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是焉(yān) 丈夫之冠(ɡuàn)
B.傅说(shuō) 胶鬲(ɡé) 孙叔敖(áo)
C.拂乱(fú) 拂士(bì) 版筑(bǎn)
D.空乏(fá) 管夷吾(yí) 畎亩(quǎ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必先/苦其/心志
C.此之谓/大丈夫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3)人恒过( )
(4)发于声,而后喻( )
(5)富贵不能淫( )
(6)必先苦其心志( )
(7)贫贱不能移( )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戒
(2)发
(3)士
(4)拂
(5)得
5.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4)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7.整体感知。
(1)《富贵不能淫》选自《 》孟子认为
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
(3)孟子,名 ,字 , 时期的 家、 家,是继
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领着孟子搬了三次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无处迁”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按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2)揭示画面含意并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理解
(一)读《富贵不能淫》做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妾妇之道( )
(2)居天下之广居( )
10.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原文作答。
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二)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出则无敌国外患( )
(2)法家拂士( )
(3)举于版筑之间( )
(4)曾益其所不能(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中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三)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
②委而去之
③寡助之至
④亲戚畔之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史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①。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尉德唯唯。明日对仗②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③于地,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④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⑤,群臣皆称万岁。
(唐 张鷟《朝野佥载》)
【注释】①争道:争抢棋路。②对仗:当廷奏事。③玉珽:玉笏板。④怒过:指发怒后很快就消气了。⑤段:量词,布帛等条形物的一截。
2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上大怒/大惊曰
B. 唐俭轻我/云淡风轻
C. 确定不移/贫贱不能移
D. 奋衣入/元方入门不顾
21.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22.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的尉迟敬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说一说。
②古人读书有批注的传统,请你结合【甲】文主要观点为【乙】文中太宗的做法写一小段评语,30字以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2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白白地,与“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 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 矜,指怜悯,与“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 “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2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 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 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 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26.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27. 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答案
1.B 2.D 3.(1)真正,确实 (2)怎么,哪里 (3)犯过错 (4)明白,了解 (5)惑乱,迷惑 (6)使……痛苦 (7)动摇 (8)所以 4.(1)谨慎 训导 (2)被起用
表现 (3)狱官 贤士 (4)通“弼”,辅佐 违背 (5)能够 得到实现 5.(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6.(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7.(1)《孟子正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孔子 8.(1)孟母拉着儿子到处寻找一个适合读书成长的住处。(2)现在社会环境太复杂,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太多。 9.(1)方法 (2)居住 10.(1)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里就天下太平。(2)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的为人方法。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2.这句话出自《孟子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3.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14.(1)在国外 (2)通“弼”,辅佐 (3)任用,选拔 (4)通“增”,增加
15.(1)(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和声音上,然后人们才了解。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16.(1)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意对即可)
17.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个句子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18. ①环绕;②放弃;③极点;④同“叛”,背叛。
19.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0. B
21. 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22. ①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正直不谄媚,做事有策略的人。
②面对尉迟敬德的直谏,唐太宗最终奖赏尉迟敬德,并且悟出“三利”“三益”,可见他是一个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的人,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得道者。
23. B D H 24. D 25. D
26. (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 但斗士众多。”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27. 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