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霸提优】2025-2026学年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突破浙教(2024)版
专题突破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几何综合(三大题型20道)【压轴题】
题型一: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动点问题
1.(25-26八上·重庆六校联考·期中)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
(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求为何值时,平分的面积;
(3)求为何值时,.
【答案】(1)
(2)
(3)或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数形结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根据当时,点在点的右侧运动可得答案;
(2)根据当平分的面积时,点是线段的中点可得答案;
(3)分类讨论:点在点左侧和点在点的右侧时,可得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可得答案.
【详解】(1)解:当时,,
,
解得,
故答案为:;
(2)解:平分的面积,
,
,
;
(3)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点在点左侧时,,
则,
解得;
当点在点的右侧时,,
则,
解得,
综上所述,或时,.
2.(24-25七下·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月考)如图,在中,,,.为的中点,动点从点出发,先以的速度沿运动,到达点后再以的速度沿向终点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的面积为.
(1)当______时,点运动到点;
(2)当点在边上运动时,的长度为多少厘米.(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3)在点的运动过程中,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当时,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3)
(4)的取值范围为或或
【分析】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合理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求解即可;
(2)求出,分点在上运动和点在上运动两种情况,分别列式即可;
(3)分点在上,点在上,点在上,三种情况讨论,分别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即可;
(4)分,,三种情况讨论,分别根据列不等式,求解即可.
【详解】(1)解:∵,以的速度沿运动,
∴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为,
故答案为:;
(2)解:∵,为的中点,
∴,
∴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为,
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为,
∴当点在上运动时,,
当点在上运动时,,
综上,;
(3)解:当点在上时,即,
根据题意,得;
当点在上时,即,
根据题意,得,
当点在上时,即,
根据题意,得,
∴;
(4)解:当时,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当时,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当时,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综上,的取值范围为或或.
3.(24-25八下·宁夏银川第二十四中学·期末)如图,在中,.射线,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E先出发后,点F也从点B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F运动时间为t(s),其中.
(1)当t为何值时,?
(2)当t为何值时,.
【答案】(1)或时,;
(2)当时,.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分类讨论:当点F在点C左侧时,点F再点C的右侧时,可得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
(2)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可得三角形的高相等,根据等高的三角形的底边越长,三角形的面积越大,可得不等式,计算即可.
【详解】(1)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点F在点C左侧时,,
则,
解得;
②当点F在点C的右侧时,,
则,
解得;
综上所述,或时,;
(2)解:∵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的高相等,
当时,,
,
解得,
当时,.
4.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A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出发后,点也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其中.
(1)若,则t的取值范围是 ;
(2)当t为何值时,;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或
(3)存在,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由可得出,然后根据点的速度和运动时间列出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2)分别表示出和的长度,由即可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3)由结合可得出 点在线段上,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和的高相等,进而可得出,即 ,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
,
解得:,
当时,,
故答案为:;
(2)解:由题意得:, ,
或 ,
,
或,
解得:或,
即或时,;
(3)解: ,
点在线段上,
,
和的高相等,
,
即 ,
解得:,
即当秒时,.
5.(24-25七下·江苏淮安文通中学·月考)如图:在长方形中,,,动点从点出发,先以的速度沿,然后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点停止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1)①当点在上时,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________.
②当的面积时,时间________秒.
(2)点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使得的面积?如果存在,请求出的取值范围;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另一动点与动点同时从点出发,先以的速度沿,然后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点后立即原路返回,并且在边,上的速度等于原速,当点停止时点也随之停止.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使得的面积总大于的面积,如果存在,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②或
(2)存在;或
(3)存在;或
【分析】(1)①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②分两种情况:当点在上时,当点P在上时,分别列出方程求出结果即可;
(2)分两种情况:当点在上时,当点P在上时,分别列出不等式求出结果即可;
(3)分四种情况:当点Q从点A向点B运动时,当点Q从点B向点C运动时,当点Q从点C向点B运动时,当点Q从点B向点A运动时,分别列出不等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解:①当点在上时,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为:
;
②当时,点P在上,,
解得:;
当时,点P在上,,
解得:,
综上分析可知:或;
(2)解:存在;
当时,点在上,,
解得:,
∴此时;
当时,点在上时,,
解得:,
∴此时;
综上分析可知:或;
(3)解:存在;
当时,点Q从点A向点B运动,,
∴,
∴当时,;
当时,点Q从点B向点C运动,则,
解得:,
∴当时,;
当时,点Q从点C向点B运动,则,
解得:,
∴此时没有符合条件的t存在;
当时,点Q从点B向点A运动,,
整理得:,
∵此时,
∴,
∴总成立,
∴时,;
综上分析可知:或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求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注意进行分类讨论.
6.(23-24七下·江苏苏州振华中学校·期中)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出发后,点也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其中.
(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2)当为何值时,;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或
(3)存在,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1)由可得出,然后根据点的速度和运动时间列出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2)分别表示出和的长度,由即可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3)由结合可得出 点在线段上,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和的高相等,进而可得出,即 ,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
,
解得:,
当时,,
故答案为:;
(2)由题意得:, ,
或 ,
,
或,
解得:或,
即或时,;
(3) ,
点在线段上,
,
和的高相等,
,
即 ,
解得:,
即当秒时,.
7.(24-25八上·河南新乡金瀚学校·期中)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出发后,点也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其中.
(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求为何值时,平分的面积;
(3)求为何值时,.
【答案】(1)
(2)2.5秒
(3)秒或12秒
【分析】(1)根据当时,点F在线段上运动可得答案;
(2)根据当平分的面积时,点F是线段的中点可得答案;
(3)分类讨论:当点F在点C左侧时,点F再点C的右侧时,可得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
【详解】(1)当时,,
∴,
解得,
故答案为:;
(2)∵平分的面积,
∴,
∴,
∴;
(3)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点F在点C左侧时,,
则,
解得;
②当点F在点C的右侧时,,
则,
解得,
综上所述,或12时,;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数形结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题型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数轴结合的动点问题
1.如图,数轴上有点A、B两个点,OA=16,点B所表示的数为20,AC=6AB.
(1)求点C所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自A、B两点同时出发,均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E为线段CP的中点,点F为线段CQ的中点,求出线段EF的长度;
(3)在(2)的条件下,点P、Q分别自A、B出发的同时,动点M自点C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3<t<时,数轴上的有一点N与点M的距离始终为2,且点N在点M的左侧,点T为线段MN上一点(点T不与点M、N重合),在运动的过程中,若满足MQ﹣NT=3PT(点T不与点P重合),求出此时线段PT的长度.
【答案】(1)﹣8;(2)2;(3)1或.
【分析】(1)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到,得到,于是得到点所表示的数为;
(2)分三种情况:设运动时间为,则,求得,,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于是得到结论;
(3)根据题意得到表示的数为,表示的数为,表示的数为,表示的数为,知,由知,,从而以点与点位置先后来分类讨论,利用列式求解可得.
【详解】解:(1),点所表示的数为20,
,
,
,
,
点所表示的数为;
(2)设运动时间为,
当时,点,在点的右侧,则,
,,
,,
点为线段的中点,点为线段的中点,
,,
;
当时,点,在点的左右,,,
点为线段的中点,点为线段的中点,
,,
,
当时,点,在点的左侧,,,
,,
,
综上所述,;
(3)由题意得,表示的数为,表示的数为,
表示的数为,表示的数为,
则,
,
,,
当时,
,,
,
,
解得;
当时,
,,
,
解得;
综上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数轴,线段中点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2.(24-25八上·湖北孝感八校联谊·月考)如图,点、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表示数是,点表示数是,点表示数是,且.
(1)直接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线段的中点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2)点、分别从点、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秒,当时,求的值;
(3)在(2)的条件下,为线段的中点,为线段的中点,点、在运动过程中,当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
【答案】(1),,
(2)当或时,
(3)当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数,求出,,再根据中点的性质,即可;
(2)根据题意,得到,,,分类讨论:当点在点的左侧时,当点在点的左侧时,解出,即可;
(3)综上所述,当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详解】(1)解:∵,
∴,,
∴,,
∴,,
∴,,
∴线段的中点对应的数为:,
故答案为:,,.
(2)解:∵,
∴,
∵点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秒,
∴,,,
当点在点的左侧时,
∴,
∵,
∴,
解得:;
当点在点的左侧时,
∴,
∵,
∴,
解得:;
综上所述,当或时,.
(3)解:由(2)得,点表示数是,点表示数是,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数为;
∵为线段的中点,为线段的中点
∴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
∴
当点在点的右侧时,,
∴,
∴;
∴;
当点不在点的右侧,且点在点的右侧时,
∴,,
∴,
∴,
∴,
当点不在点的右侧,且点不在点的右侧时
∴,,
∴,
∴,
∴;
综上所述,当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数轴,绝对值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绝对值的非负性的应用,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即可.
3.(24-25八上·山西大同第二中学·期中)【综合与探究】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利用“数轴”这个工具,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出发,我们研究了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有理数的运算等内容.
(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将点A在数轴上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则点表示的数是 ;
(2)折叠数轴,使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在这个操作下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示的点与表示 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A,两点的距离为7(A在的左侧),且折叠后A,两点重合,则点表示的数为 ,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
(3)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
①若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
②若A、两点的“雅中点M”表示的数为2,且A、两点的距离为9(A在的左侧),则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
(4)点A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分别是,,点O为数轴原点,点为线段上一点(点可与、两点重合).
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则m可取的所有整数为___________;
②若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数轴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秒,直接写出的所有整数值 ,使得原点O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
【答案】(1)1或
(2)①6;②,5.5
(3)①;②,6.5
(4)①,;②4,5
【分析】(1)分向左平移和向右平移两种情况解答即可;
(2)①先确定折痕处的数轴,然后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即可解答;②根据对称性求解即可;
(3)①根据“雅中点”的定义求解即可;②根据“雅中点”的定义求解即可;
(4)①根据“雅中点”的定义求解即可;②根据“雅中点”的定义列不等式组组求解.
【详解】(1)解:∵点A表示的数是,
∴点A在数轴上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表示的数为:;
点A在数轴上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1或.
(2)解:∵折叠数轴,使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
∴折痕表示的数为:,
①表示的点与表示a的点重合,则有:,解得:;
故答案为:6;
②设 A表示的数为a,则B表示的数为:,
由题意可得:,解得:
所以A表示的数为,则B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5.5 .
(3)解: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则有:,解得:;
故答案为:;
②设 A表示的数为n,则B表示的数为:,
由题意可得:,解得:
所以A表示的数为,则B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6.5.
(4)解:设B表示的数为,
①由题意可得:,即,
∵,
∴
∴整数m的值为:,;
故答案为:,;
②由题意得:A表示的数为:,
O可以为点A与点B的“雅中点”,
∴B表示的数为:,
∵点B为线段上一点(点B可与C、D两点重合),
,解得:,
∴t的所有整数值为:4,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新定义、点的移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不等式等知识点,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和不等式思想都是解题的关键.
4.(2025·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如图,数轴上点O为原点,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
(1)__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2)若点B为线段的中点,求的长;
(3)设,求当与的差不小于时整数x的最小值.
【答案】(1)
(2)
(3)整数x的最小值为25
【分析】(1)直接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点B为线段的中点,可得,再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3)由,,,再利用当与的差不小于,建立不等式求解即可.
【详解】(1)解:∵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
∴;
(2)∵点B为线段的中点,
∴,
∵,,
即,
解得.
∴B点表示的数为,
∴.
(3)∵,,,
由题意得,
解得,
∴,
∴整数x的最小值为2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列方程、不等式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5.(24-25七下·重庆第七中学校·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是不等式最小整数解,且满足.点从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后立刻返回到点,到达点后再返回到点并停止.
(1)______,______,_______.
(2)点从点开始运动后,到达点的过程中,经过秒钟,,求的值.
(3)点从点出发的同时,数轴上的动点分别从点和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每秒5个单位长度,假设t秒钟时,、、三点中恰好有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的值.
【答案】(1)
(2)或或
(3)1,,,8.
【分析】(1)根据绝对值以及偶次方的非负性即可得出a、c的值,再求解不等式的整数解得出b的值;
(2)由题意知,依次求出的长,再进行分类讨论即可:当从到A时,当从A到时,两种情况分类讨论.
(3)用表示出,对应的数,根据的取值分类讨论确定,,的位置关系,根据中点数值的两倍是端点数字的和求解值即可.
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掌握相关性质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解:∵且,满足,
∴,
∴,
解不等式得,
∴不等式最小整数解为,
∴,
故答案为:;
(2)解:由题意知,此过程中,当点P在上时.
∴.
∴.
又∵.
∴.
当从到时,如图所示:
∵,
可以列方程为:,
解得:;
当从到时,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P在线段之间时,如图所示:
可以列方程为:,
解得:,
②当P在线段之间时,如图所示:
∵,
∵,
∴,
∴,
可列方程为:,
解得:.
综上所述,或或.
(3)解:点对应的数字为:,点对应的数字为:,
时,点对应的数字为:,
时,点对应的数字为:,
时,点对应的数字为:,
当,重合时,或或,
解得:或(舍)或(舍),
当,重合时,或或,
解得:(舍)或或(舍),
当,重合时,,
解得:,
当,在,之间,
,
解得:,不符合题意;
当时,在,之间,
,
解得:,不符合题意;
当时,在,之间,
,
解得:;
当时,在,之间,
,
解得:;
当时,在,之间,
,
解得:;
当时,在,之间,
,
解得:;
综上所述,或或或.
6.(23-24七上·河北邯郸邯郸冀南新区·期末)如图,嘉淇设计了一动画,已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分别为,,,是的中点,机器人(看成点)从点出发,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当机器人到达点时,机器人(看成点)同时从点出发,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机器人的运动时间为秒.
(1)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x的值为 ;
(2)当时,求点M表示的数;
(3)当机器人M,N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2个单位长度时,机器人M变成彩色,求机器人M变成彩色的总时长;
(4)当机器人M,N和点C中有一个点到其他两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的值.
【答案】(1)8,6
(2)点M表示的数是
(3)机器人M变成彩色的总时长为8秒
(4)t的值为4或10.4或8或20或
【分析】此题考查了数轴的动点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和分类讨论.
(1)本问考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点,表示的数,即可算出的长,再利用是的中点,得到,即可解得的值.
(2)本问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到点只能在点的右边,推出的长,即可解题;
(3)分情况讨论,然后综合各种情况得到机器人变成彩色的总时长;
(4)分情况进行讨论,然后综合各种情况得到的值;
【详解】(1)解:∵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
∴,
∵ 是的中点,
∴,
∴表示的数分别为,即的值为,
故答案为:,;
(2)解:∵,,
∴点只能在点的右边,位置如图所示:
∴,即,整理得,解得,
∴点表示的数为;
(3)解:由()可知,从运动到需秒,
∴,,
∴,
当追上时,
,
解得,
当追上之前,
∵,
∴
解得,
∴,
当追上之后,
,
∵,
∴
解得,
∴,
综上可知,,
(秒)
∴机器人变成彩色的总时长为秒;
(4)解:当机器人到达点时,机器人(看成点)同时从点出发,设机器人的运动时间为秒,则机器人的运动时间为秒,
当时,即点到点和点到点距离相等时,
当机器人到达点,此时点与点重合,即,
当机器人过点时,即,
解得或,
当时,即点到点和点到点距离相等时,
当机器人到达点时,即,
当机器人超过机器人时,,
解得或(舍去),
当时,即点到点和点到点距离相等时,
当机器人未到达点时,即,
当机器人与机器人相遇时,即,
解得或,
综上可知,的值为或或或或.
7.(24-25七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已知图形和线段,若图形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和,使得点与点到线段中点的距离相等,则称图形为线段的“关联图”.已知:、、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
(1)若.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记以下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为,则满足线段是线段的“关联图”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 ②3 ③5
②设点、对应的数分别为、,若线段为线段的“关联图”,则满足的所有整数的值为______.
(2)已知数轴上三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18,现将、均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移动,将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移动,移动时间为秒.当时,线段上总存在点,使线段为线段的“关联图”,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②:4、5;
(2)
【分析】(1)①由题意可知,线段的中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再结合“关联图”的定义求解即可;②根据“关联图”的定义,得到,再由绝对值的意义,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解即可;
(2)线段的中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由题意可知,移动后数轴上三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时,点在点的左侧;②当时,点在线段上,③当时,点在点的右侧,结合“关联图”的定义分别求解即可.
【详解】(1)解:、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
线段的中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线段是线段的“关联图”,
线段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到线段中点的距离相等,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0,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②③满足条件;
②设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线段为线段的“关联图”,
线段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到线段中点的距离相等,
,,
,
,
到点的距离与到点的距离之差为5,且x必须为整数,
满足的所有整数的值为4、5;
(2)解:、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
线段的中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由题意可知,移动后数轴上三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
若点和点重合,则,解得;
若点和点重合,则,解得:;
①当时,点在点的左侧,
此时,
解得:,
;
②当时,点在线段上,
此时或,
解得:或,
或;
③当时,点在点的右侧,
此时,
解得:,
,
综上可知,的取值范围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理解“关联图”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8.(24-25六下·黑龙江哈尔滨星光中学校·期中)如图,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分别对应的数为a、b、c、d,A、B两点表示的数满足,其中,.请根据条件完成此题.
(1)求a、b、c、d的值;(直接写出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两点以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C、D两点以2个单位长度/秒向左匀速运动,并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t为多少时,A、C两点相遇?
(3)在(2)的条件下,A、B、C、D四个点继续运动,当点B运动到点D的右侧时,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B与C的距离是A与D的距离的4倍,若存在,求时间t;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3)存在,或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及相反数的定义,可得出a、b、c、d的值;
(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点A运动到点D的左边,点B运动到点D的右边,②点A、点B均在点D的右边,然后分别表示出的长度,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解:解方程得:或.
∵是方程的两根且,
∴,
∵,
∴,
可得:;
(2)解:,
当点A、C相遇时:,
解得;
(3)解:经时间时,A的值为:,B的值为:,C的值为:的值为:,
①点A运动到点D的左边,点B运动到点D的右边,
则,
解得:,
,
由题意得:,
解得:,
满足;
②点、点均在点的右边,
此时,解得:,
,
由题意得,,
解得:,
满足;
综上,存在,当时间或4秒时,B与C的距离是A与D的距离的4倍.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涉及了非负数的性质,相反数的定义,以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的计算,解答本题关键是表示出运动后四个点的坐标,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难度较大.
题型三: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几何综合问题
1.(24-25八上·江苏苏州姑苏区·期末)有一副三角尺,其中中,,;中,,.将这副直角三角尺按如图①放置.此时边与在同一直线上,且三角尺的顶点落在边的中点处.若将三角尺绕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为.
(1)当______时,;当______时,:
(2)如图②,设边所在直线与边所在直线交于点,边所在直线与边所在直线交于点,记,.在整个旋转过程中,请探究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或
(3)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根据当时,,当时,,求出结论即可;
(2)分两种情况:当时或当时,分别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结论即可;
(3)分两种情况:当时或当时,分别列不等式解决即可.
【详解】(1)解:中,,,
当时,,
中,,,
,
;
当时,,
;
(2)解:当时,,理由如下:
中,,,
,
,
,
,
即;
当时,,理由如下:
中,,,
,
,
,
,
即;
综上所述,或;
(3)解:当时,由题意得:
,,
,,
,
,
;
当时,由题意得:
,,
,,
,
,
;
综上所述,的取值范围是或.
2.如图1,在中,,在边上有一点从向运动,运动到点处停止.
(1)当时,求的度数;
(2)如图2,把沿直线翻折,点的对应点为,若点在的内部(不包含的边).
①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②探索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在点从向运动过程中,设,同时将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且满足,若运动过程中所在直线相交于点,当时,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①;②,见解析
(3)且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1)设,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再根据是的外角,由,即可求解;
(2)①根据题意结合(1)中,分别求出当点落在上,即时,当点M落在上时,的临界值,再根据点在的内部(不包含的边),即可得出的取值范围为;②延长交于点N,由翻折可知:,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推导即可;
(3)设,当射线与射线交于点P时,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结合,求出;当射线与射线交于点P时,同理求出,当直线与直线平行时,得到,再结合,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设,
在中:
∵,
∴,即,
∴,
∴.
∵是的外角,
∴,
∵,
∴;
(2)解:①由(1)可得当点落在上,即时,,
如图,当点M落在上时,
则,
∵点在的内部(不包含的边),
∴的取值范围为;
②,证明如下:
延长交于点N,
由翻折可知:,
∵是的外角,
∴,
∵是的外角,
∴,
∴,
∴;
(3)解:∵,可设,
如图1,当射线与射线交于点P时,
∵,
,
且,
∴,
∴,
∴;
如图2,当射线与射线交于点P时,
,
∵
,
且,
∴,
∴,
∴,
当直线与直线平行时,则,
∴,
∴,
∴,
∵所在直线相交于点P,
∴,
又∵点D从B运动到点C停止,
∴,
∴且.
3.(24-25七下·重庆凤鸣山中学教共体·期中)如图,中,,,.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每秒个单位长度运动,到达点时停止,设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1)点整个运动过程中,共需___秒;
(2)若的面积为时,求的值;
(3)若的面积大于时,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的值为或
(3)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
(1)先求出运动的路程,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
(2)分两种情况:当在上运动时,当在上运动时,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
(3)根据当时,,当时,,即可求解.
【详解】(1)解: ,,
点整个运动过程中,路程为,
点整个运动过程中,所需时间为秒,
故 答 案 为:;
(2)当在上运动时,,
解 得:,
当在上运动时,,
解得:,
综上可得的值为或;
(3)当时,,
解得:,
当时,,
解得:,
综上可得:.
4.(24-25七上·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期末)【概念提出】
已知及射线,我们称的值为与的“关联度”,并用符号表示,其中都在到之间(含和).
(1)若,则 ;
(2)尺规作图:如图1,已知,作一条射线,使得.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写出必要的说明)
【拓展延伸】
(3)如图2,已知,射线与射线重合,射线位于内部或边上,将图2中的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以每秒的速度旋转,的值随旋转时间及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①如图3,当旋转时间为45秒时,的最小值为 ;
②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旋转时间为 秒时,.
【答案】(1)1或
(2)见解析
(3) 2 75
【分析】(1)根据题意,分射线在的内部或外部2种情况计算即可;
(2)由,分射线在下方、在内部、在上方3种情况讨论,得出符合题意,再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作出的2倍即可得到射线;
(3)①根据题意,讨论和,分别计算出的取值范围,即可得出最小值;②设旋转时间为秒,结合图形可得,再分3种情况讨论:;;;再结合,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若射线在的内部,则,
;
若射线在的外部,则,
;
综上所述,或.
故答案为:1或.
(2)解:,
,
,
若射线在下方,此时,
,即(不符合题意,舍去);
若射线在内部,此时,
,
,即射线为的三等分线,
由于尺规作图不能三等分任意角,故不符合题意,舍去;
若射线在上方,此时,
,
,
如下图,则射线即为所求:
(3)解:①当旋转时间为45秒时,,
,
射线位于内部或边上,
下面分2种情况讨论:
当,此时,
,
由图可知,,
;
当,此时,
;
综上所述,的最小值为2.
故答案为:2.
②当射线在内部或边上时,则有,
此时,不符合题意,
射线不能在内部或边上,即的两边都在的外部,
设旋转时间为秒,
当射线从图2的位置旋转至,则,
当射线从图2的位置旋转至,则,
;
当时,如图,
则,此时,
当,此时,
,
此时的最小值为3,不符合题意,
在范围内不存在符合题意的旋转时间;
当时,如图,
则,此时,
当,此时,
,
此时的最小值为3,不符合题意,
在范围内不存在符合题意的旋转时间;
当时,如图,
当,由①中的结论有:,符合题意;
当,此时有或,
令,则或,
解得:或,
射线位于内部或边上,
或,
当时,,
当时,,
当时,.
故答案为:7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和差倍分问题、尺规作图、不等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理解题意,学会结合图形分类讨论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本题属于综合题,需要较强的推理论证和数形结合能力,适合有能力解决难题的学生.
5.(24-25八上·江苏淮安淮安区·期中)新定义:我们把两个面积相等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叫做积等三角形.
(1)初步尝试:如图1,已知中,,,,P为AC上一点,当______时,与为积等三角形;
(2)理解运用:如图2,与为积等三角形,若,,且线段的长度为正整数,求的长.
【答案】(1)3
(2)2或3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利用倍长中线的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1)利用三角形中线的平分三角形面积即可解决问题
(2)由与为积等三角形,可得,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点E,证明,推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1)解:如图,在中,,
∵,,
∴,
∴,,
∵与为积等三角形,
∴.,即,
∴.
当时,与为积等三角形.
(2)解:如图,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点E,
∵与为积等三角形,
∴,
∵,
∴,
∵,
∴,
∴,,
∴,
∵,,
∴,
∴,
∴,
∵为正整数,
∴.
∴的长为2或3.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霸提优】2025-2026学年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突破浙教(2024)版
专题突破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几何综合(三大题型20道)【压轴题】
题型一: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动点问题
1.(25-26八上·重庆六校联考·期中)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
(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求为何值时,平分的面积;
(3)求为何值时,.
2.(24-25七下·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月考)如图,在中,,,.为的中点,动点从点出发,先以的速度沿运动,到达点后再以的速度沿向终点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的面积为.
(1)当______时,点运动到点;
(2)当点在边上运动时,的长度为多少厘米.(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3)在点的运动过程中,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当时,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3.(24-25八下·宁夏银川第二十四中学·期末)如图,在中,.射线,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E先出发后,点F也从点B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F运动时间为t(s),其中.
(1)当t为何值时,?
(2)当t为何值时,.
4.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A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出发后,点也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其中.
(1)若,则t的取值范围是 ;
(2)当t为何值时,;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24-25七下·江苏淮安文通中学·月考)如图:在长方形中,,,动点从点出发,先以的速度沿,然后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点停止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1)①当点在上时,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________.
②当的面积时,时间________秒.
(2)点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使得的面积?如果存在,请求出的取值范围;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另一动点与动点同时从点出发,先以的速度沿,然后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点后立即原路返回,并且在边,上的速度等于原速,当点停止时点也随之停止.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使得的面积总大于的面积,如果存在,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23-24七下·江苏苏州振华中学校·期中)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出发后,点也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其中.
(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2)当为何值时,;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24-25八上·河南新乡金瀚学校·期中)如图,在中,,射线,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当点出发后,点也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分别连接,,.设点运动时间为,其中.
(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求为何值时,平分的面积;
(3)求为何值时,.
题型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数轴结合的动点问题
1.如图,数轴上有点A、B两个点,OA=16,点B所表示的数为20,AC=6AB.
(1)求点C所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自A、B两点同时出发,均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E为线段CP的中点,点F为线段CQ的中点,求出线段EF的长度;
(3)在(2)的条件下,点P、Q分别自A、B出发的同时,动点M自点C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3<t<时,数轴上的有一点N与点M的距离始终为2,且点N在点M的左侧,点T为线段MN上一点(点T不与点M、N重合),在运动的过程中,若满足MQ﹣NT=3PT(点T不与点P重合),求出此时线段PT的长度.
2.(24-25八上·湖北孝感八校联谊·月考)如图,点、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表示数是,点表示数是,点表示数是,且.
(1)直接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线段的中点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2)点、分别从点、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秒,当时,求的值;
(3)在(2)的条件下,为线段的中点,为线段的中点,点、在运动过程中,当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
3.(24-25八上·山西大同第二中学·期中)【综合与探究】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利用“数轴”这个工具,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出发,我们研究了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有理数的运算等内容.
(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将点A在数轴上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则点表示的数是 ;
(2)折叠数轴,使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在这个操作下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示的点与表示 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A,两点的距离为7(A在的左侧),且折叠后A,两点重合,则点表示的数为 ,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
(3)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
①若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
②若A、两点的“雅中点M”表示的数为2,且A、两点的距离为9(A在的左侧),则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
(4)点A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分别是,,点O为数轴原点,点为线段上一点(点可与、两点重合).
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则m可取的所有整数为___________;
②若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数轴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秒,直接写出的所有整数值 ,使得原点O为点A与点的“雅中点”.
4.(2025·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如图,数轴上点O为原点,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
(1)__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2)若点B为线段的中点,求的长;
(3)设,求当与的差不小于时整数x的最小值.
5.(24-25七下·重庆第七中学校·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是不等式最小整数解,且满足.点从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后立刻返回到点,到达点后再返回到点并停止.
(1)______,______,_______.
(2)点从点开始运动后,到达点的过程中,经过秒钟,,求的值.
(3)点从点出发的同时,数轴上的动点分别从点和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每秒5个单位长度,假设t秒钟时,、、三点中恰好有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的值.
6.(23-24七上·河北邯郸邯郸冀南新区·期末)如图,嘉淇设计了一动画,已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分别为,,,是的中点,机器人(看成点)从点出发,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当机器人到达点时,机器人(看成点)同时从点出发,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机器人的运动时间为秒.
(1)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x的值为 ;
(2)当时,求点M表示的数;
(3)当机器人M,N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2个单位长度时,机器人M变成彩色,求机器人M变成彩色的总时长;
(4)当机器人M,N和点C中有一个点到其他两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的值.
7.(24-25七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已知图形和线段,若图形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和,使得点与点到线段中点的距离相等,则称图形为线段的“关联图”.已知:、、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
(1)若.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记以下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为,则满足线段是线段的“关联图”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 ②3 ③5
②设点、对应的数分别为、,若线段为线段的“关联图”,则满足的所有整数的值为______.
(2)已知数轴上三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18,现将、均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移动,将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移动,移动时间为秒.当时,线段上总存在点,使线段为线段的“关联图”,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8.(24-25六下·黑龙江哈尔滨星光中学校·期中)如图,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分别对应的数为a、b、c、d,A、B两点表示的数满足,其中,.请根据条件完成此题.
(1)求a、b、c、d的值;(直接写出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两点以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C、D两点以2个单位长度/秒向左匀速运动,并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t为多少时,A、C两点相遇?
(3)在(2)的条件下,A、B、C、D四个点继续运动,当点B运动到点D的右侧时,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B与C的距离是A与D的距离的4倍,若存在,求时间t;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三: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几何综合问题
1.(24-25八上·江苏苏州姑苏区·期末)有一副三角尺,其中中,,;中,,.将这副直角三角尺按如图①放置.此时边与在同一直线上,且三角尺的顶点落在边的中点处.若将三角尺绕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为.
(1)当______时,;当______时,:
(2)如图②,设边所在直线与边所在直线交于点,边所在直线与边所在直线交于点,记,.在整个旋转过程中,请探究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2.如图1,在中,,在边上有一点从向运动,运动到点处停止.
(1)当时,求的度数;
(2)如图2,把沿直线翻折,点的对应点为,若点在的内部(不包含的边).
①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②探索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在点从向运动过程中,设,同时将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且满足,若运动过程中所在直线相交于点,当时,求的取值范围.
3.(24-25七下·重庆凤鸣山中学教共体·期中)如图,中,,,.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每秒个单位长度运动,到达点时停止,设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1)点整个运动过程中,共需___秒;
(2)若的面积为时,求的值;
(3)若的面积大于时,求的取值范围.
4.(24-25七上·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期末)【概念提出】
已知及射线,我们称的值为与的“关联度”,并用符号表示,其中都在到之间(含和).
(1)若,则 ;
(2)尺规作图:如图1,已知,作一条射线,使得.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写出必要的说明)
【拓展延伸】
(3)如图2,已知,射线与射线重合,射线位于内部或边上,将图2中的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以每秒的速度旋转,的值随旋转时间及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①如图3,当旋转时间为45秒时,的最小值为 ;
②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旋转时间为 秒时,.
5.(24-25八上·江苏淮安淮安区·期中)新定义:我们把两个面积相等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叫做积等三角形.
(1)初步尝试:如图1,已知中,,,,P为AC上一点,当______时,与为积等三角形;
(2)理解运用:如图2,与为积等三角形,若,,且线段的长度为正整数,求的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