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uán
tuí
yù
《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停顿,散句以句意来定。
学会朗读
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季
都
消散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回信。
请同学们化身为山水画师,根据文字还原陶弘景打造出的理想“欲界·仙都”,替陶弘景设计一张明信片,随信送给好友谢中书。
情境任务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曾担任过诸王的陪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梁武帝每遇国家大事,就常去山中咨询他的意见,时称“山中宰相”。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
预习检查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洒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了江南山水之美。
背景链接
吟诗咏信初识仙都
任务一
吟诗咏信初识仙都
一读诗文,读准字音
颓( ) 与( )
tuí
yù
吟诗咏信初识仙都
再读诗文,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吟诗咏信初识仙都
三读诗文,读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猿猴、飞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结合注释梳理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读:跟随配乐吟诵书信
吟诗咏信初识仙都
齐读文章,思考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秀美的山川景色?
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时之景,朝夕之景
赞美感慨,沉醉得意
分
总
任务二
绘制山水明信片
1.结合文章展开联想,陶弘景的明信片上会有哪些景物?
绘制山水明信片
高峰
清流
翠竹
雾
石壁
青林
绘制山水明信片
2.文末写到“实是欲界之仙都”,陶弘景笔下的仙都美在哪里?圈点勾画批注仙都之美,用自己的话表述:仙都之美,美在 。
方法指导:
赏析景物的方法:1、观察事物的视角:如俯视、仰视、环视、远视、近察、平视。
2.多感官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等。
4.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变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
示例:仙都之美,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仰视
俯视
视角变化:抬头仰望“高峰入云”,俯首低看“清流见底”。俯仰之间,白云悠悠,群山巍然高耸,流水清澈见底,呈现山水相映之美。
示例:仙都之美,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动静结合:“山峰”本是静态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主动进入云端,是动的,是有生命力的,是高入云端的。“清流”本是动态的,可是,却偏偏安安静静地,让我们见到他们的灵魂深处。
示例:仙都之美,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拟人和夸张:“入”字有拟人也有夸张意味。山本来是不会动的,“入云”给山赋予了生命力,可见山的巍峨高耸,直插云霄。写“水”突出“清”,“见底”二字表现了水流的清澈。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展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凸显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呈现色彩搭配之美。
仙都之美,美在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平视
绚烂多彩
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呈现晨昏变化之美。
仙都之美,美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听觉
动静结合
视觉
“乱”形容猿鸣声和鸟叫声交织在一起,“竞”字形象的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这两个字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之感,渲染了热闹欢快的气氛。
仙都之美,美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小结
仙都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搭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任务三
解析文人山水情思
面对这样充满活力、生命力的奇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实是欲界之仙都
从欲界到仙都
结合助读资料,说说陶弘景为何能描绘出这般仙景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雅士在恐惧不安中只能选择隐遁山林中。误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也随之绽放光芒。梁武帝曾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 ” 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 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良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解析文人山水情思
“仙者,人迁入山也。”
——《康熙字典》
仙
陶弘景的“亻”与“山”
人山相依,人山相融
沉醉山水的怡然自得
解析文人山水情思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佩。
2.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我”是自谢灵运之后又一个“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待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文人山水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书信的作用是传情达意,请你在设计好的明信片上抒写作者的山水情思吧!
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高洁志趣
与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高洁志趣,与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五读:读出书信中的情感:
教师寄语
这封信里,有不朽的生命,也有飘逸的灵魂。他的生命泼洒在自然之中,他的生命寄托在林泉之间。也希望我们能在“欲界”中体悟山水自然中的纯真,使自己的心灵有一方净土。
作业设计
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
要求:
1.完整的书信格式;
2.合理想象,文辞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