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请同学们打开第一单元导读,认真阅读,了解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方法。
一、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新闻类
二、了解新闻的体裁有哪些?
三、了解新闻的格式和要求,尝试写一篇新闻。
单元特点
1.学习读消息的方法。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消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要的形式,及时地反映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广泛使用的宣传形式。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了解消息
2.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了解消息
天津市西青区为明学校风雨廊顶板突然掉落
2021年9月6日上午,天津市西青区为明学校连接中学楼和宿舍楼、饭厅等建筑的风雨连廊,突然顶板有几处连续发生掉落,由于师生正在上课,所幸没有人员受到伤害。
学校为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尽量避开连廊走动,紧接着迅速拉上警戒线,并设有专人守护,以免发生伤害事故,而后联系南站公司和设计单位协商尽快予以解决。很快学校有关工程人员对连廊进行了检查、修复和加固工作。
此次事件发生是由个别螺丝没有拧紧,顶板太长中间衔接不上往下坠,加上这两天的风雨交加等原因所造成的,但大面积整改和修复工作需建设施工单位做出处理。据悉,现已催促其立即进行。学校要求师生在顶板脱落隐患得到彻底处理前暂请避让,注意安全。希望学校加强对类似隐患事故的重视并做好预防工作,以有效避免类似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作者简介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资料链接
芜湖( ) 督战( ) 荻港( ) 溃退( )
诸城( ) 要塞( ) 泄气( ) 歼灭( )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
wú
dū
dí
zhū
sài
kuì
xiè
jiān
dānɡ
kū
字词积累
经营:
摧枯拉朽:
溃退:
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
字词积累
筹划、组织、管理。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芜湖:
荻港: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要塞:
业已: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
长江港口之一。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泄劲或放弃。
消灭。
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的要害。
已经。
字词积累
1. 朗读课文:在旁批的帮助下,你能轻松找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吗?把它们在文中勾画并标注出来。
2.阅读新闻作品,都有阅读策略。请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在文中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并标注出来。
整体感知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整体感知
《 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何时(时间):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故(起因):
何事(中心事件):
如何(结果):
整体感知
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间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长江防线
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整体感知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记者从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市招委关于天津市普通高考报名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通知〉的解读》于今日(16日)正式公布。据了解,自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2021年11月初)开始,天津市高考报名条件由单一的“户籍”要求调整为“户籍+学籍”的要求。
天津发布高考新政!报名条件调整为“户籍+学籍”
堂清小试
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 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3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1)在文中画出消息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
(2)给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3)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消息结构中的 部分,其作用是 。
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11点38分。 地点:美国。
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消息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把“挑战者”事件和“阿波罗”对比,强调此事件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1. 朗读课文:在旁批的帮助下,你能轻松找到两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吗?把它们在文中勾画并标注出来。
2.阅读新闻作品,都有阅读策略。请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在文中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并标注出来。
整体感知
标题:
导语:
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时间、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整体感知
(见课文图示)
1**.读标题思考: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大声朗读导语部分。思考:导语有什么作用?
导语为正文第一句话。从渡江 及渡江 两方面扼要地揭示
了消息的 内容, 了全文。
人物
事件
核心
总领
谁+做什么
(1)标题简洁醒目,概括性强;
(2)标题准确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能吸引读者。
问题探讨
3**.小组交流: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4***.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
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人民》按时间为序,记叙了各路军的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重在详细描写我军渡江情景。
《我三十万》的核心内容是总写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况。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则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一篇消息的导语不管写得多么精彩,它对新闻事实的表述只能是概括。而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问题探讨
1**.中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到达)繁昌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共)渡过三十万人。(画线词换成括号里的字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画线句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你还能找出其它值得品味的词语吗?说一说。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章中还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突破:通过战斗取得的进展;
渡至:从水路进军到达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渡江速度之快
不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品析语言
3.你还能找出其它值得品味的词语吗?说一说。例如: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2)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止”?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品析语言
1***.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找一找文中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其实,这是对消息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消息时,总是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深层探究
本文中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不到”“即已”两个词前一个表明时间短,后一个表明速度快,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这两组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的情感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课文小结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堂清小试
1.选出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堂清小试
1.选出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