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 课 《三峡》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填空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 ( ) 郦道元( )
飞漱( ) 属引( ) 重岩叠嶂( )
二、未命名题型
2.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3)不见曦月 曦:
(4)至于夏水襄陵 襄:
(5)沿溯阻绝 沿: 溯:
(6)不以疾也 疾:
(7)则素湍绿潭 素: 湍:
(8)回清倒影 回清:
(9)清荣峻茂 荣:
(10)良多趣味 良:
(11)林寒涧肃 肃:
(12)属引凄异 属: 引: 凄异:
(13)空谷传响 响:
(14)哀转久绝 哀转: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
3.(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3)虽乘奔御风
古义: 今义:
四、翻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五、选择题
5.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奔御风(yù) 林寒涧肃 略无阙处(juē) 重岩叠障
B.素湍绿潭(duān) 高猿长啸 不见曦月(xī) 隐天闭日
C.飞漱其间(shù) 清荣峻茂 晴初霜旦(shuāng) 夏水襄陵
D.属引凄异(shǔ) 不蔓不枝 沿溯阻绝(sù) 良多趣未
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7.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B.林寒涧肃 C.重岩叠嶂 D.略无阙处
8.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从) B.则素湍绿潭(急流)
C.回清倒影(清澈) D.清荣峻茂(美好)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字善长。
B.《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C.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D.《水经注》中记北方河流,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记南方江河,综合采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
六、名句名篇默写
11.按要求默写。
(1)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从正面写的句子是: , 。从侧面写的句子是: , 。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3)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 。
(4)文中用“ ,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 ,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阙: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3)空谷传响 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巫山自古以山奇水秀而闻名,郦道元《三峡》一文描绘了包括巫山巫峡在内的长江三峡四季独特山水风光。小雯在学习本文时,又从互联网上查找了陆游《入蜀记》写巫山风光的片段,但有很多不理解,请你完成两文段后面的问题帮小雯答疑解惑。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①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③皆无此奇。
②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③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⑥数百,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①谒:拜谒。②祠:供奉祖先、鬼神等的处所。③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④纤翳:云烟。⑤鸾鹤:凤凰白鹤。⑥乌:乌鸦。
14.下列对两文段中上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文同词比较推断释义:“绝山献多生怪柏”中的“绝”和“哀转久绝”的“绝”为同义,都是“消失”的意思。
B.新旧知识联系推断释义:“有丝竹之音”中的“丝竹”联系《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推断解释为“像丝一样纤细的竹子”。
C.根据今义理解推断释义:“虽乘奔御风”中的“奔”,今义多为“奔跑”,故在此句中也可理解为“奔跑”的意思。
D.课内课外比较释义:“达旦方渐止”与“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旦”意义相同,可解释为“早晨”。
15.完成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
16.下面是小雯对两文段理解,有一项是不正确的,请你帮她选出来( )
A.【甲】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描绘了优美多姿的三峡风光;【乙】文选自南宋陆游的《入蜀记》,主要写的是巫山峰峦景观。
B.【甲】文先总写三峡概貌,接着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与第一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气相贯。
C.【乙】文先写巫山峰峦特点,后重点描绘了神女峰奇妙景观,并引用传说之语来增加神女峰的神秘感。
D.两文都写到了巫山的“猿鸣”,表达的意境也相同,都是为了突出巫山峰高峡长的特点,借以衬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
1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两文写到了“山”各自有怎样的特点?两文对大自然山川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湾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至于夏水襄陵 襄: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0.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21.读完甲、乙两文,小祥同学做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
笔记一:甲文与乙文都引用了他人的话结尾,作用却不相同。
笔记二:甲文与乙文的写作顺序大有不同。
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C D
1. xī xiāng sù tuān yǎn lì shù zhǔ zhàng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曦月(xī yuè):指太阳和月亮。
襄陵(xiāng líng):指江水漫上山陵。
沿溯(yán sù):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素湍(sù tuān):指白色的急流。
绝 (jué yǎn):指极高的山峰。
郦道元(lì dào yuán):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撰写的《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其中《三峡》一文尤为经典,详细记载了长江三峡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
飞漱(fēi shù):指飞速地往下冲荡。
属引(zhǔ yǐn):指连续不断。
重岩叠嶂(chóng yán dié zhàng):指层层的岩石和重重的山峰。
2. 完全没有 如果不是 日光,这里指太阳 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快 白色 急流 回旋的清波 茂盛 甚,很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
【详解】本题考查实词。
(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
(2)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自非:如果不是。
(3)句意: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
(5)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6)句意:不如(船)快。疾:快。
(7)句意: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湍:急流。
(8)回清:回旋的清波。句意:回旋的清波倒映出(景物的)影子。
(9)句意: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荣:茂盛。
(10)句意:有很多趣味。良:甚,很。
(11)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12)句意: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13)句意: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响:回声。
(14)句意:悲哀婉转的声音很久才消失。哀转:声音悲哀婉转。
3. 到达 表示另提一事 倘若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或者 即使 虽然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义。
(1)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句意:倘若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古义:倘若。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或者。
(3)句意: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3)到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4)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着,驾驶;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2)清:水清;荣:茂盛;良:很,甚;
(3)襄:冲上,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4)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停止。
5.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 略无阙处(juē)——quē,重岩叠障——重岩叠嶂;
B. 素湍绿潭(duān)——tuān,隐天闭日——隐天蔽日;
D. 属引凄异(shǔ)——zhǔ,良多趣未——良多趣味;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D项应断句为:常有/高猿长啸。
7.D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的辨析。
D.略无阙处: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
故选D。
8.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A.句意:在三峡七百里(的范围)当中。“自”应解释为“在”,不是“自从”;
B.句意: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湍:急流;
C.句意: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清”是名词,意为“清波”,不是“清澈”;
D.句意:(江水)清澈,(树木)繁盛,(山峰)高峻,(草木)茂盛。“荣”指草木“茂盛”,不是“美好”;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隔断/停止;
B.在/如果;
C.都是:代词,这;
D.清波/清澈;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郦道元生平主要活动于北方(北魏疆域),因当时南北分裂,他并未实地考察过南方江河。因此,《水经注》中记北方河流时,常结合作者实地考察成果与文献资料;记南方江河时,因无法亲至,多依赖他人记述与文献。
故选D。
11.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叠嶂、蔽、亭、曦、襄陵、溯、湍、属”等字词容易写错。
12. 通“缺”,空隙、缺口 如果不是 回声 13.(1)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导语】这篇文言文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独特的自然现象。文章通过对夏季洪水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的险峻和水势的浩大,接着描绘了春冬时节的清幽景致,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和地方色彩,突显了三峡的神秘。整体结构紧凑,语言生动,既有宏伟的气势,又不乏细腻的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隙、缺口。
(2)句意: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自非:如果不是。
(3)句意: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响:回声。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至于:到了。襄:冲上、漫上。这里是指水漫上山陵。陵:山陵。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绝:隔断。
(2)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着。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D 15.(1)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 16.D 17.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选取郦道元和陆游两位古代文人的名篇,描绘了巫山及巫峡的自然风光以及相关传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巫山的壮丽与神秘。郦道元的《三峡》以写实描绘三峡之险峻与宁静结合的自然美景,表现出对自然的赞叹和敬畏。而陆游的《入蜀记》则通过对神女峰的描写与传说的引用,增添了巫山的神秘色彩,表达了对神秘自然景观的好奇与探求。两文都展示了古人对山川的热爱与敬仰。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都是‘消失’的意思”错误,“绝山献多生怪柏” 中“绝”是“极”的意思 ,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哀转久绝”中“绝”是“消失”的意思,句意: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二者不同义。
B.“推断解释为‘像丝一样纤细的竹子’”错误,“丝竹”在古代指的是乐器,“无丝竹之乱耳”“有丝竹之音”中的“丝竹”都代指音乐,不是“像丝一样纤细的竹子”。句意: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C.“故在此句中也可理解为‘奔跑’的意思”错误,“虽乘奔御风”中“奔”在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飞奔的马,不是“奔跑”的意思。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
D.正确。句意:到天明才渐渐停止。/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自非”,如果不是;“午夜”,正午半夜。
(2)“惟”,只有;“如”,像;“徘徊”,散步。
16.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表达的意境也相同,都是为了突出巫山峰高峡长的特点,借以衬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错误,结合【甲】文④段“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作者通过对猿鸣的描写,从听觉角度渲染出三峡秋季的凄清、悲凉,衬托出环境的寂静和萧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情感。结合【乙】文可知,主要是描绘巫山峰峦景观,文中未明确提及猿鸣,即便从整体氛围看,也并非重点借猿鸣来营造萧瑟凄凉气氛,两文关于“猿鸣”表达的意境不同。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甲】文①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意思是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毫无间断,给人一种整体而壮阔的感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层层叠叠的岩石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重”“叠”强调了山峰的众多和层峦叠嶂的态势,“隐”“蔽”生动地表现出山的雄伟高大,高耸入云,连天空和太阳都仿佛被其遮挡,从侧面展现了三峡群山遮天蔽日的磅礴气势。整体上写出了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突出山的雄伟壮阔。
结合【乙】文①段“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可知,前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仿佛要冲破云霄;后一句则展现出山脚深深插入江中的磅礴姿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两句话从整体上勾勒出巫山山脉雄伟壮阔、高大巍峨的形象。③段“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此句将笔触聚焦于神女峰,“纤丽”描绘出神女峰的纤细秀丽之态,展现出一种柔和优美的气质;“奇峭”则突出了它的奇特与险峻,强调其独特的风貌。整体上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在《三峡》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三峡的山水进行描写。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展现了山的连绵不断、雄伟险峻;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的迅猛湍急;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描绘出清幽秀丽之景;秋季“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不同景色的细致刻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三峡自然风光的由衷赞美和喜爱。
《入蜀记》中,作者描绘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写出了巫山雄伟壮阔的气势;“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突出神女峰的纤细秀丽、奇特险峻;“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描绘出一幅奇特美妙的画面。作者对巫山的山峰、神女峰以及周边景色进行生动描写,表达出对巫山自然风光的惊叹与赞美,透露出对大自然山川的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18.(1)“阙”:同“缺”,空隙、缺口。
(2)“襄”:冲上,漫上。 19.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0.作者通过描写“林寒涧肃”,写出了树林和山涧呈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的景象,从环境氛围上体现秋季的清冷:又通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声音的角度表现出秋季的凄清,从而侧面烘托出三峡秋季的萧瑟凄凉特点。 21.笔记一:甲文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从侧面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三峡秋景的凄清,也表达了三峡渔民生活的艰辛。
乙文结尾通过宾客们的话语,直接表达了大家对此处景色的喜爱和赞美,突出了龙山景色的宜人,从而引发读者对龙山景色的向往之情。
笔记二:甲文按照季节顺序(时间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层次分明,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三峡不同季节的独特风光。
乙文按照游览的行踪顺序来描写龙山景色,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游览龙山,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龙山景色的变化和美妙。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奇特。甲文通过描写三峡的地势险峻、气候变化和猿啸声,展现了三峡的雄伟与悲凉之美,尤其是通过渔者的歌声,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乙文则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龙山的幽静与秀美,层层递进地展现景色的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两篇文章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结构,成功地传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感叹。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襄:冲上、漫上。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着、乘着;疾,快。
2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从环境氛围体现秋季清冷:根据第④段“林寒涧肃”可知,“林寒”描绘出树林在秋季透着寒意,“涧肃” 则展现山涧在此时显得格外寂静。这种环境的清冷氛围,鲜明地体现出三峡秋季的凉意。
从声音角度表现秋季凄清:根据第④段“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高猿的长啸声在空荡的山谷中回荡,声音连续不断且凄惨悲凉,很久才消失。这一独特的声音描写,从听觉角度强化了秋季的凄清之感,有力地侧面烘托出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特点。
2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笔记一:
甲文:根据甲文最后一段“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渔者长期在三峡生活,他们对三峡的环境非常熟悉。歌谣中的“巫峡长”直接体现了三峡的山高峡长这一地理特点。而“猿鸣三声泪沾裳”与前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猿声在三峡秋季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凄凉,这种凄凉之感通过渔者的歌谣传递出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三峡秋景的萧瑟,也能联想到三峡渔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艰辛。
乙文:根据乙文最后一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可知,宾客们在游览龙山的过程中,被龙山的景色所吸引。在经过一路的观赏,看到“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等美景后,宾客们发出“莫此地为宜”的赞叹,这直接表明了他们对龙山景色的喜爱,也让读者感受到龙山景色的宜人,从而对龙山产生向往。
笔记二:
甲文:根据甲文“至于夏水襄陵”写夏天三峡的水势,“春冬之时”描绘春冬三峡的景色,“每至晴初霜旦” 展现秋季三峡的景象。可知甲文是按照季节(时间)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这种顺序,依次为读者展示了三峡在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夏天江水湍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景色秀丽,“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季则是一片萧瑟,“林寒涧肃”。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系统地领略三峡四季风光的变化。
乙文:根据乙文“乍入谷”“沿溪曲折行数里”“又盘山行十许里”“又行数里”等语句可知,乙文是按照游览的行踪顺序来写的。作者带着读者从刚进入山谷开始,沿着溪流前进,绕着山行走,再继续前行,随着脚步的移动,依次展现出龙山景色的变化。从一开始“未有奇”,到后来看到 “山竦出,崭然露芒角”,再到发现美丽的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泉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跟随着作者一起感受龙山景色的美妙变化。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刚进入山谷的时候,(眼前的景色)没有什么奇特的。沿着溪流曲折地走了几里路,草木渐渐地秀丽润泽起来,山峰高高地挺出,高峻得像要露出锋芒一样。潺潺的流水声在两座山峰之间响亮地发出,心里开始觉得这里很奇异。又绕着山走了十几里路,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在一起,好像拱手行礼、环绕护卫的样子。美丽的树木和奇异的花草覆盖在上面,青翠茂盛,香气浓郁。又走了几里路,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水从石头缝隙中潜伏流出,激溅成快速流动的溪流。背阴的树木遮盖在它的上面,幽深的草丛环绕在它的岸边。宾客们想要休息,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