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24)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课件(共27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24)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课件(共27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09:22:3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新课导入
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乍一看模样相近,但仔细端详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哪怕是长得极像的事物,也存在差别,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铅笔、钢笔、毛笔和圆珠笔,虽然都属于 “笔” 这个类别,彼此却并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写说明文时,关键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像描述一本笔记本,只说 “这是个笔记本”,别人还是不清楚它的样子;但如果说 “这是本 32 开、软皮封面,内页带网格线的笔记本”,就能让人立刻在脑海里勾勒出它的模样 —— 因为后面的描述,精准点出了这本笔记本区别于其他笔记本的特征,让它的形象变得具体、明确。
说明事物,关键在于抓住它的特征。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掌握捕捉事物特征的方法。
能够围绕事物特征展开说明。
学会恰当引用资料,清晰阐释事物特征。
在实际写作中,掌握捕捉事物特征的具体方法。
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科学规划说明内容与说明顺序。
通过课文实例,理解说明事物需紧扣其特征的核心原则。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能够精准抓住事物特征并进行说明。
培养主动观察、善于辨别的习惯,提升说明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学会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与合理的说明顺序,从而清晰、准确地展现事物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善于观察和比较
既要注意某一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
将说明对象与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独特之处
注意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异中求同
巧妙构思展特征
安排好说明顺序: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确定说明顺序
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
巧用说明方法:依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使用说明方法
注意说明文与记叙文写法的异同
区分说明方法与记叙文中某些类似的写法,如摹状貌与描写,打比方与比喻修辞
形式相似,目的不一样
建筑物: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动物、植物:生物学上的特征生活或学习物品:实用功能
建筑物:空间顺序
事物的演变:时间顺序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逻辑顺序
将说明的重点放在主要方面
记叙文旨在展现事物的“神”;说明文虽然有的也带有文学色彩,但旨在准确、具体、客观地展现事物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特征?
特征:就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标志。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貌。
德国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回顾《蝉》这篇课文,看作者写“蝉的卵”,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
蝉的卵
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
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
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
结合本单元的五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分别例举其特征?
课文 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蝉》
《梦回繁华》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
蝉的生活历程丰富多彩又“来之不易”
《清明上河图》内容庞大,结构严谨;写实性强;绘画技法独特,笔法灵动
在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外在特征——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等
在《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一句揭示了石拱桥最为突出的外在特征:不同于平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形式十分优美
例子
外在特征主要包括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等,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可将该事物与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抓住这一事物的独特之处。
总结
方法:细心观察
在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内在特征——功用、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等
在《梦回繁华》中提到“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挖掘出画面背后的历史意义。
例子
内在特征无法单靠眼睛观察,而需要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准确把握。
总结
方法:细心观察
在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赵州桥的特征: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像一张弓”,“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卢沟桥的特征:
每两个石拱之间66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例子
要深入思考,注意比较。将说明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分析其异同,抓住“异处”。
总结
方法:比较分析
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 客观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引资料) 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作比较 把……与……比较,突出强调了……
打比方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下定义 简明科学、本质概括地说明了……的概念
分类别 将……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摹状貌 生动具体地说明了……
作诠释 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画图表 简明直观地说明了……
为了能够脉络清晰地展现最美建筑,我们该如何合理安排顺序呢?
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
为了能够脉络清晰地展现最美建筑,我们该如何合理安排顺序呢?
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在此次活动中,老师收到了一份投稿,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并点评这篇文章。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 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
为了能够脉络清晰地展现最美建筑,我们该如何合理安排顺序呢?
九龙桥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呈弧形。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详。
九龙桥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约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连,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整体
局部
石拱的上面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探出身子的龙头,气宇轩昂,两耳高高翘起,似在倾听水声;两眼左顾右盼,仿佛在观花赏景。宽大的龙嘴里不时地喷起缕缕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缕缕水雾编织成七彩的水帘。条条水帘交织变幻,在护城河上搭起道道彩虹。红、绿、青、蓝、紫,如梦如幻;彩虹飞悬,水珠飞溅,如诗如画。徜徉九龙桥,不知天上人间!
局部
顺着回廊旁的石阶走上去,桥上栏杆排列,桥面平坦宽阔,又是别样的景致。桥上两旁为双层青石栏杆,宽约3.5米,像一个弧形走廊。栏板每隔1米有一根栏柱,栏柱间为一个长方形青石栏板。栏柱为“莲花宝座”形,柱头似花灯,亭亭玉立;栏基似莲花,含苞欲放。栏板上雕龙刻凤,凿花镌鸟,有“龙凤呈祥”,有“二龙戏珠”,有“喜鹊闹春”,有“孔雀开屏”……刻龙若腾,刻凤若飞,刻鸟若啼,刻花若放,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点评:文章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九龙桥的特点。围绕“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的特征来进行说明,重点介绍了九龙桥的石拱、石拱上面的石雕龙头和桥上石栏杆的特征。
局部
以下是从《中国石拱桥》中节选出来的三句话,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以及石拱桥便于车马上下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水经注》中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最早的石拱桥了。
引用《水经注》中的记载,公元282年就已经有石拱桥了,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 将卢沟桥“极少出事”与两岸河堤“常被冲毁”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的特点。
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提取信息分析材料
1
①坎儿井的环境与建造原因 ②坎儿井的形式与工作原理
③坎儿井的来历 ④坎儿井的作用
⑤坎儿井开凿的技术难度 ⑥坎儿井的地位
⑦坎儿井的今昔对比 ⑧坎儿井的现状
选取材料抓住特征
2
适合高温、干旱的山地与盆地的特征:①②④⑥
井渠结合的地下人工河的特征:②⑤
古老而环保的特征:③⑧
确定顺序依据特征
3
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说其特征;接着分层次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说明,其内在的顺序或由主到次,或先因后果,或逐层递进;最后对全文加以总结。
适当修改整合材料
4
可以摘录一些关键语句,但不可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调整或删减材料,甚至还需要对某些句子进行改写或重写。
我国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但是,新疆地区干旱、高温,水源因蒸发而大量丧失。为此,新疆各族人民用智慧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①
①点题。综合材料第①④两段,指出创造坎儿井的原因、意义,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②其结构主要由竖井、井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③
②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指出坎儿井“井、渠结合”的特征,准确,严谨,醒目。
③总说坎儿井的四大组成部分,纲举目张,条理清楚。
挖坎儿井,首先要预判什么地方地下有水,然后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好一系列竖井。从山地起挖点到盆地绿洲出水口,开挖线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其间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④
④整合了材料第②⑤⑥段,重点介绍竖井,突出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井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其作用是在地面下将挖好的竖井连通起来。由于井下渠道开挖只能靠点油灯作业,所以井下渠道的挖掘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⑤
⑤将材料第②⑤段结合起来介绍井下渠道。
深层地下水由井下渠道引流,变成浅层地下水,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区。人们在需要水的地方挖好水渠把它引出地面,这就是明渠。同时,人们在地表修建涝坝,根据需要将水引至农田灌溉。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因而渠道里的水量常年稳定。⑥
⑥简单介绍明渠和涝坝,使读者对坎儿井的原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坎儿井,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⑦
⑦照应标题,借助材料第⑧段,对全文加以总结。
教师点评
坎儿井的特征维度丰富,材料中涵盖了它的生存环境、修建缘由、工作原理、历史起源、实际功用、技术复杂度、历史价值、古今差异及当前状况等内容。本文围绕坎儿井 “井与渠相结合” 的水资源利用本质,对材料进行整合,采用先总述后分述、从主要到次要、详略得当的方式展开介绍,让内容既条理清晰,又易于理解。
写作点津
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凸显事物的特征。而合理的标准在于能够更充分、更贴切地展示事物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在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画意的特征时,主要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将我国古代宫殿、近代住房建筑与苏州园林作比较,再用图案画和美术画打比方,突出了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而在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征时,则主要使用状貌的方法,将苏州园林里的树木高低错落、四时皆美的特征体现了出来。另外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卢沟桥的概况时,这样写道:“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这里列举的数据不仅涉及卢沟桥的诸个方面,而且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一位,这就使得卢沟桥的整体状况完整而准确地显现出来。再如《梦回繁华》中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引用文献原文,说明它与《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市肆景象相吻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合理使用说明方法,一方面要对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要讲究使用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其实掌握正确方法后,写说明文也能充满乐趣。只要多花心思,精准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就能让文章既有思想深度,又贴近生活,还兼具文采,让笔下的事物鲜活起来。要把事物说明白,细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 “事物特征” 的内涵,能区分事物的外在特征(形状、颜色、大小等)与内在特征(用途、文化意义等)。
2、掌握 “观察比较”“运用说明方法”“梳理说明顺序” 三种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初步运用。
3、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体会说明文 “以特征为核心” 的写作逻辑。
【课时安排】1 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实物:苹果、梨各一个,或播放两段短视频:一段展示猫的生活场景,一段展示狗的生活场景)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事物 —— 桌上的水果、身边的小动物、上学路过的建筑。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或观看),说说 “苹果和梨”“猫和狗” 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苹果 “圆形、红 / 绿色、酸甜”,梨 “梨形、黄 / 绿色、清甜”;猫 “会爬树、叫声‘喵喵’”,狗 “会摇尾巴、叫声‘汪汪’”)这些能区分不同事物的 “独特标志”,就是 “事物的特征”。今天这节写作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 “抓住事物特征”,写出条理清晰、特点鲜明的说明文。
【背景链接】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专题,该单元以 “说明事物” 为核心,此前已学习《中国石拱桥》《蝉》《梦回繁华》等说明文。这些课文分别从 “建筑结构”“生物习性”“画作内容” 等角度,为我们示范了 “如何通过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凸显事物特征”。本写作课是单元知识的 “迁移与实践”,旨在引导大家从 “读懂特征” 过渡到 “写出特征”,为后续更复杂的事理说明文写作打下基础。
【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完成 “事物特征梳理表”(以 “学校凉亭” 为例,引导学生区分外在与内在特征)。| 事物名称 | 外在特征(看 / 听 / 闻) | 内在特征(用 / 意义) 学校凉亭 | 六边形、木质结构、顶部有瓦片、高 3 米 | 供师生休息、避雨,是校园里的 “休闲角” |
思考:如果要写一篇题为《校园凉亭》的说明文,只写 “六边形、木质” 够不够?为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不够,因为 “六边形、木质” 不是 “校园凉亭” 独有的 —— 很多公园凉亭也是如此;需要补充 “位于操场东侧”“柱子上有学生题的励志短句” 等独特特征,才能让人明确 “这是我们学校的凉亭”)
小结:说明事物的核心是 “抓独特性”—— 既要找 “和同类事物的不同”(如凉亭与教学楼的不同),也要找 “和其他地方同类事物的不同”(如我校凉亭与公园凉亭的不同)。
【方法精讲】
要抓住事物特征,关键掌握三种方法,我们结合 “昆明雨季的事物” 和 “校园常见事物” 逐一分析:
方法一:观察 + 比较,挖出 “独特特征”观察不是 “随便看”,要分 “维度”;比较是 “找差异”,要选 “参照物”。(1)观察维度:以外在(形、色、大)+ 内在(用、义)为核心,以 “昆明的仙人掌” 为例:
外在观察:“种在墙头”“叶片肥大”“满是硬刺”;
内在观察:“可以辟邪”“耐旱,适合昆明雨季的湿润气候”。(2)比较参照物:将 “昆明的仙人掌” 与 “家里盆栽的仙人掌” 对比 —— 家里的仙人掌 “小巧、盆栽”,昆明的仙人掌 “高大、种在露天墙头”,差异之处就是昆明仙人掌的独特特征。
(小练习):观察 “教室的黑板”,与 “家里的白板” 作比较,找出 2 个独特特征(预设:黑板 “绿色、用粉笔书写、面积大”,白板 “白色、用马克笔书写、面积小”;黑板的独特特征是 “绿色板面、适配粉笔书写、满足全班观看的大面积”)。
方法二:用对说明方法,让特征 “显出来”说明方法是 “放大特征的工具”,不同方法对应不同特征类型,结合实例理解:| 说明方法 | 适用特征类型 | 实例(以 “校园香樟树” 为例) | 作用 列数字 | 大小、数量、长度等 | 校园的香樟树高约 8 米,树干直径约 30 厘米 | 让 “高大” 的特征更准确 || 打比方 | 形状、外观等 | 香樟树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 | 让 “树冠大” 的特征更形象 || 作比较 | 与同类事物的差异 | 香樟树的叶子比桂花树宽,叶脉更清晰 | 突出 “叶子宽、叶脉清晰” 的特征 || 举例子 | 功能、用途等 | 夏天,同学们常在香樟树下乘凉、背书 | 体现 “供人休息” 的功能特征 |
方法三:选对说明顺序,让特征 “有条理”顺序混乱会让读者 “看不清”,要根据 “事物类型” 选顺序:
空间顺序:适合 “静态事物的外观 / 内部”(例:说明 “教室”,从 “前门→讲台→课桌→后墙黑板报”,按 “从外到内、从前到后” 的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适合 “动态事物的发展”(例:说明 “校园紫藤花”,按 “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落叶” 的时间顺序,体现 “四季变化” 的特征);
逻辑顺序:适合 “说明事物的功能 / 特征内涵”(例:说明 “校园饮水机”,按 “总说‘方便师生喝水’→分说‘冷水按钮、热水按钮、接水托盘’的功能”,用 “总分” 逻辑顺序)。
【深入探究】
案例分析:出示一段 “问题说明文片段”,让学生找出 “特征不突出” 的问题,并修改。(问题片段):“我们学校的花坛很漂亮。里面有很多花,还有小草。下雨后,花坛更好看了。”(问题诊断):没有具体特征 ——“很多花” 是哪种花?“漂亮” 体现在颜色还是形状?“下雨后好看” 是花瓣带雨珠,还是小草更绿?(修改示例):“我们学校的花坛在教学楼南侧,坛边是白色石栏,里面种着三排月季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还有两丛鸢尾,蓝紫色的花瓣像小蝴蝶。下雨后,月季花瓣上挂着水珠,鸢尾的叶子更显青翠,整个花坛像撒了一层碎钻。”
讨论:修改后的片段为什么好?(预设:有具体的位置、颜色、形状,用了打比方,突出了 “花坛的色彩美、形态美”,特征更鲜明)
小结:避免 “流水账” 的关键 —— 先确定 “1-2 个核心特征”(如花坛的 “色彩美”),再围绕核心特征选 “细节”(具体花的颜色、形状)和 “说明方法”(打比方)。
【写作特色】
特征鲜明:以 “独特性” 为核心,不写 “共性”(如 “桌子是方形的”),多写 “个性”(如 “我们教室的桌子是浅蓝色,桌角有圆弧设计,防止磕碰”)。
方法适配:说明方法为 “特征” 服务 —— 写 “大小” 用列数字,写 “形状” 用打比方,不盲目堆砌方法。
顺序清晰:根据事物类型选顺序,让读者 “顺着线索看,能看懂”—— 说明建筑用空间顺序,说明植物生长用时间顺序,说明工具功能用逻辑顺序。
【结构梳理】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写作结构
开头:引出说明对象(如“我们学校的凉亭,是课间最热闹的地方”)
中间:分层说明特征(按选好的顺序)
外在特征:形状、颜色、位置(用列数字、打比方)
内在特征:用途、意义(用作比较、举例子)
结尾:总结特征/表达情感(如“这方小小的凉亭,藏着校园里的惬意时光”)
【主旨归纳】本写作专题通过 “观察比较找特征、运用方法显特征、梳理顺序理特征” 的步骤,引导大家掌握说明文的核心写作逻辑 ——“以特征为魂,以方法为骨,以顺序为脉”。希望大家能带着 “找独特” 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准确的语言记录身边的事物,让说明文既 “清楚” 又 “好读”。
【拓展延伸】
片段赏析:阅读《昆明的雨》中 “菌子” 的描写片段,分析汪曾祺是如何抓住菌子的特征的。(片段):“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干巴菌则有点怪,中吃不中看,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赏析):通过 “颜色(牛肝色、浅绿色、深褐带绿)”“口感(滑嫩、鲜香)”“格调(青头菌更高)” 区分菌子特征,用了作比较(青头菌与牛肝菌比)、打比方(干巴菌像牛粪 / 马蜂窝),特征鲜明,画面感强。
口头练习:任选身边一种事物(如笔、书包、水杯),用 “1 个外在特征 + 1 个内在特征 + 1 种说明方法” 口头描述,同桌互评 “特征是否突出”。
【课后作业】
基础题(必做):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为《我家的______》(横线上填具体事物,如 “冰箱”“绿萝”“书桌”),要求:① 写出 2 个以上特征(含 1 个外在、1 个内在);② 运用至少 1 种说明方法;③ 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提升题(选做):观察校园里的一种事物(如宣传栏、雕塑、银杏树),补充 1 个 “文化特征”(如宣传栏上的 “校训内容”、雕塑的 “设计寓意”),将基础题的文章修改为 400 字左右,突出 “校园事物的独特性”。
自查提示:写完后用 “三问法” 检查 ——① 我的文章能让人分清 “这是什么事物” 吗?② 特征有没有 “和其他事物不一样” 的地方?③ 读起来是不是 “有条理、不混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