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19: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消息二则
同学们,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领略过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诵读过文辞优美的诗歌;感受过清新隽永的散文。今天,我们将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它能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不错,它就是新闻。
导入:
新 闻
初识新闻
新 闻
:新近发生的事。
【任务一】新闻阅读
“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1.请同学们快速翻阅浏览这6则新闻,猜测各自的体裁。
任务一:通读浏览·猜体裁
请你来连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新闻特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通讯
《飞天凌空》 消息
《一着惊海天》 新闻评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广义的新闻】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毛泽东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任务二:播报新闻·寻要素
1.请同学们试着当一次新闻主播,自由朗读播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主要内容。
2.模仿主播,再次播报新闻,做到吐字清晰、朗读流畅、语速较快、神情庄严。
【创设情境】:1949年4月22日这天你和爷爷去赶集,在街上买了一份报纸,头条就是这则新闻,一口气读完后,你兴奋到语无伦次,只会说“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1.想象一下,目不识丁的爷爷望着激动万分的你可能会问一些什么问题?
【任务一:新闻阅读】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2.请你勾画出六要素,完成下面的表格。
要素 内容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为争夺天下,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但蒋介石不想缴械投降,希望长江天堑能阻止解放军进攻,以实现划江而治,所以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主席便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歼灭一切反动派,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要素 内容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
何事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 人民解放军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1.面对下面的三种情形,你会怎样回应?
(1)面对心急如焚想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的爷爷,你只能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转述这则新闻事实,你会用新闻中的哪句话呢?
(2)如果用简明又比较完整的一句话来转述,你会用新闻中的哪句话?
(3)如果向爷爷详细地转述这场渡江战役,你又会用到新闻中的哪些内容?
任务三:转述新闻·析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2.标题、导语、主体之间有什么关联?
三者都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但一个比一个具体、全面、完整。标题是对消息核心事件的高度概括。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结构 内容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 导语之后
背景
结语
国民党反动派经历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猜读新闻结构。
【资料卡】:
电头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标志,不算做新闻的结构。交代发稿单位(对消息的真实性负责)、地点、时间(确保了消息的时效性)。
4.爷爷听完你的转述,高兴之余又不大放心,于是问道:“这消息可靠吗?”你会怎么回答?
新华社? 美联社?
路透社? 共同社?
六要素:
结构:
时效性:
篇幅:
5.请你结合本课所学,归纳总结消息特点
“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 故”“如何”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强
短小
新闻(消息)“三性”
①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不能虚构或夸张。
(真实性)
②报道迅速、及时。
(及时性)
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还是所引用的背景材料、数字,都要完全准确可靠。
(准确性)
全国各省简称何时出现的?如山东叫“鲁”,江西叫“赣”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发明电报,大大缩短传统的驿站传递信息的时间,电报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收到。1851年,英国人架设贯穿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电报在欧洲流行起来。列强入侵中国后,清朝被迫在1880年代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设电报,但是成本高,按照字数收费。一个字需要几十个鸡蛋。为了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清朝开始要求各省直属上报时用简称。
民间电报搞笑段子。妻子给远方的丈夫寄来一条被子,不久妻子收到丈夫的电报:上面三个字“由 甲 申”,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聆听时代的声音
关注社会的发展