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如果说母爱是细水长流的温柔呵护,父爱便是巍峨雄伟的坚实依靠。班级准备制作一期“父爱如山”黑板报,你作为编辑之一,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书写标题】
1.同学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黑板报标题,对于“山”字的选择产生了争议。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 B. C. D.【摘抄文稿】
下面是黑板报上摘抄的文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说文解字》有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是以手举杖的形象,表示行使责打教诲权力的家长。后引申为父亲,乃至男性长辈的通称,如“祖父”“伯父”等。
传统文化中,父亲代表威严,而非琐屑。所以,才有了“中国式父亲”这个说法。他们不会用振聋发馈的语言。这样看来,他们在女性面前,甚至可以用黯然失色来形容。所以说起亲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说起乡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
其实,何止“中国式父亲”如此,我们的男性亲人大多数绝大部分如此。他们往往沉默,不擅长表达爱和温柔,只是无声地挑起责任和担当;他们或许一生平凡,偶尔也会踌躇和颓搪,却愿意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所有。
2.请确认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
琐屑(A.xiè B.xuè) 踌躇(A.zhù B.chú)
3.校对文稿时,同学们发现下面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振聋发馈 颓搪
4.文稿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你的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搭配插图】
5.同学们选择了下面标题为《最坚实的依靠》的图片作为黑板报的插图,请你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寓意。(15字左右)
6.某班开展《背影》课本剧表演活动,下列舞台说明及有关人物的台词节选自同学改写的剧本,其中背离原作内容的一项是( )
A.场景“我”要去北京,父亲送“我”上车,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叮嘱“我”路上小心。
B.“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无奈地说)爸爸,你走吧。
C.父亲(看了看车外)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D.父亲(动作)焦急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灵活地爬上那边月台。
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②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③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④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⑤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⑥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A.④⑥①③⑤② B.①④⑥③⑤② C.①④⑥⑤③② D.①③④⑥⑤②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④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A.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
C.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9.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A.“我”是名词,“相当”是形容词。
B.“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饱和状态”都是偏正短语。
C.“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句中“昆明”是主语,“使人动情的”是宾语。
D.“厌烦”是动词,“而且”是连词。
二、综合性学习
10.互联网时代让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以另一种形式传递得更远,感动了更多的读者。为此学校开展了以下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以内)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充满着感人至深的力量。2021年12月18日晚,由扬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舞剧《朱自清》片段《背影》在河南卫视和主要合作平台同步首播,当晚就冲上热搜。
这个舞剧片段,再现了那段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深。昏暗的月台上,父亲佝偻着身体,给儿子提着行李,把儿子送上火车后,父亲嘱咐他等一下,随后自己有些艰难地在月台爬上爬下,买来一捧橘子。此时,画面仿佛突然静止了一般,朱自清化身一位旁观者,他“看到”自己和父亲,表现了一段父子的双人舞。这段舞蹈,感人肺腑。
(2)舞剧播出后,引发了网友热议。请你说说网友热议中的“破防”“躺平”的含义。(任选其一即可)
①嗅不到的满院蔷薇:送行那一段,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我破防了。
②海阔天空:看父亲,思自己,我再也不能躺平了。
(3)好友小贝对你说:“舞剧《朱自清》真感人,我想邀请你和小颖后天下午两点去我家一起上网看,你问问她是否能来。”第二天,你遇到小颖,应该怎样向她转述小贝的话?
(4)看完舞剧你心潮澎湃,舞剧的画面和课文的文字不断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你也忍不住跟了一帖,请写出你的跟帖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1.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12.选文开头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13.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
父亲的背影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探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魄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步履蹒跚的他,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摘了下来。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站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他的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模糊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有删改)
14.请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15.文章描写了父亲的哪几个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第⑥段说“望着步履蹒跚的他,我的眼泪流了出来”,第⑧段说“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模糊了我的视线”。这两次的“眼泪”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7.读完本文,请你说一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语言表达
18.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下面文段两处画横线句子均叠用了问号和感叹号,请结合语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处的标点符号叠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②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五、作文
19.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文章中,《背影》是非常典范的作品,文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都很精彩,请你仿照文中的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写一段话,表现母爱。(8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6 7 8 9
答案 D A B D
1.B 2.AB 3. “馈”改为“聩” “搪”改为“唐” 4.删除“大多数”或“绝大部分”。 5.示例:父亲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依靠。
6.D
7.A
8.B
9.D
10.(1)示例:舞剧《朱自清》片段《背影》首播冲上热搜
(2)示例一:①破防:心理防线被突破,此处指被父爱影响,内心受到触动,产生共鸣与感动。
示例二:②躺平:人在面对困难、压力时,主动放弃,不对抗,也不再努力。
(3)小颖,你好,小贝邀请我和你明天下午两点去她家一起上网看舞剧《朱自清》,你能去吗?
(4)示例:读《背影》这篇文章时很感动,看舞剧《朱自清》时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11.极普通。不被人重视,生命力极强。(或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12.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作用: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对白杨树内在美给予高度的评价。 13.四个反问句,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语言气势。升华感情。
14.示例: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一位年迈且奇瘦无比的父亲的形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心疼。 15.①国庆放假回家,父亲开电瓶车接“我”的背影;②父亲年轻时在山里帮人炸石头的背影;③父亲挑粪浇地的背影;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的背影。 16.第⑥段的流泪是看到父亲挑粪浇地时步履蹒跚的样子,“我”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而感到心酸、自责、愧疚;第⑧段的流泪是因为看到极度瘦弱的父亲爬树为“我”摘苦柚的背影而感到心疼和无奈。 17.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默默无闻,勤劳一生,疼爱孩子,背负着艰辛的劳作,承担着沉重的责任。
18.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
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
19.[示例]我说:“妈妈,手好冷呀。”妈妈立刻拿出热水袋,两个手指捏着热水袋的口,另一只手拎着热水瓶慢慢往热水袋里注水,身体微微斜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水满了,她用力拧紧盖子,倒过来看看水有没有漏。我看着她这双手,心中顿时有些哽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