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
复习导航
本资料基于《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文档框架,聚焦《记承天寺夜游》的文言基础、文本解读与中考考点,重点强化两文对比维度,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复习,助力把握北宋山水小品与六朝骈文的风格差异。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
类别 核心内容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本文为贬谪期间所作,体现其逆境中的人生态度。
文体 山水小品文(散文化风格),是古代游记中 “即景抒情” 的典范,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 元丰六年(1083 年),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虽身处逆境,却以豁达心态观察生活,夜游承天寺(今黄州城南),与友人张怀民共赏月色,遂作此文记录心境。
核心定位 北宋抒情小品的代表作,以 “寥寥数语写尽月色之美与闲人之情”,被誉为 “文短意长、情景交融的千古名篇”。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
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
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但 只是、仅仅 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频
闲人 清闲的人(含自嘲与旷达) 无所事事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频
户 门 窗户 月色入户 中频
念 考虑、想到 思念、想念 念无与为乐者 中频
2.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类型 例句 用法 / 句式解析 真题链接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译为 “散步” 2024 湖北黄冈(翻译题)
特殊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相与于中庭步”,译为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023 四川眉山(语法题)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省略句,省略主语 “吾”(苏轼),完整句为 “(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2025 浙江宁波(断句题)
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
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与 ①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跟”);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领悟”,《答谢中书书》) 区分 “介词” 与 “动词” 用法
者 ①念无与为乐者(代词,“…… 的人”);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助词,表判断,无实义) 结合语境判断词性
于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在”) 勿误译为 “到”
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
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保留比喻修辞(“如积水空明”),“盖” 译为 “大概是”(表推测),不可漏译判断语气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念” 译为 “考虑、想到”(勿误为 “思念”),“遂” 译为 “于是、就”,补充主语 “吾” 使语义完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但” 必须译为 “只是”(勿误为 “但是”),“耳” 译为 “罢了”(表感叹),体现自嘲与旷达
三、内容与主旨深度解析(阅读理解核心)
1. 文章结构脉络(分层梳理)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
起因(第 1 句)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交代时间(夜)、场景(室内→室外)、触发点(月色),为夜游铺垫
经过(中间句) 念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赏月色(积水、藻荇、竹柏影) 以 “寻友 — 共步 — 赏景” 为线索,层层推进,聚焦 “月色之美”
点睛(末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反问引发思考,用 “闲人” 收束全文,升华情感与主旨
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
表层含义:记录夜游承天寺的经历 —— 月色入户触发兴致,寻友共赏庭院月色,以生动比喻描绘月光与竹柏影,展现月夜的澄澈空灵之美。
深层内涵:①“闲人” 二字是核心:既指 “清闲之人”(贬谪后无公务缠身),也含 “闲淡之人”(能赏月下之景),更藏 “失意之人”(贬谪的自嘲与悲凉);②借月色的 “空明” 反衬心境的 “旷达”,在逆境中表达对生活之美的珍视,以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人生态度。
核心情感:“以月色寄情,以闲人抒怀 —— 清冷中见旷达,悲凉中藏热爱”。
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赏析题高频)
1. 写景技巧(以小见大,情景交融)
技巧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
比喻传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 “积水” 喻月光(写澄澈),以 “藻荇” 喻竹柏影(写灵动),无 “月” 字却处处见月,化无形为有形 2024 江苏南京(手法题)
以动衬静 月色入户(静)→ 欣然起行(动)→ 相与步于中庭(动)→ 赏影(静) 以人物的 “动”(起行、寻友、散步)衬托月色的 “静”(空明、澄澈),动静相生,凸显月夜清幽 2023 浙江杭州(赏析题)
视听结合 视觉: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触觉(隐含):月色清凉(“欣然起行” 暗含舒适感) 以视觉为主,暗含触觉,让读者 “如临其境” 感受月夜的静谧与惬意 2025 湖北武汉(理解题)
2. 语言特色(纯散句,质朴含蓄)
① 简洁自然:全文仅 84 字,无华丽辞藻,如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语言浅近如口语,却精准传达心境;
② 意蕴深远:以反问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引发读者共鸣,“但少闲人” 一句戛然而止,自嘲、旷达、悲凉交织,余味无穷;
③ 情景交融:无单独抒情句,却将情感融入写景与叙事 ——“欣然起行” 显愉悦,“但少闲人” 藏深意,避免直白说教。
3. 表现手法
① 借景抒情:借 “积水空明” 的月色抒 “欣然” 之乐,借 “闲人” 身份抒贬谪之愁与旷达之情;
② 对比反衬: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的 “普遍之景” 反衬 “但少闲人” 的 “特殊之人”,突出作者与张怀民的独特心境;
③ 以小见大:从 “庭院月色” 这一小景,延伸到 “人生境遇” 这一大主题,体现 “于细微处见精神” 的写作智慧。
五、问题探究(高频阅读理解题)
“月色入户” 中 “入” 字用得妙在何处?
答:“入” 字赋予月色以人的动作,仿佛月光主动 “走进” 屋内,既写出月色的轻柔、灵动,也暗示月色对作者的吸引力,为 “欣然起行” 埋下伏笔,避免了 “月色照入” 的平淡。
作者为何 “寻张怀民” 而非他人?这体现了什么?
答:张怀民与苏轼同为被贬黄州的官员,二人境遇相似、心境相通(“怀民亦未寝” 印证心意相合);这体现了作者对 “知音” 的渴求,也为后文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共鸣奠定基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为何被誉为 “写月名句”?
答:①手法巧妙:不直接写 “月”,而以 “积水” 喻月光(写亮度)、“藻荇” 喻竹柏影(写形态),化无形为有形,画面感极强;②意境澄澈:“空明” 二字既写月光的透明,也暗合作者心境的旷达,情景交融;③语言凝练:仅 18 字,却包含视觉、形态、推测(盖),无一字冗余。
“闲人” 二字包含哪些含义?为何说这是全文的 “文眼”?
答:“闲人” 有三层含义:①清闲之人(贬谪后无公务,有时间夜游);②闲淡之人(能欣赏月色之美,有审美情趣);③失意之人(暗含贬谪的自嘲与悲凉)。
说它是 “文眼”,因为全文围绕 “闲人” 展开 ——“欣然起行” 是闲人的兴致,“寻友共赏” 是闲人的陪伴,“月色之美” 是闲人的发现,“何夜无月” 是闲人的思考,所有内容最终收束于 “闲人” 的心境,凸显主旨。
六、与《答谢中书书》对比解析(基于指定文档核心维度)
对比维度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情感基调 昂扬赞叹,闲适欣慰(热爱自然 + 遇知音) 清冷旷达,微妙悲凉(赏月抒怀 + 贬谪之愁)
写景侧重 山川之壮阔秀美(四季、朝暮、高低,全景式铺陈) 月色之澄澈空灵(庭院近景、光影,聚焦式描绘)
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华丽凝练(四字句为主,对仗工整,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纯散句,质朴自然(语言浅近如口语,情感含蓄,如 “欣然起行,寻张怀民”)
写作目的 回复友人,借山水表达隐居之乐与知音之幸(纯抒情,无身世之叹) 记录夜游,借月色抒发贬谪境遇下的旷达与思考(抒情中含人生感悟)
写景手法 时空结合、动静相衬(多角度展现山水之奇) 比喻传神、以小见大(聚焦小景展现大意境)
七、易错警示(避坑指南)
默写易错字:
“藻荇”(勿写 “藻行”,“荇” 为草字头,指水生植物);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勿写 “廷”(“庭” 指庭院,“廷” 指朝廷);
“谪”(苏轼被贬)易误写,但文中无 “谪” 字,需注意 “闲人” 与 “贬谪” 的关联勿混淆为文本字词。
词义误解:
“但少闲人” 的 “但” 易误译为 “但是”,正确为 “只是”;
“念无与为乐者” 的 “念” 易误译为 “思念”,正确为 “考虑、想到”;
“闲人” 易误理解为 “无所事事的人”,忽略其含有的 “失意”“旷达” 深层含义。
手法混淆:
“庭下如积水空明” 是比喻,非 “拟人”,勿误将 “空明” 理解为 “月光的拟人化”;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是反问,非 “设问”,其目的是强调 “景多而人少”,无需回答。
情感理解偏差:
仅关注 “欣然起行” 的 “乐”,忽略 “但少闲人” 的 “愁”;或仅看到 “贬谪之愁”,忽略 “旷达之态”—— 需明确情感是 “乐中藏愁,愁中见旷达” 的交织。
八、备考锦囊(实用技巧)
抓 “文眼” 梳理文本:以 “闲人” 为核心,串联 “起因(月色入户)— 经过(寻友赏景)— 结果(闲人感叹)”,快速把握文章脉络;
意象联想助记忆:将 “月色” 与 “澄澈、旷达” 关联,“竹柏” 与 “坚韧、高洁” 关联(苏轼常以竹柏自比),通过意象理解情感;
对比复习提效率:结合《答谢中书书》的 “骈文华丽” 与本文的 “散句质朴”、“山水之壮” 与 “月色之微”、“隐居之乐” 与 “贬谪之旷” 对比记忆,应对中考对比赏析题;
写作迁移练手法:仿照 “比喻写月色” 的技巧,练习描写自然景物(如:“晨雾如轻纱笼山,山间草木朦胧,盖露珠凝枝也”),强化 “化无形为有形” 的写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