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调节中的几个重点概念区分
1.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不同 作战武器 抗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免疫细胞 主要是B细胞 主要是T细胞
攻击对象 细胞外的抗原 被病毒侵染的体细胞、自身癌变细胞和异体细胞
作用方式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亲密接触
免疫结果 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相同 都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 都能形成记忆细胞; 都存在二次免疫应答
联系 外毒素 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病毒和胞 内寄生菌 侵入靶细胞之前,体液免疫起作用,阻止病原体的传播感染;侵入靶细胞后,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暴露抗原,再由体液免疫沉淀抗原
2.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免疫类型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疫苗类型 抗原(灭活微生物、减毒微生物、分离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抗体(抗毒素、抗血清等)
作用时间 长期 短时
主要功效 对相关疾病的预防 对相关疾病的治疗
实例列举 接种流感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抗破伤风抗体的血清,医治破伤风梭菌感染者
【针对练习】
1.(2024·浙江杭州联考期中)图1、图2分别为两种特异性免疫的某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抗体只能结合一个特定的抗原
B.图1中被感染的体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一个病原体可被多种抗体特异性结合
D.巨噬细胞清除图2中的病原体—抗体沉淀物,属于非特异性反应
2.下列关于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接种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B.与被动免疫相比,主动免疫产生的效果快,但持续时间短
C.注射破伤风血清比接种破伤风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都属于免疫接种,都是用来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二、免疫与疫苗
疫苗类型 特点
减毒 活疫苗 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糖丸”
灭活的 死疫苗 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新型疫苗 DNA 疫苗 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如质粒)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发强而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RNA 疫苗 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mRNA通过一定的设计和修饰,导入细胞,以细胞为“工厂”,生产相应的蛋白质,进而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针对练习】
3.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中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但往往需要多次接种。下列关于灭活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灭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注射到体内的灭活疫苗可以直接刺激浆细胞分泌抗体
C.利用病毒制作的灭活疫苗失去致病力和抗原性
D.多次接种灭活疫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
4.(2024·浙江丽水高二期末)“百白破”三联体疫苗是由百日咳灭活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可有效降低儿童感染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分子被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受体直接识别
B.接种疫苗后,产生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的浆细胞
C.接种成功后,再次感染时记忆细胞群会直接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D.多次接种该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5.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1.(2025·浙江1月选考11题)近年报道了多起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人体感染猴痘病毒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猴痘病毒的增殖发生在血浆内
B.注射猴痘病毒疫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C.体内的各种B淋巴细胞都能识别猴痘病毒
D.在抵抗猴痘病毒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2.(2023·浙江1月选考17题)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3.(2020·浙江7月选考17题)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4.(2020·浙江1月选考30题)欲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皮肤存活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要求与说明:A、B系大鼠即为A、B品系大鼠。实验条件适宜。皮肤存活率是指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
实验思路:
(1)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
回答下列问题:
(1)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皮肤移植后时间):
(2)分析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 。
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理由是
。
还可设置组5,其处理是 ,理由是
。
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
。
章末整合提升
【体系构建】
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溶菌酶、干扰素、细胞因子和抗体
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T淋巴细胞 抗体 B淋巴细胞
【素养提升】
1.A 结合图示2可以看出,同一种病原体上含有多种抗体结合的区域,故多种抗体可以作用于同一种病原体,一个抗体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A错误,C正确;图1免疫应答方式为细胞免疫的过程,被感染的体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图2抗体与相应的病原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后,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可被巨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反应,D正确。
2.A 主动免疫发挥作用的速度相对较慢,作用时间长,B错误;注射破伤风血清属于被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主动免疫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C错误;主动免疫是用来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是用来治疗某种传染性疾病的,D错误。
3.D 灭活疫苗属于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疫苗),B错误;利用病毒制作的灭活疫苗保留其抗原性,C错误;多次接种灭活疫苗能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D正确。
4.B 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能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可见,抗原分子不能被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受体直接识别,A错误;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形成的浆细胞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可见,接种“百白破”三联体疫苗后,产生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的浆细胞,B正确;接种成功后,再次感染时,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前者产生的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后者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裂解靶细胞,继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C错误;多次接种该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这不属于被动免疫,而是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5.B 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质,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DNA疫苗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C正确;人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D正确。
真题感悟
1.D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猴痘病毒的增殖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注射猴痘病毒疫苗会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关的抗体等,属于人工主动免疫,B错误;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病毒,C错误;在抵抗猴痘病毒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作为第二信号,且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2.C 由题意可知,左眼损伤会引起自身免疫,说明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并未被完全清除,A错误;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说明人体内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B错误;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C正确;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攻击另一只眼球,引发自身免疫,D错误。
3.D 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A正确;HIV逆转录出DNA后会整合到宿主的DNA中,DNA片段的连接会形成磷酸二酯键,B正确;HIV逆转录出DNA需要逆转录酶参与,C正确;HIV是逆转录病毒,并不能直接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D错误。
4.(1)如图
(2)①A、B系大鼠 ②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 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③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根据实验分组可知:组1是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移植皮肤的受体是A系大鼠,由于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相同,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所以皮肤存活率最高;组2是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移植皮肤的受体是B系大鼠,由于A系大鼠与B系大鼠的MHC不同,对于受体B系大鼠而言,A系大鼠的皮肤是异体移植的组织,会发生初次细胞免疫反应,所以皮肤存活率比组1低;组3是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相当于二次免疫应答,比组2的免疫应答更快速而猛烈,皮肤存活率比组2更低。预测实验结果如答案所示,要注意实验的横坐标是皮肤移植后时间,纵坐标是皮肤存活率,三组的曲线趋势要画正确,单位、标题不要忘记书写。(2)①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是A、B系大鼠。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免疫抑制剂处理的作用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削弱免疫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异体移植时发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细胞免疫,而细胞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T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是胸腺,若切除大鼠的胸腺,则大鼠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免疫减弱,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延长。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3 / 4(共33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知能整合再提升
目 录 CONTENTS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真题感悟
体系构建
c
c
c
c
c
c
c
c
素养提升
一、免疫调节中的几个重点概念区分
1.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不
同 作战武器 抗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免疫细胞 主要是B细胞 主要是T细胞
攻击对象 细胞外的抗原 被病毒侵染的体细胞、自身癌变细胞和异体细胞
作用方式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亲密接触
免疫结果 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相
同 都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 都能形成记忆细胞; 都存在二次免疫应答 联
系 外毒素 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病毒和
胞内寄生菌 侵入靶细胞之前,体液免疫起作用,阻止病原体的传播感
染;侵入靶细胞后,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暴露抗原,再由
体液免疫沉淀抗原 2.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免疫类型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疫苗类型 抗原(灭活微生物、减毒微生
物、分离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抗体(抗毒素、抗血清等)
作用时间 长期 短时
主要功效 对相关疾病的预防 对相关疾病的治疗
实例列举 接种流感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抗破伤风抗体的血清,医治破伤风梭菌感染者
【针对练习】
1. (2024·浙江杭州联考期中)图1、图2分别为两种特异性免疫的某阶段
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抗体只能结合一个特定的抗原
B. 图1中被感染的体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 一个病原体可被多种抗体特异性结合
D. 巨噬细胞清除图2中的病原体—抗体沉淀物,属于非特异性反应
√
解析: 结合图示2可以看出,同一种病原体上含有多种抗体结合的区
域,故多种抗体可以作用于同一种病原体,一个抗体有两个抗原结合位
点,A错误,C正确;图1免疫应答方式为细胞免疫的过程,被感染的体细
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图2抗体与相应的病原体发生特异性
免疫反应后,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可被巨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反
应,D正确。
2. 下列关于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接种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B. 与被动免疫相比,主动免疫产生的效果快,但持续时间短
C. 注射破伤风血清比接种破伤风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都属于免疫接种,都是用来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
方法
解析: 主动免疫发挥作用的速度相对较慢,作用时间长,B错误;注射
破伤风血清属于被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主动免疫可获
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C错误;主动免疫是用来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
被动免疫是用来治疗某种传染性疾病的,D错误。
√
二、免疫与疫苗
疫苗类型 特点
减毒活疫
苗 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
如“糖丸”
灭活的死
疫苗 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
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
苗、流感疫苗
疫苗类型 特点
新
型
疫
苗 DNA
疫苗 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如质粒)直
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
(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发
强而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RNA
疫苗 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mRNA通过一定的设计和修饰,导入细
胞,以细胞为“工厂”,生产相应的蛋白质,进而引起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
【针对练习】
3.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中灭活疫苗安
全性好,但往往需要多次接种。下列关于灭活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灭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注射到体内的灭活疫苗可以直接刺激浆细胞分泌抗体
C. 利用病毒制作的灭活疫苗失去致病力和抗原性
D. 多次接种灭活疫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
√
解析: 灭活疫苗属于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浆细胞不能
识别抗原(疫苗),B错误;利用病毒制作的灭活疫苗保留其抗原性,C错
误;多次接种灭活疫苗能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记忆
细胞和抗体,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D正确。
4. (2024·浙江丽水高二期末)“百白破”三联体疫苗是由百日咳灭活菌
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
三联体疫苗可有效降低儿童感染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分子被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受体直接识别
B. 接种疫苗后,产生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的浆细胞
C. 接种成功后,再次感染时记忆细胞群会直接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D. 多次接种该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
解析: 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能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
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可见,抗原分子不能被辅助性T
细胞的表面受体直接识别,A错误;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
异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形成的浆细胞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可见,接
种“百白破”三联体疫苗后,产生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
同的浆细胞,B正确;接种成功后,再次感染时,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
会迅速增殖分化,前者产生的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后者产生的细胞毒
性T细胞会裂解靶细胞,继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C错误;多次接种该
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
胞,这不属于被动免疫,而是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5. 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
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
免疫反应。下列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 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 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 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
解析: 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质,激发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DNA疫苗不能产生抗体,B
错误;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C
正确;人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D正确。
真题感悟
1. (2025·浙江1月选考11题)近年报道了多起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人体感
染猴痘病毒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猴痘病毒的增殖发生在血浆内
B. 注射猴痘病毒疫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C. 体内的各种B淋巴细胞都能识别猴痘病毒
D. 在抵抗猴痘病毒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
解析: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猴痘病毒的增殖发生在细胞
内,A错误;注射猴痘病毒疫苗会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关的抗体等,
属于人工主动免疫,B错误;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病毒,C错误;在抵
抗猴痘病毒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作为第二信号,且分
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
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2. (2023·浙江1月选考17题)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
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 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 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
解析: 由题意可知,左眼损伤会引起自身免疫,说明在人体发育过程
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并未被完全清除,A错误;右眼会因自身免疫
而受损,说明人体内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B错误;晶状
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
引起特异性免疫,C正确;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细
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攻击另一只眼球,引发自身免疫,D错误。
3. (2020·浙江7月选考17题)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
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 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 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 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
质
√
解析: 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
入细胞,A正确;HIV逆转录出DNA后会整合到宿主的DNA中,DNA片段
的连接会形成磷酸二酯键,B正确;HIV逆转录出DNA需要逆转录酶参
与,C正确;HIV是逆转录病毒,并不能直接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D
错误。
4. (2020·浙江1月选考30题)欲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某同
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皮肤存活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
分析。
(要求与说明:A、B系大鼠即为A、B品系大鼠。实验条件适宜。皮肤存
活率是指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排斥反应指移
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
实验思路:
(1)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
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
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
回答下列问题:
(1)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皮肤
移植后时间):
答案:如图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根据实验分组可知:组1是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移植皮肤的受体是A系大鼠,由于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相同,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所以皮肤存活率最高;组2是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移植皮肤的受体是B系大鼠,由于A系大鼠与B系大鼠的MHC不同,对于受体B系大鼠而言,A系大鼠的皮肤是异体移植的组织,会发生初次细胞免疫反应,所以皮肤存活率比组1低;组3是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相当于二次免疫应答,比组2的免疫应答更快速而猛烈,皮肤存活率比组2更低。预测实验结果如答案所示,要注意实验的横坐标是皮肤移植后时间,纵坐标是皮肤存活率,三组的曲线趋势要画正确,单位、标题不要忘记书写。
①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 。
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
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
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理由是
。
还可设置组5,其处理是 ,理由是
。
A、B系大鼠
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
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
切除
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2)分析与讨论:
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
。
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
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解析: ①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是A、B系大鼠。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免疫抑制剂处理的作用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削弱免疫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异体移植时发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细胞免疫,而细胞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T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是胸腺,若切除大鼠的胸腺,则大鼠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免疫减弱,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延长。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