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重点难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课堂实录】?
知识点一: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_________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按要求填写下表
直接原因
典型地区
表现
危害
过度樵 采
能源缺乏地区
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过度放 牧
过度开 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严重
3.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开垦、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沿的古绿洲
近代 (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4.小贴士: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及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实质——土地退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3)土地次生盐渍化
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
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C.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1.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首先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引导学生读P18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直接原因
典型地区
表现
危害
过度樵 采
能源缺乏地区
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物质
草原地区
农牧民无节制、无计划地采挖药材、发菜
过度放 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牧草难生长;土壤结构被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 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出现次生盐渍化
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严重
2.土地退化:
(2)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3)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4)主要表现及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5)实质——土地退化
①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②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
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
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C.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练习)请同学们阅读P18—19“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并思考:1.图中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越往下游水量越少,为季节性河流;高山冰雪融水补给。)2.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了荒漠化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或由于人类活动的足迹和不合理的开发,荒漠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恶化。)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0—21“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8,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见下图)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
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2)土地退化
1.过程
2.概念
3.形成
4.主要表现及类型
5.实质
课件14张PPT。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农作侵入牧区
带来的影响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绿洲地区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过度
开垦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牧草难生长;土壤结构被破坏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
放牧农牧民无节制、无计划地采挖药材、发菜草原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物质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能源缺乏地区过
度
樵
采危害表现典型地区直接
原因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出现次生盐渍化水资源利用不当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严重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盲目开垦、战争、瘟疫农垦规模扩大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沿的古绿洲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返回不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搂发菜。 专题: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形成1.过程?(2)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3)形成
??????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4)主要表现及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5)实质——土地退化(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3)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