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6 10: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主要在淋巴液、血浆
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淋巴液与血浆成分的区别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比较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存在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内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形成;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三者关系
组织液、血浆之间双向交换,淋巴液只能来自组织液,流向血浆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渗透压
概念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影响
因素
举例 在37℃时,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剧烈运动或病理状态下,人的体温会有所上升。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与多种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在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其活性。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
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
2.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
的形成和维持。
内环境成分及生理过程的判断
1.模式图分析的关键是确定组织细胞,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线式图分析的突破点在于单向箭头 
(2025·山西实验中学期末)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 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脉注射的药物成分首先会进入①,再被运输到各处组织
B.若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导致③的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C.正常情况下,①中可含有Na+、抗体、肾上腺素、尿素
D.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仅仅是由①②③构成的液体环境
静脉注射的药物成分首先会进入①血浆, 再通过体液被运输到各处组织,A正确;若长期营养不良,则会使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中可含有Na+、抗体、肾上腺素、尿素,C正确;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构成,内环境还有脑脊液等,D正确。
B
3.“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联想记忆法”判断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
依据内环境的成分,可以对相关生理过程能否发生在内环境中进行推理分析(而非机械死记),举例如下:
下列物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Na+、K+       B.尿酸、CO2
C.葡萄糖、抗体 D.血红蛋白、呼吸酶
D
Na+、 K+、尿酸、 CO2、葡萄糖、抗体在血浆、组织液等中均有分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B、C不符合题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符合题意。
渗透压与组织水肿
1.概念 
  组织水肿又称浮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出现肿胀的症状。组织水肿与血浆、组织液的渗透压有密切的关系。
2.实质 
  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或组织液渗透压高于正常值,从而导致水分滞留于组织液。
3.具体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有花粉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组织炎症、损伤,肾小球肾炎,蛋白质营养缺乏,毛细淋巴管阻塞等。
(2025·四川眉山车城中学期中)如图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A液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只有①③⑤
B
A液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流失,血浆
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
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
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进入
淋巴管的物质减少,组织液增多,③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均正确,B正确。
物质被利用时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判断
  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肺泡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如图所示:
(1)养料(如葡萄糖)
①转移途径:肠腔→小肠上皮细胞→小肠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②穿膜层数:进出小肠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7层。
(2)O2
①转移途径(主要):肺泡→肺泡壁细胞→肺部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②穿膜层数: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9层;若O2被利用,加上进入线粒体时穿过的2层膜,穿膜层数共为11层。
(1)试题中可能会问穿过的细胞膜层数(去掉细胞器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层数(等于生物膜的层数)、细胞器膜层数(去掉细胞膜层数),故一定要审清题意。
(2)O2主要是通过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被运输,其他物质主要由血浆运输,因此O2有穿过红细胞膜的过程。
已知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1层细胞构成,O2必须经血红蛋白运输。空气中的O2要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并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这些氧分子至少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双分子组成的膜(  )
A.11     B.9
C.10     D.8
A
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1层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11层膜,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