.RAL阻断的时间节点晚于FTC和TDF
D.“阻断药”发挥功效的场所都在内环境
8.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快速分化成熟的结果
9.(2024·浙江高二期中)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那么,环孢素A可用于( )
A.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B.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
D.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
10.(2025·浙江金华一中月考)机体再次摄入食物过敏原后,大脑相应区域会被激活,个体产生厌恶反应行为,该过程机理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
B.肥大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
C.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
D.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
11.(2024·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糖皮质激素(GC)在机体巨噬细胞对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抗过敏反应以及血糖平衡等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当机体出现炎症时,还能发挥抗炎症反应。GC的分泌和调节机制如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增加
B.GC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
C.GC抑制巨噬细胞发挥作用,会减弱特异性免疫
D.GC能通过减少浆细胞产生组织胺,从而发挥抗过敏反应
12.(2024·浙江杭州师大附中校考期中)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该病因感染HIV而引起。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给老鼠注射HIV制剂(减毒HIV+生理盐水)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试验失败,如图是HIV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
(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 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在宿主细胞内,其遗传物质通过 生成DNA分子,整合进宿主细胞DNA中。
(2)图中物质A是 ,⑤是 。
(3)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 (填序号)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4)为检测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进行以下实验:
a.选取 ,均分为两组。
b.第一组每只注射3 mL HIV 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 。
c.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 ,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预期结果是
。
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1.A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①③正确。
2.C
3.D 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细胞②是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C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4.A 由图示可知,a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a表示效应B细胞,①正确;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图中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由图示可以看出,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攻击正常细胞,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③错误;抗体能攻击自身正常红细胞,说明抗原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红细胞表面结构相似,即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④正确。
5.C 正常机体的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各项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血浆中ALT的正常值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因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在肝细胞内,血浆中含量低,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浆中ALT含量升高,所以血浆中ALT的含量可作为诊断肝细胞损伤的检测指标,B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通过远离过敏源不能避免,C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结合,说明肝细胞表面的该结构相当于抗原,D正确。
6.D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乏病,A错误;HIV为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通过握手传播,C错误;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D正确。
7.C HIV属于RNA病毒,HIV入侵人体后,先通过RNA逆转录生成DNA,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但正常人体细胞中无该酶,该酶存在HIV病毒中,所以HIV在侵染人体辅助性T细胞时不仅注入核酸,还注入逆转录酶,A错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蚊虫叮咬、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B错误;HIV入侵人体后,先通过RNA逆转录生成DNA,再将病毒DNA整合到人体的DNA上,这些过程发生在细胞内,FTC和TDF均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RAL为整合酶抑制剂,因此RAL阻断的时间节点晚于FTC和TDF,且“阻断药”发挥功效的场所在细胞内部,不在内环境(细胞外液),C正确,D错误。
8.B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HIV进入人体后,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同时还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来形成沉淀,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人体感染HIV后,其血清中会含有一定量的HIV抗体,故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并迁移到胸腺中快速成熟的结果,D错误。
9.C 根据题干信息“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可知,环孢素A不能预防和治疗艾滋病,A错误;环孢素A的作用相当于免疫抑制剂,可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但不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B错误,C正确;环孢素A能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D错误。
10.B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A正确;抗体不是肥大细胞产生的,而是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据图可知,细胞因子可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厌恶反应行为,因此可说明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C正确;据图可知,厌恶反应行为的产生存在细胞因子和大脑皮层的参与,说明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D正确。
11.D GC可发挥抗炎症反应,因此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增加从而促进GC分泌增多,A正确;GC为糖皮质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从而升高血糖,B正确;GC能抑制机体巨噬细胞对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从而抑制免疫反应,C正确;浆细胞产生抗体,不产生组织胺,D错误。
12.(1)辅助性T 逆转录 (2)细胞因子 效应B(浆)细胞 (3)④ (4)a.生理状况相似的老鼠若干只 b.3 mL生理盐水 c.适量HIV制剂 第一组老鼠抗体量明显大于第二组老鼠
解析:(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辅助性T细胞。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在宿主细胞内,其遗传物质通过逆转录生成DNA分子,整合进宿主细胞DNA中。(2)分析题图,物质B表示抗体,⑤是效应B(浆)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细胞因子,②是辅助性T细胞。(3)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④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4)为检测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实验需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等。故步骤如下:a.选取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b.第一组每只注射3 mL HIV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3 mL生理盐水做对照。c.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适量的HIV。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因此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预期结果是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
2 / 3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导学聚焦
1.举例说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的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2.分析说明HIV侵染的机理。 3.关注和预防艾滋病。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1.过敏反应
(1)概念: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 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致敏原: 抗原,包括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灰尘等。
(3)类型: 型和 型,速发型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
2.自身免疫病
(1)概念:抗体和T淋巴细胞攻击 ,对组织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2)类型
① 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只攻击某一器官,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
② 自身免疫病:波及全身,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体初次接触致敏原就能引起过敏反应。( )
(2)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 )
(3)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关键。( )
探讨|分析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原理和特点
1.如图是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物质是 ,它是由 产生的。
(2)第一次接触致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为什么?
(3)图中致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相同吗?
2.自身免疫病可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什么差异?
1.体液免疫≠过敏反应
比较内容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激发因素 抗原 致敏原
反应时机 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
抗体分布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结果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2.抗原≠致敏原
比较项目 抗原 致敏原
性质不同 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
感染对 象不同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人的致敏原可能不同,例如,有人对酒精过敏,有人对花粉过敏,有人对青霉素过敏等
1.(2024·浙江金华高二联考)如图为人体过敏反应原理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过强导致的,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B.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致敏原时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泌抗体
2.(2024·浙江杭州联谊学校月考)某糖尿病患者经检测发现体内存在胰岛β细胞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患者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
B.该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胰岛β细胞,使胰岛β细胞受损
C.该患者体内破损的胰岛β细胞会刺激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
D.该患者与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
1.免疫缺乏病的类型
(1)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先天性缺乏 细胞或 细胞,对“非己”成分缺乏免疫应答能力。
(2)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 。
2.艾滋病
(1)病原体:艾滋病病毒即 (HIV),是一种 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 和 三种途径。
(3)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4)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①危害: 逐渐衰退;患者易被感染且感染无法控制;使患者身体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从症状出现时起,预期寿命只有 年。
②预防措施: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毒品;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宫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一般感染HIV后人体会迅速发病。( )
(2)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引起免疫缺乏。( )
(3)感染HIV的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抗体检测来诊断。( )
(4)HI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母婴、血液、接吻、饮食等途径传播。( )
探讨|HIV的感染与艾滋病
1.如图为HIV在辅助性T细胞内增殖示意图,据图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⑨表示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并增殖的过程,其中②③⑤⑥⑦⑧⑨分别表示什么过程?A、B、C分别表示什么物质?
(2)HIV遗传物质传递和表达的方式如何?
2.分析HIV侵入与机体免疫应答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HIV的数量为什么上升后又快速下降?
(2)HIV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从六个角度整合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1.(2025·浙江六校联盟期中)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发生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细胞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IV主要侵入浆细胞,将RNA和逆转录酶输入细胞内
B.感染HIV后,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
C.最终艾滋病患者一般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已感染HIV的孕妇经药物控制后可以顺产并采用母乳喂养
2.(2024·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考)感染HIV会引起艾滋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B.人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合后进入细胞
C.HIV在宿主细胞中经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酶和原料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D.HIV疫苗难以研制的原因之一,是其为RNA病毒,极易变异
(1)过敏反应是
。
(2)自身免疫病是由 出现症状。
(3)HIV与噬菌体侵入细胞的方式不同,从它们的结构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1.(2024·浙江选考冲刺卷)眼霜是一种抗皱保湿类化妆品,可以延缓眼周皮肤衰老。某女士购买眼霜时,取少量涂抹在手腕内侧,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处皮肤出现红肿,该现象最可能与以下哪项有关( )
A.皮肤过敏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免疫缺陷病 D.药物中毒
2.(2024·浙江仙居中学校期中)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会产生免疫病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IV侵入人体细胞后利用人体细胞内的逆转录酶完成逆转录过程
B.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C.花粉过敏者接触花粉出现的瘙痒、红肿现象主要是由细胞免疫引起的
D.过敏反应在不同个体反映出来的症状存在差异
3.(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马来酸蒿乙醚胺,它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该药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B.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C.某患者在使用青蒿素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D.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的组成元素均相同
4.(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某研究成果表明,科学家发现了HIV也许可以通过形成一个三聚体构象(被称为statel)来躲避免疫系统的检测。探索statel的结构,有助于人们防治艾滋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遗传病,患病的母亲所生孩子患艾滋病的可能性较大
B.HIV可通过改变三聚体构象躲避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识别
C.HIV携带逆转录酶,其遗传信息存在于其双链RNA分子上
D.HIV也能侵染脑细胞,故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痴呆症状
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再次 (2)非致病性 (3)速发 迟发
2.(1)自身的组织 (2)①器官特异性 ②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3.(1)× 提示: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致敏原时才会发生。
(2)√
(3)× 提示: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互动探究
1.(1)抗体 效应B细胞
(2)提示:不会,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而产生的反应。
(3)提示:化学本质相同,都是免疫球蛋白。分布不同:致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作用效果不同:致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引发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提示:自身免疫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体只攻击某一器官,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中的胰岛细胞;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则波及全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学以致用
1.D 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A正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确;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致敏原时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D错误。
2.C 依题意,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胰岛β细胞抗体,该抗体会作用于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β细胞损伤引起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患者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A、B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胰岛β细胞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而是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C错误;该患者的治疗应抑制胰岛β细胞抗体的产生,而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恢复胰岛素受体的功能,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不同,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1)B淋巴 T淋巴 (2)艾滋病
2.(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 (2)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3)辅助性T细胞 DNA 辅助性T细胞 (4)①免疫功能 1~3 ②远离
3.(1)× 提示:感染HIV后一般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才发病。
(2)√
(3)× 提示:感染HIV的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4)× 提示:HIV病毒不会通过饮食途径传播。
互动探究
1.(1)提示:②表示融合;③表示脱壳;⑤表示整合;⑥表示转录;⑦表示翻译;⑧表示组装;⑨表示释放;A表示逆转录酶;B表示病毒RNA;C表示病毒蛋白质。
(2)提示:
2.(1)提示:在HIV侵入人体后初期迅速增殖,由于此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大量病毒被消灭,因此数量又快速下降。
(2)提示: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如果辅助性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会严重减退甚至丧失,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而导致死亡。
学以致用
1.C HIV主要侵入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将RNA和逆转录酶输入细胞内,A错误;HI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B错误;HIV主要侵入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最终会导致艾滋病患者几乎失去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一般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因此,已感染HIV的孕妇经药物控制后也不可以顺产并采用母乳喂养,D错误。
2.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通过特异性免疫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由于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随着辅助性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A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人体辅助性T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合后进入细胞,B正确;HIV在宿主细胞中经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逆转录酶由HIV提供,所需的原料由宿主细胞提供,C错误;由于HIV为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极易发生变异,因此HIV疫苗难以研制,D正确。
【评价检测】
网络构建
(1)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抗体和T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组织
(3)提示:HIV的蛋白质外壳具有包膜,噬菌体没有。
课堂演练
1.A 题干所述某女士购买眼霜时,取少量涂抹在手腕内侧,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处皮肤出现红肿,最可能是发生了皮肤过敏,A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眼霜无关,B错误;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与眼霜无关,C错误;眼霜出售前应该经过严格的质检,原则上不会出现药物中毒,D错误。
2.D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HIV侵入人体细胞后利用人体细胞内的原料、能量、酶等完成逆转录过程,但逆转录酶是HIV自身含有的,A错误;艾滋病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接触花粉出现的瘙痒、红肿现象是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的,C错误;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3.A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A错误。过敏反应指的是当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时,细胞产生组织胺等物质,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发组织水肿,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自身免疫病是指由自身免疫过度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B、C正确。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组成元素相同,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D正确。
4.D 艾滋病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可通过母婴传播,因此患艾滋病的母亲生出患艾滋病孩子的概率较大,A错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B错误;HIV携带逆转录酶,其遗传信息存在于其单链RNA分子上,C错误;HIV也能侵染脑细胞,故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痴呆症状,D正确。
5 / 5(共70张PPT)
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导学聚焦
1.举例说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的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2.分析说明HIV侵染的机理。
3.关注和预防艾滋病。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
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1. 过敏反应
(1)概念: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 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
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致敏原: 抗原,包括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
虫、灰尘等。
(3)类型: 型和 型,速发型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
以导致死亡。
再次
非致病性
速发
迟发
(1)概念:抗体和T淋巴细胞攻击 ,对组织造成损伤并出
现症状。
(2)类型
① 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只攻击某一器官,如胰岛素依赖
性糖尿病等。
② 自身免疫病:波及全身,如 、类风湿性
关节炎等。
自身的组织
器官特异性
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2. 自身免疫病
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体初次接触致敏原就能引起过敏反应。 ( × )
提示: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致敏原时才会发生。
(2)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
( √ )
(3)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关键。 ( × )
提示: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
√
×
探讨|分析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原理和特点
1. 如图是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物质是 ,它是由 产生的。
(2)第一次接触致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而产生的反应。
抗体
效应B细胞
(3)图中致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相同吗?
提示:化学本质相同,都是免疫球蛋白。分布不同:致敏原刺激产生的抗
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作用效果
不同:致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引发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与抗原特
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 自身免疫病可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什么差异?
提示:自身免疫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器
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体只攻击某一器官,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中的胰岛细胞;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则波及全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1. 体液免疫≠过敏反应
比较内容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激发因素 抗原 致敏原
反应时机 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
抗体分布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结果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2. 抗原≠致敏原
比较项目 抗原 致敏原
性质不同 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
感染对 象不同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人的致敏原可能
不同,例如,有人对酒精过敏,有人对花粉过敏,
有人对青霉素过敏等
1. (2024·浙江金华高二联考)如图为人体过敏反应原理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过强导致的,应用
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B.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 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致敏原时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 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泌抗体
√
解析: 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
解过敏反应症状,A正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
确;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致敏原时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对
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
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D错误。
2. (2024·浙江杭州联谊学校月考)某糖尿病患者经检测发现体内存在胰
岛β细胞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患者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
B. 该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胰岛β细胞,使胰岛β细胞受损
C. 该患者体内破损的胰岛β细胞会刺激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
D. 该患者与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
解析: 依题意,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胰岛β细胞抗体,该抗体会作用于
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β细胞损伤引起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患者免疫
系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A、B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胰岛β细胞
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而是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
后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C错误;该患者的治疗应抑制胰岛β细胞抗
体的产生,而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恢复胰岛素受体的功
能,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不同,D正确。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
1. 免疫缺乏病的类型
(1)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先天性缺乏 细胞或 细
胞,对“非己”成分缺乏免疫应答能力。
(2)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 。
B淋巴
T淋巴
艾滋病
(1)病原体:艾滋病病毒即 (HIV),是一种
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
液、尿液和乳汁中。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 和 三种
途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
转录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2. 艾滋病
(3)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c
c
c
(4)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①危害: 逐渐衰退;患者易被感染且感染无法控制;使
患者身体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从症状出现时起,预期寿命只
有 年。
免疫功能
1~3
②预防措施: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毒
品;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宫产,并对其婴儿采用
人工哺乳。
远离
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一般感染HIV后人体会迅速发病。 ( × )
提示:感染HIV后一般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才发病。
(2)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引起免疫缺乏。
( √ )
(3)感染HIV的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抗体检测来诊断。
( × )
提示:感染HIV的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
√
×
(4)HI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母婴、血液、接吻、饮食等途径传播。
( × )
提示:HIV病毒不会通过饮食途径传播。
×
探讨|HIV的感染与艾滋病
1. 如图为HIV在辅助性T细胞内增殖示意图,据图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⑨表示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并增殖的过程,其中②③⑤⑥⑦⑧⑨分别表示什么过程?A、B、C分别表示什么物质?
提示:②表示融合;③表示脱壳;⑤表示整合;⑥表示转录;⑦表示翻译;⑧表示组装;⑨表示释放;A表示逆转录酶;B表示病毒RNA;C表示病毒蛋白质。
(2)HIV遗传物质传递和表达的方式如何?
提示:
2. 分析HIV侵入与机体免疫应答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HIV的数量为什么上升后又快速下降?
提示:在HIV侵入人体后初期迅速增殖,由于此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正常,大量病毒被消灭,因此数量又快速下降。
(2)HIV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
恶性肿瘤?
提示: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
助,如果辅助性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会严重减退甚
至丧失,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而导致死亡。
从六个角度整合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1. (2025·浙江六校联盟期中)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
日”。艾滋病的发生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细
胞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侵入浆细胞,将RNA和逆转录酶输入细胞内
B. 感染HIV后,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
C. 最终艾滋病患者一般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 已感染HIV的孕妇经药物控制后可以顺产并采用母乳喂养
√
解析: HIV主要侵入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将RNA和逆转录酶输入细胞
内,A错误;HI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B错误;HIV主要侵入人体的辅助性T细
胞,最终会导致艾滋病患者几乎失去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一
般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三种: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因此,已感染HIV的孕妇经药物控制后也
不可以顺产并采用母乳喂养,D错误。
2. (2024·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考)感染HIV会引起艾滋病,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B. 人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合后进入细胞
C. HIV在宿主细胞中经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酶和原料都由宿主细胞
提供
D. HIV疫苗难以研制的原因之一,是其为RNA病毒,极易变异
√
解析: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通过特异性免疫
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由于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
随着辅助性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A正确;HIV主要攻
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人体辅助性T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
合后进入细胞,B正确;HIV在宿主细胞中经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
逆转录酶由HIV提供,所需的原料由宿主细胞提供,C错误;由于HIV为
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极易发生变异,因此HIV疫苗难以研制,D
正确。
评价检测
(1)过敏反应是
。
(2)自身免疫病是由 出现症状。
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
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抗体和T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组织
(3)HIV与噬菌体侵入细胞的方式不同,从它们的结构分析造成这种差异
的主要原因。
提示:HIV的蛋白质外壳具有包膜,噬菌体没有。
1. (2024·浙江选考冲刺卷)眼霜是一种抗皱保湿类化妆品,可以延缓眼
周皮肤衰老。某女士购买眼霜时,取少量涂抹在手腕内侧,一段时间后发
现该处皮肤出现红肿,该现象最可能与以下哪项有关( )
A. 皮肤过敏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免疫缺陷病 D. 药物中毒
解析: 题干所述某女士购买眼霜时,取少量涂抹在手腕内侧,一段时
间后发现该处皮肤出现红肿,最可能是发生了皮肤过敏,A正确;系统性
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眼霜无关,B错误;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
的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与眼霜无关,C错误;眼霜出售前
应该经过严格的质检,原则上不会出现药物中毒,D错误。
√
2. (2024·浙江仙居中学校期中)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会产生免疫病
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侵入人体细胞后利用人体细胞内的逆转录酶完成逆转录过程
B. 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C. 花粉过敏者接触花粉出现的瘙痒、红肿现象主要是由细胞免疫引起的
D. 过敏反应在不同个体反映出来的症状存在差异
√
解析: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HIV侵入人体细胞后利用人体细胞内
的原料、能量、酶等完成逆转录过程,但逆转录酶是HIV自身含有的,
A错误;艾滋病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
免疫病,B错误;接触花粉出现的瘙痒、红肿现象是过敏反应,主要是
由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的,C错误;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
个体差异,D正确。
3. (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系
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马来酸蒿乙醚胺,它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该
药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B.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C. 某患者在使用青蒿素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引起组织水肿
D. 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的组成元素均相同
√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
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A错误。过敏反应指的是当机体再次接触致敏
原时,细胞产生组织胺等物质,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
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发组织水肿,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
自身免疫病是指由自身免疫过度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
B、C正确。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组成元素
相同,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D正确。
4. (2024·浙江高二联考期中)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某研究成果表
明,科学家发现了HIV也许可以通过形成一个三聚体构象(被称为statel)
来躲避免疫系统的检测。探索statel的结构,有助于人们防治艾滋病。下列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遗传病,患病的母亲所生孩子患艾滋病的可能性较大
B. HIV可通过改变三聚体构象躲避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识别
C. HIV携带逆转录酶,其遗传信息存在于其双链RNA分子上
D. HIV也能侵染脑细胞,故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痴呆症状
√
解析: 艾滋病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可通过母婴传播,因此患艾滋
病的母亲生出患艾滋病孩子的概率较大,A错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
抗原的功能,B错误;HIV携带逆转录酶,其遗传信息存在于其单链RNA分
子上,C错误;HIV也能侵染脑细胞,故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痴呆症状,D
正确。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1. 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 ④初次接
触致敏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
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①③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2. 对于第一次注射青霉素的病人,护士仍要对该病人皮试,下列相关说法
正确的是( )
A. 护士技术没过关,她没掌握致敏原与机体作用的特点
B. 青霉素与其他致敏原不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C. 生活中人们可能已接触青霉素或青霉素类似物,第一次注射也可能会引
起过敏反应
D. 出生时从母体获得了相应抗体,因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也必须皮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4·浙江嘉兴高二期中)如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 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D. 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
误;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细胞②是B淋巴细胞,在
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
胞,C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
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①a表示的是效应B细胞 ②图中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③这种病属于过
敏反应 ④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由图示可知,a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a表示效应B细胞,①
正确;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图中吞噬细胞不属于淋
巴细胞,②错误;由图示可以看出,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攻击正常细
胞,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③错误;抗体能攻击自身正常红细胞,
说明抗原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红细胞表面结构相似,即红细胞膜上有
抗原物质,④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2025·浙江衢州期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在肝细胞内,血
浆中含量低。自身免疫性肝炎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所致,患者血浆中
ALT高于正常值,且自身抗体阳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ALT的正常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 血浆中ALT的含量可作为诊断肝细胞损伤的检测指标
C.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免疫异常疾病,可通过远离过敏源避免
D. 患者免疫系统将肝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视作抗原,产生自身抗体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正常机体的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各项理化性质在一定范
围内波动,血浆中ALT的正常值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因为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在肝细胞内,血浆中含量低,当肝细胞受损
时,ALT会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浆中ALT含量升高,所以血浆中ALT的
含量可作为诊断肝细胞损伤的检测指标,B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疾病是
一种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通过远离过敏源不能避免,C错误;浆
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肝细胞表面
的某种结构结合,说明肝细胞表面的该结构相当于抗原,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
6. (2024·浙江联考模拟)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
国的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下列关于HIV和艾
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HIV的细胞结构中有逆转录酶
C. HIV会通过握手传播
D. HIV侵入人体会破坏辅助性T细胞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乏病,A错误;HIV为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
构,B错误;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通
过握手传播,C错误;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浙江杭州高二联考期中)请阅读资料,完成7~8小题。
HIV在入侵人体后,首先感染T细胞,2小时后被感染的T细胞开始攻击
巨噬细胞,将病毒传递至巨噬细胞。48小时内巨噬细胞经循环系统可把病
毒带至全身各处,期间使用“艾滋阻断药”(PEP)阻断艾滋病毒的感染
率可达99.5%左右,起到防御作用。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案为三联药物阻
断:恩曲他滨(FTC),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TDF),核
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拉替拉韦(RAL),整合酶抑制剂(注:整合酶的
作用是将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
7.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时,只注入病毒的RNA
B. 艾滋病可以通过握手、蚊虫叮咬途径传播
C. RAL阻断的时间节点晚于FTC和TDF
D. “阻断药”发挥功效的场所都在内环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HIV属于RNA病毒,HIV入侵人体后,先通过RNA逆转录生成
DNA,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但正常人体细胞中无该酶,该酶存在HIV病
毒中,所以HIV在侵染人体辅助性T细胞时不仅注入核酸,还注入逆转录
酶,A错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蚊虫叮咬、共用
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
传播HIV,B错误;HIV入侵人体后,先通过RNA逆转录生成DNA,再将病
毒DNA整合到人体的DNA上,这些过程发生在细胞内,FTC和TDF均为核
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RAL为整合酶抑制剂,因此RAL阻断的时间节点晚
于FTC和TDF,且“阻断药”发挥功效的场所在细胞内部,不在内环境
(细胞外液),C正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 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快速分化成熟的
结果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
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HIV进入人体后,需要细胞免疫将细
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同时还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
体结合来形成沉淀,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人体感染HIV后,其血清中会含有一定量的
HIV抗体,故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
染HIV,C错误;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生
成并迁移到胸腺中快速成熟的结果,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4·浙江高二期中)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
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那么,环孢素A可用于( )
A. 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B.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 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
D. 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
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可知,环孢素A不能预防和治疗艾滋病,A错
误;环孢素A的作用相当于免疫抑制剂,可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
但不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B错误,C正确;环孢素A能降低机体免疫
防御功能,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2025·浙江金华一中月考)机体再次摄入食物过敏原后,大脑相应区
域会被激活,个体产生厌恶反应行为,该过程机理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
B. 肥大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
C. 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
D. 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
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A正确;抗体不是肥大细
胞产生的,而是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据图可知,细胞因子可将信号传
递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厌恶反应行为,因此可说明部分细胞因子
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C正确;据图可知,厌恶反应行为的产生存在细胞
因子和大脑皮层的参与,说明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
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2024·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糖皮质激素(GC)在机体巨噬细胞对
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抗过敏反应以及血糖平衡等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
用,当机体出现炎症时,还能发挥抗炎症反应。GC的分泌和调节机制如图
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增加
B. GC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
C. GC抑制巨噬细胞发挥作用,会减弱特异性免疫
D. GC能通过减少浆细胞产生组织胺,从而发挥抗过敏反应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GC可发挥抗炎症反应,因此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液中CRH
和ACTH含量增加从而促进GC分泌增多,A正确;GC为糖皮质激素,可作
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从而升高血糖,
B正确;GC能抑制机体巨噬细胞对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从而抑制免疫反
应,C正确;浆细胞产生抗体,不产生组织胺,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2024·浙江杭州师大附中校考期中)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
病,该病因感染HIV而引起。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给老鼠注射HIV制剂
(减毒HIV+生理盐水)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试验失败,如图是HIV制剂引
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编号代
表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侵
染 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在宿主细胞内,其遗传
物质通过 生成DNA分子,整合进宿主细胞DNA中。
解析: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
攻击目标是辅助性T细胞。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在宿主细胞内,其遗
传物质通过逆转录生成DNA分子,整合进宿主细胞DNA中。
辅助性T
逆转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图中物质A是 ,⑤是 。
解析: 分析题图,物质B表示抗体,⑤是效应B(浆)细胞,④是记
忆B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细胞因子,②是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效应B(浆)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 (填序号)细胞
能迅速增殖分化。
解析: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④记忆B细胞能迅速
增殖分化。
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为检测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进行以
下实验:
a.选取 ,均分为两组。
b.第一组每只注射3 mL HIV 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 。
c.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 ,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
应抗体的水平,预期结果是 。
生理状况相似的老鼠若干只
3 mL生理盐水
适量HIV制剂
第一组老鼠抗体量明显大于第二组老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为检测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实验
需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等。故步骤如下:a.选取身体
健康、体重、大小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b.第一组每只注射3 mL
HIV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3 mL生理盐水做对照。c.两周后,给两组老鼠
注射适量的HIV。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因此随之检
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预期结果是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
高于第二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