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鲁迅先生不辍写作为人民、南仁东院士燃烧生命铸“天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劳动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人”,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话向大家阐明劳动的重要性,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世界因劳动而改变,生活因劳动而美好。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潜质,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息息相关。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我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大的变化缘于劳动者,最高的成就属于劳动者,最美的梦想系于劳动者。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①州(1分)(舟 州)大地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所有新时代的劳动者、建设者正用奋斗唱响壮歌、用勇毅书写答卷、用汗水浇灌梦想,向朝气②蓬(1分)(蓬 篷)勃的未来,前进!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qián;(1分)xì。(1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但我国劳动人民凭借智慧与决心,创新治理黄河的方法,不断取得成效。小组成员想根据下面资料制作时间轴,更加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人民的劳动成果,请你将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在这种条件下,1952年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从正式开工建设到开闸放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在人民胜利渠成功开闸放水后的第5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黄河大坝拔地而起,这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高库大坝。它的建成和投用,背后是一批批建设者怀着美好愿望,带着两手一心,默默奉献而来的。2000年,“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投用,这座“00后”超级水库,就像一颗年轻而强健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平衡与活力。2021年,一座全新的省级实验室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揭牌成立,名曰“黄河实验室”。实验室的大屏幕上,“智慧调度”的字样频频闪动,令人不禁生出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
3.小语以“劳动”为关键词搜索了一则资料,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前后紧密联系。(3分)
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②;④;③;①。劳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①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
②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
③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
④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
【解析】阅读首句,应先是培养价值观,再探索奥秘,形成健康体魄,从而提高美育素养。四个句子排序为:②④③①。
4.小文发出“劳动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倡议,并准备了下面两幅图作为活动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选择图一。图中老师正准备领着孩子们上劳动课,课程内容有“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三种生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全面成长之路,契合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择图二。图片中的孩子们正在“某学校种植园”中开展劳动实践,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这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契合活动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5.古诗文中处处有劳动的痕迹,小文以此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将其补充完整。(8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①__猿鸣三声泪沾裳__”(郦道元《三峡》),这是渔者歌谣;“②__牧人驱犊返__,③__猎马带禽归__”(王绩《野望》)生动再现了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④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春天的鸟儿忙着筑巢是劳动;“单车欲问边,⑤__属国过居延__”(《使至塞上》),因为车夫的劳动,王维才能来到边塞;“⑥__剧哉边海民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启示我们要关爱劳动者;“⑦__攀条折其荣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若没有信使的劳动,此花如何相赠?“⑧__烈士暮年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若没有将士的劳动,大业如何得成?劳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劳动,也是一种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大漠里的坚守
徐 剑
①风掠过叶尔羌河,河边的胡杨傲然挺立。叶尔羌河的河水一路往下流,与和田河交汇,汇入塔里木河。在这里,凡有河水流过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胡杨的伟岸身影。
②秋里塔格山就在前方,此时,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这是南疆夏天的早晨,黄少英带了构造室八个人准备翻越秋里塔格山,这可是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高山。可是,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黄少英执意要翻越过去。
③沿着沟底而行,一直朝前走,南边横亘着一排山,翻过去,就可以下山了。可是这排山都是五六十米高的绝壁,无路可攀,下边又是一个水塘子,将路阻断了。他们好不容易过了水塘,却没有爬山的绳子。彼时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手机没有信号,无可奈何,只好往下撤,沿路返回,再沿着河谷往下走。雪来云拥,天气冷极了,又走了6个小时,已经到了晚上11点,才走回下车处。
④悻悻而归,黄少英有一种挫败感。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⑤过了三年,他与外国专家合作,决心走另一条道,从南边往北走,翻越秋里塔格山。可是,当他们进入中间河谷地带,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间乌云翻滚,又是风又是雨又是冰雹,再次把他们给逼回来了。
⑥从北向南,抑或从南向北,都没有穿越秋里塔格山,黄少英饮憾而归。
⑦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翻越秋里塔格山?
⑧因为秋里塔格山和北边的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它们的露头点都可写进教科书。那里各种盐上层的构造变形样式都有,是研究盐下层变形的基础,是库车盐相关构造理论研究的起点。
⑨盐相关构造理论?我问。
⑩是的。黄少英说,我们坚信,库车的盐相关构造是最具典型性的,油气就藏在盐下成排成带的构造里。
你们关于这盐相关构造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黄少英从小读书就争气,后来考上北京的著名学府,从本科念到博士。2004年,塔里木油田招了两位青年博士和几名硕士研究生,黄少英是其中之一。
黄少英还不是一个人来,他是夫妻双双入南疆。彼时,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难题,仍以20世纪80年代初外国科学家提出的断层褶皱理论找油。按这个理论,找到背斜,就等于找到了油。可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了巨大挑战。黄少英在废井基地跑了三年,经过认真研究,向技术专家们建议,可否用“盐相关构造理论”找油,并请来有关专家赴南疆联合考察研究,在库车等地展开勘探。2008年,克深2井开钻,次年获得成功。
在黄少英的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他立志要在四十岁前,徒步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问他,大漠中迷过路、遇过险吗?
有惊无险。黄少英淡然地说,环漠地质考察,最让人担惊受怕的是天气。出发前,还是晴空万里,走着走着,天气就变了,一阵云来,一片雨过,河谷洪水陡涨,野马般从峡谷中冲出,一个躲闪不及,就可能被卷走……
没有想过离开?我问。
没有。黄少英摇了摇头。
为什么?没有机会吗?
机会多多,很多企业挖我,甚至国内一流的大学也挖我。黄少英平静地说,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百科全书啊,搞地质的人,都会被它迷住的。这样好的平台,我怎么会放弃?
正是凭着对塔里木盆地的行走踏勘,2020年,年近不惑的黄少英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窗外,漠北的早樱开了。而到了秋天,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又将是一片金色的胡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黄少英一行人在翻越秋里塔格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4分)
①地势险峻,翻越艰难;②天气恶劣,变化莫测;③信号不好,联系不畅。(概括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
7.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①连用短句,节奏分明,语气坚定有力,情感得到强化。②先后用了两个“来”字,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黄少英翻越秋里塔格山的决心,突出人物形象。(一点2分,意对即可)
8.主人公黄少英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①不畏艰险,坚守理想;②淡泊名利,甘于奉献;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④勇攀高峰,敢为人先;⑤潜心研究,追求真理;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概括出其中4点即可,每点1分)
9.请你仿照南仁东的颁奖词,给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黄少英写一段颁奖词。(5分)
《感动中国》献给南仁东的颁奖词: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23年,8 000多个日日夜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示例:一个人走多远才能抵达梦想彼岸?是从喧嚣的城市抵达荒凉的大漠。一个人走多久才能看见真理的曙光?是从意气风发奋斗至年近不惑。16年,5__800多个日夜,大漠的油田勘探工作者黄少英,与风雪作伴,让中国油田勘探工作向大地更深处进军。(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居高不下,成为全年的热点话题,小组成员找来相关文本,进行讨论,请你参与。
【文本一】
百亿是怎样炼成的
①《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不仅是一个文艺事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②手持乾坤圈、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哪吒可谓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中国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巨大宝藏。传统文化故事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说,“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
③处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哪吒”系列电影的点睛之笔。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开篇的配乐中,埙、笛、箫、古筝等民族乐器悉数登场。随着高亢的唢呐声被一起释放,一下子将观众拉入情境,也将情绪推向高点。两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结界兽”,则脱胎于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金面具,与同样操着四川口音的太乙真人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④另外,GPU(图形处理器)与AI(人工智能)也成为两大隐形主角。影片90%以上的3D动画图形渲染任务由GPU承担,如“哪吒化身火焰巨人”场景,GPU凭借数千核心并行计算,将原本CPU需几小时的渲染缩短至几分钟,算力成本还降低了70%。AI技术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动画生成技术通过风格迁移、物理模拟、面部捕捉和动作库匹配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也革新了影视创作流程和理念。数字技术不仅解决了创作难题,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研发的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水墨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破解了传统水墨数字化表达难题;粒子特效技术把火焰枪的火焰效果转化为3.2亿个火焰粒子,创造出超越肉眼极限的视觉奇观,构建起国产特效美学特有的语言体系。
⑤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意识的活力,让“哪吒”系列电影有了冲破票房上限的千钧之力。曾经,《封神演义》中“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的哪吒走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如今,这个“扭转乾坤”的哪吒正在不断突破想象力的边界,开天辟地、直上青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哪吒是哪里人?一些地方为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坐实哪吒“老家”的位置,考据地名、引用古籍甚至续写传说,想方设法为哪吒“落户”。
②哪吒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何来“户籍”一说?《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虽对哪吒的出生地和事迹有所描述,但也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历史。严格意义上说,哪吒并没有确切的“故里”。
③争抢“哪吒故里”,难免会因为缺乏确凿证据而陷入“口水战”。应当看到,“哪吒故里”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归功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上映。这部电影的成功,不是靠蹭热度、抢IP,而是源自制作团队扎扎实实、倾尽心力的打造。他们精心打磨剧本、匠心制作动画,耗时5年。他们用1 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让哪吒这个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地跳到人们眼前。影片还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到剧情画面和角色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带来了新启示。
④一味跟风只能蹭一时热度,潜心打磨才有长远未来。与其抢着给哪吒“上户口”,不如借助电影东风,结合本地特色,好好打磨独有文化元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创造出独一无二、富有生命力的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文本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文本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这些说明方法体现了文本的真实、准确、严谨,更突出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主题。(2分)
11.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文本二的佐证材料?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空灵的侗族大歌、深沉的蒙古族呼麦、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等,都是相关地域的特色名片,是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近段时间,有的地方推介东海龙宫主题灯会,有的地方力推藕粉等农产品,掀起了一股股消费热潮。
可以。(1分)这段材料列举的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和三星堆青铜人,极具地域特色;“东海龙宫主题灯会”和“藕粉”掀起消费热潮的例子,也体现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这股“东风”的作用。这则材料充分说明,要想创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一味跟风,而是要潜心打磨。(3分)
12.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视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请你结合两个文本中的信息,提两条具体建议。(4分)
①结合当下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借助成功文化作品的“东风”,结合本地特色,潜心打磨独有文化元素。(每点2分,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②,纷红骇绿③,蓊葧④香气,冲涛旋濑⑤,退贮溪谷⑥,摇飏葳蕤⑦,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
【注释】①(jiāo gé):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众草:弱草倾倒。苒,轻柔。③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④蓊葧(bó):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⑥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⑦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五色交晖”中的“交”是“交相”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中的“交”意思不同。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复”是“再、又”的意思,与“将复何及”(《诫子书》)中的“复”意思相同。
C.“穷”有“贫穷”“穷尽”“揭穿”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余无以穷其状”中的“穷”是“穷尽”的意思。
D.“尝”有“品尝”“经历”“曾经”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永之人未尝游焉”中的“尝”是“经历”的意思。
【解析】D.“永之人未尝游焉”中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分)
15.【甲】文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作者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3分,意近即可)
16.【甲】【乙】两文在语言和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语言上:两文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2分)内容上:都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末均道出“此类美景少人欣赏”的遗憾之情。(2分)
【乙文参考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①
[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②,金陵③驿路楚云西④。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①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②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③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④楚云西:古代楚国西部。
17.后两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点?(4分)
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留”“怜”二字写春、水送人,万物皆有情,借以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4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100字左右。(5分)
示例:周恩来为了保住苏维埃共和国,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备选人物:毛泽东 朱德
示例一: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面临严峻考验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深入分析中国国情,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
示例二:朱德早年拒绝高官厚禄诱惑,坚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局势危急,他带领起义军余部坚持斗争,为革命保留珍贵火种。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以及面对挫折时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精神。(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英雄”,不专属于那些建立了丰功伟绩,名垂青史之人,“英雄”可以是我们身边最平凡普通的一群人:诚实守信的商贩、默默守护城市街道的环卫工人、节假日仍坚守岗位的医生和警察、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也是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家庭里最鲜活的英雄!
平凡中亦可以见伟大,普通人也可以是英雄。
(1)请以“平凡英雄”为题目,为身边的人物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3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河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鲁迅先生不辍写作为人民、南仁东院士燃烧生命铸“天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劳动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人”,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话向大家阐明劳动的重要性,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世界因劳动而改变,生活因劳动而美好。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潜质,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息息相关。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我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最大的变化缘于劳动者,最高的成就属于劳动者,最美的梦想系于劳动者。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①_________(舟 州)大地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所有新时代的劳动者、建设者正用奋斗唱响壮歌、用勇毅书写答卷、用汗水浇灌梦想,向朝气②_________(蓬 篷)勃的未来,前进!
州(1分)
蓬(1分)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qián;(1分)xì。(1分)
2.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但我国劳动人民凭借智慧与决心,创新治理黄河的方法,不断取得成效。小组成员想根据下面资料制作时间轴,更加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人民的劳动成果,请你将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在这种条件下,1952年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从正式开工建设到开闸放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在人民胜利渠成功开闸放水后的第5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黄河大坝拔地而起,这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高库大坝。
它的建成和投用,背后是一批批建设者怀着美好愿望,带着两手一心,默默奉献而来的。2000年,“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投用,这座“00后”超级水库,就像一颗年轻而强健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平衡与活力。2021年,一座全新的省级实验室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揭牌成立,名曰“黄河实验室”。实验室的大屏幕上,“智慧调度”的字样频频闪动,令人不禁生出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
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 (1分)
1987年 (1分)
“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投用 (1分)
“黄河实验室”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揭牌成立 (1分)
3.小语以“劳动”为关键词搜索了一则资料,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前后紧密联系。(3分)
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____;____;____;____。劳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①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
②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
③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
④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
②
④
③
①
【解析】阅读首句,应先是培养价值观,再探索奥秘,形成健康体魄,从而提高美育素养。四个句子排序为:②④③①。
4.小文发出“劳动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倡议,并准备了下面两幅图作为活动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选择图一。图中老师正准备领着孩子们上劳动课,课程内容有“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三种生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全面成长之路,契合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择图二。图片中的孩子们正在“某学校种植园”中开展劳动实践,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这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契合活动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5.古诗文中处处有劳动的痕迹,小文以此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将其补充完整。(8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①_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这是渔者歌谣;“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生动再现了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④___________
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春天的鸟儿忙着筑巢是劳动;“单车欲问边,⑤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因为车夫的劳动,王维才能来到边塞;“⑥__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猿鸣三声泪沾裳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属国过居延
谁家新燕啄
春泥
剧哉边海民_
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启示我们要关爱劳动者;“⑦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若没有信使的劳动,此花如何相赠?
“⑧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若没有将士的劳动,大业如何得成?劳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劳动,也是一种价值。
烈士暮年
攀条折其荣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大漠里的坚守
徐 剑
①风掠过叶尔羌河,河边的胡杨傲然挺立。叶尔羌河的河水一路往下流,与和田河交汇,汇入塔里木河。在这里,凡有河水流过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胡杨的伟岸身影。
②秋里塔格山就在前方,此时,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这是南疆夏天的早晨,黄少英带了构造室八个人准备翻越秋里塔格山,这可是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高山。可是,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黄少英执意要翻越过去。
③沿着沟底而行,一直朝前走,南边横亘着一排山,翻过去,就可以下山了。可是这排山都是五六十米高的绝壁,无路可攀,下边又是一个水塘子,将路阻断了。他们好不容易过了水塘,却没有爬山的绳子。彼时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手机没有信号,无可奈何,只好往下撤,沿路返回,再沿着河谷往下走。雪来云拥,天气冷极了,又走了6个小时,已经到了晚上11点,才走回下车处。
④悻悻而归,黄少英有一种挫败感。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⑤过了三年,他与外国专家合作,决心走另一条道,从南边往北走,翻越秋里塔格山。可是,当他们进入中间河谷地带,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间乌云翻滚,又是风又是雨又是冰雹,再次把他们给逼回来了。
⑥从北向南,抑或从南向北,都没有穿越秋里塔格山,黄少英饮憾而归。
⑦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翻越秋里塔格山?
⑧因为秋里塔格山和北边的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它们的露头点都可写进教科书。那里各种盐上层的构造变形样式都有,是研究盐下层变形的基础,是库车盐相关构造理论研究的起点。
⑨盐相关构造理论?我问。
⑩是的。黄少英说,我们坚信,库车的盐相关构造是最具典型性的,油气就藏在盐下成排成带的构造里。
你们关于这盐相关构造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黄少英从小读书就争气,后来考上北京的著名学府,从本科念到博士。2004年,塔里木油田招了两位青年博士和几名硕士研究生,黄少英是其中之一。
黄少英还不是一个人来,他是夫妻双双入南疆。彼时,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难题,仍以20世纪80年代初外国科学家提出的断层褶皱理论找油。按这个理论,找到背斜,就等于找到了油。可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了巨大挑战。黄少英在废井基地跑了三年,经过认真研究,向技术专家们建议,可否用“盐相关构造理论”找油,并请来有关专家赴南疆联合考察研究,在库车等地展开勘探。2008年,克深2井开钻,次年获得成功。
在黄少英的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他立志要在四十岁前,徒步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问他,大漠中迷过路、遇过险吗?
有惊无险。黄少英淡然地说,环漠地质考察,最让人担惊受怕的是天气。出发前,还是晴空万里,走着走着,天气就变了,一阵云来,一片雨过,河谷洪水陡涨,野马般从峡谷中冲出,一个躲闪不及,就可能被卷走……
没有想过离开?我问。
没有。黄少英摇了摇头。
为什么?没有机会吗?
机会多多,很多企业挖我,甚至国内一流的大学也挖我。黄少英平静地说,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百科全书啊,搞地质的人,都会被它迷住的。这样好的平台,我怎么会放弃?
正是凭着对塔里木盆地的行走踏勘,2020年,年近不惑的黄少英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窗外,漠北的早樱开了。而到了秋天,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又将是一片金色的胡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①地势险峻,翻越艰难;②天气恶劣,变化莫测;③信号不好,联系不畅。(概括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
6.黄少英一行人在翻越秋里塔格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4分)
①连用短句,节奏分明,语气坚定有力,情感得到强化。②先后用了两个“来”字,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黄少英翻越秋里塔格山的决心,突出人物形象。(一点2分,意对即可)
7.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①不畏艰险,坚守理想;②淡泊名利,甘于奉献;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④勇攀高峰,敢为人先;⑤潜心研究,追求真理;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概括出其中4点即可,每点1分)
8.主人公黄少英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9.请你仿照南仁东的颁奖词,给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黄少英写一段颁奖词。(5分)
《感动中国》献给南仁东的颁奖词: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23年,8 000多个日日夜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示例:一个人走多远才能抵达梦想彼岸?是从喧嚣的城市抵达荒凉的大漠。一个人走多久才能看见真理的曙光?是从意气风发奋斗至年近不惑。16年,5800多个日夜,大漠的油田勘探工作者黄少英,与风雪作伴,让中国油田勘探工作向大地更深处进军。(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居高不下,成为全年的热点话题,小组成员找来相关文本,进行讨论,请你参与。
【文本一】
百亿是怎样炼成的
①《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不仅是一个文艺事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②手持乾坤圈、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哪吒可谓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中国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巨大宝藏。传统文化故事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说,“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
③处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哪吒”系列电影的点睛之笔。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开篇的配乐中,埙、笛、箫、古筝等民族乐器悉数登场。随着高亢的唢呐声被一起释放,一下子将观众拉入情境,也将情绪推向高点。两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结界兽”,则脱胎于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金面具,与同样操着四川口音的太乙真人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④另外,GPU(图形处理器)与AI(人工智能)也成为两大隐形主角。影片90%以上的3D动画图形渲染任务由GPU承担,如“哪吒化身火焰巨人”场景,GPU凭借数千核心并行计算,将原本CPU需几小时的渲染缩短至几分钟,算力成本还降低了70%。AI技术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动画生成技术通过风格迁移、物理模拟、面部捕捉和动作库匹配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也革新了影视创作流程和理念。数字技术不仅解决了创作难题,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研发的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水墨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破解了传统水墨数字化表达难题;粒子特效技术把火焰枪的火焰效果转化为3.2亿个火焰粒子,创造出超越肉眼极限的视觉奇观,构建起国产特效美学特有的语言体系。
⑤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意识的活力,让“哪吒”系列电影有了冲破票房上限的千钧之力。曾经,《封神演义》中“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的哪吒走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如今,这个“扭转乾坤”的哪吒正在不断突破想象力的边界,开天辟地、直上青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哪吒是哪里人?一些地方为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坐实哪吒“老家”的位置,考据地名、引用古籍甚至续写传说,想方设法为哪吒
“落户”。
②哪吒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何来“户籍”一说?《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虽对哪吒的出生地和事迹有所描述,但也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历史。严格意义上说,哪吒并没有确切的“故里”。
③争抢“哪吒故里”,难免会因为缺乏确凿证据而陷入“口水战”。应当看到,“哪吒故里”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归功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上映。这部电影的成功,不是靠蹭热度、抢IP,而是源自制作团队扎扎实实、倾尽心力的打造。他们精心打磨剧本、匠心制作动画,耗时5年。他们用1 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让哪吒这个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地跳到人们眼前。影片还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到剧情画面和角色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带来了新启示。
④一味跟风只能蹭一时热度,潜心打磨才有长远未来。与其抢着给哪吒“上户口”,不如借助电影东风,结合本地特色,好好打磨独有文化元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创造出独一无二、富有生命力的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这些说明方法体现了文本的真实、准确、严谨,更突出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主题。(2分)
10.文本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可以。(1分)这段材料列举的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和三星堆青铜人,极具地域特色;“东海龙宫主题灯会”和“藕粉”掀起消费热潮的例子,也体现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这股“东风”的作用。这则材料充分说明,要想创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一味跟风,而是要潜心打磨。(3分)
11.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文本二的佐证材料?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空灵的侗族大歌、深沉的蒙古族呼麦、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等,都是相关地域的特色名片,是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近段时间,有的地方推介东海龙宫主题灯会,有的地方力推藕粉等农产品,掀起了一股股消费热潮。
①结合当下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借助成功文化作品的“东风”,结合本地特色,潜心打磨独有文化元素。(每点2分,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12.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视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请你结合两个文本中的信息,提两条具体建议。(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 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②,纷红骇绿③,蓊葧④香气,冲涛旋濑⑤,退贮溪谷⑥,摇飏葳蕤⑦,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
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
【注释】① (jiāo ɡé):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众草:弱草倾倒。苒,轻柔。③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④蓊葧(bó):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⑥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⑦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五色交晖”中的“交”是“交相”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中的“交”意思不同。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复”是“再、又”的意思,与“将复何及”(《诫子书》)中的“复”意思相同。
C.“穷”有“贫穷”“穷尽”“揭穿”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余无以穷其状”中的“穷”是“穷尽”的意思。
D.“尝”有“品尝”“经历”“曾经”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永之人未尝游焉”中的“尝”是“经历”的意思。
【解析】D.“永之人未尝游焉”中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D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分)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作者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3分,意近即可)
15.【甲】文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语言上:两文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2分)内容上:都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末均道出“此类美景少人欣赏”的遗憾之情。(2分)
16.【甲】【乙】两文在语言和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乙文参考译文】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山上的树木多是枫柟、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使弱草倾倒,使红花和绿叶纷乱而惊骇,草木茂盛,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它的情状。
永州没有人来过这里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用这来为它命名。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①
[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②,金陵③驿路楚云西④。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①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②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③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④楚云西:古代楚国西部。
17.后两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点?(4分)
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留”“怜”二字写春、水送人,万物皆有情,借以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4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100字左右。(5分)
示例:周恩来为了保住苏维埃共和国,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备选人物:毛泽东 朱德
示例一: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面临严峻考验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深入分析中国国情,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
示例二:朱德早年拒绝高官厚禄诱惑,坚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局势危急,他带领起义军余部坚持斗争,为革命保留珍贵火种。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以及面对挫折时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精神。(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英雄”,不专属于那些建立了丰功伟绩,名垂青史之人,“英雄”可以是我们身边最平凡普通的一群人:诚实守信的商贩、默默守护城市街道的环卫工人、节假日仍坚守岗位的医生和警察、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也是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家庭里最鲜活的英雄!
平凡中亦可以见伟大,普通人也可以是英雄。
(1)请以“平凡英雄”为题目,为身边的人物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鲁迅先生不辍写作为人民、南仁东院士燃烧生命铸“天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劳动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人”,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话向大家阐明劳动的重要性,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世界因劳动而改变,生活因劳动而美好。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潜质,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息息相关。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我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大的变化缘于劳动者,最高的成就属于劳动者,最美的梦想系于劳动者。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①州(1分)(舟 州)大地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所有新时代的劳动者、建设者正用奋斗唱响壮歌、用勇毅书写答卷、用汗水浇灌梦想,向朝气②蓬(1分)(蓬 篷)勃的未来,前进!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qián;(1分)xì。(1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但我国劳动人民凭借智慧与决心,创新治理黄河的方法,不断取得成效。小组成员想根据下面资料制作时间轴,更加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人民的劳动成果,请你将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在这种条件下,1952年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从正式开工建设到开闸放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在人民胜利渠成功开闸放水后的第5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黄河大坝拔地而起,这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高库大坝。它的建成和投用,背后是一批批建设者怀着美好愿望,带着两手一心,默默奉献而来的。2000年,“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投用,这座“00后”超级水库,就像一颗年轻而强健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平衡与活力。2021年,一座全新的省级实验室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揭牌成立,名曰“黄河实验室”。实验室的大屏幕上,“智慧调度”的字样频频闪动,令人不禁生出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
3.小语以“劳动”为关键词搜索了一则资料,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前后紧密联系。(3分)
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②;④;③;①。劳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
①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
②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
③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
④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
【解析】阅读首句,应先是培养价值观,再探索奥秘,形成健康体魄,从而提高美育素养。四个句子排序为:②④③①。
4.小文发出“劳动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倡议,并准备了下面两幅图作为活动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选择图一。图中老师正准备领着孩子们上劳动课,课程内容有“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三种生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全面成长之路,契合活动主题。
示例二:我选择图二。图片中的孩子们正在“某学校种植园”中开展劳动实践,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这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契合活动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5.古诗文中处处有劳动的痕迹,小文以此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将其补充完整。(8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①__猿鸣三声泪沾裳__”(郦道元《三峡》),这是渔者歌谣;“②__牧人驱犊返__,③__猎马带禽归__”(王绩《野望》)生动再现了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④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春天的鸟儿忙着筑巢是劳动;“单车欲问边,⑤__属国过居延__”(《使至塞上》),因为车夫的劳动,王维才能来到边塞;“⑥__剧哉边海民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启示我们要关爱劳动者;“⑦__攀条折其荣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若没有信使的劳动,此花如何相赠?“⑧__烈士暮年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若没有将士的劳动,大业如何得成?劳动创造价值,善于发现劳动,也是一种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大漠里的坚守
徐 剑
①风掠过叶尔羌河,河边的胡杨傲然挺立。叶尔羌河的河水一路往下流,与和田河交汇,汇入塔里木河。在这里,凡有河水流过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胡杨的伟岸身影。
②秋里塔格山就在前方,此时,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这是南疆夏天的早晨,黄少英带了构造室八个人准备翻越秋里塔格山,这可是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高山。可是,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黄少英执意要翻越过去。
③沿着沟底而行,一直朝前走,南边横亘着一排山,翻过去,就可以下山了。可是这排山都是五六十米高的绝壁,无路可攀,下边又是一个水塘子,将路阻断了。他们好不容易过了水塘,却没有爬山的绳子。彼时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手机没有信号,无可奈何,只好往下撤,沿路返回,再沿着河谷往下走。雪来云拥,天气冷极了,又走了6个小时,已经到了晚上11点,才走回下车处。
④悻悻而归,黄少英有一种挫败感。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⑤过了三年,他与外国专家合作,决心走另一条道,从南边往北走,翻越秋里塔格山。可是,当他们进入中间河谷地带,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间乌云翻滚,又是风又是雨又是冰雹,再次把他们给逼回来了。
⑥从北向南,抑或从南向北,都没有穿越秋里塔格山,黄少英饮憾而归。
⑦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翻越秋里塔格山?
⑧因为秋里塔格山和北边的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它们的露头点都可写进教科书。那里各种盐上层的构造变形样式都有,是研究盐下层变形的基础,是库车盐相关构造理论研究的起点。
⑨盐相关构造理论?我问。
⑩是的。黄少英说,我们坚信,库车的盐相关构造是最具典型性的,油气就藏在盐下成排成带的构造里。
你们关于这盐相关构造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黄少英从小读书就争气,后来考上北京的著名学府,从本科念到博士。2004年,塔里木油田招了两位青年博士和几名硕士研究生,黄少英是其中之一。
黄少英还不是一个人来,他是夫妻双双入南疆。彼时,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难题,仍以20世纪80年代初外国科学家提出的断层褶皱理论找油。按这个理论,找到背斜,就等于找到了油。可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了巨大挑战。黄少英在废井基地跑了三年,经过认真研究,向技术专家们建议,可否用“盐相关构造理论”找油,并请来有关专家赴南疆联合考察研究,在库车等地展开勘探。2008年,克深2井开钻,次年获得成功。
在黄少英的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他立志要在四十岁前,徒步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问他,大漠中迷过路、遇过险吗?
有惊无险。黄少英淡然地说,环漠地质考察,最让人担惊受怕的是天气。出发前,还是晴空万里,走着走着,天气就变了,一阵云来,一片雨过,河谷洪水陡涨,野马般从峡谷中冲出,一个躲闪不及,就可能被卷走……
没有想过离开?我问。
没有。黄少英摇了摇头。
为什么?没有机会吗?
机会多多,很多企业挖我,甚至国内一流的大学也挖我。黄少英平静地说,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百科全书啊,搞地质的人,都会被它迷住的。这样好的平台,我怎么会放弃?
正是凭着对塔里木盆地的行走踏勘,2020年,年近不惑的黄少英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窗外,漠北的早樱开了。而到了秋天,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又将是一片金色的胡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黄少英一行人在翻越秋里塔格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4分)
①地势险峻,翻越艰难;②天气恶劣,变化莫测;③信号不好,联系不畅。(概括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
7.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①连用短句,节奏分明,语气坚定有力,情感得到强化。②先后用了两个“来”字,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黄少英翻越秋里塔格山的决心,突出人物形象。(一点2分,意对即可)
8.主人公黄少英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①不畏艰险,坚守理想;②淡泊名利,甘于奉献;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④勇攀高峰,敢为人先;⑤潜心研究,追求真理;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概括出其中4点即可,每点1分)
9.请你仿照南仁东的颁奖词,给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黄少英写一段颁奖词。(5分)
《感动中国》献给南仁东的颁奖词: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23年,8 000多个日日夜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示例:一个人走多远才能抵达梦想彼岸?是从喧嚣的城市抵达荒凉的大漠。一个人走多久才能看见真理的曙光?是从意气风发奋斗至年近不惑。16年,5__800多个日夜,大漠的油田勘探工作者黄少英,与风雪作伴,让中国油田勘探工作向大地更深处进军。(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居高不下,成为全年的热点话题,小组成员找来相关文本,进行讨论,请你参与。
【文本一】
百亿是怎样炼成的
①《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不仅是一个文艺事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②手持乾坤圈、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哪吒可谓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中国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巨大宝藏。传统文化故事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说,“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
③处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哪吒”系列电影的点睛之笔。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开篇的配乐中,埙、笛、箫、古筝等民族乐器悉数登场。随着高亢的唢呐声被一起释放,一下子将观众拉入情境,也将情绪推向高点。两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结界兽”,则脱胎于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金面具,与同样操着四川口音的太乙真人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④另外,GPU(图形处理器)与AI(人工智能)也成为两大隐形主角。影片90%以上的3D动画图形渲染任务由GPU承担,如“哪吒化身火焰巨人”场景,GPU凭借数千核心并行计算,将原本CPU需几小时的渲染缩短至几分钟,算力成本还降低了70%。AI技术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动画生成技术通过风格迁移、物理模拟、面部捕捉和动作库匹配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也革新了影视创作流程和理念。数字技术不仅解决了创作难题,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研发的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水墨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破解了传统水墨数字化表达难题;粒子特效技术把火焰枪的火焰效果转化为3.2亿个火焰粒子,创造出超越肉眼极限的视觉奇观,构建起国产特效美学特有的语言体系。
⑤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意识的活力,让“哪吒”系列电影有了冲破票房上限的千钧之力。曾经,《封神演义》中“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的哪吒走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如今,这个“扭转乾坤”的哪吒正在不断突破想象力的边界,开天辟地、直上青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哪吒是哪里人?一些地方为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坐实哪吒“老家”的位置,考据地名、引用古籍甚至续写传说,想方设法为哪吒“落户”。
②哪吒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何来“户籍”一说?《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虽对哪吒的出生地和事迹有所描述,但也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历史。严格意义上说,哪吒并没有确切的“故里”。
③争抢“哪吒故里”,难免会因为缺乏确凿证据而陷入“口水战”。应当看到,“哪吒故里”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归功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上映。这部电影的成功,不是靠蹭热度、抢IP,而是源自制作团队扎扎实实、倾尽心力的打造。他们精心打磨剧本、匠心制作动画,耗时5年。他们用1 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让哪吒这个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地跳到人们眼前。影片还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到剧情画面和角色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带来了新启示。
④一味跟风只能蹭一时热度,潜心打磨才有长远未来。与其抢着给哪吒“上户口”,不如借助电影东风,结合本地特色,好好打磨独有文化元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创造出独一无二、富有生命力的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文本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文本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这些说明方法体现了文本的真实、准确、严谨,更突出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主题。(2分)
11.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文本二的佐证材料?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空灵的侗族大歌、深沉的蒙古族呼麦、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等,都是相关地域的特色名片,是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近段时间,有的地方推介东海龙宫主题灯会,有的地方力推藕粉等农产品,掀起了一股股消费热潮。
可以。(1分)这段材料列举的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和三星堆青铜人,极具地域特色;“东海龙宫主题灯会”和“藕粉”掀起消费热潮的例子,也体现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这股“东风”的作用。这则材料充分说明,要想创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一味跟风,而是要潜心打磨。(3分)
12.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视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请你结合两个文本中的信息,提两条具体建议。(4分)
①结合当下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借助成功文化作品的“东风”,结合本地特色,潜心打磨独有文化元素。(每点2分,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②,纷红骇绿③,蓊葧④香气,冲涛旋濑⑤,退贮溪谷⑥,摇飏葳蕤⑦,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
【注释】①(jiāo gé):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众草:弱草倾倒。苒,轻柔。③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④蓊葧(bó):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⑥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⑦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五色交晖”中的“交”是“交相”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中的“交”意思不同。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复”是“再、又”的意思,与“将复何及”(《诫子书》)中的“复”意思相同。
C.“穷”有“贫穷”“穷尽”“揭穿”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余无以穷其状”中的“穷”是“穷尽”的意思。
D.“尝”有“品尝”“经历”“曾经”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永之人未尝游焉”中的“尝”是“经历”的意思。
【解析】D.“永之人未尝游焉”中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分)
15.【甲】文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作者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3分,意近即可)
16.【甲】【乙】两文在语言和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语言上:两文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2分)内容上:都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末均道出“此类美景少人欣赏”的遗憾之情。(2分)
【乙文参考译文】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山上的树木多是枫柟、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使弱草倾倒,使红花和绿叶纷乱而惊骇,草木茂盛,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它的情状。
永州没有人来过这里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用这来为它命名。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①
[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②,金陵③驿路楚云西④。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①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②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③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④楚云西:古代楚国西部。
17.后两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点?(4分)
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留”“怜”二字写春、水送人,万物皆有情,借以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4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100字左右。(5分)
示例:周恩来为了保住苏维埃共和国,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备选人物:毛泽东 朱德
示例一: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面临严峻考验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深入分析中国国情,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
示例二:朱德早年拒绝高官厚禄诱惑,坚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局势危急,他带领起义军余部坚持斗争,为革命保留珍贵火种。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以及面对挫折时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精神。(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英雄”,不专属于那些建立了丰功伟绩,名垂青史之人,“英雄”可以是我们身边最平凡普通的一群人:诚实守信的商贩、默默守护城市街道的环卫工人、节假日仍坚守岗位的医生和警察、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也是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家庭里最鲜活的英雄!
平凡中亦可以见伟大,普通人也可以是英雄。
(1)请以“平凡英雄”为题目,为身边的人物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