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章末整合提升 知能整合再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章末整合提升 知能整合再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4 10:38:31

文档简介

一、归纳概括不同处理条件下植物向性运动的结果
【针对练习】
1.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胚芽鞘直立生长
B.②胚芽鞘弯曲生长
C.③胚芽鞘不弯曲也不生长
D.④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2.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分析下列单子叶植物幼苗的生长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只有A
B.幼苗向左弯曲生长的只有F、G
C.幼苗向右弯曲生长的只有C、D、I
D.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只有B
3.如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系列实验(箭头表示光照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的生长素含量相等,胚芽鞘①将直立生长
B.②将向右侧弯曲生长,③将直立生长
C.④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⑦和⑧都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
二、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1.验证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
①实验材料:胚芽鞘若干,云母片若干等。
②变量分析
自变量:发生部位;控制方法:云母片插入;
因变量:是否发生横向运输;检测指标:胚芽鞘是否发生弯曲生长。
③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或者:
2.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①实验材料:胚芽鞘若干,琼脂块若干等。
②变量分析
自变量:琼脂块是否接触过尖端;因变量: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检测指标: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
③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3.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
①实验材料:胚芽鞘若干,云母片若干等。
②变量分析
自变量:生长素能否到达尖端下部;
因变量:生长部位是否在尖端下部;
检测指标:胚芽鞘是否发生弯曲生长。
③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针对练习】
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弯曲情况,①③组背地弯曲生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能横向运输
B.②组胚芽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被阻断
C.拔掉②组云母片后将恢复弯曲生长
D.该实验可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5.为探究植物在单侧光下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生长作用增强,还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玉米幼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a、c>d,说明在单侧光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
B.若a>c+d=e+f,说明在单侧光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运
C.若c<d、e<c,说明在单侧光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又有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
D.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向光侧细胞伸长较背光侧快
6.请完成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
(1)某同学为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上述实验现象应该是甲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乙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组织在单侧光照射下不均匀生长的原因,有两种观点:
A.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生长抑制物分布不均匀
以下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的探究:
实验一:用被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并测得该侧放射性百分率为84.2%,另一侧放射性百分率为15.8%。用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得向光侧(原生长素处理的一侧)放射性百分率为68.9%,背光侧放射性百分率为31.1%。
实验二:用某种理化方法测得,经单侧光照射后,发生弯曲的向日葵下胚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50.5%和49.5%;黑暗中的向日葵下胚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50%。
①实验一的结果支持    (填字母)观点,原因是生长素发生了      。
②实验二的结果支持    (填字母)观点,但实验二存在明显的缺陷,你认为还需对实验二的设计思路做怎样的完善?
                                             。
1.(2022·浙江6月选考2题)新采摘的柿子常常又硬又涩。若将柿子与成熟的苹果一起放入封闭的容器中,可使其快速变得软而甜。这主要是利用苹果产生的(  )
A.乙烯 B.生长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2.(2022·浙江1月选考4题)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  )
A.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
C. 脱落酸 D.赤霉素
3.(2025·浙江1月选考14题)科学家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AtCKX1和AtCKX2分别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获得两种转基因烟草Y1和Y2,培养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植株 主根长度(mm) 侧根数(条) 不定根数(条) 叶片数(片) 相对叶表面积(%)
WT 32.0 2.0 2.1 19.0 100
Y1 50.0 6.6 3.5 8.2 13.5
Y2 52.0 5.6 3.5 12.0 23.3
注:表内数据为平均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WT相比,Y2光合总面积增加
B.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同且低于WT
C.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叶片数会增加
D.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增加
4.(2023·浙江1月选考18题)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切去叶片,保留叶柄,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分别在不同时间用一定浓度IAA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越迟使用IAA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
5.(2021·浙江6月选考25题)BA对苹果丛状苗生根的影响如图所示。对照组为“MS培养基+NAA”,实验组分别选取在“MS培养基+NAA”培养了0 h、24 h、48 h、72 h、96 h、120 h的丛状苗,用“MS培养基+NAA+BA”各处理24 h后,再转入“MS培养基+NAA”继续培养。各组都在丛状苗培养的第14 d和第28 d观察并统计生根率,NAA和BA的浓度均为1 μ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A前期处理抑制生根,后期处理促进生根
B.BA对不同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效果均不同
C.不同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
D.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生根
6.(2021·浙江1月选考13题)脱落酸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在植物体内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B.缺水使植物脱落酸含量上升导致气孔关闭
C.提高脱落酸含量可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
D.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的变化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7.(2023·浙江6月选考15题)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章末整合提升
【体系构建】
苗尖端下部  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  顶芽、幼叶和胚  非极性运输和极性运输  生长旺盛的部位  两重性  生长素、细胞分裂和赤霉素  脱落酸和乙烯
【素养提升】
1.D 由于生长素无法透过玻璃片,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而右侧无法向下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右侧,故①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错误;由于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尖端下部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②胚芽鞘直立生长,B错误;由于生长素无法透过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因单侧光照射而引起的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尖端下部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③胚芽鞘直立生长,C错误;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少于右侧,故④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D正确。
2.B 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有A和E,A错误;幼苗向左弯曲生长的只有F、G,因为这两组幼苗的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侧,因而右侧生长速度快于左侧,B正确;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的只有C、D、I、J,C错误;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有B和H,因为这两组尖端下部均无法接受到生长素的刺激,D错误。
3.D 据图分析可知,⑦将直立生长,⑧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D错误。
4.B ②组云母片插入后,胚芽鞘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被阻断,仍能进行极性运输,B错误。
5.C 若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应出现a>b,c<d,A错误;若a=c+d=e+f,且e<f,可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运,B错误;若c<d、e<c,说明在单侧光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又有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C正确;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向光侧细胞伸长较背光侧慢,D错误。
6.(1)向右弯曲生长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①A 横向运输 ②B 用化学方法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抑制物的含量
真题感悟
1.A 已经成熟的苹果产生的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
2.A 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延迟细胞衰老,A正确。
3.C 由表可知,Y2的叶片数比WT少,相对叶表面积也小,因此光合总面积减少,A错误;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导入到野生型烟草中,会使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增多,从而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Y1和Y2是导入了不同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得到的转基因烟草,无法确定它们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活性等情况,所以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无法比较,B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会被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分解,可以使叶片数增加,C正确;由题表信息可知,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后,Y2的侧根数和不定根数都多于野生型,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会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所以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减少,D错误。
4.A 切去叶片的目的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据图分析,越迟使用IAA处理,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越低,即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弱,B错误;乙烯会促进叶柄脱落,由图可知,使用IAA会抑制叶柄脱落,因此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C错误;由图可知,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均表现为抑制叶柄脱落,因此不能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5.C 据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BA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都抑制生根,A错误;由图示看出,培养0 h和96 h后再用BA处理的两实验组,在14 d统计的生根率相同,B错误;由柱形图可知,从48 h开始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共同调节丛状苗生根,D错误。
6.C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保持种子休眠状态。
7.B 结合题图甲、乙可知,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减少,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红光处理使种子中赤霉素含量增加,推测红光处理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红光处理的种子萌发早于赤霉素处理,且萌发率高于赤霉素处理,C错误;脱落酸的作用是维持种子休眠,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可能低于单独红光处理,D错误。
6 / 6(共41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知能整合再提升
目 录 CONTENTS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真题感悟
体系构建
c
c
c
c
c
c
c
c
c
c
素养提升
一、归纳概括不同处理条件下植物向性运动的结果
【针对练习】
1. 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 ①胚芽鞘直立生长
B. ②胚芽鞘弯曲生长
C. ③胚芽鞘不弯曲也不生长
D. ④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解析: 由于生长素无法透过玻璃片,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从
左侧向下运输,而右侧无法向下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多于
右侧,故①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错误;由于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尖端下部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②
胚芽鞘直立生长,B错误;由于生长素无法透过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因
单侧光照射而引起的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尖端
下部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③胚芽鞘直立生长,C错误;在单侧光的刺
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
少于右侧,故④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D正确。
2.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分析下列单子叶植物幼苗
的生长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只有A
B. 幼苗向左弯曲生长的只有F、G
C. 幼苗向右弯曲生长的只有C、D、I
D. 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只有B

解析: 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有A和E,A错误;幼
苗向左弯曲生长的只有F、G,因为这两组幼苗的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
侧,因而右侧生长速度快于左侧,B正确;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幼苗向右
弯曲生长的只有C、D、I、J,C错误;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有B和H,因为
这两组尖端下部均无法接受到生长素的刺激,D错误。
3. 如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系列实验(箭头表示光照方向),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a、b的生长素含量相等,胚芽鞘①将直立生长
B. ②将向右侧弯曲生长,③将直立生长
C. ④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 ⑦和⑧都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⑦将直立生长,⑧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D
错误。
二、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1. 验证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
①实验材料:胚芽鞘若干,云母片若干等。
②变量分析
自变量:发生部位;控制方法:云母片插入;
因变量:是否发生横向运输;检测指标:胚芽鞘是否发生弯曲生长。
③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或者:
2. 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①实验材料:胚芽鞘若干,琼脂块若干等。
②变量分析
自变量:琼脂块是否接触过尖端;因变量: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检测
指标: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
③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①实验材料:胚芽鞘若干,云母片若干等。
②变量分析
自变量:生长素能否到达尖端下部;
因变量:生长部位是否在尖端下部;
检测指标:胚芽鞘是否发生弯曲生长。
3. 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
③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4.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
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弯曲情况,①③组背地弯曲
生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能横向运输
B. ②组胚芽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被阻断
C. 拔掉②组云母片后将恢复弯曲生长
D. 该实验可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针对练习】

解析: ②组云母片插入后,胚芽鞘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被阻断,仍能进
行极性运输,B错误。
5. 为探究植物在单侧光下弯向光源
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
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
加,促进生长作用增强,还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玉米幼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b>a、c>d,说明在单侧光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
B. 若a>c+d=e+f,说明在单侧光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运
C. 若c<d、e<c,说明在单侧光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又有向光
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
D. 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向光侧细胞伸长较背光侧快

解析: 若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应出现a>b,c<d,A错误;若a=c+
d=e+f,且e<f,可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运,B错误;若c<
d、e<c,说明在单侧光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又有向光侧生长素
向背光侧转运,C正确;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向光侧细胞
伸长较背光侧慢,D错误。
6. 请完成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
(1)某同学为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
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上述实验现象应该是甲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乙组中
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
向右弯曲生长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组织在单侧光照射下不均匀生长的原
因,有两种观点:
A.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生长抑制物分布不均匀
以下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的探究:
实验一:用被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并测得该
侧放射性百分率为84.2%,另一侧放射性百分率为15.8%。用单侧光照射
一段时间后,测得向光侧(原生长素处理的一侧)放射性百分率为68.9
%,背光侧放射性百分率为31.1%。
实验二:用某种理化方法测得,经单侧光照射后,发生弯曲的向日葵下胚
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50.5%和49.5%;黑暗中的向日
葵下胚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50%。
①实验一的结果支持 (填字母)观点,原因是生长素发生了

②实验二的结果支持 (填字母)观点,但实验二存在明显的缺陷,
你认为还需对实验二的设计思路做怎样的完善?

A
横向
运输
B
用化学方法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抑制物的含量
真题感悟
1. (2022·浙江6月选考2题)新采摘的柿子常常又硬又涩。若将柿子与成
熟的苹果一起放入封闭的容器中,可使其快速变得软而甜。这主要是利用
苹果产生的(  )
A. 乙烯 B. 生长素
C. 脱落酸 D. 细胞分裂素
解析:  已经成熟的苹果产生的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

2. (2022·浙江1月选考4题)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
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  )
A. 细胞分裂素 B. 生长素
C. 脱落酸 D. 赤霉素
解析:  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延迟细胞衰老,A正确。

3. (2025·浙江1月选考14题)科学家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
AtCKX1和AtCKX2分别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获得两种转基因烟草
Y1和Y2,培养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植株 主根长 度(mm) 侧根数 (条) 不定根 数(条) 叶片数 (片) 相对叶表
面积(%)
WT 32.0 2.0 2.1 19.0 100
Y1 50.0 6.6 3.5 8.2 13.5
Y2 52.0 5.6 3.5 12.0 23.3
注:表内数据为平均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WT相比,Y2光合总面积增加
B. 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同且低于WT
C. 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叶片数会增加
D. 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增加

解析:  由表可知,Y2的叶片数比WT少,相对叶表面积也小,因此光合
总面积减少,A错误;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导入到野生型烟
草中,会使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增多,从而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Y1和Y2
是导入了不同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得到的转基因烟草,无法确定它们
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活性等情况,所以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无法比
较,B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
物,不会被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分解,可以使叶片数增加,C正确;由题表信息可知,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后,Y2的侧根数和不定根数都多于野生型,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会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所以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减少,D错误。
4. (2023·浙江1月选考18题)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切去叶片,
保留叶柄,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分别在不同时间
用一定浓度IAA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实
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越迟使用IAA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 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切去叶片的目的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
确;据图分析,越迟使用IAA处理,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越低,即抑
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弱,B错误;乙烯会促进叶柄脱落,由图可知,使用
IAA会抑制叶柄脱落,因此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C
错误;由图可知,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均表现为抑制叶柄脱落,因此
不能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5. (2021·浙江6月选考25题)BA对苹果丛状苗生根的影响如图所示。对照
组为“MS培养基+NAA”,实验组分别选取在“MS培养基+NAA”培养
了0 h、24 h、48 h、72 h、96 h、120 h的丛状苗,用“MS培养基+NAA+
BA”各处理24 h后,再转入“MS培养基+NAA”继续培养。各组都在丛
状苗培养的第14 d和第28 d观察并统计生根率,NAA和BA的浓度均为1
μ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A前期处理抑制生根,后期处理促进生根
B. BA对不同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效果均不同
C. 不同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
D. 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生根

解析:  据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BA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都抑制生
根,A错误;由图示看出,培养0 h和96 h后再用BA处理的两实验组,在14
d统计的生根率相同,B错误;由柱形图可知,从48 h开始实验组丛状苗的
生根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和细胞分
裂素共同调节丛状苗生根,D错误。
6. (2021·浙江1月选考13题)脱落酸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
生响应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落酸在植物体内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B. 缺水使植物脱落酸含量上升导致气孔关闭
C. 提高脱落酸含量可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
D. 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的变化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解析: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脱落酸抑制种子
萌发,保持种子休眠状态。

7. (2023·浙江6月选考15题)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
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
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
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 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解析:  结合题图甲、乙可知,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减
少,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红光处理使种子中赤霉素含量增加,推测红
光处理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红光
与赤霉素处理相比,红光处理的种子萌发早于赤霉素处理,且萌发率高于
赤霉素处理,C错误;脱落酸的作用是维持种子休眠,若红光处理结合外
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可能低于单独红光处理,D错误。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