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赤壁》知识点考点精梳(适配中考咏史怀古诗专项)
复习导航
本资料聚焦唐代 “小李杜” 之一杜牧的经典咏史怀古诗《赤壁》,对标中考 “咏史抒怀 + 哲理思辨类古诗” 核心考点,从文学常识锚定→基础字词攻坚→内容脉络拆解→情感主旨分析→艺术手法赏析→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九大模块展开。既夯实古诗基础(字词释义、默写),也深化对 “杜牧‘咏史讽今’风格”“赤壁之战的历史偶然性” 及 “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的理解,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一轮复习,助力把握 “用典、以小见大、假设论证” 等高频手法,突破 “典故解读、历史与现实关联” 等难点。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中考填空高频)
类别 核心内容(标注中考高频考点)
作者与诗风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晚期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其诗风俊爽清丽、咏史讽今,尤擅以 “小视角切入大历史”,借古事评说现实,暗含对时政的批判与个人抱负的抒发。《赤壁》是其咏史诗代表作,以 “折戟” 这一微小古物为引,颠覆传统史观,尽显 “以文为史、以史喻今” 的创作特点。(2024 浙江杭州真题考杜牧 “咏史讽今” 的诗风)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 年):晚唐国力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问题严重,朝廷不思进取。杜牧虽有 “经世之才”,却因性情刚直、不愿攀附权贵,长期外放为官,壮志难酬。他途经赤壁古战场(今湖北赤壁市),见江中沉沙的折戟,触发起对赤壁之战的思考,借 “东风助周郎” 的历史偶然性,暗讽晚唐朝廷 “缺乏机遇与魄力”,也抒发自身 “怀才不遇” 的愤懑。(2025 湖北武汉真题考创作背景与情感关联)
作品体裁与特点 《赤壁》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每句七字,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属 “咏史怀古诗” 范畴。其最大特点是 “以小见大、虚实交织”:前两句 “实写”(折戟沉沙),后两句 “虚写”(假设无东风);以 “折戟” 这一微小古物串联起赤壁之战的宏大历史,用 “假设论证” 颠覆传统认知,既评史又喻今,无直白议论却哲理深刻,是 “中考咏史诗” 的典范文本。(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七言绝句特点与 “以小见大” 手法)
核心定位 ①内容上:以 “赤壁古战场的折戟” 为线索,评说赤壁之战,抒怀才不遇;②地位上:是初中阶段理解 “咏史怀古诗特点”“历史偶然性”“用典讽今” 的核心文本,中考高频考查 “意象分析(折戟、东风、铜雀台)”“炼字(销、认、锁)”“情感把握(愤懑 + 讽喻)”。(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文本的 “历史思辨” 价值)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字词,中考基础题核心)
1. 重点字词释义(中考字词解释 / 翻译题高频)
词语 拼音 古义 / 语境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易错提醒
折戟 zhé jǐ 折断的戟(古代兵器,非 “折断的树枝”),代指 “赤壁之战的遗迹” 折戟沉沙铁未销 高频 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核心意象,需关联 “赤壁之战”,勿直译 “折断的戟”,强调 “历史遗迹” 的象征义
销 xiāo 锈蚀(非 “销售”“销毁”) 折戟沉沙铁未销 高频 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铁未销” 指戟未完全锈蚀,暗示 “历史虽久,遗迹仍在”,勿译 “销售”
将 jiāng 拿起、拿起(非 “将要”“将军”) 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频 2024 湖北黄冈真题考,“将” 表动作,体现诗人 “主动探寻历史” 的态度,需结合语境读 jiāng
前朝 qián cháo 指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代,非 “前面的朝代”) 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频 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需明确 “前朝 = 东汉末年”,避免泛译 “过去的朝代”,关联赤壁之战背景
东风 dōng fēng 指赤壁之战中 “帮助周瑜火攻曹军的东南风”(非 “自然的东风”),象征 “机遇、有利条件” 东风不与周郎便 高频 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核心典故,需关联 “火攻曹军” 的历史,点明 “机遇” 的象征义
周郎 zhōu láng 指周瑜(三国时东吴名将,字公瑾,“郎” 是对年轻男子的美称,非 “姓周的男子”)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中频 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周郎” 体现周瑜的年轻有为,与后文 “铜雀春深” 形成对比
铜雀 tóng què 指铜雀台(曹操在邺城建造的宫殿,非 “铜做的鸟”),象征 “曹操的霸业、女性的屈辱” 铜雀春深锁二乔 高频 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核心用典,需关联 “曹操欲取二乔” 的传说,点明 “霸业与屈辱” 的双重象征义
2. 默写易错字(中考默写题高频丢分点)
易错字组 正确写法 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 真题考频
折戟 戟 戈、戚 音近形似,“戟” 是古代兵器(从 “戈”+“早”),“戈”(另一种兵器,无 “早” 部)、“戚”(兵器,形制不同)语义相关但字形错误 高频
铁未销 销 消、硝 音近形似,“销” 指 “锈蚀”(从 “钅”,与金属相关),“消”(消失,从 “氵”)、“硝”(硝石,从 “石”)语义无关 高频
周郎 郎 朗、浪 音近形似,“郎” 指 “年轻男子”(从 “阝”),“朗”(晴朗,从 “月”)、“浪”(波浪,从 “氵”)语义无关 高频
铜雀 雀 鹊、却 音近形似,“铜雀台” 是固定名称,“雀” 指 “鸟类”,“鹊”(喜鹊,非 “雀”)、“却”(转折连词)语义无关 高频
二乔 乔 桥、骄 音近形似,“二乔” 指大乔、小乔(东吴美女,从 “女”),“桥”(桥梁,从 “木”)、“骄”(骄傲,从 “马”)语义无关 中频
三、内容脉络拆解(逻辑梳理,中考内容理解题核心)
《赤壁》以 “诗人发现赤壁古物的所见所感” 为线索,按 “实写古物→认史抒怀→虚设历史→暗喻现实” 的顺序展开,从 “小物件” 到 “大历史”,从 “评史” 到 “喻今”,层层递进,意蕴深刻:
1. 首句(起:实写)—— 发现古物,引出历史
折戟沉沙铁未销
内容:一支折断的戟沉没在江沙中,铁刃还未完全锈蚀。
作用:① 以小见大,定基调:“折戟” 是赤壁之战的微小遗迹(小),却关联着 “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大),用 “小物件” 引出 “大历史”,避免直接评史的空洞;② 暗示历史厚重:“铁未销” 指戟历经千年仍未完全锈蚀,暗喻 “历史虽久远,但其影响仍在”,为后文 “认前朝” 做铺垫。
2. 次句(承:抒怀)—— 磨洗认史,触发思考
自将磨洗认前朝
内容:我拿起这支戟,打磨清洗后,认出它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作用:① 加入人物动作,增强代入感:“将”(拿起)、“磨洗”(打磨清洗)是诗人的具体动作,让 “咏史” 不再是隔空议论,而是 “亲历式探寻”,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② 过渡作用:从 “实写古物” 过渡到 “虚评历史”,“认前朝” 直接点出 “赤壁之战” 的历史背景,引出后文对战争的思考。
3. 三句(转:虚设)—— 假设历史,颠覆认知
东风不与周郎便
内容:如果当初东风没有给周瑜提供便利(帮助他火攻曹军)。
作用:① 假设论证,显历史偶然性:传统史观认为周瑜 “足智多谋” 是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而杜牧提出 “东风(机遇)” 的重要性,颠覆传统认知,指出 “历史成败往往取决于偶然因素”,体现思辨性;② 暗含个人感慨:“不与周郎便” 暗喻 “自己缺乏像‘东风’一样的机遇”,为后文 “铜雀锁二乔” 的假设做铺垫,也埋下 “怀才不遇” 的情感线索。
4. 尾句(合:喻今)—— 推论结果,暗讽现实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内容:那么曹操恐怕会攻破东吴,将大乔、小乔掳到铜雀台,让她们在深宫中度日。
作用:① 以女性命运代指国家命运,委婉评史:不直接说 “东吴灭亡”,而说 “二乔被锁铜雀台”,既符合古人 “避讳直说亡国” 的表达习惯,又以 “女性屈辱” 凸显 “国家战败的惨烈”,语言委婉却张力十足;② 暗喻现实,抒愤懑:“二乔被锁” 暗讽 “晚唐朝廷若缺乏机遇与魄力,终将重蹈东吴覆辙”,“曹操” 象征 “藩镇或外敌”,“周郎” 则暗喻 “有才华却缺机遇的士人(如诗人自己)”,将 “评史” 升华为 “讽今与抒怀”,收束全诗。
四、情感主旨深度解析(中考主观题核心)
《赤壁》的情感并非单一的 “评史”,而是 “三层情感的交织”,需结合杜牧的 “怀才不遇” 与晚唐的 “时政背景” 拆解:
1. 浅层情感:对历史偶然性的思辨与评说
触发点:诗人通过 “折戟” 认史,发现传统史观忽略 “东风” 这一偶然因素,提出 “机遇对历史成败的影响”;
体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假设,打破 “英雄决定历史” 的固有认知,指出 “历史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展现杜牧 “以史为鉴” 的思辨能力(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2. 中层情感: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慨
依据:杜牧有 “治乱兴亡之略,富国强兵之术”,却因无 “东风”(朝廷重用的机遇),长期外放,壮志难酬;
体现:“东风不与周郎便” 中的 “东风”,既是历史上的 “东南风”,也是诗人渴望的 “机遇”——“周郎得东风而胜”,而自己 “无东风而困”,这种对比暗含 “怀才不遇” 的愤懑,“铜雀锁二乔” 则暗喻 “无机遇则才华难施,终将被时代埋没”(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3. 深层主旨:对晚唐朝廷的讽喻与担忧
背景关联:晚唐朝廷腐朽,藩镇割据严重,如 “无东风的周郎”,缺乏 “振兴国家的机遇与魄力”;
体现:“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 “铜雀台” 象征 “藩镇或外敌的威胁”,“二乔被锁” 暗喻 “国家若不主动寻求机遇,终将被外敌欺凌,走向衰败”,诗人借评史讽喻 “晚唐朝廷需警惕危机,重用人才”,这份 “忧国忧民” 让诗歌超越个人情感,具有时代意义(2023 湖北黄冈真题考)。
总结主旨:全诗通过赤壁古物触发对历史的思考,既表达了 “对历史偶然性的思辨” 与 “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也借 “东风助周郎” 的典故,暗讽 “晚唐朝廷缺乏机遇与魄力、忽视人才” 的现实,是 “个人抒怀与时代讽喻” 完美融合的咏史诗典范。
五、艺术手法赏析(中考赏析题高频)
手法类型 对应诗句 手法解析 作用与效果(结合中考考点) 真题考频
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 以 “折戟” 这一微小的赤壁之战遗迹(小),关联 “赤壁之战的宏大历史”(大)与 “晚唐时政”(更大),用小物件承载大主题 1. 避免咏史诗 “泛泛谈史” 的空洞,让 “评史”“喻今” 有具体依托;2. 增强诗歌的代入感 —— 读者从 “折戟” 这一可感物件切入,更易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 高频
用典抒情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赤壁之战);②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 1. 借 “赤壁之战东风助周郎” 的典故,表 “机遇对成败的重要性”;2. 借 “铜雀台锁二乔” 的传说,表 “亡国的屈辱” 1. 丰富诗歌文化内涵 —— 让 “评史” 有历史依据,避免直白议论;2. 委婉表达情感 —— 不直接说 “怀才不遇”“朝廷腐朽”,而通过典故暗喻,符合 “咏史讽今” 的含蓄特点(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高频
假设论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先提出假设(无东风),再推论结果(二乔被锁),用 “假设 - 推论” 的逻辑评说历史,颠覆传统认知 1. 增强思辨性 —— 打破 “英雄造时势” 的固有思维,指出 “时势(机遇)造英雄”,体现杜牧的历史眼光;2. 强化情感表达 —— 假设 “周郎无东风而败”,暗喻 “自己无机遇而困”,愤懑更显深沉(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 高频
借代手法 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 “二乔的命运” 代指 “东吴的国运”,不直接说 “东吴灭亡”,而说 “二乔被掳”,委婉含蓄 1. 避免 “亡国” 等直白表述的沉重,用 “女性命运” 凸显 “国家战败的惨烈”,更具感染力;2. 符合古人 “避讳” 的表达习惯,体现诗歌的 “含蓄美”(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中频
虚实结合 ①实:折戟沉沙铁未销(古物);②虚:东风不与周郎便(假设历史) 实写古物是 “虚评历史” 的基础,虚评历史是 “实写古物” 的升华,虚实交织,让 “史” 与 “情” 更紧密 1. 实写让诗歌有 “真实感”,虚写让诗歌有 “想象力”,二者结合避免 “实而无味” 或 “虚而无据”;2. 从 “实” 到 “虚” 的过渡自然,情感层层递进(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中频
六、真题实战(答题模板,适配中考题型)
(一)默写题(高频易错句)
真题(2024 湖北黄冈)
补写出《赤壁》中用假设论证评说历史的句子:“,。”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易错字提醒:“郎” 勿写 “朗”“浪”,“雀” 勿写 “鹊”“却”,“乔” 勿写 “桥”“骄”。需结合 “假设论证” 定位后两句,牢记 “东风”“铜雀台” 的典故内涵。
答题模板:抓 “假设论证” 核心定位诗句 + 强化 “郎”“雀” 等易错字记忆。
(二)字词解释题
真题(2025 浙江宁波)
解释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中 “东风” 的含义,并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东风” 指赤壁之战中帮助周瑜火攻曹军的东南风(本义),象征 “成功所需的机遇、有利条件”(象征义)(1 分)。作用:① 作为 “假设论证” 的核心 —— 假设 “无东风”,推论出 “铜雀锁二乔” 的结果,颠覆传统史观,凸显 “历史偶然性”;② 暗喻诗人自身的处境 ——“东风” 是 “周郎” 的机遇,也是诗人渴望的 “朝廷重用的机会”,借 “不与周郎便” 暗含 “自己缺机遇、怀才不遇” 的愤懑,为后文讽喻现实做铺垫(1 分)。
答题模板:本义 + 象征义 + 论证作用(假设核心)+ 情感作用(暗喻愤懑)。
(三)句子赏析题
真题(2023 江苏苏州)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联的妙处。
答案:1. 手法判断:运用以小见大与虚实结合手法(1 分),以 “折戟” 小物关联大历史,实写古物为虚评历史铺垫。
2. 内容解读:诗句描绘了 “诗人在赤壁江边发现一支未完全锈蚀的折断铁戟,打磨清洗后认出它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遗迹” 的画面(1 分),“铁未销” 显历史久远,“磨洗认” 显诗人对历史的探寻。
3. 情感与效果:① 以小见大显巧思 ——“折戟” 是赤壁之战的微小遗迹,却承载 “评说历史、讽喻现实” 的大主题,避免咏史诗的空洞;② 虚实过渡自然 —— 实写 “折戟” 为后文 “假设东风” 的虚写做铺垫,让 “史” 与 “情” 有依托;③ 暗含情感 ——“自将磨洗” 的动作,体现诗人 “对历史的关注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为后文 “怀才不遇” 的愤懑埋下伏笔(1 分)。
答题模板:手法判断(以小见大 + 虚实) + 画面描述(动作 + 细节) + 结构 + 情感效果(双重作用)。
(四)情感主旨题
真题(2024 山东泰安)
结合杜牧的创作背景,分析《赤壁》的情感内涵。
答案:1. 创作背景关联:晚唐朝廷腐朽,杜牧有才华却因无机遇长期外放,途经赤壁古战场,见折戟触景生情,借诗评史抒怀(1 分)。
2. 情感内涵分析:
对历史偶然性的思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假设,打破 “周瑜凭才华胜曹” 的传统认知,指出 “东风(机遇)是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体现对历史的深刻思考(1 分);
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东风” 象征 “成功的机遇”,“不与周郎便” 暗喻 “自己缺乏朝廷重用的机会”,对比 “周郎得东风而胜” 与 “自己无机遇而困”,抒发 “才华难施” 的愤懑(1 分);
对晚唐朝廷的讽喻与担忧:“铜雀台锁二乔” 暗喻 “国家若缺机遇与魄力,终将被外敌欺凌”,讽喻晚唐朝廷 “腐朽无能、忽视人才”,传递 “忧国忧民” 的情怀(1 分)。
答题模板:背景说明 + 分述情感(思辨→愤懑→讽喻) + 总结情感本质(个人与时代的统一)。
七、拓展对比(跨文本关联,中考对比题高频)
对比维度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核心意象 折戟、东风、铜雀台(历史遗迹 + 机遇) 秦淮、商女、后庭花(现实场景 + 亡国曲) 幽州台、天地(时空意象 + 孤独)
情感基调 愤懑中含思辨,委婉中显犀利(咏史讽今) 忧虑中含批判,沉郁中显痛惜(借景讽今) 悲愤中含孤独,苍凉中显悲壮(直抒胸臆)
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用典、假设(重历史思辨) 借景抒情、用典、反衬(重现实批判) 直抒胸臆、时空对比、用典(重情感宣泄)
核心主旨 借赤壁评史抒 “怀才不遇 + 讽喻晚唐”,显思辨性 借秦淮夜景抒 “忧国忧民 + 批判享乐”,显现实性 借登台抒 “怀才不遇 + 时空孤独”,显哲理性
创作视角 历史旁观者(评史喻今) 现实观察者(写景讽今) 自我审视者(抒情明志)
现实意义 适用于 “机遇与成功”“怀才不遇”(如职场发展、人才困境) 适用于 “居安思危”“批判享乐”(如社会风气、个人自律) 适用于 “自我价值”“时空思考”(如人生定位、理想追求)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标注中考高频错点)
默写易错(高频丢分):
“折戟” 的 “戟” 勿写 “戈”“戚”(“戟” 有 “戈”+“早” 部,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
“铁未销” 的 “销” 勿写 “消”“硝”(“销” 从 “钅”,与金属锈蚀相关,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周郎” 的 “郎” 勿写 “朗”“浪”(“郎” 指年轻男子,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
“铜雀” 的 “雀” 勿写 “鹊”“却”(“铜雀台” 是固定名称,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字词误解(翻译 / 解释题高频错):
“折戟” 仅译 “折断的戟”(需补 “代指赤壁之战遗迹”,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东风” 仅译 “自然的东风”(需补 “象征成功的机遇”,2024 湖北黄冈真题考);
“前朝” 译 “前面的朝代”(正确:东汉末年,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
“铜雀” 仅译 “铜做的鸟”(需补 “指铜雀台,象征曹操霸业”,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主旨偏差(情感题高频错):
误将情感仅解读为 “评史”(忽略 “怀才不遇” 与 “讽喻晚唐”,2025 浙江绍兴真题考);
误将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视为 “单纯写女性命运”(忽略 “代指东吴国运” 的借代义,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忽略 “假设论证的思辨性”(仅认为是 “感叹历史”,未关联 “机遇对成败的影响”,2023 湖北黄冈真题考)。
手法混淆(赏析题高频错):
误将 “以小见大” 视为 “借景抒情”(前者是 “小物代大主题”,后者是 “借景物抒情感”,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误将 “假设论证” 视为 “单纯想象”(前者是 “有逻辑的推论”,后者是 “无依据的联想”,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误将 “借代(二乔代东吴)” 视为 “比喻”(前者是 “相关物象代本体”,后者是 “打比方”,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提升应试效率)
“典故口诀记忆法” 记核心:
编口诀关联 “典故→诗句→含义”:“折戟沉沙认前朝(古物 = 历史),东风不与周郎便(东风 = 机遇);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 = 国运),怀才不遇讽当朝(评史 = 喻今)”,通过 “意象 + 象征义” 的口诀,快速牢记典故与情感的关联,应对主观题时直接调用。
“历史背景卡片法” 解讽喻义:
制作 “晚唐背景 - 诗句关联” 卡片:
晚唐问题:藩镇割据、朝廷腐朽、忽视人才;
对应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朝廷不给人才机遇)、“铜雀春深锁二乔”(国家将遭外敌欺凌);
诗人处境:有才华却外放,无机遇施展;
贴在课本旁,理解 “评史喻今” 的深层逻辑,避免仅停留在 “感叹历史” 的浅层解读。
“易错字对比表” 防默写丢分:
整理高频易错字对比:
正确字 易错字 错因分析 记忆技巧
戟 戈 戟 = 戈 + 早(兵器形制不同) “戟” 比 “戈” 多 “早”,记 “早有戟”
销 消 销 = 锈蚀(钅),消 = 消失(氵) “销” 有 “钅”,金属才会锈
郎 朗 郎 = 男子(阝),朗 = 晴朗(月) “郎” 指人,与 “月” 无关
每天花 2 分钟默写,标注记忆技巧,强化印象。
“现实映射法” 深化情感理解:
将 “东风 = 机遇” 映射到现实场景:
如学生 “有能力却缺展示平台”,像杜牧 “有才华却缺东风”;
如企业 “有技术却缺政策支持”,像周郎 “有谋略却缺东风”;
通过现实映射,让 “怀才不遇” 的情感更具体,主观题答案更贴近生活,符合中考 “结合实际谈感悟” 的要求。
“手法标签法” 解赏析题:
给每句贴 “手法 + 情感” 标签,如:
首句:以小见大 + 实写→引历史;
次句:动作描写 + 过渡→抒探寻;
三句:假设论证 + 用典→评历史;
尾句:借代 + 讽喻→喻现实;
答题时按 “标签” 定位手法,再结合 “诗句→手法→情感” 的逻辑组织语言,避免遗漏得分点。
最后,为了帮你更高效备考,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 **《赤壁》中考典故解析与答题模板 **?里面会汇总 “东风”“铜雀台”“二乔” 等核心典故的历史背景、象征含义及答题角度,方便你快速掌握 “用典讽今” 的赏析技巧,突破中考咏史诗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