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了不起的航天成就,离不开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拼bó精神和进取意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的成功并不是①( )的,这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背后,关jiàn是无数人的汗水和付出。神舟十二号②( )着亿万人的期盼与梦想,是对中国航天能力的又一次考验,对中国航天技术和水平的又一次③( )。振奋人心的是,他们成功了!
跟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乘组的“神摄手”们, , ,
, , 。面向未来,广大航天人要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不断创造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拼bó( ) 关jiàn( ) 不懈奋斗( )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段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一挥而就 ②承担 ③检测
B.①一蹴而就 ②承载 ③检验
C.①一蹴而就 ②承担 ③检验
D.①一挥而就 ②承载 ③检测
3.在语段中“ ”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些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
②以航天员的第一视角看蔚蓝色的地球和灿烂星空
③备感保护太空、呵护家园的重要性
④也领略到了宇宙之辽阔、地球之美好
⑤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了“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浪漫诗意
A.⑤④①②③ B.⑤①②③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⑤④①③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建议。
5.选词填空。
(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准确 正确)进入预定轨道。
(2)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采纳 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3)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在轨 (停留 驻留)。
6、下面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京剧的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B.学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是选文学社呢,还是选天文社呢?
C.“人不可有傲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不可无傲骨”。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活动一,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太空奥妙我来讲
活动二:
活动三:
中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载人登月飞船,有同学打算用“婵娟”和“飞月”为飞船命名,请任选其一,阐述理由。
(3)为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学校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航天科技”讲座,打算邀请南阳市科协主席参加并做指导。作为邀请人,你见到主席后,会怎么说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本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8日 01 版)
8.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9.本文采用了双行标题形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11.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请结合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加以体会。
(1)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12.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作者与读者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的参与者。文艺溢出传统的场景、媒介,水银泻地,八面来风,正深刻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 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不仅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奠定人才基础,还带来数量巨大、标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光明的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创作的主体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当人工智能使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创作自己的绘画、音乐和视频时,一些坚固的观念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矢志追求的文化理想。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在泥沙俱下、变动不居的各种大众文艺现象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和防止商业操弄,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精神认同的重要作用。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在中华文明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砥砺新经典》)
材料二:
以往,科技与文化被人为割裂为“两种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文学者指责科技为侵蚀人类审美的异化力量。今天,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 “科文融合”掀起的巨浪势不可当,新大众文艺已展示出诸多新的可能性,创作主体、作品形态、传播方式等正在被改写。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
AI 之于新大众文艺的影响,首先是降低了创作门槛。创作者可以借助 AI 工具迅速生成文章、图片、视频、音乐等。因此 AI 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借助AI技术,大众也可与精英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身主体性与观点,进而引发叙事与审美范式的变革。“拉平”同样有助于提升非母语者、少数民族等群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在面对不得其门而入的异质文化时,AI能够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大大降低沟通交流的成本。
但“人人可创”远不等于“人人受益”。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用户手中。有些人则被时代甩下,甚至沦为“数字时代新文盲”。另外,当自下而上、自发主动创作的作品进入各大平台之后,很有可能立即进入算法中,享有多数可见特权的仍是“头部”创作者。而更多的创作者受制于算法黑箱,为追求点击量等,不得不努力猜测,或是过度迎合成功模板,导致个性化特征被压抑。
平台依靠深度学习模型对用户画像的高度细分,将每一次的停顿与互动都视作可量化的反馈,最终能够在秒级完成精准投放。由此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覆盖了更广的受众,总体规模比任何时期都“大众化”;另一方面,圈层化也相伴相生。以往所说的“大众文化”之“大众”,往往讲的是内容消费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如今,算法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将原来的“大众”精准细分成无数个群体,每个群体都享有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构成高度“分众化”的微型世界。这时, “大众”就有变身为“大众的局部”甚至“窄众”的危险。从长远发展来看,大众与“分众”应当融合起来而不应机械对立,充分的大众化才能提供巨大的“作品池”,让更多以往不会被觉察的细流有机会融入;而细化的圈层又如同无数毛细血管,可确保文艺生产扎根民心民情的活力与韧性。
新大众文艺的先锋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思考技术赋能新大众文艺的可能路径,才能突破“人人可创”的表面浮华,最终构建起真正多样自主、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
(摘编自李静《技术赋权与新大众文艺发展》)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文艺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是绝对分开的,而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可能经常发生互换。
B.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也要面向现代化,积极利用各种现代科技。
C.以往,科技与文化作为“两种文化”是难以融合的;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两者不断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
D.所谓“分众化”,是指平台在推送时,能够依靠强大的算法,将爱好大致接近的受众识别出来,并将之合并为同一个群体。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大众文艺的涌现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一面;但是文艺创作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B.材料一中,人工智能协助未受专业训练的人进行创作的例子,可以支持材料二中“AI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的观点。
C.材料二提到的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优质资源向特定人群倾斜的不合理现象,正属于材料一要“警惕和防止”的“商业操弄”。
D.材料一对“人人可创”的规模与深度持欢迎、肯定的态度,而材料二对“人人可创”进行了理性审视与辩证分析,指出其局限性。
15.下列对两则材料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视角宏观,重点从新大众文艺的基本特征和光明前景两方面论述;材料二常用微观剖析,比如:对技术机制的分析。
B.材料一长短句结合,常用整句,语势较强,富有节奏感;材料二句式结构严谨,常使用复句,逻辑层次分明。
C.材料一多用比喻、成语,引用古诗文,有较浓的文学色彩;而材料二术语较多,表达严谨,有较强的学术性。
D.材料一的语气更接近于宣告和鼓舞,试图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材料二更侧重于阐释和探讨,意在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16.材料二提到,新大众文艺“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新的短板”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17.对“新大众文艺”,甲理解为“新大众/文艺”(“新大众的文艺”),乙理解为“新/大众文艺”(“新的大众文艺”)。老师说:“两种理解各有侧重,但合起来才全面。”老师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向寰宇 再叩苍穹
——写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殷泽昊
①2024年4月25日下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此举行。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着航天服,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走出,开始了叩问太空的征程。
②此次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一名第二批航天员和两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三名航天员都是80后:1980年出生的指令长叶光富,参加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第三批航天员李聪和李广苏分别出生于1989年和1987年,都是首次飞行。
③叶光富回忆,神舟十三号在轨期间,他第一次进行出舱活动。俯瞰地球,他看到了美丽的极光、闪亮的光斑和五彩斑斓的陆地。那次任务中,他进行了太空授课,与青少年天地互动。这些美好的记忆,让回到地球的他念念不忘。那时他就想:什么时候能再上一次太空
④从2022年4月返回地球到2024年4月再赴太空,叶光富作为指令长以全新身份再次承担飞行任务,带领两位新队友踏上征程。他期待在全面建成的空间站里工作、生活,完成新实验任务,再次出舱,遨游太空。
⑤李聪心中航天梦的种子,是在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时种下的。2020年,李聪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他离自己的航天梦仅一步之遥。课业忙碌、训练繁重,面对挑战,他一直锲而不舍。对于出征太空,李聪信心满满:“我已做好准备,干就完了!”
⑥李广苏是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文科生。他表示,面对大量理工科知识的学习任务,自己天资平凡,唯有努力,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第三批航天员赶上了高频次的空间站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自己只能利用课后时间,逐个攻破一个个小知识点,逐个“啃”一项项训练项目。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宿舍的灯总是亮到后半夜。“狂奔的蜗牛”,是李广苏用了很久的社交软件昵称,他以此勉励自己坚定地走好每一步。随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狂奔的蜗牛”踏上了新的征程,这一次他要奔向太空。
⑦叶光富激动地表示,仰望苍穹,在浩瀚的太空中,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而且经过几代航天人接力,“一居室”已被建成了“三室两厅”的别墅。此时此刻,他发自内心地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⑧据了解,此次航天员乘组将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⑨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⑩“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叶光富!”“航天员李聪!”“航天员李广苏!”
“出发!”命令下达,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点火!”20时59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点火发射,载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向太空飞去。
飞天梦圆,探索无止境。大气层外,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在等着他们,浩瀚太空在等着他们……
(摘编自2024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文章主要记叙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相关情况。请认真阅读全文,梳理行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第⑨段中加点的“约”有什么作用
请从修辞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一个批注。
这篇新闻主标题和副标题是如何凸显新闻价值的
22、10.在“中国梦·飞天梦”阅读分享会上,杨杨准备制作一块展板介绍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航天探索进程。请你结合文意,给他的展板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明。(请避开本文标题)
答案
1.搏 键 xiè 2.B 3.C 4.将“创造”改为“推动”。5.(1)准确 (2)采用 (3)驻留 6.C 7.(1)(示例)航天新闻我报道 飞天历程我探究 (2)(示例一)婵娟。“婵娟”是月亮的别称,用“婵娟”命名,既切合奔月的主题,又表达了对中国登月事业的美好祝愿。
(示例二)飞月。“飞月”是中国人的梦想,“飞月”既是“飞跃”的谐音,又切合奔月的主题,表达了希望祖国的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美好愿望。(3)(示例)主席,您好! 我是××中学的学生×××。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航天科技”讲座,诚挚邀请您来参加并做指导。我校全体师生期待您的光临!8.①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②喜悦自豪 ③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各个环节9.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的目的是引出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引题和正题紧密配合,高度概括了主要事实,给读者清晰准确的印象。10.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电头的作用:交代信息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体现了新闻的权威性。
11.(1)“首次”的意思是第一次,头一回,具体、准确地表明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饱含作者的自豪之情。
(2)“约”表明6.5小时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约”字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达准确性。
12.这则消息主体部分详略得当。详写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各个环节,略写了后续工作。这样安排,能更好地突出新闻的主要事实及其意义,突出主题。
13.B 14.C 15.A
16、①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优质资源集中在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手中,可能导致数字鸿沟加剧(或:可能导致更多人成为“数字时代新文盲”)。
②内容分发受算法黑箱控制,多数创作者为追求流量过度迎合成功模板,抑制个性化表达。
③算法的精准细分导致圈层化,使“大众”变为“分众”甚至“窄众”。
17、①“新大众/文艺”强调大众的新变化:人民大众以前所未来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创作,其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为优质创作奠定人才基础,也以其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艺生产。
②“新/大众文艺”强调文艺的新变化:AI、互联网等技术,使得创作主体、作品形态、传播方式等正在被改写。(或:使得主体形态有了新变化,作品有了更多AI 元素,传播呈现分众化的特点)。
③理解新大众文艺,既要抓住主流,重视人民大众(新大众)的主体地位,也要与时俱进,关注技术赋能带来的文艺革新(新文艺)。
18.①回忆“飞天”历程及期待 ②回忆自己的努力拼搏 ③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
19.“约”表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大约需要6.5小时,这不是确定的时间。“约”字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0.(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空间站比作“太空家园”“别墅”,形象地写出了空间站的重要性和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表达了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21.主标题不仅将读者的思绪带向那遥远而神秘的宇宙空间,营造了宏大壮观的意境,而且呼应中国航天史上的辉煌成就,更传递出探索宇宙的持久信念和不懈追求。富有诗意,引发阅读兴趣。副标题则补充、说明了新闻主题,让人对新闻内容有大致了解。
22.(示例)《逐梦太空,永不止步》。理由:文章主要讲述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航天员的相关情况,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不断探索太空的历程,“逐梦太空”体现了航天人的目标,“永不止步”突出了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文章内容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