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教案+练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教案+练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7 10:48:5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霎时(shà)阈限(yù)毗邻(bí)
B畜牧(xù)牲畜( chù)筹划(chóu)
C蜂窠( kē)拱券( xuàn)债券(quàn)
D鳟鱼(zūn)鲱鱼(fēi)迄今(qì)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糟糕 蜂窠 纤维 大放异彩
B掀动 着魔 筹划 神采奕奕
C衔起 骚动 拱券 庞然大物
D触角 贮存 编缉 天衣无缝
下列语言表述不够明白的是()
A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很像远远看上去的蚁群。
C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D野地里一只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对本文论证方法和风格的说明错误的是()
A把人类和生物对比,把个体与群体对比。
B运用比拟的方法来说明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使语言显得非常幽默。
C引用齐曼的话,充分证明了相互交流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
D“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说明蚁类和人类非常相似。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的意思表述错误的是()
A说蜜蜂是动物,是从个体方面讲,它是一种独立的动物。B说它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是说蜜蜂在行动中离不开整个群体,就像这个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C说蜜蜂是动物,指明了蜜蜂的属类,说它是细胞或细胞器说明它具有所有动物的细胞组成形式。
D这句话明确说明,单个蜜蜂在群体中的作用及群体对于一个蜜蜂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 文
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www.21-cn-jy.com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2·1·c·n·j·y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21·cn·jy·com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21·世纪*教育网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www-2-1-cnjy-com
(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
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
 
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
9.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
10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A “毗邻”中的“毗”应该读为“pí”
2.D “编缉”应该写为“编辑”。
3.C 这句话有歧义,一种意思是织巢蚁使用了童工,一种意思是织巢蚁属于被使用的童工。所以要想意思明白,就应该用被动句表达为“织巢蚁属于被使用的童工”或者“织巢蚁属使用的童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A 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
5.D 这句话没有运用拟人,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C C项的错误在于一没有把这句话的实质说出来,“蜜蜂是动物”并不只是说出了蜜蜂的属类,而主要是说明蜜蜂作为动物具备的行为特性,它能够独立自由地行动。再者“蜜蜂是细胞或细胞器”主要是说明蜜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21教育网
7.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8.动物能够预测地震,但是动物预测地震的机制仍需要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意思对即可)
9.岩石受到压力释放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与空气反应产生离子,离子对动物产生影响,动物产生异常反应。(意思对即可)21cnjy.com
10.(1)语言准确、严谨;(2)平实(通俗)、质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掌握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了解本文所讲到的有关生物知识。
掌握一些阅读探究科普文的技能。
二、知识链接
请简介本文作者及其作者及其作品。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21cnjy.com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其代表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这本书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导学过程
1、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霎时( ) 阈限( ) 毗邻( ) 畜牧( )
筹划( ) 蜂窠( ) 拱券( )
2、认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概括说明本文要说明的道理和传递的主要信息。
3、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具有幽默性的语言,并加以赏析。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21·cn·jy·com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刘易斯.托马斯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其代表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这本书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导学过程
1.shà yù pí xù chóu kē gǒng xuàn
2.第1至3自然段 重点句子:“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昆虫的大聚会。”“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是相当糟糕的态度。”“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概括: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人和昆虫一样都有其社会组织性行为。只是人们以世界统治者的眼光看待昆虫,并不愿意把自己的行为和昆虫相提并论。
第4至10自然段 重点句子:“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白蚁有一人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海鸟同样是互相储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www.21-cn-jy.com
概括: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说明了蚂蚁、蜜蜂、白蚁、黏菌、鲱鱼和其他鱼类等在生活中的组织性。再次说明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社会的组织性行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11至13自然段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我们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www-2-1-cnjy-com
概括:作者再次强调人类的社会性表现得更突出,并且说明合作交流对人类的重要性。
  3、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2-1-c-n-j-y
本文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动物与人类的行为,这是因为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个体的蚂蚁,失去社会组织性,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就很有限;对于人类,虽然单打独斗也能作出一点成果,但是远没有融入社会作出的成果大。通过个体和和群体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21*cnjy*com
  4、只有这样通过个体和群体的比较分析,我们才能看到群体社会比个体更具有智慧和强大力量,表明无论是人或者生物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完美存在。【来源:21cnj*y.co*m】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出处:21教育名师】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5、(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21教育网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2·1·c·n·j·y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21·世纪*教育网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句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团结的精神,反思的精神。
教学重点:
提取信息概括本文的观点和生物学知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可能会为人类能引领这个世界而骄傲,但是你们也许还不知道我们就是从那些小昆虫那里学到了团结合作,集小聪明为大智慧的作法的。刘易斯.托马斯医学博士写的《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题目)为我们描述了生物界是如何团结合作创造奇迹的。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而有趣的动物世界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展示学习目标
概括本文的观点。
了解本文中所涉及的生物知识。
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老师补充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www.21-cn-jy.com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其代表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这本书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整体感知
读课文,读准字音。
霎时(shà)阈限(yù)毗邻(pí)畜牧(xù)筹划(chóu)蜂窠( kē)
拱券(gǒng xuàn)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概括说明本文要说明的道理和传递的主要信息。
学生自己读书,在书本上画出关键性的词句,比如议论性的,总结性的,过渡性的句子。然后总结,展示。老师引导学生补充总结:21教育网
第1至3自然段 重点句子:“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昆虫的大聚会。”“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是相当糟糕的态度。”“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21·cn·jy·com
概括: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人和昆虫一样都有其社会组织性行为。只是人们以世界统治者的眼光看待昆虫,并不愿意把自己的行为和昆虫相提并论。
第4至10自然段 重点句子:“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白蚁有一人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海鸟同样是互相储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概括: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说明了蚂蚁、蜜蜂、白蚁、黏菌、鲱鱼和其他鱼类等在生活中的组织性。再次说明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社会的组织性行为。2-1-c-n-j-y
第11至13自然段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我们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21*cnjy*com
概括:作者再次强调人类的社会性表现得更突出,并且说明合作交流对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
概括科普类文章的内容的方法有哪些?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各抒己见,总后总结:
找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包括:总结性的句子、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过渡性的句子、揭示事物本质的定义句。
找关键词。关键词包括:总结性的词、过渡性的词、说明事物性质的词。
学会分类。要把材料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然后分条加以总结。
内容和方法赏析
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老师引导:学生通览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总结,讨论统一后展示,老师引导学生补充总结:
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2·1·c·n·j·y
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老师引导:设计本题的意图是通过理解作者有关个体与群体的比较分析,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学生重点阅读4至10段,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学生在讨论统一后,展示答案,老师引导补充总结:【来源:21cnj*y.co*m】
本文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动物与人类的行为,这是因为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个体的蚂蚁,失去社会组织性,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就很有限;对于人类,虽然单打独斗也能作出一点成果,但是远没有融入社会作出的成果大。通过个体和和群体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出处:21教育名师】
只有通过个体和群体的比较分析,我们才能看到群体社会比个体更具有智慧和强大力量,表明无论是人或者生物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完美存在。【版权所有:21教育】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具有幽默性的语言,并加以赏析。(幻灯片展示课后第三题的句子赏析。)
老师引导:本课的语言风格就是幽默,比如文中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人当物,把物当人来写,这样写强化了对人和动物相似性的认识。像这样的句子文章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赏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学生在认真阅读批画后,自我分析,然后加以讨论,统一认识,展示成果,老师引导补充总结: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21*cnjy*com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21·世纪*教育网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探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运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结合这段论述,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认识。www-2-1-cnjy-com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马克思的这段话,来开阔一下自己的思路,然后进一步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我们首先要知道马克思的这段话的含义:人是会思考的,在做事之前都有谋划,已经把自己的将要获得的成果形成于脑了,而动物是不行的。然后联系本文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认识。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
1.人类不能盲目自大,因为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2.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六、总结
本课作者以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人类要想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像生物那样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做事。而不是看不起我们的老师--那些还不能主宰世界的生物。科普文语言幽默,说明道理深刻,非常值得我们一读,下去还请同学们把作者的《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完,充分认识生物世界的伟大,感受作者的幽默。21cnjy.com
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观察某种动物或者植物,写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日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1张PPT)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展示学习目标
1.概括本文的观点。
2.了解本文中所涉及的生物知识。
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蜜蜂的群落生活
蜜蜂用舞蹈传递信息
蚂蚁部落
蚂蚁在传递信息
刘易斯.托马斯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其代表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这本书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读准字音
霎时
阈限
毗邻
畜牧
筹划
蜂窠
拱券
shà



chóu

gǒng xuàn
概括说明本文要说明的道理和传递的主要信息。
“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昆虫的大聚会。”
“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第一--第三自然段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人和昆虫一样都有其社会组织性行为。只是人们以世界统治者的眼光看待昆虫,并不愿意把自己的行为和昆虫相提并论。
第四--第十自然段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人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
“......海鸟同样是互相储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说明了蚂蚁、蜜蜂、白蚁、黏菌、鲱鱼和其他鱼类等在生活中的组织性。再次说明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社会的组织性行为。
第十一--第十三自然段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我们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作者再次强调人类的社会性表现得更突出,并且说明合作交流对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
概括科普为文章内容的方法
(1)找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包括:总结性的句子、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过渡性的句子、揭示事物本质的定义句。
(2)找关键词。关键词包括:总结性的词、过渡性的词、说明事物性质的词。
(3)学会分类。要把材料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然后分条加以总结。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因为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
只有通过个体和群体的比较分析,我们才能看到群体社会比个体更具有智慧和强大力量,表明无论是人或者生物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完美存在。
赏析语言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赏析语言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赏析语言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探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运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结合这段论述,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认识。
探究
1.人类不能盲目自大,因为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2.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总结
本课作者以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类要想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像生物那样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做事。而不是看不起我们的老师--那些还不能主宰世界的生物。科普文语言幽默,说明道理深刻,非常值得我们一读,下去还请同学们把作者的《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完,充分认识生物世界的伟大,感受作者的幽默。
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观察某种动物或者植物,写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