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22: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惩、塞、迂、荷、且、焉、曾” 等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 “如…… 何”“甚矣,汝之不惠” 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能准确疏通文意并翻译关键句子。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愚公与智叟的语言、态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本逻辑,培养辩证思维和推理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 “以事寓理” 的艺术特色,赏析对比手法、神话结局对塑造人物和凸显寓意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愚公精神中 “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团结协作” 的内涵,联系现代实例,感悟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特殊句式的翻译;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分析。
难点:虚词 “焉”“且” 的多义辨析;“帝感其诚” 的深层文化内涵;愚公精神的现代解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图像激趣,初感文本
1.展示徐悲鸿《愚公移山》油画,提问:“画中老人为何带领众人凿山?这座山有何特点?” 结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引出 “移山之难”,激发探究兴趣。
预设:画中老人是愚公,他带领众人凿山是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入需绕道。 画中的山对应文中“太行、王屋二山”,其特点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手法极言山体之高大辽阔。这样的山势与愚公“年且九十”的高龄、“荷担者三夫”的人力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移山任务的艰巨。
(二)初读文本,梳理字词
1.诵读正音:听范读,标注节奏(如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学生齐读,纠正字音(“龀 chèn”“厝 cuò” 等)。
2.实词积累: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圈画 “惩、塞、迂、荷、毕、易、反” 等实词,完成 “词义卡片”。
预设:
实词 语境例句 释义
惩 惩山北之塞 苦于
塞 惩山北之塞 阻塞
迂 出入之迂也 曲折,绕远
荷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肩负,扛
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易 寒暑易节 更替,交换
反 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
(2)教师点拨:重点讲解 “年且九十” 中 “且(将近)”、“且焉置土石” 中 “且(况且)” 的多义辨析。
预设:
例句 “且”的含义 语境分析
年且九十 将近 描述愚公的年龄状态,“且”表时间上的接近,强调愚公年老体衰,更凸显移山的不易
且焉置土石 况且 “且”用于补充说明移山的另一难题(土石放置问题),与前文“以君之力……如太行、王屋何”形成逻辑衔接
通过对比可见,“且” 在文言文中需结合语境判断:表时间时译为 “将近”,表递进关系时译为 “况且”。
3.虚词辨析:聚焦 “焉” 的用法:
预设:
例句 “焉”的含义及用法 语境分析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愚公妻子在质疑中询问土石放置的地点,“焉”作宾语,增强疑问语气。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无实义 用于句末,补充说明“一年往返一次”的情况,舒缓语句节奏。
辨析 “焉” 的用法需结合句子功能:在疑问句中多作疑问代词,表地点;在陈述句末尾常作语气助词,起补充或舒缓作用。
(三)句式突破,翻译实践
1.特殊句式讲解:
(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预设: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将“甚矣”提前强调程度。翻译为 “你太不聪明了”,强化智叟对愚公的嘲讽语气,凸显其轻视态度。
(2)固定句式:“如太行、王屋何”
预设:“如……何”为固定结构,表疑问,可译为“把……怎么样”。这句话翻译为 “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体现愚公妻子对移山可行性的理性质疑,推动情节发展。
2.翻译练习:小组合作翻译 “其妻献疑曰…… 始一反焉”,教师巡查纠错,强调 “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的词类活用翻译。
重点解析:
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 “箕畚” 是名词作状语,译为 “用箕畚”,生动描绘移山时的工具。
关键实词:“献疑” 译为 “提出疑问”,体现妻子的关切;“荷担者” 指 “能挑担子的人”,凸显人力单薄;“始一反焉” 中 “反” 通 “返”,强调路途遥远、往返艰难。
预设: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1.小结:本课时聚焦文言基础,通过诵读梳理“惩、塞、迂”等实词,明确“且”“焉”多义用法,掌握“箕畚”名词作状语的活用规则。重点解析“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和“如……何”固定句式,完成“其妻献疑曰……始一反焉”的翻译,为理解文意筑牢语言基础。
2.作业:背诵第 1-2 段,完成《文言字词练习卷》中 “重点实词释义” 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句式回顾,衔接新课
1.抽查翻译:“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句),引出人物对比。
预设:智叟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为:“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愚公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两句通过智叟的嘲讽质疑与愚公的坚定回应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凸显短浅功利,后者体现长远眼光,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二)对比探究,分析形象
1.态度对比:
(1)小组任务:找出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语言(“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填写对比表格:
预设:
人物 语言特点 态度本质 情感倾向
妻子 “以君之力…… 且焉置土石?” 关切与担忧 温情的疑问
智叟 “甚矣,汝之不惠…… 其如土石何?” 嘲讽与否定 冷漠的讥讽
(2)点拨:妻子的 “献疑” 是理性建议,智叟的 “笑止” 是轻视否定,体现 “智” 与 “愚” 的反差。
2.逻辑对比:
(1)提问:愚公为何认为移山可行?
预设:“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智叟为何反对?
预设:只见 “残年余力”,不见 “无穷匮”
(3)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长远眼光。
预设:愚公的长远眼光体现在他突破了眼前局限,看到了“无穷匮”的人力与“不加增”的山体之间的力量转化逻辑。他不纠结于自身“残年余力”的有限,而是着眼于“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持续力量,认识到代代积累的实干能逐步消解山的恒定体量。
(三)深悟寓意,链接文化
1.神话结局解读:
(1)讨论:“帝感其诚” 中 “诚” 指什么?结合 “聚室而谋”“荷担者三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明确 “诚” 是坚定决心、实干精神、团结协作。
预设:“帝感其诚”中的“诚”是愚公精神的核心体现。从“聚室而谋”可见,愚公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召集家人商议,展现出改变困境的坚定决心。“荷担者三夫”体现众人响应,即便人力单薄仍投身行动,凸显团结协作的力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则以时间跨度和往返艰辛,展现移山过程中的实干精神,无论条件艰苦始终坚持。三者共同构成愚公打动天帝的“诚”,是信念、协作与行动的统一。
2.现代传承:
(1)播放 “毛相林带领村民凿路” 短视频,提问:“这与愚公移山有何共通之处?” 总结愚公精神的当代意义 —— 迎难而上、久久为功。
预设:毛相林带领村民凿路,和愚公移山高度相似。他们都面临巨大艰难,前者要在绝壁开路,后者需移走巍峨大山。但他们都没被困难吓倒,毛相林坚持多年,愚公也决心挖山不止,彰显出迎难而上的气魄。并且,二者都靠持续实干推进,久久为功,最终达成目标,生动诠释了愚公精神在当代的重大价值 。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拓展:对比 “愚公移山” 与 “夸父逐日”,体会《列子》“以小胜大、不急不躁” 的智慧。
预设:愚公移山靠子孙接力、久久为功,终得成功;夸父逐日凭一己之力、急切追赶,最终失败。二者对比可见《列子》“以小胜大、不急不躁”的智慧。
2.小练笔:“如果我是愚公的子孙,我会______”(要求用上至少 3 个本节课积累的文言词汇)。
示例:若我是愚公子孙,会承祖辈毕力平险之志,荷担继行。虽山高万仞,然子子孙孙无穷匮,寒暑易节不辍,必让山路指通豫南,不负先祖之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比愚公与智叟的语言态度,分析 “诚” 的内涵:坚定决心与实干精神。结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感悟长远眼光,联系现代实例体会愚公精神的当代价值。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人物对比
愚公 智叟
长远眼光 短浅功利
实干坚持 嘲讽否定
愚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