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能力提升
建议用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散文是“生活的镜子,心灵的歌声”,本单元散文或追忆往事、或描摹风物、或抒发感悟,字里行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走进散文世界,品味文字温度,感受精神力量。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阅读语段,完成问题。(7分)
漫步散文长廊,我们随老舍走进北平的秋天,看那澄(chè)______的蓝天与金黄的银杏相映成趣;跟随茅盾凝望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感受其象征的民族精神;伴着汪曾祺品尝昆明的菌子,那鲜美的滋味至今仍在舌尖(yíng)______绕。散文如清泉,洗涤心灵的尘埃;散文似暖阳,驱散精神的阴霾。阅读散文,不然能积累文学常识,就能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澄(chè)______ (yíng)______绕 傲然挺立(______) 阴霾(______)
2.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相映成趣 B.傲然挺立 C.洗涤
3.语段中“;”使用错误的一处是( )(1分)
A.“蓝天与金黄的银杏相映成趣;跟随茅盾……”
B.“感受其象征的民族精神;伴着汪曾祺……”
C.“散文如清泉,洗涤心灵的尘埃;散文似暖阳……”
4.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1分)
5.请提取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1分)
二、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散文的魅力,在于它能以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的细节。②比如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简单的动作里藏着深沉的父爱;汪曾祺写昆明的雨,寻常的景物中满是生活的诗意。③这些细节,是散文的灵魂,是情感的载体。④只有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情感,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散文。⑤散文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A.句②中“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父爱”均是偏正短语。
B.句⑤的主干是“散文是流露”。
C.“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离不开细节的支撑。”这句话应接在句①后。
D.句④是病句,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
三、下列句子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从不只写味道,更藏着生活的温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碗平凡的吃食,因这份烟火气,变得格外动人。
①比如他写故乡的鸭蛋,不仅写“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更写孩子们用鸭蛋络子挂鸭蛋的童趣
②吃的时候,要“敲去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细节里满是欢喜
③他写昆明的炒饵块,会提“饵块要炒得外脆里软,酱油要多,葱花要香”
④更会写摊主翻炒时的声响、食客围坐的热闹
⑤这些描写,不只是写美食,更是写生活里的小确幸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③②①④⑤
四、分析下面文段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省略号)的表达效果差异。(3分)
老家的灶房里,总摆着一口黑铁锅。①妈妈做饭时,铁锅在柴火上“滋滋”作响,蒸汽裹着香气飘满屋子……我总喜欢蹲在灶边,看妈妈颠勺、撒盐,等着第一口热饭入口。后来我离开家,每次吃到外卖里的饭菜,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②直到去年春节回家,妈妈又用那口铁锅给我炖了排骨,熟悉的香气漫开来……那一刻,我才明白,少的是家的味道。
五、学校文学社举办“散文里的生活之美”主题分享会,请完成下列任务。(5分)
1.文学社想邀请本地散文作家李老师担任分享嘉宾,活动定于12月5日下午2点在学校礼堂举行。请你向李老师发出口头邀请。(3分)
2.分享会中,你想采访李老师,请根据情境拟写两个采访问题。(2分)
我: ?
李老师:散文创作要关注生活细节,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街角小贩的吆喝,这些平凡场景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之美。
我: ?
李老师:我推荐同学们读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作品能让大家感受到散文的语言魅力与情感温度。
阅读与理解(50分)
六、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5分)
外婆的竹筛
①外婆的堂屋里,总挂着一个竹筛。竹筛是外公生前编的,篾条细细密密,边缘用藤条缠了圈,摸起来光滑又结实。每次去外婆家,我最先看见的,就是它挂在墙上的影子,像一个圆圆的月亮。
②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婆用竹筛晒东西。春天晒香椿,外婆把刚摘的香椿芽铺在竹筛上,阳光透过篾条的缝隙,在香椿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我蹲在旁边,伸手想摸,外婆就拍开我的手:“慢些,别碰掉了香椿的香气。”晒好的香椿,切碎了拌豆腐,一口下去,满是春天的味道。
③夏天晒梅干菜,竹筛要摆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外婆把新鲜的芥菜洗干净,焯水后拧干,摊在竹筛上。我帮着翻菜,外婆就坐在竹椅上摇蒲扇,说:“梅干菜要晒足七天,少一天都不香。”傍晚收菜时,竹筛里的芥菜会变软,带着淡淡的太阳味。外婆会把菜收进布袋,说等冬天包包子吃。
④我开始讨厌这个竹筛,是上初中那年。那天同学来家里玩,看见墙上的竹筛,笑着说:“这东西好老土啊,现在谁还用这个晒东西?”我脸一红,赶紧把竹筛取下来,塞进储物间。外婆看见,没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
⑤后来外婆生病,住进了医院。我去储物间找东西时,又看见那个竹筛。竹筛上落了层灰,我轻轻擦掉,发现篾条上还留着当年晒香椿时的浅绿痕迹。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用竹筛给我晒零食、晒玩具,想起她蹲在竹筛旁翻菜的背影。我鼻子一酸,把竹筛抱在怀里。
⑥外婆出院后,我把竹筛挂回了堂屋。周末回家,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用竹筛晒桂花。外婆坐在旁边看着,笑着说:“我的乖孙女,终于懂这竹筛的好了。”桂花晒好后,我用它做了桂花糕,递给外婆一块。外婆咬了一口,眼睛眯起来:“这味道,和我年轻时晒的一模一样。”
⑦现在外婆不在了,那口竹筛还挂在堂屋里。每次我回家,都会用它晒点东西——春天晒野菜,秋天晒柿子干。竹筛里的东西换了又换,但每次看到它,我就像看见外婆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笑着对我说:“慢些,别慌。”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3分)
时间 主要事件(从 “我” 与竹筛的关系角度) “我” 的情感
小时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爱
上初中 同学嘲笑竹筛老土,“我” 将其塞进储物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婆生病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愧疚、怀念
2.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阳光透过篾条的缝隙,在香椿上洒下细碎的光斑”的表达效果。(4分)
8.第④段中“外婆看见,没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结合上下文,分析外婆“叹气”的原因及蕴含的情感。(4分)
9.结合全文,探究“竹筛”在文中的多重含义。(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5分)
老院的梧桐
丰子恺
①去年夏天,我回到故乡,走进老院,第一眼就看见那棵梧桐树。树已经很粗了,两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皮是深褐色的,裂着一道道纹路,像爷爷手上的老茧。树叶密密匝匝的,把半个院子都遮住了。
②小时候,这棵梧桐是我的乐园。春天,梧桐抽新芽,我会捡落在地上的嫩叶,夹在课本里当书签。夏天,树叶长得最茂,我和小伙伴们在树下跳皮筋、丢沙包。奶奶会搬个竹凳坐在树下,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梧桐叶在风里“沙沙”响,像在帮奶奶伴奏。
③有一年夏天,下了场大雨。雨停后,我发现梧桐的一根粗枝断了,躺在院子里,枝叶还带着水珠。我蹲在旁边哭,爷爷走过来,摸我的头说:“别哭,树和人一样,受了伤也能长好。”他找了根绳子,把断枝旁边的枝条绑好,又在树干上刷了防虫的石灰水。过了半年,那根断枝的地方,居然又冒出了新的嫩芽。
④后来我去城里读书,很少回老院。每次打电话,奶奶都会说:“梧桐又长高了,叶子把院子遮得更严了。”我总说有空就回来看,却总被学业耽搁。直到去年,奶奶生病,我才急忙赶回家。
⑤走进老院,梧桐依旧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竹凳上,看见我,笑着说:“你看,梧桐还记得你呢,你小时候常爬的那根枝丫,还朝着你回家的方向长呢。”我走到树下,摸着粗糙的树皮,忽然发现,树皮上还留着我小时候刻的歪歪扭扭的“我的树”三个字。那一刻,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⑥奶奶说,这棵梧桐是爷爷年轻时种的,算起来,比我爸爸的年纪还大。这些年,老院的邻居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这棵梧桐,一直守着院子,守着我们家的烟火气。
⑦今年春天,我又回了趟老院。梧桐又抽了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我坐在奶奶常坐的竹凳上,看着树叶随风摆动,忽然明白:有些东西,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比如老院的梧桐,比如家人的牵挂。它们就像这棵树的根,深深扎在心里,永远不会拔起。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梧桐的生长状态与“我”的经历,完成下表。(3分)
时间 梧桐的生长状态 “我” 的经历
小时候 枝繁叶茂,是 “我” 的乐园 在梧桐树下玩耍,听奶奶讲故事
某一年夏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夏天 依旧枝繁叶茂,树皮有 “我” 刻的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爷爷、奶奶、小伙伴们均没有详细姓名,作者这样设置有什么用意?(4分)
3.品味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问题。(4分)
(1)爷爷走过来,摸我的头说:“别哭,树和人一样,受了伤也能长好。”(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2)我走到树下,摸着粗糙的树皮,忽然发现,树皮上还留着我小时候刻的歪歪扭扭的“我的树”三个字。(“歪歪扭扭”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与《白杨礼赞》都借树抒情,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白杨礼赞》的相关段落,分析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差异。(4分)
(链接:《白杨礼赞》节选)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4分)
巷尾的修鞋铺
汪曾祺(改编)
①我住的巷子尽头,有间修鞋铺。铺主是个姓王的老师傅,六十多岁,脸上满是皱纹,笑起来眼角会堆起褶子,像晒干的橘子皮。修鞋铺不大,只有一张旧木桌、一个工具箱,墙上挂着几双待取的鞋子,门口摆着两把小凳子,供客人坐。
②王师傅修鞋,格外认真。不管是破了鞋帮的布鞋,还是断了鞋带的皮鞋,他都先仔细看一遍,再跟客人说:“您放心,保准修得跟新的一样。”他修鞋时,会戴上老花镜,左手拿鞋,右手捏着针线,“哒哒”地缝补。线要拉得匀,针脚要藏得巧,连鞋底的小窟窿,都要找颜色相近的皮子补上。
③我常去王师傅的铺子里修鞋。有一次,我的运动鞋开了胶,他接过鞋,摸了摸鞋底说:“这鞋得用专用胶,还要用钉子固定,不然容易再开。”说着,他从工具箱里拿出胶水,涂在鞋缝里,又用小钉子轻轻敲进去。修完后,他还帮我把鞋子擦干净,说:“这样穿着舒服。”我要多给钱,他却摆手:“说好多少钱就多少钱,多一分也不要。”
④巷子里的人,都爱找王师傅修鞋。张奶奶的老布鞋磨破了底,王师傅给她换了新底,还特意选了软布,说:“您年纪大,穿软底舒服。”隔壁的小学生丢了鞋带,王师傅从抽屉里找了根新的,免费帮他穿上。有人问他:“您这么实在,不怕吃亏?”王师傅笑:“修鞋是手艺,更是良心。能帮大家做点事,比啥都强。”
⑤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路过修鞋铺,看见王师傅正蹲在门口,给一位环卫工人修鞋。环卫工人的鞋湿透了,王师傅把自己的棉鞋递过去:“您先穿我的,等我把您的鞋烤干修好。”环卫工人推辞,王师傅却执意要给。那天我才知道,王师傅的老伴走得早,儿子在外地工作,他一个人守着修鞋铺,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怕巷子里的人没地方修鞋。
⑥后来我搬了家,很少再回那条巷子。前几天路过,发现修鞋铺还在,只是王师傅的头发更白了。他看见我,笑着说:“好久不见,你的鞋还好吗?”我点点头,看着他依旧认真修鞋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巷尾的修鞋铺,就像巷子里的一盏灯,不亮,却能照亮大家的生活。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围绕“修鞋铺”写的具体事件,填写下表。(4分)
人物 与修鞋铺相关的事件 体现的品质
王师傅 给 “我” 修运动鞋,认真细致,不多收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师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爱老人,热心助人
王师傅 雪天给环卫工人换鞋、修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巷子里的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任依赖王师傅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描写修鞋铺的环境,“旧木桌”“工具箱”等细节,凸显了修鞋铺的朴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B.第②段中“线要拉得匀,针脚要藏得巧”,通过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王师傅修鞋技艺的精湛。
C.第⑤段写王师傅的家庭情况,是为了说明他修鞋是为了打发时间,冲淡孤独。
D.文章结尾将修鞋铺比作“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修鞋铺对巷子里人的重要性,点明主旨。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4分)
(1)铺主是个姓王的老师傅,六十多岁,脸上满是皱纹,笑起来眼角会堆起褶子,像晒干的橘子皮。
(2)他修鞋时,会戴上老花镜,左手拿鞋,右手捏着针线,“哒哒”地缝补。
4.结合本文、《昆明的雨》及链接材料,分析汪曾祺笔下“小人物”的共性。(4分)
(链接:《昆明的雨》节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卖缅桂花的老太太,每天黎明即起,挑着装满缅桂花的花篮,一路走一路卖,声音洪亮,面带笑容。
(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岩》节选,完成题目(6分)
【甲】
他(A)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乙】
江姐(B)接过纸条,目光只在上面一扫,就低声念道:“上级的通知,最近有重要情况,叫我们做好准备。”她抬起头,望着大家,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同志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守住阵地,坚持到最后。”说完,她把纸条揉成一团,塞进嘴里,慢慢嚼碎,咽了下去。
1.(1)【甲】文中的A是______,【乙】文中的B是______。(2分)
(2)从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A、B两位革命者共同的精神品质是______。(1分)
2.“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革命者的精神力量。”除了上述精神品质,你认为革命成功还需要什么精神?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红岩》中的一个人物事例简要说明。(3分)
写作与表达(50分)
七、写作(50分)
朱自清从父亲的“背影”中唤起对父爱的深刻理解,茅盾从白杨树中唤起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汪曾祺从昆明的雨中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在你的成长中,是否也有某种美好(一处风景、一件物品、一个瞬间),唤起你的感动、理想或思考?
请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内容具体,情感真实;③不抄袭,不套作;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能力提升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1.澈、萦、ào、mái(每空0.5分,共2分)
2.B(“傲然挺立”形容白杨树的姿态,符合语境;A“相映成趣”需两者相互配合显趣味,蓝天与银杏搭配不恰当;C“洗涤”与“尘埃”搭配,此处“散文如清泉洗涤尘埃”表述稍显生硬,2分)
3.A(“蓝天与金黄的银杏相映成趣”与“跟随茅盾……”并非并列分句,前者是“看”的内容,后者是“跟随”的动作,不应使用“;”,1分)
4.原句中 “不然能…… 就能……” 关联词使用错误,“不然” 表转折,与后文 “积累常识、提升能力” 的递进关系不符,应改为表递进的 “不仅…… 还……”,准确体现阅读散文的双重益处,逻辑更通顺。
5.我们遇见自己(1分)
二、A(B句⑤主干是“散文不是堆砌,而是流露”;C句应接在句③后;D句④不是病句,“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符合逻辑,2分)
三、B(③④先写昆明炒饵块,①②再写故乡鸭蛋,⑤总结,符合“从不只写味道,更藏着生活温情”的逻辑,3分)
四、①处省略号表示场景的自然延续,写出妈妈做饭时香气弥漫的温馨场景,暗含“我”等待吃饭的期待;②处省略号表示情感的停顿与升华,写出熟悉香气唤起“我”对家的味道的领悟,情感更深沉(每处1.5分,共3分)
五、1.李老师您好!我是XX学校文学社的成员。我校文学社定于12月5日下午2点在学校礼堂举办“散文里的生活之美”主题分享会,想邀请您担任分享嘉宾,为我们讲解散文中的生活之美。请问您当天是否有空?(3分,包含时间、地点、活动主题、邀请目的,语气礼貌)
2.示例1:李老师,您认为散文创作中如何捕捉生活里的美好细节?
示例2:李老师,您能给我们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吗?(每问1分,共2分,符合采访情境)
阅读与理解(共50分)
六、(一)《外婆的竹筛》(15分)
1.①“我”跟着外婆用竹筛晒香椿、梅干菜,帮外婆翻菜 ②嫌弃(或“厌烦”) ③“我”发现竹筛上的旧痕迹,回忆起与外婆的往事,将竹筛抱在怀里(每空1分,共3分)
2.运用环境描写,“阳光透过篾条缝隙”“细碎的光斑”写出阳光的柔和与竹筛的细密(2分),营造出温暖、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我”与外婆相处的温馨时光(2分),共4分。
3.原因:外婆看出“我”因同学嘲笑而嫌弃竹筛,既理解“我”的自尊心,又为“我”不懂得竹筛承载的回忆而失落(2分);情感:蕴含着外婆对“我”的包容,以及对竹筛所代表的过往时光的珍视(2分),共4分。
4.①竹筛是外公的遗物,承载着外公对外婆的情意;②竹筛是“我”与外婆相处的见证,藏着童年的温馨回忆;③竹筛是亲情的象征,即使外婆不在,它仍能让“我”感受到外婆的关爱(答出两点,每点2分,共4分)。
(二)《老院的梧桐》(15分)
1.①一根粗枝被大雨打断,后又冒出新芽 ②“我”因梧桐断枝哭泣,爷爷安慰并修补梧桐 ③“我”因奶奶生病赶回老院,看到梧桐想起往事而落泪(每空1分,共3分)
2.不写详细姓名,让人物更具普遍性(1分);爷爷、奶奶代表天下平凡而温暖的长辈,小伙伴们代表童年的伙伴(2分),能让读者更容易代入自身经历,产生情感共鸣(1分),共4分。
3.(1)运用动作描写(“摸我的头”)和语言描写(爷爷的话)(1分),“摸”体现爷爷的温柔,话语则蕴含着对“我”的安慰与人生哲理,凸显爷爷的慈爱与智慧(1分),共2分。
(2)“歪歪扭扭”形容“我”小时候刻字的稚嫩(1分),既写出童年的天真,又暗示这一痕迹的珍贵,为后文“我”落泪埋下伏笔(1分),共2分。
4.《老院的梧桐》借梧桐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对家人牵挂的珍视,情感真挚温暖(2分);《白杨礼赞》借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的朴质、坚强,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情感豪迈激昂(2分),共4分。
(三)《巷尾的修鞋铺》(14分)
1.①认真负责、诚实守信 ②给张奶奶换软布鞋底,给小学生免费换鞋带 ③舍己为人、乐于助人 ④都爱找王师傅修鞋(每空1分,共4分)
2.C(写王师傅家庭情况是为了凸显他守着修鞋铺是为了方便他人,而非打发时间,2分)
3.(1)语言朴素直白,用“满是皱纹”“晒干的橘子皮”等平实的描写刻画王师傅的外貌(1分),不刻意修饰,却生动展现出王师傅的慈祥,体现“淡而有味”(1分),共2分。
(2)用“戴”“拿”“捏”等动词和“哒哒”的拟声词(1分),细致描写王师傅修鞋的动作,简洁却画面感强,凸显其技艺娴熟,符合“淡而有味”(1分),共2分。
4.①平凡普通:均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如修鞋的王师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②勤劳善良:王师傅认真修鞋、帮助他人,卖缅桂花的老太太黎明即起;③热爱生活:都在平凡岗位上积极生活,传递温暖(答出两点,每点2分,共4分)。
(四)名著阅读(6分)
1.(1)毛泽东、江竹筠(江姐)(每空1分,共2分)
(2)坚定执着、热爱革命(1分)
2.示例: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相互扶持,共享粮食与衣物,即使面对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也因团结协作而成功会师,为革命保留了有生力量(3分,精神1分,事例2分)。
写作与表达(50分)
写作
评分标准
1.内容(20分)
优秀(17-20分):紧扣“美好”与“唤起”,选材具体,如一处风景、一件物品等,能详细描写“美好”的细节,以及它如何唤起“我”的情感或思考,情感真挚。
良好(13-16分):选材较恰当,能写出“美好”的特点与“唤起”的内容,但细节不够丰富,情感表达较真实。
合格(9-12分):选材基本符合主题,能提及“美好”与“唤起”,但描写简略,情感平淡。
待提高(9分以下):选材偏离主题,未体现“美好”或“唤起”,内容空洞。
2.表达(20分)
优秀(17-20分):语言流畅,能运用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结构完整,过渡自然。
良好(13-16分):语言通顺,有少量描写,结构较完整,过渡较自然。
合格(9-12分):语言基本通顺,描写欠缺,结构基本完整,有少量语病。
待提高(9分以下):语言不通顺,无描写,结构混乱,语病较多。
3.书写与格式(10分)
优秀(8-10分):书写工整,无错别字,格式规范(题目完整,分段合理)。
良好(6-7分):书写较工整,有1-2个错别字,格式较规范。
合格(4-5分):书写潦草,有3-4个错别字,格式基本规范。
待提高(4分以下):书写混乱,错别字多,格式不规范。
(文中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酌情扣1-3分;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