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嘱(zhǔ) 挪威(luó) 投资(zī)
B.仲裁(cái) 议会(yì) 拔款(bō)
C.颁发(bān) 巨额(é) 贡献(gòng)
D.授奖(shòu) 建树(jiàn) 渗透(s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颁发 联盟 管理权 别出心栽
B.渗透 拔款 基金会 博采众长
C.仲裁 建树 蒸馏水 矢志不渝
D.巨额 投资 评义权 集思广益
3.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________,让青蒿素举世闻名,面对荣誉,屠呦呦________地淡定,耄耋之年依然矢志研究青蒿素的深层机制。她认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方能________。有识之士希望继屠呦呦之后,中医药人才能够 ________,群峰竞起。
A.攻坚克难 始终如一 永葆青春 一脉相承
B.攻坚克难 一如既往 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
C.殚精竭虑 始终如一 历久弥新 一脉相承
D.殚精竭虑 一如既往 永葆青春 薪火相传
4.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把人民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句末添加“的价值追求”)
B.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世界谋和平、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将“世界谋和平”与“民族谋复兴”调换位置)
C.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场保卫战为标记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亿万百姓关注的焦点。(将“标记”改为“标志”)
D.我国网民至少9.4亿人以上,互联网普及率约达到67%。(删掉“约”)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吧。
B. 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如水,亦有欧阳修的夜读之凉。
C.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明天就开始吧。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D. “卖蟹了”!小姑娘又亮开了又甜又脆的嗓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在①②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尤其是身 心还没有成熟的年轻人,不免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潜移默 化之中会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①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不会完全受到外界的影响。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会 自觉抵制诱惑,排除干扰。变与不变,变赤与变黑,主要取决于人的自身。从上述两方面看,人在成长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初中学校开展以“科海泛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材料一】(中新网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央视新闻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三】“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制成“奋斗者”号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深海一号”潜水器母船、“海翼号”滑翔机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大科技装备。同时,我国正在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1)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中国火星探测巡视器着陆成功,“天问一号”上热搜。“问”,甲骨文写作“”,从“口”,“门”声,《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天问”中的“问”即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的“问”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
(3)班级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到来时举办“科海泛舟,逐梦九天”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活动。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8、“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9、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0、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1、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12.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
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衣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
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
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摘编自《香蕉传奇》,刘汉哲编译)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亲缘联系。
B.研究推测,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的人们当初不是吃香蕉果实,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茎,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
C.野生香蕉的种子又硬又大,经过驯化后的野生香蕉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香蕉变成了无籽香蕉,口感也不错。
D.大麦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袭的原因与它属于杂交育种的产物,为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对疫病的抵抗力差有关。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难吃的野生香蕉进化到人们乐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间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杂交、选育和栽培的演变过程。
B.文中画横线处括号内的文字通俗易懂,对其前面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这样更加易于读者透彻地理解。
C.香蕉种植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而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则发源于美国,是美国人贝克开创的。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香蕉进化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香蕉的变迁历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了“也许”“可能”等副词来介绍与香蕉相关的知识,突出了作者的科学态度。
B.文中虽然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内源性病毒”等。
C.文中“父母”“一蕉得病,全家遭殃”“退隐江湖”等语句幽默、俏皮,使文章富有趣味。
D.“吹气球一般”比喻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增长过快的担忧之情。
16.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卡文迪许香蕉替代大麦克香蕉”的理由的一项是( )
A.每年,全世界人类吃掉超过1000亿根香蕉,其中大部分是一种叫作卡文迪许的香蕉。
B.卡文迪许香蕉在1939年后开始进入了商业化生产当中,它能够抵御香蕉枯萎病的侵害。
C.世界上的香蕉品种有一千多种,而卡文迪许香蕉品种的产量最大,目前已经超过50%。
D.卡文迪许香蕉目前来看虽然比不上大麦克香蕉的口感和味道,但其味道也还是不错的。
17.请结合材料概括大麦克香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兴起、发展以及消失的过程。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位获奖的中国人!
今天,让我们为他点赞
①清华大学计算机系30岁博士后甘霖获超算领域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人。而该奖项每年全球表彰不超过3人。
②该奖要求获得者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已经取得突出成果,并且其研究要对领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且持久性的推动作用。甘霖博士成为该奖设立以来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科研机构的获奖者,另外两位获奖者分别来自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③甘霖在采访中说,他身上既有学校的科研任务,也有超算中心的科研任务,从北京到无锡的高铁是5个小时,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时间,他的博士论文大约四分之三的内容是在高铁上完成的。
④甘霖2011年取得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学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直接攻读博士。直接读博,直接进入了超算的世界。自2011年开始,甘霖就师从清华大学杨广文教授、付昊桓教授,开始了自己的“超算时间”。读博期间,甘霖就加入了“神威·太湖之光”研发团队,2016年博士毕业礼到来——他和伙伴们的成果“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世界超级计算机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⑤“一直觉得很幸运。”这是1988年出生的甘霖获得全球超级计算大会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后的感言。他说幸运在于,身处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身处一个有实力的研发团队,从“神威·太湖之光”上见证了中国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超算时代。
⑥甘霖还说,如果去工业界或者互联网公司的话,可能薪水会稍微高一些,但是去做的可能不是他博士五年加上博士后两年多时间所做的东西。他目前研究的是防震减灾和国产超算的软件硬件相关的东西,就是希望能为中国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⑦超级计算机,被称为“国之重器”,超级计算属于战略高技术领域,是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科技制高点,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⑧“自主可控的超算系统,更大有可为。”30岁的甘霖在接受无锡日报采访时说,超算是一个朝阳行业。“不同的超算系统有不同的应用,比如手机有苹果系统的应用,也有安卓系统的应用。”目前,“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已经完成数百项应用课题,完成近800万项工作任务的测试。
⑨载誉归来的他从达拉斯飞回中国,在清华大学短暂停留后,又回到了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的办公室——一切如常,双肩包随意放在凳子上、柄坏了的茶杯如常使用,继续钻研项目。
18、根据新闻内容,为这则消息重拟一个标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19.新闻必须符合事实,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所以新闻的语言必须要确切。请结合导语中的加点字分析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清华大学计算机系30岁博士后甘霖获超算领域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人。
而该奖项每年全球表彰不超过3人。
这则消息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的共同之处是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这种结构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21、分析新闻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2、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答案
1.C 2.C 3.B 4.D 5.D 6.①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不但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更要重视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 7.(1)示例:近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火星探索”“深度载人潜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2)询问(问询) 探究(探寻)
(3)示例一:开展“我与科学,我与航天”主题演讲活动。__示例二:举办“心系航天,报效国家”读书报告会。__示例三:举办“中国航天辉煌成就”图片展。__示例四:举办“大国航天人”故事会。__示例五:组织“我的航天梦”征文比赛。
8.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9.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10.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1、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意在说明诺贝尔奖评奖的公平性,可信度高,社会价值大,让读者更加信服。
12.一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二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三是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是新闻的重点,这样写可以更好地突出新闻的中心。
13.B 14.C 15.D 16.B
17.①兴起:贝克带香蕉到美国,香蕉被高价卖出,他看到商机,并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②发展:他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源源不断地进行香蕉贸易,香蕉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人们喜欢的水果。③消失:香蕉枯萎病的袭击导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毁灭,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消失了。
18.示例:甘霖获超算领域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
19.(1)“该奖设立以来”限制的是时间,“首位”强调的是“第一位”,准确、具体地突出甘霖在此领域的杰出成就。
(2)句中的“全球”限制的是范围,“不超过”限制的是数量,非常准确地表达出该奖项的表彰范围广、人数少,含金量高。
20、这则消息先在导语部分报道了甘霖获超算领域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的喜讯。然后,主体部分先介绍了该奖项的获奖要求及其他两位获奖者。接着对甘霖的求学、工作经历进行介绍,让读者对甘霖及其所从事的研究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这种安排,很好地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21、标题: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背景: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22、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中国政府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资源。
23、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