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聚焦孟子 “大丈夫” 思想与议论文解读)
复习导航
本资料以孟子经典辩论性文言文《富贵不能淫》为核心,对标中考文言议论类文本高频考点,从文学常识→基础积累→辩论逻辑→主旨解析→手法赏析→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展开,既夯实文言字词句基础,也深化对孟子 “大丈夫” 思想的理解,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议论文专项复习,助力把握孟子散文 “善辩、逻辑严密” 的特色。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
类别 核心内容
作者 孟子(约前 372— 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 “孔孟”。主张 “仁政”“性善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其思想收录于《孟子》一书。
文体 辩论性议论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通过对话形式展开辩论,驳斥错误观点,确立 “大丈夫” 的核心标准,逻辑严密、气势充沛。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 “纵横家” 盛行(如公孙衍、张仪),他们以 “合纵连横” 之术游说诸侯,权势显赫,景春认为其是 “大丈夫”。孟子则批判这种 “无原则顺从诸侯” 的行为,借与景春的对话,阐明真正 “大丈夫” 的道德操守,宣扬儒家的人格理想。
核心定位 中国古代 “人格修养” 的经典篇目,提出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被誉为 “儒家大丈夫精神的宣言书”。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
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
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淫 使……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淫乱、放纵 富贵不能淫 高频
移 使……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移动、迁移 贫贱不能移 高频
屈 使…… 屈服(使动用法) 弯曲、屈服(主动) 威武不能屈 高频
熄 停息、太平(指战争平息) 熄灭(如灯火) 天下熄 中频
正 准则、标准 正确、端正 以顺为正者 中频
冠 行冠礼(名词作动词) 帽子(名词) 丈夫之冠也 中频
2.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类型 例句 用法 / 句式解析 真题链接
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 淫:使动用法,“使…… 惑乱、迷惑” 2024 湖北黄冈(语法题)
贫贱不能移 移:使动用法,“使…… 改变、动摇” 2023 四川眉山(翻译题)
威武不能屈 屈:使动用法,“使…… 屈服” 2025 浙江宁波(词义题)
丈夫之冠也 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表成年) 2024 山东泰安(翻译题)
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形容词作名词,“宽广的住宅”(此处喻指 “仁”) 2023 安徽芜湖(理解题)
特殊句式 此之谓大丈夫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此谓之大丈夫”,“之” 为宾语前置标志,译为 “这就叫做大丈夫” 2025 湖南长沙(语法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拓展关联《生于忧患》)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舜于畎亩之中发”,译为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2024 江苏徐州(对比题)
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
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之 ①丈夫之冠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②父命之(代词,代指 “行冠礼的男子”);③居天下之广居(结构助词,“的”) 结合语境区分 “助词”“代词”
以 ①以顺为正者(介词,“把”);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得道多助》) 区分 “把” 与 “凭借” 的用法
其 ①独行其道(代词,“自己的”);②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区分 “代词” 与 “语气词”
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
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心智,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就叫做大丈夫 必须体现 “淫”“移”“屈” 的使动用法(“使…… 惑乱”“使…… 改变”“使…… 屈服”),不可漏译 “此之谓”(“这就叫做”)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冠” 译为 “行冠礼”(名词作动词),“命” 译为 “训导、教导”(勿误为 “命令”),补充 “给予” 使语义完整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准则的人,是妇女的行为准则(或 “是妾妇之道”) “正” 译为 “准则、标准”(勿误为 “正确”),保留判断句语气(“…… 者,…… 也” 译为 “…… 的人,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 三个 “居”“立”“行” 需译出动作感,括号内 “仁”“礼”“义” 是喻指内涵,翻译时可补充说明,体现孟子的道德观
三、辩论逻辑与主旨深度解析(议论文核心)
1. 文章结构脉络(辩论式框架)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辩论逻辑对应)
提出争议(第 1-2 句) 景春观点:公孙衍、张仪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 “大丈夫”;孟子反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由景春的错误观点切入,引发辩论,为孟子反驳铺垫(破题)
反驳论证(第 3-4 句) 孟子用 “妾妇之道” 类比:女子出嫁需 “以顺为正”,公孙衍、张仪无固定道德准则,仅 “以顺为君”,与妾妇之道无异,故非大丈夫 用 “类比论证” 驳斥景春,指出 “无原则顺从”≠“大丈夫”,明确错误本质(驳论)
确立标准(第 5-6 句) 孟子提出大丈夫三大标准:①居仁(广居)、立礼(正位)、行义(大道);②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③富贵、贫贱、威武不能屈 从 “道德根基”“处世态度”“人格操守” 三方面,正面确立大丈夫的核心内涵(立论)
总结强调(末句) 重申 “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 呼应开头争议,强化观点,使辩论闭环(总结)
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
表层含义:通过与景春的辩论,驳斥 “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的错误观点,提出真正的大丈夫需坚守 “仁、礼、义”,做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深层内涵:①孟子的 “大丈夫” 不仅是个人人格标准,更暗含 “社会责任”—— 得志时 “与民由之”(推行仁政,造福百姓),不得志时 “独行其道”(坚守道德,不随波逐流);②批判战国纵横家 “唯利是图、无原则顺从诸侯” 的行为,宣扬儒家 “以道立身” 的价值观,强调道德操守高于权势地位。
核心思想:“大丈夫需以仁礼义为根基,坚守道德操守,不为外物诱惑,不负社会责任”。
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议论文高频考点)
手法类型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
类比论证 以 “妾妇之道(以顺为正)” 类比 “公孙衍、张仪之道(以顺为君)” 用生活化的 “妾妇之道” 类比抽象的 “纵横家行为”,使反驳更形象、易懂,凸显其 “无原则” 的本质 2024 浙江绍兴(手法题)
排比增强气势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两组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前者从 “居、立、行” 三方面铺陈大丈夫的道德根基,后者强调人格操守,增强论证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2023 安徽合肥(语言题)
对比论证 ①景春眼中的 “大丈夫”(公孙衍、张仪:凭权势左右诸侯)vs 孟子眼中的 “大丈夫”(坚守仁礼义,不为外物屈);②得志 “与民由之” vs 不得志 “独行其道” 正反对比明确 “大丈夫” 的真正内涵,驳斥错误观点,使正确观点更鲜明突出 2025 湖南长沙(赏析题)
比喻说理 以 “广居” 喻 “仁”、“正位” 喻 “礼”、“大道” 喻 “义” 将抽象的儒家道德概念(仁、礼、义)化为具体的 “住宅、位置、道路”,便于理解,使大丈夫的 “道德根基” 更具象 2024 山东济宁(理解题)
五、问题探究(高频议论文阅读理解题)
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是 “大丈夫”?孟子为什么反驳这一观点?
答:景春认为二人是 “大丈夫”,是因为他们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能凭借权势影响诸侯,左右天下局势。孟子反驳的原因:①二人无固定道德准则,仅 “以顺为君”(顺从诸侯的意愿),与 “以顺为正” 的妾妇之道无异,缺乏独立人格;②大丈夫需坚守 “仁、礼、义”,而二人的行为是 “唯利是图、依附诸侯”,不符合大丈夫的道德标准。
孟子提出的 “大丈夫” 三大标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三大标准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 “大丈夫” 人格体系:①“居广居(仁)、立正位(礼)、行大道(义)” 是道德根基(立身之本),明确大丈夫需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准则;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是处世态度(行事之法),体现大丈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社会责任与人格独立;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是人格操守(坚守之境),是对前两点的升华,强调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违背道德根基。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中的 “妾妇之道” 具体指什么?孟子用这一类比有什么好处?
答:“妾妇之道” 指 “把顺从当作唯一准则,缺乏独立判断与道德坚守”(古代女子出嫁后需顺从丈夫,此处特指 “无原则的顺从”)。好处:①形象通俗:用当时人们熟悉的 “妾妇行为” 类比抽象的 “纵横家行为”,避免空洞说理,让景春容易理解错误所在;②批判有力:将公孙衍、张仪的 “权势行为” 归为 “妾妇之道”,暗含讽刺,凸显其 “无原则、无骨气” 的本质,反驳更具冲击力。
本文中孟子的 “大丈夫” 思想对当代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个人修养:面对物质诱惑(富贵)、生活困境(贫贱)、外在压力(威武),需坚守道德底线(如诚信、正义),不迷失自我;②社会责任:得志时(如职场顺利、获得权力),应践行 “与民由之”(如关爱他人、贡献社会),不得志时不随波逐流,保持人格独立;③价值导向:反对 “唯利是图、依附权势” 的价值观,倡导以 “仁、礼、义” 为核心的正能量,助力构建健康的社会风气。
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
(一)基础默写题
真题 1(2025 湖北武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三大操守是:“,,__________。”
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聚焦 “三大操守”,注意 “淫”(勿写 “银”)、“屈”(勿写 “曲”)的字形,“移” 不可漏写。
真题 2(2024 四川成都)
《富贵不能淫》中体现大丈夫 “处世态度” 的句子是:“,;,。”
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析:抓住 “处世态度” 关键词,注意 “得”“由”“独” 的写法,区分 “得志” 与 “不得志” 的对仗。
(二)词句翻译题
真题(2023 江苏徐州)
翻译下列句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答案: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指 “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指 “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指 “义”)。
解析:需译出 “居、立、行” 的动作感,补充 “广居”“正位”“大道” 的喻指内涵(仁、礼、义),体现孟子的道德观,不可简单直译字面意思。
(三)辩论思路题
真题(2024 浙江绍兴)
简析《富贵不能淫》的辩论思路。
答案:作者首先由景春提出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的观点,引发争议;接着孟子用 “妾妇之道” 类比二人 “以顺为君” 的行为,驳斥其 “无原则顺从” 的本质,指出其非大丈夫;然后正面提出大丈夫的三大标准 —— 以仁礼义为根基、灵活的处世态度、坚定的人格操守;最后重申 “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强化观点,形成 “破题 — 驳论 — 立论 — 总结” 的完整辩论逻辑。
解析:按 “争议提出 — 反驳 — 立论 — 总结” 梳理,需点明 “类比论证” 的作用。
答题模板:首先(提出争议 / 错误观点)→ 接着(用 XX 手法反驳,指出错误)→ 然后(正面提出 XX 观点 / 标准)→ 最后(总结重申,强化观点),逻辑上 XX(如 “层层递进”“先破后立”)。
(四)手法赏析题
真题(2025 湖南长沙)
分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排比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并列,节奏明快、气势充沛;内容上从 “富贵”“贫贱”“威武” 三种境遇,全面涵盖人生可能面临的诱惑与压力,强调大丈夫 “不为外物所屈” 的人格操守;既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也让 “大丈夫” 的标准更清晰、更具说服力,成为流传千古的人格准则。
解析:先判断手法,再结合 “境遇覆盖” 与 “论证效果” 分析作用。
答题模板:手法(如排比、比喻)+ 内容分析(从 XX 角度 / 境遇展开)+ 作用(增强 XX 气势 / 使观点更 XX / 强化 XX 内涵)。
(五)主旨探究题
真题(2024 山东泰安)
结合文本,谈谈《富贵不能淫》中 “大丈夫” 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文中 “大丈夫” 思想的核心是 “坚守仁礼义,不为外物屈,兼具人格独立与社会责任”。当代价值体现在:①对个人,面对职场诱惑(富贵)、生活挫折(贫贱)、外界压力(威武),需坚守诚信、正义等道德底线,不迷失自我;②对社会,倡导 “得志时贡献社会、不得志时坚守本心” 的价值观,抵制 “唯利是图、依附权势” 的不良风气;③对国家,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与道德自觉,助力构建文明、正义的社会秩序。
解析:先提炼文中 “大丈夫” 的核心内涵,再从 “个人 — 社会 — 国家” 三个层面联系现实,避免空谈。
答题模板:文中 XX(思想)的核心是 XX(内涵)→ 当代价值 1(个人层面):XX → 当代价值 2(社会 / 国家层面):XX → 总结意义。
七、拓展对比(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
对比维度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核心 聚焦 “个人人格”,论证 “大丈夫需坚守仁礼义,不为外物所屈” 聚焦 “国家治理”,论证 “仁政(得道)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民心向背决定胜负”
论证思路 辩论式(先破后立):破景春错误观点→立大丈夫标准 递进式(层层推导):提论点(天时<地利<人和)→ 证分论点→ 推结论(得道多助)
论证手法 类比论证(妾妇之道)、排比(三大标准)、比喻(广居喻仁) 举例论证(攻城、守城)、对比论证(得道 vs 失道)、排比(域民 / 固国 / 威天下)
思想内涵 侧重 “个人道德操守与人格独立”,是儒家 “修身” 思想的体现 侧重 “统治者仁政与民心向背”,是儒家 “治国” 思想的体现
语言风格 对话感强,辩论色彩浓,用类比、讽刺增强批判性(如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论证严谨,气势充沛,用实例增强说服力,语言更偏向 “雄辩”(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
默写易错字:
“淫”(富贵不能淫)勿写 “银”“赢”(“淫” 从 “氵”,表 “惑乱”,与水无关,需记准字形);
“屈”(威武不能屈)勿写 “曲”(“屈” 表 “使屈服”,“曲” 表 “弯曲”,语义不同);
“冠”(丈夫之冠也)勿写 “官”(“冠” 是 “帽子” 的象形字,此处为动词 “行冠礼”);
“由”(与民由之)勿写 “犹”(“由” 表 “遵循、推行”,“犹” 表 “犹如、还”)。
词义误解:
“淫” 易按现代义译为 “淫乱”,正确为 “使……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 易译为 “移动”,正确为 “使……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正” 易译为 “正确”,正确为 “准则、标准”(如 “以顺为正者”);
“命” 易译为 “命令”,正确为 “训导、教导”(如 “父命之”,父亲对成年儿子的训导,非强制命令)。
词类活用漏译:
翻译 “富贵不能淫” 时,必须体现 “使动用法”(“不能使他惑乱”),若译为 “富贵不能淫乱”,则完全错误(忽略 “使动”,语义颠倒);
“丈夫之冠也” 的 “冠” 需译为 “行冠礼”(名词作动词),不可译为 “戴帽子”(未体现古代礼仪内涵)。
论证逻辑混淆:
误将 “妾妇之道” 视为 “比喻论证”,实则是 “类比论证”—— 比喻是 “本质不同的事物打比方”,类比是 “本质相似的事物比较”,“妾妇之道” 与 “公孙衍张仪之道” 本质都是 “无原则顺从”,属于类比;
误将 “三大标准” 视为并列关系,实则是 “递进关系”(道德根基→处世态度→人格操守),需明确逻辑层次。
文化常识缺失:
不理解 “冠礼” 的含义(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标志成年,需承担社会责任),导致翻译 “丈夫之冠也” 时仅译为 “男子戴帽子”,丢失文化内涵;
不明确 “妾妇之道” 的时代背景(古代女子地位较低,需顺从丈夫,但孟子此处特指 “无原则顺从”,非贬低女性,避免误读为 “性别歧视”)。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
抓 “辩论逻辑” 梳理文本:按 “景春提观点→孟子驳观点→孟子立标准→总结” 的思路,用思维导图标注 “破题 — 驳论 — 立论” 的关键句,快速把握辩论框架;
记准 “使动用法”:“淫、移、屈” 是高频考点,可通过 “使动用法 =‘使 + 宾语 + 动词本义’” 的公式记忆(如 “淫 = 使 + 他 + 惑乱”);
结合文化常识理解:了解 “冠礼”“妾妇之道” 的时代背景,避免因文化盲区导致翻译或理解偏差(如 “冠礼” 关联 “大丈夫需承担责任” 的内涵);
写作迁移运用:学习 “类比论证” 与 “排比增强气势”,如写 “坚守” 主题的作文,可类比 “松柏耐寒” 与 “人坚守道德”,用 “面对诱惑不迷失,面对困境不退缩,面对压力不屈服” 的排比句强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