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21: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争取我国的独立、自由、解放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多的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瞻仰( ) 橘黄( ) 上溯( )
销毁( ) 挑衅( ) 旌旗( )
峻峭( ) 天堑( ) 矗立( )
镏金( ) 重幔( ) 逾越( )
小庑殿顶( )  五卅运动( )
永垂不朽(xiǔ) 慷慨激昂

liú
chù

zhān

xiāo
qiàn
màn


jīnɡ
xìn
jùn qiào
字词清单
总体特征
介绍纪念碑
抒写瞻仰感受
第一部分
(第1段)
第二部分
(第2—10段)
第三部分(第11段)
情感: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任务一: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结构
总体特征:
巍峨、雄伟、庄严
1.请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英雄纪念碑,梳理课文思路,把握文章说明顺序。(圈画文中行踪路径相关词句,提取或概括内容)
走去
越过
走到
踏着
踏上
到了
瞻仰
转到
离开
走下
来到
任务二:游英雄纪念碑


由远到近再到远
空间顺序

2.到了第二层平台(4、5段),作者又如何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碑身正面:
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
碑的主题
碑身背面:
碑文
1946年至1949年的三年解放战争时期。
1919年至194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碑文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民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碑身侧面
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小碑座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
3.作者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说明碑身时,依照所刻内容表达纪念碑精神内涵的重要程度先后介绍。也可以说是 顺序。
逻辑
4.请阅读6--10段,思考在介绍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时,作者采用的是怎样的顺序?
销毁鸦片烟 1839年
金田起义 1851年
东面
1839年6月3日(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下令开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经过20多天,鸦片全部销毁。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举行武装起义,号太平天国;不久,攻占永安,初步建立了政权,掀起了历时14年、转战18省的农民起义。
任务三:观浮雕明历史
武昌起义 1911年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五卅运动 1925年
南面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斥责政府的卖国罪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爱国运动很快扩大到全国,当局迫于压力,答应了学生们的请求。
1925年5月30日,上海内外棉第七厂日本资本家在5月15日枪击了工人顾正红,并伤工人十余人。29日青岛工人被反动政府屠杀8人。5月30日,上海二千余学生分头在公共租界各马路进行宣传讲演,一百余名遭巡捕(租界内的警察)逮捕,被拘押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内,引起了学生和市民的极大愤慨,有近万人聚集在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帝国主义的巡捕向群众开枪,打死打伤许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南昌起义 1927年
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
西面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部举行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1万多人,起义部队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同意将红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敌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唯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
北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4.在介绍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时,作者采用的是怎样的顺序?
在介绍十幅浮雕时,作者既按照 顺序,也按照 顺序,且东南西北的介绍顺序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顺序一致。在写法上,一般都是从时间(地点)、浮雕画面、表现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但笔法变换多样,避免了呆板。
空间
时间
任务三:观浮雕明历史
5.为什么在浮雕上反映这八个历史事件?
从碑文的主要内容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这些历史事件最能代表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者和反动势力时做出的反抗和斗争。
任务三:观浮雕明历史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了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纪念碑的高大,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与天安门的高度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纪念碑的雄伟。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巍峨、雄伟、庄严。
(3)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浮雕的高大和保存历史之久,体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大与其纪念意义的深远。
1、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中国”表示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限制,“最大”表示程度,这三个准确地说明了这座纪念碑的特点及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2、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亲自”和“亲笔”说明毛主席和周总理对纪念碑的重视,表明建碑的意义重大。
3、据地质专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800年到1000年之久。
“至少’强调了最低限度,说明保存的时间可能更久,暗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意。
4、"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敬仰的心情,瞻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落成"换成"建成""造好"行不行,为什么?“瞻仰"换成"参观"行不行,为什么?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崇敬的心情。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