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11:4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共产党人“在烈火中永生”的光辉事迹,感受先烈们的红岩精神。
语言运用:学习红色经典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对红色作品的阅读热情。
思维能力:梳理作品内容,分析、整理人物形象及相关故事情节。(重点)
审美创造:把握作品宏伟而严谨的结构,分析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
播放歌曲:红梅赞
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的讲话
【作者简介】
罗广斌: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学时即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被捕,先后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解放后任职于共青团重庆市委。曾编辑重庆集中营死难者诗集《囚歌》,与杨益言、刘德彬合著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杨益言:生于重庆。1944年入同济大学。早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解放后在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2017年逝世,享年92岁。
罗广斌、杨益言的双重身份——“幸存者”与“记录者”
罗广斌、杨益言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他们在狱中亲眼目睹了战友们如何用指甲抠墙缝传递消息,如何在刑讯室里咬着牙不吐露一个字。1957 年,他们用10年时间将这些记忆写成《红岩》,不是为了讲述苦难,而是为了让我们记得:新中国的国旗上,有他们的鲜血。”这些亲身经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和深刻的感受。
他们也是记录者——以重庆集中营事件为内容,结合亲身经历、见闻、历史材料等创作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创作背景】
《红岩》的两位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在渣滓洞,白公馆中,亲身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狱中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将狱中斗争经历以报告文学、革命回忆录的形式写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出长篇小说《红岩》。
罗广斌指出:《红岩》的真正作者其实是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刘国鋕……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了这本书。
秘密监狱
渣滓洞:位于歌乐山山麓。原本是一个小煤窑,因废渣很多,故称渣滓洞。
《红岩》中,被关押在此的有江姐、许云峰(后到白公馆)、刘思扬(后到白公馆)、孙明霞、余新江、丁长发、龙光华、“监狱之花”等人。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山腰,距渣滓洞不远。这里地形隐蔽,原是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后被改为军统本部的看守所。
《红岩》中,被关押在此的有成岗、刘思扬、许云峰、华子良、齐晓轩、黄以声、小萝卜头等人。
【解题】
畅聊书名,感知红岩精神
一本书的名字与其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有时它是本书内容的浓缩,有时是思想内涵的体现。请说说你对书名“红岩”的理解。
①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及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驻地——红岩村,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地标;
②具体的红色岩石,如书中多次提到的江边红岩、结尾部分染遍革命者鲜血的红岩等;
③象征革命者坚守真理、笃定信仰、不怕牺牲、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书中的革命者们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红岩精神。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结合作品内容补写句子。
示例:红岩精神是成岗保护战友、狱中办报的不屈。
红岩精神是______的________。
预设:
红岩精神是江姐顾全大局、从容赴死的坚贞。
红岩精神是许云峰沉着机智、舍己为人的奉献。
红岩精神是华子良忍辱负重、不忘初心的坚韧。
红岩精神是小萝卜头热爱学习、勇敢坚强的可爱。
红岩精神是刘思扬坚守信仰、英勇斗争的无畏。
……
凝聚在书中的“红岩精神”,激励了一代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热情。2021年,“红岩精神”正式列入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岩精神可概括为24个字: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其具体内涵如下:
崇高的思想境界,是红岩精神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守不移的民族大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坚守立场、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中。
巨大的人格力量,体现在严于律己的党性修养、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上。
浩然的革命正气,体现为革命者们出淤泥而不染的革命气节、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感动你我,总有一种力量鼓舞人心,总有一种精神凝聚希望,这就是红岩精神。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红岩精神。
【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重庆的地下党人与垂死挣扎的黑暗势力英勇斗争的故事。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共产党人坚持以《挺进报》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罢工、罢课,支持解放战争;组织群众抗丁抗粮,粉碎反动派炸毁城市的图谋。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是被捕的地下党人在秘密监狱(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一特殊战场中进行的反压迫、争自由的斗争。
本书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
【主要人物】
(一)正面人物群像
(二)反面人物群像
【思想价值】
1.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
《红岩》刻画了诸多革命志士意志坚定、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图景,启示人们不要忘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铭记革命先烈的精神,并将这种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2.爱国主义的教育。
《红岩》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芒,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让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名著联读】
1.革命精神
2.不忘初心
3.意志坚定,勇于追求
4.选择与人生
【艺术特色】
1.着力塑造英雄群像。
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华子良、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个个都以独特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之成为一部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谱。
2.结构宏伟而严谨,情节错综复杂而有条不紊。
小说前十章,侧重写重庆地下斗争和川北武装斗争;后二十章以狱中斗争为主。情节上前后互相关联,而以狱中斗争为中心,巧妙借助主要人物活动这一线索,引出并连结起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3.善于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注重环境气氛的渲染。
由于狱中斗争的隐蔽性以及在特殊情境下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复杂,小说在通过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描绘环境气氛。
4.贯串全书的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基调。
小说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革命英雄人物为原型,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在英雄人物的行动中,显示出他们坚毅不屈的精神、光辉崇高的理想和毫不动摇的信念。
【片段批注】
“快!打死狗特务!”①工人一齐向轮渡码头跑去。特务躲过工人,跳上了停泊在岩岸边的一只暗藏的汽艇,立即开动起来。汽艇驶到江心,特务们还在喘息。上船以后,成岗趁特务们喘息未定,弄松了背后的绳索。他轻轻地抽出手来,看准机会,突然往前一跳,对准面前那个提着手铐的家伙,朝鼻梁上狠狠一拳,接着,一个箭步,扑到船舷,一纵身朝江心便跳②……几只手,疯狂地抓住成岗的衣襟,使他来不及跳下江去。他挣扎着,尽力想推开横在胸前的船栏杆,喉咙热得要冒烟了。回过头来,眼前是一群狼样的野兽。③成岗立刻转过头去,固执地抓住船栏杆,像一只落进陷坑的狮子,愤怒地望着一江浑浊的流水④。
批注
①【语言描写,写出工人们对成刚的爱护,对特务的憎恨】
②【动作描写,写出成刚动作机敏】
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特务比作野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务的凶狠、残暴,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仇恨和憎恶之情。】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岗比作狮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成岗的勇敢、无畏和情怒。表达了作者对成岗地敬佩、赞美之情。】
【片段选读】
从容赴死铸丰碑
一阵粗暴的声音狂喊着:“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去什么地方
“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一听,心里全都明白了。她异常平静没有激动,更没有恐惧与悲戚。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的感受,带着永恒的笑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头发。
“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男室也在提人!”有谁轻声报告着,声音里蕴藏着痛苦与激动。
江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
平静的江姐,总是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的庄重的感觉,特别是在刚刚破晓的今天,江姐更是分外从容和认真。
江姐在室内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情不自禁地俯身在脸蛋上吻了一下。
江姐略停了一下,轻声说道:“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这时,从男牢房的走廊上传来了一阵阵的脚步声。十来个男同志,从容地走了过来,一路上高呼口号,和每间牢房里伸出的手紧握着告别。敌人的屠杀提前了,他们来不及参加越狱斗争了,他们都是美蒋秘密屠杀计划的第一批牺牲者。
看见这么多同甘共苦的战友从窗前走过,一个年轻的同志,抑制不住,倒在铺位上痛哭起来。
“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你看他们,多么坚强的同志。”江姐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坦然地讲说着深心里的感受——
“美蒋反动派的屠杀,和一切垂死的挣扎难道能够阻挡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后胜利吗 不,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党!"
醒来的“监狱之花”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幼稚的声音在静寂中一再重复着:娘娘……娘娘……不走……”
“娘娘会回来的。”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娘娘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再一次告别了同志们,江姐转身跨出牢门。
江姐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选自《红岩》第二十五章)
问题:解读这个片段
课后阅读任务:
《成岗的“自白”》
《许云峰智斗毛人凤》
《迎接斗争——李敬原和成瑶》
【解读】
这段选文以极其细腻而克制的笔触,刻画了江姐面对死亡时的非凡气度,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光辉与人性温度推向了极致。
特务的粗暴命令昭示着结局,但江姐洞悉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本质,坚信“黎明就在眼前”,这份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她超越了个人生死的恐惧,将就义视为迎接光明的庄严仪式。江姐以惊人的镇定完成了一系列生活化的动作:梳头、换衣、整理衣褶。这是以最高规格的“庄重”,向生命和信仰致以最后的敬意,彰显了革命者不可剥夺的尊严。
诀别时刻,她对“监狱之花”的凝视、亲吻以及温柔的安抚,进发出母性的柔情,凸显了革命者为理想舍弃个人幸福的崇高。
她扶起哭泣的战友,坦然宣告“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党!”这不仅是对自己信念的确认,更是对狱中同志最有力的鼓舞。她最后的行动——“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再也没有回头”——定格了一个无畏前行、用生命践行信仰、将希望留给后人的永恒背影。
【探究专题】
《红岩》精神的当代回响
1.探究要求: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如科技攻关、戍边等领域),寻找红岩精神的当代体现,撰写不少于 300 字的短评,阐述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
2.探究提示:
⑴从 “坚守信仰” 角度,对比狱中革命者与当代科研工作者(如隐姓埋名的国防科学家)的选择。
⑵从 “团结协作” 角度,联系渣滓洞难友 “绝食争取饮水权” 与抗疫中全民抗疫的集体行动。
⑶避免空泛议论,需用具体事例(如戍边战士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的誓言)呼应书中 “为后代不跪而奋斗” 的初心。
【探究示例】
新疆戍边英雄祁发宝与战友用身体铸就界碑,恰如《红岩》中战士用血肉守护信仰。祁发宝 “张开双臂阻挡敌军” 的瞬间,与许云峰 “挺胸走向刑场” 的姿态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 二者都在 “生与死” 的抉择中,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
当代青年虽无需面对牢狱酷刑,但红岩精神提醒我们:在学业攻坚、职业坚守中,“不坠青云之志” 的信仰,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结语】
阅读《红岩》,从许云峰带领狱友挖地道的情节中,我们看到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坚定信念和为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从甫志高叛变的情节中,我们学习到在生活中要坚守原则和底线,警惕被利益诱惑而迷失自我。从众多革命者在狱中相互鼓励、共同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在困难面前要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
《红岩》让我们感受到坚强与勇敢、坚韧与忠诚的精神,更加热爱祖国,坚定信念。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积极进取,拼搏奋斗,传承革命精神。
【作业布置】
用两周时间完成《红岩》的阅读。
要求:
1.用浏览、精读、略读结合的方法,梳理作品的情节结构,分析革命先烈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演绎作品,传承红岩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