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项目一:三河市栲栳山社火
古时人称土地神为“社”,火神为“火”。土地和火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两神受到人类的崇拜,大家建庙予以祭祀,形成了社火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文化活动,传承至今。三河市栲栳山社火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活动,目前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栲栳山社火活动,每年元宵节都会隆重举行,那一天大人们有说有笑地谈论着,孩子们手舞足蹈地欢呼着,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人们翘首企盼下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远处的演员们举起了金银两条“巨龙”,他们的步伐遒劲有力向社火场走来,眨眼工夫只见“巨龙”腾空而起,时而头尾呼应,时而龙头对立;接着两只狮子相互追逐,上下翻跃,时而直立,时而匍匐,wéi miào wéi xiào。
项目二:古琴
古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位列文人“四艺”之首。《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________(填人名),一生钟爱古琴,做了很多关于古琴的研究。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演奏者可以运用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出四个八度,其技艺真可谓巧妙绝伦。古琴音域宽广,有时轻柔幽雅,有时yì yáng dùn cuò,诸多复杂的情感便从中流淌出来。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给注音的字写出汉字。
翘首: 遒劲:
wéi miào wéi xiào: yì yáng dùn cuò:
2.请在文段横线处填人名。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4.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了解与唐诗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小诗整理了本次活动涉及的文常知识,请你检查并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B.王维有“诗佛”之称,多咏山水田园,苏轼称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鸿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一般借其表达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抑或借其比喻人生。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易安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时梁著名文学家,其诗文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
B.本文题目中的“书”是信函,是古代一种文体。
C.本文从内容上看,更是一篇山水游记。
D.文章在写景上有详有略,全文详写水,略写山。写水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
二、名句名篇默写
7.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 。
(2)东皋薄暮望, 。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4) ,归雁入胡天。
(5)《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奇特大胆的想象的诗句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完成下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 至于负者歌于途 B.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C.争高直指 直视无碍 D.风烟俱净 湖中人鸟声俱绝
10.下面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老师以“山水抚人心”为专题选取了三篇诗文,请你完成各题。
【甲】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游白水书付过
宋 苏轼
①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②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文章作于绍圣元年,是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市)时所作,年五十九岁。过,即苏过。
12.下列对三篇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
B.乙文具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同时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又有变化。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词浅显易懂,用笔洗练。
C.丙文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泡温泉、观瀑布、游览佛迹院,后又写暮归与夜游,描绘山烧和江心划船的情景。文章自然流畅,层次井然,自然成趣。
D.丙文中诗人忍不住“书以付过”,是为了把白天和傍晚游览白水山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苏过一起分享,由此也流露出父子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仍怜故乡水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其源殆可熟物 (4)复与过饮酒
1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16.三篇古诗文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通过高低、远近等角度变化和视觉、听觉等立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请你任选一句分析说明。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7.文短情深,请你结合阅读体验,分别概括出三篇诗文情感的异同。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点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出游的目的地。
B.“月下飞天镜”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展现出江水的平静与月色的皎洁。
C.“云生结海楼”描绘了江上云雾缭绕,变幻出海市蜃楼般奇幻的景象。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直接抒发对故乡友人的不舍,故乡水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
1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五、作文
20.请以《触动心灵的往事》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作文。
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3 4 5 6
答案 A A D D
1. qiáo shǒu qiú jìng 惟妙惟肖 抑扬顿挫 2.苏轼
3.A
4.A
5.D
6.D
7. 山山唯落晖 徙倚欲何依 芳草萋萋鹦鹉洲 征蓬出汉塞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8.B 9.D 10.B 11.(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
(2)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2.D 13. 喜爱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大概,差不多 又 14.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15.(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回头看着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16. 示例一:选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乘船前行,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广阔的原野。从视角变化看,有由近及远的推移,山峦是近处的景物,平野、大荒是远处的景象;从感官角度,是视觉感受。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赞叹与融入自然的愉悦。示例二:选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如飞天的明镜,江上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从视角看,有俯视(水中月)和仰视(天上云)的变化;从感官是视觉感受。奇特的想象与描写,体现出诗人对江上夜景的喜爱,以及与自然相融的美妙体验。示例三:选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从感官看,“晓雾将歇”是视觉,“猿鸟乱鸣”是听觉。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描绘出清晨山林充满生机的景象,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沉醉。示例四:选D。“雪溅雷怒,可喜可畏”,瀑布飞泻,水花四溅如雪,声音如雷怒吼,既让人欢喜又让人畏惧。从感官看,“雪溅”是视觉,“雷怒”是听觉。生动展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体现出作者面对自然奇景时的赞叹与震撼,以及与自然交融的生命愉悦。 17.相同点:三篇诗文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都体现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不同点:甲诗《渡荆门送别》除了对自然的赞美,还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乙文《答谢中书书》流露出作者能欣赏山水之美而产生的自豪与得意之情;丙文《游白水书付过》在对自然的喜爱中,还透露出作者被贬后与儿子同游的复杂心境,有随遇而安的豁达,也有一丝落寞。
18.D 19.“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20.例文:
触动心灵的往事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星辰,点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回望时,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感动。那是一个关于老屋、关于童年、关于亲情的往事,它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铺展在我的心田。
老屋坐落在小镇的一隅,青砖黛瓦,古朴而宁静。院子中央有一棵老槐树,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承载了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每当春风拂过,槐花便如雪般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童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那时的我,总是喜欢依偎在奶奶身旁,听她讲述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奶奶的声音温柔而慈祥,像是一股暖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明媚而温暖,照亮了我童年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离开了老屋,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渐渐忘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直到有一天,当我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小巷,看到那座久违的老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老屋依旧,只是多了几分沧桑与落寞。奶奶已不在人世,但她的笑容、她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我站在老槐树下,闭上眼,仿佛还能听到那熟悉的笑声,感受到那份温暖与陪伴。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些记忆,是永远不会褪色的;有些情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老屋、槐树、奶奶,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懂得了珍惜与感恩。
如今,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段触动心灵的往事,想起那座充满温情的老屋,想起那个永远微笑着的奶奶。它们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怀揣着爱与希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