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
复习导航
本资料对标中考核心考点,从文学常识→基础积累→内容主旨→手法赏析→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展开,精准覆盖文言复习重点,既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也满足中考一轮复习需求,尤其可与《答谢中书书》形成山水散文对比体系。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
类别 核心内容
作者 郦道元(?—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自幼博览群书,留心河道变迁,著有《水经注》(为《水经》作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兼具文学价值)。
文体 山水散文(兼具地理科学性与文学艺术性),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是《水经注》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创作背景 郦道元为阐释《水经》中 “江水出蜀郡湔氐道” 的记载,实地考察长江三峡地貌,结合史料与见闻创作此文,既记录地理特征,也抒发对自然奇观的敬畏。
核心定位 北魏山水散文的代表作,以 “四季为纲,动静结合” 勾勒三峡全貌,被誉为 “中国山水散文的‘活地图’”。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
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
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或 有时 连词,或者 或王命急宣 高频
良 实在、确实 好、优秀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高频
属引 连续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归属、引用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中频
虽 即使 连词,虽然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高频
至于 到了…… 的时候 表示另提一事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中频
2.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类型 例句 用法 / 句式解析 真题链接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作名词,译为 “飞奔的马” 2024 湖北宜昌(翻译题)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湍:形容词作名词,译为 “急流”;清:形容词作名词,译为 “清波” 2023 四川成都(词义题)
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译为 “在空荡的山谷里” 2025 湖南长沙(语法题)
特殊句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省略句,省略主语 “山”,完整句为 “(两岸之山)连山,略无阙处” 2024 江西南昌(断句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否定判断句,“自非…… 不……” 表 “如果不是…… 就……”,强调条件的唯一性 2023 安徽合肥(翻译题)
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
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之 ①春冬之时(结构助词,“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结合语境判断
其 ①其间千二百里(指示代词,“这”);②飞漱其间(代词,代指 “绝巘”) 区分 “指示代词” 与 “人称代词”
以 ①不以疾也(动词,“认为”);②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避免混淆 “认为” 与 “把”
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
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保留 “自非…… 不……” 的条件逻辑,“亭午” 译为 “正午”,“曦”(日光)需明确为 “太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江水)快 “奔” 必须译为 “飞奔的马”(词类活用不可漏),“不以疾也” 补充主语 “(江水)”,使语义完整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属引” 需拆译为 “连接、延长”,“绝” 译为 “消失”(勿误译为 “断绝”),保留场景的凄清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保留四字短语的并列结构(清 / 荣 / 峻 / 茂),“良” 译为 “实在”(勿误译为 “好”)
三、内容与主旨深度解析(阅读理解核心)
1. 文章结构脉络(分层梳理)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
总起(第 1 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勾勒三峡整体概貌(空间:七百里;地貌:连山、叠嶂),定基调(雄奇壮阔),为分述铺垫
分述(第 2-4 段)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湍急);②春冬:素湍、绿潭、绝巘、怪柏(清幽秀丽);③秋:林寒、涧肃、猿啸(凄婉悲凉) 按 “夏→春冬→秋” 季节顺序展开,各季节聚焦核心特征,形成 “奔放 — 清幽 — 凄婉” 的情感递进
总结(末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收束全文,以民谚佐证秋景的凄清,升华对三峡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感慨
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
表层含义:以季节为线索,描绘三峡的雄奇地貌与四季景观 —— 夏季江水湍急、春冬山水清幽、秋季猿鸣凄切,客观记录三峡的地理特征与自然之美。
深层内涵:①借夏水的 “奔放”、春冬的 “清幽”,抒发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与赞叹;②以秋景的 “凄婉” 和渔歌的 “泪沾裳”,暗含对三峡百姓生活艰辛的同情(古代三峡航运艰险,民生困苦);③通过 “七百里”“千二百里” 等数据,体现地理著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核心情感:“敬自然之奇,怜民生之艰”。
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赏析题高频)
1. 写景技巧(多角度构景)
技巧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
季节顺序 夏(水急)→ 春冬(景幽)→ 秋(情凄) 按季节变化展现三峡不同面貌,避免写景单调,形成情感起伏(壮→美→悲) 2024 江苏苏州(手法题)
动静结合 静态:重岩叠嶂、素湍绿潭(勾勒骨架);动态:夏水襄陵、飞漱其间(赋予生机) 静态景物奠定基调,动态景物凸显活力,使三峡画面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 2023 浙江温州(赏析题)
正侧面结合 正面写夏水 “沿溯阻绝”,侧面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衬其快 正面直接描特征,侧面强化感染力,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2025 山东济宁(分析题)
视听联动 视觉:绝巘怪柏、回清倒影;听觉:猿鸣、渔歌 视觉绘形色,听觉传声响,让读者 “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增强画面代入感 2024 湖北武汉(理解题)
2.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
① 骈句点睛:多用四字短语与对仗,如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时间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景物对),句式整齐,读来铿锵有力,凸显山水的对称美;
② 散句铺陈:整体以散句为主,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语言自然流畅,适合客观叙述地理特征,避免骈文的刻板;
③ 精准凝练:用 “襄陵”(漫上山陵)写夏水之盛,“飞漱”(飞速冲刷)写瀑布之劲,一字传情,无冗余字句。
3. 表现手法
① 借景抒情:借春冬 “清荣峻茂” 的美景抒 “良多趣味” 的愉悦,借秋 “猿啸凄异” 抒对自然与民生的感慨;
② 引用佐证:结尾引用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既增强文本的真实性(民谚反映现实),又强化秋景的凄婉氛围;
③ 对比反衬:以 “乘奔御风” 的快反衬夏水的 “疾”,以春冬的 “清” 反衬秋季的 “凄”,突出各季节的核心特征。
五、问题探究(高频阅读理解题)
本文为什么以 “夏水” 为首个分述对象?
答:因为夏水的 “湍急奔放” 最能体现三峡 “雄奇” 的核心特征,且 “沿溯阻绝”“不以疾也” 等描写最具冲击力,先写最典型的景观,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再按 “春冬→秋” 的顺序,形成 “壮→美→悲” 的情感层次,符合 “由主到次” 的写景逻辑。
“清荣峻茂” 四字分别对应文中哪些景物?有何表达效果?
答:“清” 对应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荣” 对应 “绝巘多生怪柏”(树),“峻” 对应 “重岩叠嶂”(山),“茂” 对应 “草盛”(草);四字概括四种景物的特征,简洁凝练,且形成并列结构,读来节奏明快,凸显春冬三峡的 “清幽秀丽”。
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答:①内容上,渔歌 “猿鸣三声泪沾裳” 印证了秋景的 “凄异”,强化三峡秋季的悲凉氛围;②情感上,借渔歌中百姓的 “泪”,暗含对三峡航运艰险、民生困苦的同情;③结构上,收束全文,与开头 “七百里三峡” 的壮阔形成对比,使情感更完整。
文中 “猿鸣” 的描写在不同季节有何差异?体现了什么?
答:春冬时节的猿鸣未直接描写,暗含在 “良多趣味” 中,偏轻快;秋季的猿鸣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偏悲凉。差异体现了三峡 “四季景异,情感不同” 的特点,也反映了作者 “以景衬情” 的写作思路。
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
(一)基础默写题
真题 1(2025 湖北宜昌)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三峡》中描写春冬时节三峡清幽秀丽景色的句子是:“,。,。”
答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解析:聚焦 “春冬”“清幽秀丽” 关键词,注意 “湍”(勿写 “端”)、“巘”(易错字,需记准字形)、“漱”(勿写 “嗽”)。
真题 2(2024 四川成都)
《三峡》中用夸张手法写三峡两岸山高的句子是:“,。”
答案: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解析:抓住 “夸张”“山高”,“隐天蔽日” 直接体现山的高大,注意 “嶂”(勿写 “障”)。
(二)词句翻译题
真题(2023 安徽合肥)
翻译下列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解析:“自非” 译为 “如果不是”(表条件),“亭午”“夜分” 需明确为 “正午”“半夜”,“曦”(日光)译为 “太阳”,不可漏译条件逻辑。
(三)内容理解题
真题(2025 湖南长沙)
文中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体现了夏水的什么特点?作者如何强化这一特点?
答案:体现夏水 “水位高、流速快” 的特点;作者先正面描写 “襄陵”(水位漫上山陵)、“沿溯阻绝”(上行下行都阻断),再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衬托,以 “奔马”“疾风” 的快反衬夏水的湍急,强化特点。
解析:先概括特征,再分 “正面描写”“侧面衬托” 分析,结合具体语句。
答题模板:特征概括(XX 特点)+ 描写方式(正面 / 侧面)+ 文本例证(文中句子)+ 效果(强化 XX)。
(四)手法赏析题
真题 1(2024 江苏苏州)
分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静态景物(水、潭、影),勾勒春冬三峡的清幽;“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是动态景物(泉、瀑),赋予画面生机;动静结合既展现春冬三峡的 “秀”,又避免写景单调,凸显 “良多趣味” 的情感。
解析:先明确手法,再拆分 “静景”“动景”,最后关联主旨情感。
答题模板:手法(动静 / 视听结合)+ 分述景物(静景写 XX,动景写 XX)+ 作用(展现 XX 特征 / 抒发 XX 情感)。
真题 2(2024 四川达州)
对比《三峡》与《答谢中书书》,简析两文写景手法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均运用动静结合手法。《三峡》以 “重岩叠嶂”(静)衬 “夏水襄陵”(动),《答谢中书书》以 “青林翠竹”(静)配 “猿鸟乱鸣”(动),皆通过动静对比凸显山水生机。
不同点:①写景顺序:《三峡》按 “夏→春冬→秋” 季节顺序,《答谢中书书》按 “仰观→俯察→朝暮” 时空顺序;②语言风格:《三峡》骈散结合(如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对仗,“自三峡七百里中” 散句),《答谢中书书》以骈句为主(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更显华丽。
解析:先找共性,再从 “顺序”“语言” 析差异,结合例句佐证。
答题模板:相同点(手法 + 两文例证)→ 不同点(角度:顺序 / 语言 / 情感 + 两文例证)→ 总结表达效果。
七、拓展对比(与《答谢中书书》对比)
对比维度 《三峡》 《答谢中书书》
情感基调 敬畏自然(夏水的雄奇)+ 同情民生(秋渔歌的凄婉),情感更复杂深沉 热爱自然(山川之美)+ 欣慰知音(与谢中书共赏),情感昂扬闲适
写景侧重 聚焦三峡 “七百里” 的壮阔地貌,按季节展现金景,突出 “奇险” 与 “变化” 聚焦江南山川的 “秀美”,按 “时空”(朝暮、四季)铺陈,突出 “精致” 与 “和谐”
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语言质朴严谨(符合地理著作特性),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以骈句为主,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写作目的 兼具地理记录(阐释《水经》)与文学抒情,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 纯抒情(回复友人),借山水表达隐居之乐与知音之幸,文学性更强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
默写易错字:
“阙”(略无阙处)勿写 “缺”(“阙” 为通假字,通 “缺”,但默写需写原文 “阙”);
“曦”(不见曦月)勿写 “羲”(“曦” 指日光,与 “日” 相关,偏旁为 “日”);
“巘”(绝巘多生怪柏)易错写(上下结构,上 “山” 下 “献”);
“漱”(飞漱其间)勿写 “嗽”(“漱” 与 “水” 相关,偏旁为 “氵”,“嗽” 为 “口” 字旁,指咳嗽)。
词义误解:
“或王命急宣” 的 “或” 易误译为 “或者”,正确为 “有时”;
“良多趣味” 的 “良” 易误译为 “好”,正确为 “实在、确实”;
“属引凄异” 的 “属” 易误译为 “属于”,正确为 “连接”。
手法混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是正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是侧面衬托,勿混淆 “正面” 与 “侧面”;
“清荣峻茂” 是视觉描写,无听觉,勿误归为 “视听结合”(听觉集中在 “猿鸣”“渔歌”)。
文学常识误区:
易误将《三峡》归为 “南朝” 作品,实则作者郦道元是北魏人,《水经注》是北魏地理著作;
易误认 “巴东三峡” 指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正确),但需注意渔歌中 “巫峡长” 是突出巫峡的幽深,非长度最长(实际西陵峡最长)。
翻译陷阱:
“虽乘奔御风” 的 “奔” 必须译为 “飞奔的马”(词类活用不可漏),勿简单译为 “奔跑”;
“空谷传响” 需补充状语 “在空荡的山谷里”,译为 “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勿漏语境。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
抓 “季节线索” 记内容:以 “夏(急)→ 春冬(清)→ 秋(凄)” 为脉络,对应各季节核心句(夏:沿溯阻绝;春冬:清荣峻茂;秋:猿鸣凄异),快速梳理文本。
意象联想助理解:“夏水” 象征 “奔放力量”,“春冬山水” 象征 “清幽生机”,“秋猿” 象征 “凄苦”,通过意象关联情感,避免主旨理解偏差。
对比记忆提效率:与《答谢中书书》对比 “写景顺序”“语言风格”“情感”(如:前者季节顺序,后者时空顺序;前者骈散结合,后者骈句为主),形成 “山水散文对比体系”,应对中考对比题。
写作迁移练运用:仿照 “动静结合” 手法写自然景观,如:“冬日冰封,湖面如镜(静);春风拂过,冰裂有声,游鱼跃出(动)”,强化对手法的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