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19: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南仁东为 “中国天眼” 工程付出的毕生心血,感受其身上体现的科学家精神与家国情怀,认同我国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2.语言运用: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能准确运用 “瞠目结舌”“热泪盈眶” 等词语进行表达;学习文章运用时间顺序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思维能力:通过梳理南仁东的生平大事记,培养逻辑梳理与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提升对文本细节的品读与鉴赏能力,学会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人物精神品质。
4.审美创造:感受文章通过平实语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与崇高精神,体会人物传记 “实录” 与文学性结合的审美特点;在撰写纪念词的过程中,学会用精炼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对人物的敬意,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梳理南仁东的生平经历,理清文章以时间为序的叙事脉络。
2.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和场景描写,把握南仁东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传记 “真实性” 与 “文学性” 的结合,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结合南仁东的事迹,深入感悟其精神品质的时代价值,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是无数闪烁的星辰,每一颗星星背后或许都藏着独特的故事。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 “南仁东星”,这颗星星为何以 “南仁东” 命名?南仁东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去探寻这位 “天眼之父” 的传奇人生,感受他如星辰般璀璨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本文的作者王宏甲,是当代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学者。他出生于福建建阳,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尤其擅长纪实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始终聚焦现实,关注时代人物与社会发展,凭借扎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多次斩获重要奖项,如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等,这些奖项是对他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
为了创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本文便源自这部作品),王宏甲没有停留在资料搜集层面,而是亲自深入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与南仁东的家人、同事、学生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正是这份对创作的严谨与执着,让《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部作品详实生动、细节充沛,能够真实且立体地展现南仁东的一生,为我们今天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王宏甲用文字为南仁东立传,不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2.字词积累
潜质(qián zhì) 尴尬(gān gà) 筛选(shāi xuǎn) 篝火(gōu huǒ)
目睹(mù dǔ) 严丝合缝(yán sī hé fèng)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热泪盈眶(rè lèi yíng kuàng)一览无余(yī lǎn wú yú)
朝气蓬勃(zhāo qì péng bó)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南仁东生平,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1.我们先从南仁东的出生开始梳理,根据课文内容,南仁东出生于哪一年、哪里?少年时期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表现?
根据课文及补充资料,南仁东出生于 1945 年,籍贯是吉林辽源。少年时期的他就对星空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看星星,并且还会主动追问 “南半球星空” 相关的问题,这一爱好和提问展现出他从小就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为他后来走上天文学研究道路埋下了伏笔。
2.在求学阶段,南仁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1963 年他 18 岁时,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节点是什么?
南仁东在求学阶段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1963 年,18 岁的他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这一成绩不仅是对他学习能力的肯定,也为他后来在无线电电子学和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是他人生中迈向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
3.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南仁东的工作经历如何?1968 年他被分配到哪里工作?这段工作经历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68 年,南仁东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通化无线电厂工作,担任 “小金工”。“小金工” 的工作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严谨的态度,在这段工作经历中,他深刻体会到了 “一丝不苟” 的重要性。这种对细节和精度的追求,后来也贯穿在他主持 “中国天眼” 工程的全过程中,成为他对待科研工作的重要准则。
4.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南仁东重新回归学术道路,1978 年 33 岁的他实现了怎样的突破?这一突破对他的人生有何意义?
1978 年,33 岁的南仁东成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一突破让他重新点燃了年少时的天文梦想,使他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天体物理学知识,正式踏入天文学研究领域。从此,他的人生方向更加明确,开启了在天文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之旅,为后续参与和主持重大天文工程奠定了专业基础。
学习任务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时间顺序的作用
1.从南仁东少年时期追问 “南半球星空”,到青年时期考取清华大学、中科院研究生,再到中年时期提出建设 “中国天眼” 的想法,这些经历共同体现了他身上的哪一种品质?请结合具体经历分析。
这些经历共同体现了南仁东对天文学的执着追求。少年时期追问 “南半球星空”,展现出他对宇宙的好奇和对天文学的初步兴趣;青年时期考取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中科院天体物理学研究生,是他为了实现天文梦想,主动积累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体现;中年时期提出建设 “中国天眼” 的想法,更是将对天文学的热爱转化为具体的科研目标,为了推动天文学研究而积极谋划。从兴趣萌芽到专业学习,再到项目构想,始终围绕天文学展开,足见他对这一领域的执着。
2.在 “中国天眼” 选址过程中,南仁东深入贵州深山;面对国际项目落选,他决定中国独立建造;术后仍坚持见证 “馈源舱” 升空,这些经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些经历体现了南仁东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深入贵州深山选址,面对艰苦的自然和生活条件不退缩,是艰苦奋斗的体现;国际项目落选后,不依赖他人,决定中国独立建造,主动承担起推动项目的责任,是勇于担当的体现;术后身体未愈仍返回岗位,关注项目关键进展,不顾个人健康,是无私奉献的体现。
3.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 1945 年南仁东出生,依次记叙他求学、工作、科研等阶段的经历,这样的叙事顺序对读者理解人物有什么帮助?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南仁东一生的发展轨迹,从少年的兴趣萌芽,到青年的专业积累,再到中年、老年为 “中国天眼” 工程奋斗的全过程,使人物的成长历程完整且连贯。读者可以顺着时间线索,逐步了解南仁东在不同阶段的经历和选择,以及这些经历和选择如何塑造了他的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逐步丰满、立体起来,避免了叙事的混乱,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形成的过程。
4.在时间顺序的叙事中,文章重点突出了南仁东与 “中国天眼” 相关的经历,从 1993 年提出想法到 2016 年 “天眼” 落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这一阶段。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用意?
这样的详略安排,紧扣文章主题。文章的标题是《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而 “南仁东星” 的命名与他主持建设 “中国天眼” 这一伟大成就密切相关。“中国天眼” 工程是南仁东一生中最重大的贡献,是他精神品质最集中的体现。重点描写这一阶段的经历,能更突出地展现南仁东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他为国家科技事业付出的心血,更好地诠释他为何能获得 “人民科学家” 的荣誉称号,以及为何能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完成了两项重要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梳理了南仁东从 1945 年出生到 2015 年见证 “馈源舱” 升空的关键生平经历,清晰地看到了他从一个对星空充满好奇的少年,成长为 “中国天眼” 工程核心领导者的人生轨迹。其次,我们初步感知了南仁东身上执着追求、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也体会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优势 —— 能让人物成长历程更连贯,形象更丰满,同时通过详略安排突出了与 “中国天眼” 相关的核心经历,紧扣文章主题。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重点品读文中描写南仁东在 “中国天眼” 建设过程中具体表现的段落,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精神品质的句子。
2.结合本节课梳理的南仁东生平大事记,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南仁东的人生经历,不少于 300 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南仁东的生平经历,知道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带领团队攻克重重困难,推动 “中国天眼” 从想法变为现实。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有许多具体的场景和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精神品质。这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些细节和场景,深入品读文本,感受南仁东如星辰般璀璨的人格魅力。
(二)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三:分析细节描写,深入把握人物形象
1.文中有这样一处语言描写 ——“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这句话是南仁东在什么情境下说的?从这句话的句式(感叹句、反问句)和内容来看,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句话应该是南仁东在 “中国天眼” 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他人对项目可行性的质疑时所说的。从句式来看,“怎么不可能!” 是感叹句,语气强烈,直接表达了对 “不可能” 这一观点的否定;“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是反问句,用过去成功完成半导体收音机的经历作为例证,增强了说服力。从内容和语气结合来看,这句话体现了南仁东自信坚定、永不服输、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攻坚克难的性格特点。他不被他人的质疑所动摇,用过往的成功经验激励自己和团队,展现出对完成 “中国天眼” 项目的坚定信心。
2.文中提到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头发竖着” 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于怎样的状态?结合 “中国天眼” 项目的背景,思考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南仁东怎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
“头发竖着” 通常用来形容人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极度集中,处于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的状态。结合 “中国天眼” 项目的背景,当时项目可能正处于关键的攻坚克难阶段,面临着技术、工程等方面的诸多难题,需要南仁东全身心地投入去解决。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南仁东在那段时间里殚精竭虑、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状态,体现了他为了项目成功,不惜付出全部精力的忘我拼搏、高度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描写生动传神,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南仁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极具感染力。
3.“他说吃鱼要剥刺,他没时间。” 这是一处生活细节描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 “没时间吃鱼” 这一细节中,我们能推断出南仁东把时间都用在了什么地方?这一细节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从 “吃鱼要剥刺,他没时间” 可以推断出,南仁东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 “中国天眼” 项目的工作上。“吃鱼要剥刺” 是一件花费少量时间的小事,但他连这点时间都不愿浪费,足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状态。这一细节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折射出南仁东为了 “中国天眼” 事业拼尽全力、公而忘私的忘我境界,体现了他以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活得失的人生态度。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描写 “中国天眼” 正式落成启用时,有这样的场景 —— 南仁东 “戴安全帽,独自走向‘天眼’,热泪滴落圈梁;花白胡须在夕阳下。” 这里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 “戴安全帽”“独自走向”“热泪滴落” 等动作、神态细节,以及 “花白胡须”“夕阳” 等外貌、环境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南仁东怎样的情感和精神?
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和环境描写。“戴安全帽” 体现了他作为工程总工程师,即使在 “天眼” 落成这样的重要时刻,依然保持着对工程安全的严谨态度;“独自走向‘天眼’” 展现出他与 “天眼” 之间深厚的情感,仿佛一位父亲走向自己精心培育的孩子,既有对成果的珍视,也有独自承担压力后的释然;“热泪滴落” 是他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这泪水里包含着二十多年来克服重重困难的艰辛,包含着项目终于成功落成的欣慰,包含着对 “天眼” 未来探索宇宙的期待,也包含着对自己多年付出的感慨。“花白胡须” 暗示了南仁东为项目付出的岁月和精力,展现出他的苍老,与 “天眼” 这一宏伟的年轻成果形成对比,更凸显出他的奉献;“夕阳” 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辉煌的氛围,为这一时刻增添了感染力。整体来看,这一场景将南仁东二十多年的艰辛、对 “天眼” 的深厚情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凝聚于此,让他的形象超越了普通科学家,显得更加伟大、崇高。
学习任务四:理解传记文体特点,感悟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
1.人物传记的核心特点是 “实录”,即真实性。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文中体现传记真实性的方面有很多。首先,时间和事件的准确性,文中详细记录了南仁东出生、求学、工作、科研等关键节点的具体年份,如 1945 年出生、1963 年考入清华大学、1993 年提出建设大射电望远镜的想法、2016 年 “中国天眼” 落成等,这些时间和对应的事件都有明确的事实依据,并非虚构。其次,人物身份和职务的真实性,文中明确指出南仁东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 年被授予 “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2018 年国际永久编号第 79694 号小行星命名为 “南仁东星” 等,这些身份和荣誉都是真实存在的,有官方记录可查。再者,细节的真实性,文中描写的南仁东深入贵州深山选址、术后返岗见证 “馈源舱” 升空、“吃鱼要剥刺,他没时间” 等细节,都是基于作者王宏甲深入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南仁东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没有凭空虚构的成分。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传记 “实录” 的真实性特点。
2.人物传记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也具有文学性。结合文中的描写,说说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文学性描写对展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传记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动作描写(“戴安全帽,独自走向‘天眼’,热泪滴落圈梁”)、神态描写(“脸上却始终带着坚毅的神情”)、外貌描写(“花白胡须在夕阳下”)以及环境描写(“夕阳”“群山”)等,这些描写手法让人物形象更鲜活、更立体,避免了传记变成枯燥的事件罗列。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如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南仁东工作时的专注状态;“他走向‘天眼’,如同一位将军视察自己的伟大成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仁东比作将军,凸显了他的领导地位和对 “天眼” 的珍视。三是情感的融入,文中通过对南仁东事迹的叙述和细节的刻画,传递出对南仁东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让读者在了解事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这些文学性描写对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十分重要。生动的描写手法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南仁东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仿佛能 “看到” 他工作、生活的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精神品质;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情感的融入则能拉近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认同和敬佩南仁东的精神品质。
3. 南仁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建设 “中国天眼” 的理想,即使面临国际项目落选、身体患病等多重困难也不放弃。他的这种 “坚持理想” 的精神,在当下有什么时代意义?
南仁东 “坚持理想” 的精神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对于个人而言,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质疑,此时就需要像南仁东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被外界的困难和质疑所动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目标。比如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难题、考试失利等情况,只有坚持对知识的追求、对学习目标的执着,才能不断进步。
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当前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技术壁垒等挑战。南仁东坚持建设 “中国天眼” 的理想,推动我国在天文学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建设者坚持自主创新的理想,攻克 “卡脖子” 技术难题,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4. “艰苦奋斗” 是南仁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入贵州深山选址、术后仍坚守岗位等经历都体现了这一点。在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我们还需要 “艰苦奋斗” 的精神吗?为什么?
在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 “艰苦奋斗” 的精神。首先,“艰苦奋斗” 不仅仅是指在物质条件匮乏时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更核心的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但我们在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在科技领域,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科研工作者付出长期的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这就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要解决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等问题,也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这同样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次,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中滋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思想。如果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个人可能会变得懈怠,缺乏进取动力;国家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活力,难以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南仁东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时代,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物质条件如何变化,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是推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永远不会过时。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重点分析了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南仁东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更生动、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自信坚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们也理解了人物传记 “真实性” 与 “文学性” 相结合的特点,认识到正是这种特点,让南仁东的形象既真实可信,又鲜活感人。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南仁东精神的时代意义,明白了他的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宝贵财富,也为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希望同学们能将南仁东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努力奋斗。
(四)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内容和对南仁东精神的理解,为南仁东撰写一段 100-150 字的纪念词,要求点明他的核心精神品质,简要联系其重要事迹,语言精练且有感染力。
2.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时间顺序、细节描写),描写一个你身边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完成一篇 500 字左右的小传记,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展现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