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7: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lún) 不堪 乐在其中(lè) 不学则殆
B.曲肱(hóng) 陋向 不舍昼夜(shě) 四十不惑
C.不愠(yùn) 搏学 三省吾身(shěng) 择善而从
D.笃志(dú) 俞矩 不亦说乎(yuè) 不思则罔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C.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必有我师焉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是孔子用于记录自己思想言行的著作。
B.《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在宋代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C.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知新”“博学笃志”等。
D.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从小到大依次为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耳顺、古稀等。
二、填空题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为人谋而不忠乎( ) (4)不逾矩( )
(5)温故而知新( ) (6)人不堪其忧( )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8)于我如浮云( )
(9)博学而笃志( )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6.(1)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
(2)思而不学则殆
古义:
今义:
(3)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
四、翻译
7.翻译下列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名句名篇默写
8.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
(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论语〉十二章》)
(3)漫步河边,孔子看着日夜奔流的河水,想到消逝的时光,感慨道:“ , 。”(《〈论语〉十二章》)
(4)当今社会,有些人视学习为“苦差”,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 , 。”(《〈论语〉十二章》)
(5)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 , 。”(《〈论语〉十二章》)
(6)当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时,我们常借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7)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我们不应恼怒,而应保持应有的风范,就像孔子所说的:“ , ?”(《〈论语〉十二章》)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③损:退步,消减。④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古代称咸鱼。肆,店铺。⑤漆:漆树树脂制成的涂料。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
久 而 不 闻 其 臭 亦 与 之 化 矣。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益( ) (2)知( ) (3)故( )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2.说说短文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①奚②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十室之邑③,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节选自《论语》)
【乙】太史公④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⑥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⑦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⑧者,折中⑨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释】①女: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十室之邑:十户人家的小城。④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⑥适:到,前往。⑦祗(zhī)回:流连,徘徊。⑧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⑨折中:取正,用以断定事物正确与否的准则。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对( ) (2)去( ) (3)宗( )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6.孔子只是一介布衣,却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司马迁把他列入“世家”。请就甲、乙文段具体内容,说说其中的缘由。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A B C A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曲肱(hóng)——gōng,陋向——巷;
C.搏学——博,三省吾身(shěng)——xǐng;
D.笃志(dú)——dǔ,俞矩——逾;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替/动词,成为;
B.都是名词,意思均为“快乐”;
C.动词,像/动词,比得上;
D.通假字,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动词,有。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C.有误。句意: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人”是主语,单独断开,“不堪其忧”是谓语部分;“回也”是主语“颜回”的语气助词表述,单独断开,“不改其乐”是谓语部分。故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著作,并非孔子用于记录自己思想言行的著作。
故选A。
5.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谋划事情 越过 学过的知识 能忍受 喜爱,爱好 介词,对,对于 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不也是很愉快的吗?说,同“悦”,愉快。
(2)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3)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谋,谋划事情。
(4)不越过法度。逾,越过。
(5)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6)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堪,能忍受。
(7)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好,喜爱,爱好。
(8)对于我来说,(名利)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毫无意义)。于,介词,对,对于。
(9)广泛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6. 有才德的人 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疑惑 危险 冷水 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液体。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句意:(这样做)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该有的表现)吗?君子,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2)句意: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陷入困境。殆,古义:疑惑;今义:危险。
(3)句意:吃粗糙的粮食,喝冷水。水,古义:冷水;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味透明的液体。
7.(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2)孔子在河边说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军队的统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4)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蕴含在其中了。
(5)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研究)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6)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7)多个人同行,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重点词:不义,不符合道义(的手段、方式);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重点词:川上,河边;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舍,舍弃、停止。
(3)重点词: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志,志向。
(4)重点词: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仁德。
(5)重点词: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者,……的人;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6)重点词:饭,吃;疏食,粗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
(7)重点词:焉,于此;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8.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 “焉、罔、殆、昼、愠” 等字词容易写错。
9.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0. 进步 了解 所以 11.(1)子夏爱好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爱好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2)和品行高尚的人相处,就像到了种植芝兰(充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因为本身已经融入环境(充满香气)了。 12.示例: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和品德高尚的人结交,多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避免受到品行低劣的人的影响。
【导语】这篇文言文借孔子对弟子卜商和端木赐的评价,以及与曾子的对话,以生动的比喻,如“入芝兰之室”“入鲍鱼之肆”,阐述了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形象且富有哲理,结尾“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点明主旨,强调了君子要谨慎选择所处环境,体现出古人对修身养性、择善而从的深刻思考,充满智慧。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意思是“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味了,也是融入环境了”,故应在“亦”前断句。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益”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子夏会一天天进步。益,进步。
(2)“知”与《〈论语〉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中的“知”义同,译为“了解”。
(3)“故”所在句子的意思是:所以说。故,所以。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句中重点词语:好,喜爱,爱好;贤己者,比自己贤明的人;说,谈论;不若,比不上。
(2)句中重点词语:善,品行高尚;居,相处;闻,闻到,嗅到。
12.本题考查开放式回答。
根据“与善人居 亦与之化矣”可知,我们要选择与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做朋友,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帮助,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我们不要和品行低劣的人相处,防止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天进步,(而)子贡会一天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子夏爱好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爱好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知道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知道了)。”所以说:“和品行高尚的人相处,就像到了种植芝兰(充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因为本身已经融入环境(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相处,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味了,也是融入环境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1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14. 回答 离开、离去 尊崇 15.(1)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
(2)虽然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16.①孔子非常好学,他自信地认为十户人家的小城,没有人比他更好学,他好学甚至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
②孔子非常注重学习方法,重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缺点,向他人学习;
③孔子的影响力很大,在他的故居有很多儒生按时演习礼仪。
【导语】甲文以孔子语录直击治学核心:“学思结合”点明求知方法,“择善改不善”释师生互学之道,“发愤忘食”“好学”则显其治学热忱,句句切中为学为人要义。乙文借太史公视角,先引诗句表对孔子的敬仰,再述观孔庙、见诸生习礼之景,对比君王贤人“没则已焉”与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凸显其“至圣”地位。两文一述夫子之教,一抒后人之敬,互映成趣,尽显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是完整判断句,“矣”表陈述语气,此处应断句;后句“当时则荣”承接前文,说明这些君王贤人的境遇——生前都荣耀一时,与后文“没则已焉”形成对比;
故断句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对”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子路没有回答。对,回答。
(2)“去”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中的“去”义同,译为“离开、离去”。
(3)“宗”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学者(至今)尊崇他。宗,尊崇。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重点词:忠信,忠诚守信;者, 的人。
(2)重点词:虽,虽然;至,到,回到;然,然而,可是。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甲文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避免迷惑和疑惑。孔子非常注重学习方法,重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根据甲文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知,孔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缺点,教导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根据甲文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知,孔子非常好学,他自信地认为十户人家的小城,没有人比他更好学,他好学甚至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
根据乙文段“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知,在孔子故居,有很多儒生按时演习礼仪。孔子不仅自己好学,还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人,成为“至圣先师”,这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学习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就是这样啊?”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城,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
【乙】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